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粤港澳区域文化综合体形成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区域文化综合体作为文化存在的一种空间形式,由文化景观结构、文化区域结构和文化中心等有机结合而成。本文根据文化梯度概念,运用文化空间演化的原理和方法,在分析粤港澳文化形成的地缘、史缘、族缘关系及其文化作用的基础上,阐述珠江三角洲广府文化核心区、香港区域文化、澳门区域文化形成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各自特质和风格,通过三地长期文化互动,包括城市建筑、风俗、语言、文学艺术、思想、宗教、价值观念等文化要素不断交流、碰撞和创新,形成以中西文化交融和三地空间有机结合,穗港澳三个文化中心并立为特征的区域文化综合体。  相似文献   

2.
徽州古村落的景观特征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陆林  凌善金  焦华富  王莉 《地理科学》2004,24(6):660-665
富接江南、文风昌盛和秀丽山水是明清时期徽州地理环境的主要内涵,创造了灿烂的徽州文化。古村落是历史上徽州人生产生活的中心之一,是徽州文化的主要载体。聚族而居、宛如城廓的村落以及村落中众多高大的祠堂、牌坊形成直观可视的文化景观,极大地渲染了古时徽州的宗法观念和宗法制度。文风犹存的书香村落拥有大量的书院、私塾等文化建筑,淡雅明快的居民等建筑大多饰以典雅工丽、寓意深刻的雕刻和楹联,体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园林化是徽州古村落人居环境的主要特征之一,园林化村落拥有的水口园林、书院园林和宅院园林等多种园林烘托了徽州古村落的园林情调。  相似文献   

3.
火堆里抢下的木雕 1978年,齐白石家乡湘潭的刘艳平无意中发现了一张精美木雕床,当她拂去灰尘看到“木人”的印章落款时,意识到美术史上一段空白即将由这件木雕来填补,从此开始了十八年的漫长收集。“现在只有最穷的人还用这种老土的睡床,在湘潭这些床都是弃置在柴房当柴火烧的,所以我手脚要快,慢了说不定连一块板都找不到,有几次我是在火堆里把这些东西抢下来的,他们以为我是疯子。” 精致的木雕展品很具吸引力,但是否出自齐白石之手,有待专家鉴定。 两名广州美术学院的学生正在仔细查看木雕上有关齐白石的落款。展览还未  相似文献   

4.
杜芳娟  朱竑 《地理研究》2013,32(5):881-890
婚姻圈作为民族社会建构的重要机制,以及族群认同的表现形式和民族文化传承载体,对其现况及未来的研究关乎散居族群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大计。采用口述史、深度访谈法及文本分析的方法研究发现:贵州坡帽仡佬族的婚姻圈经历了族内异地通婚——族内本地通婚与近邻异族通婚——族内本地、近邻异族与异地异族通婚并存等几个阶段的演化。在传统农业社会,散居族群经历了居住、社会和教育多重隔离,通婚受族群性影响,以异地族内通婚为主;而在长期散杂居过程中,族际之间的长期接触融合,其婚姻圈又产生空间近邻性效应,异族通婚开始出现;中国社会转型期及经济一体化使散居族群的婚姻场域发生急剧变化,由此导致远距离通婚,族群性与空间近邻性效应开始减弱。坡帽仡佬族的婚姻圈演化反映了散居族群与主体社会关系的建构过程,但散居族群尚无独立发展的力量。当随着族群内部原有稳定性的打破,族群语言、文化习俗如何保留,族群认同如何维系等都将面临很大的挑战。通过婚姻圈变化之研究视角,关注全球化影响下少数族群文化的保护和发扬问题,是文化扩散和文化整合研究领域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建筑是体现与传承文化的物质载体,它将一定的社会文化、准则、习俗固化于其形态之中。平遥票号作为晋商建筑的典型代表,其内部空间组构特征体现了一定时期、地域的文化逻辑及生产、生活方式。空间句法作为一种分析空间与其所承载社会逻辑之关系的理论,为深入分析建筑空间形态与组构、功能、内在的文化逻辑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田野调查、访谈及句法软件等分析方法,对不同类型的票号建筑空间分析后发现:平遥票号是晋商建筑的典型代表,其空间的文化逻辑主要通过空间整合度和视觉差异来体现,社会文化也正是通过空间的组构特征来传达;由不同性质建筑改造来的票号反映出不同的空间等级和社会文化,具体体现在整体布局、空间等级、院落布局、对外联系及功能布局等方面。这些发现为理解建筑形式与功能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传统建筑票号空间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以提高文化遗产地遗产解说系统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莆田市的地域性文化独具特色,其中的建筑景观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本文介绍了莆田市兴化传统建筑的文化特征,并将其归结为:传统的稳固性、协调的乡土性、开放的炫耀性3个方面.进而分析了莆田市的地理环境对建筑景观形成的影响,认为莆田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地质和植被等自然因素及莆田的历史发展、居民所受的传统教育、风俗习惯、莆仙方言等人文因素,均在莆田市的传统建筑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相似文献   

7.
赵美婷  王敏 《热带地理》2016,36(2):198-207
通过文献法和访谈法对陈慈簧故居建筑形态演变进行梳理,从建筑地理学视角探析建筑演变与社会文化构建之间的互动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故居的建筑形态演变与前美村的社会文化建构间的互动关系存在耦合关联,由于在建设之初、冲突和重构3个不同时期双方作用力量有所差异,因此两者所呈现的形态与关系亦有所不同,宗族意义场所是两者的交汇点,建筑形态表现其场所意义,时代特征推动故居场所意义经历从宣示家族荣耀与权力―试图规训宗族意志―展演宗族与地方文化的重构。侨乡建筑的时空叠合的性质以及由其文化内涵所产生的场所意义是人文地理研究值得关注的对象。  相似文献   

