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钮学新 《大气科学》1984,8(4):450-456
本文从动力-热力学方程出发。得到反映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参数和几个物理因子.然后对这些因子和热带气旋强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用统计方法进行处理,得到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预报方程.124个历史样本的拟合结果和1981年台风的试报情况表明,线性模型的预报方程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2.
杨彩福 《气象》1984,10(9):16-16
一、资料及统计规定 我们使用了1949—1982年共34年的资料。其中1949—1979年取自中央气象局编的《台风年鉴》,1980—1982年取自广东省气象台编的《台风资料简集》和广东省气象局编的《天气预报指标站基本资料》。 统计规定:1.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减小到≤7级为消失;2.台风最后一次中心位置与6小时后减弱为低压中心位置连线的中点为消失点;若台风最后一次中心位置在南海,6小时后减弱为低压时中心位于太平洋上,只要中心连线未通过陆地,则消失点定在南海一侧。 按上述规定统计,1949—1982年南海共有364个台风,其中124个在南海海面消失(以下简称海消),历年平均海消率为34%。  相似文献   

3.
周冠博  柳龙生  董林  王皘  许映龙 《气象》2022,(4):504-515
利用1949—2019年中国气象局台风最佳路径资料、2020年中央气象台的台风路径和强度实时预报资料、欧洲中期预报中心的ERA-Interim逐6 h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为0.25°×0.25°),以及NCEP RTG_SST海温分析产品等,对2020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和预报难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  相似文献   

4.
本文重点对原方案的样本资料、因子选择、处理方法等方面作了扩充和改进,试验了多种统计预报模型;同时考虑了双台风和打转台风的预报问题。从而提出一个改进的台风路径统计预报模式,将预报时效从60小时延长到72小时。并对1986年和1987年共11个台风的45次独立样本进行了预报检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业务预报模式的预报能力确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一、资料及统计规定 我们使用了1949—1985年共37年的资料。其中1949—1984年取自中央气象局编的《台风年鉴》,1985年取自广东省气象台编的《台风资料简集》。 统计规定: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增强到≥8级为台风生成。  相似文献   

6.
我们把西北太平洋可能影响鄞县的台风,按台风中心移动路径分为南区和北区两类。本方法以北区为例,用台风中心进入起报区域时的本站风向和气压变化特征,来预报北区台风的过程雨量。经1978—1980年试报和预报五个台风,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7.
1109号超强台风“梅花”预报误差分析及思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针对2011年第9号超强台风"梅花"的预报服务,中央气象台在其路径、强度和降雨预报方面均出现了一定偏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预报服务的被动。本文利用常规及非常规气象资料、业务数值预报模式、NCEP再分析资料(1°×1°)以及国家气象中心海气耦合模式对"梅花"的预报偏差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发现:(1)"梅花"路径预报偏差的主要原因是乐观地估计了日本附近副热带高压向黄海的西进,而西风槽和双台风对"梅花"北上具有重要影响,"梅花"东侧的1110号台风"苗柏"东北行则对副热带高压南落具有一定指示意义;(2)当数值预报存在较大分歧时,如何更好地发挥集合/集成预报的作用,是进一步提高台风路径预报准确率的关键;(3)"梅花"强度预报偏差的主要原因是仅片面考虑了海温的影响,而忽视了干空气卷入和环境风垂直切变对台风强度变化的影响;(4)"梅花"降雨预报的偏差除了受"梅花"路径和强度预报的偏差影响外,还与业务预报中对"梅花"干台风特征的估计不足以及中低纬系统相互作用弱有关。  相似文献   

8.
姚祖庆  唐新章 《气象》1982,8(9):11-13
近几年来,我们使用日本GMS云图结合天气形势分析,在台风路径短期趋势预报中,发现GMS云图