8.
围龙屋被称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之一 ,其建筑文化蕴涵深厚的中华风水观。本文以现代文化生态学理论解读其表象下深藏的科学性 ,诸如选址、建筑朝向、高度升降等。围龙屋文化旅游在粤东北旅游开发实践同其他地区中国传统民居的旅游开发一样 ,很大程度取决于其中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 ,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进行考察 ,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研究得出吴哥神庙平面规划特征为:以东、西向中轴线为主,左右对称,四周闭合;与华夏传统坛庙建筑平面布局特征取向一致,其主要原因为:在吴哥时期封建奴隶制社会突出帝王的权力;华夏传统建筑文化平面布局对吴哥神庙建筑文化的渗透影响。吴哥神庙建筑群由若干建筑语言组合而成,其模式承传了600多年,由简约演化为繁复。  相似文献   

10.
古罗马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它还代表着一个帝国、一种文化、一种传统。与人类其他辉煌的文明相比,罗马的伟大正是其将文明的发展植根于世俗,反映在建筑上则是娱乐性建筑的大量涌现。剧场作为标志性的娱乐性建筑,反映了帝国时期罗马的伟大成就,更体现出古罗马人当时的社会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本文尝试对古罗马剧场典型特色进行一定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从物质层面、经济层面、文化层面归纳出古罗马剧场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以及其对后世建筑思想与建筑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彝族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古老的彝族傩文化在该族文化发展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彝族信奉万物有灵的自然宗教,至今还保留有较多的原始风貌,在“哑巴舞”的整个活动流程里包含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有宗教、历史、哲学、伦理、天文、地理、艺术、医药、农技等。  相似文献   

12.
翁丽丽 《福建地理》2001,16(2):28-30,19
莆田市的地域性文化独具特色,其中的建筑景观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本文介绍了莆田市兴化传统建筑的文化特征,并将其归结为:传统的稳固性、协调的乡土性、开放的耀性3个方面,进而分析了莆田市的地理环境对建筑景观形成的影响,认为莆田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地质和植被等自然因素及莆田的历史发展、居民所受的传统教育、风俗习惯、莆仙方言等人文因素,均在莆田市的传统建筑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相似文献   

13.
围龙屋被称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之一,其建筑文化蕴涵深厚的中华风水观。本文以现代文化生态学理论解读其表象下深藏的科学性,诸如选址、建筑朝向、高度升降等。围龙屋文化旅游在粤东北旅游开发实践同其他地区中国传统民居的旅游开发一样,很大程度取决于其中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进行考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它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都融和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城市建设史、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古城建设崇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名》2011,(11):40-40
平遥古城是我国县城建设的典范,素有“古典建筑博物馆”之称。古城的建筑格局再现了我目古代从周朝肇始,集合了唐、宋、元及明、清的中原建筑文化风格。  相似文献   

16.
建筑时空观是建筑形态对时间和空间的根本观点,二者是统一的[1].由于地域和民族传统文化背景的差异,本文以中西建筑文化的物化形态各有倾向,阐述西方建筑强调建筑单体的空间表现,而中国建筑则偏爱建筑群体的时间意识.  相似文献   

17.
兰州城市建筑文化风格与特色的历史演变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州城市建筑风格同中国其它城市建筑的发展趋势类似,主要体现了当代国际建筑发展趋势的影响。通过调查和统计发现兰州现状建筑风格与特色的形成受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是兰州发展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体现地域建筑文化,创造独特建筑风格和良好城市形象基础和条件。因此,吸纳现代国际建筑风格的精华、保护和修缮历史建筑,要求政府部门放弃好大喜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行为,规划和管理者在城市规划和控制上更加稳健和富有远见。  相似文献   

18.
"滇西北自然-文化板块"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晔  王建萍 《热带地理》2000,20(2):130-133
从地貌、气候及湖泊盆地等霜素入手探讨了“滇西北自然--文化板块”的自然构件;从民族的构成、分布民族的族源、迁徙、演变,中原文化印度文化、西藏文化在该区的碰撞、交流与融合等三方面探讨了“滇西北自然--文化板块”的人文构件。提出“滇西北自然--文化板块”是经过长期的地质历史和人类历史交互作用形成的“自然文化耦合体”。该耦合体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本区自然环境分异、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多样性产生的过程。对该  相似文献   

19.
围龙屋被称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之一,其建筑文化蕴涵深厚的中华风水观。本文以现代文化生态学理论解读其表象下深藏的科学性,诸如选址、建筑朝向、高度升降等。围龙屋文化旅游在粤东北旅游开发实践同其他地区中国传统民居的旅游开发一样,很大程度取决于其中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进行考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建筑视角的中国城市更新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精度卫星影象和大规模实地调查方法获取原始数据,采用GIS手段和数理统计方法,利用建筑占地面积比例与建筑更新指数(BRI)指标,以兰州市为例对中国城市建筑更新及其相应视角的城市更新进行了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兰州市建筑更新以拆毁重建为绝对主导方式,几乎所有地域、所有用途的建筑都在同步更新,且更新水平空间分布波动较大;而城市更新却主要采用了建筑群体整体快速更新方式,使城市迅速形成了新的建筑景观格局和建筑文化,冲击了传统文化体系,更新水平空间差异较大,这也是中国城市目前普遍采用的更新方式;②兰州城市更新显然与人口因素、经济因素与需求因素、土地快速升值、空间功能调整、政府财力迅速增加、开发区建设、旧城与"城中村"改造、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1980年代以前建设的成片建筑的老化与陈旧、居民需求结构转变迅速、规划管理转变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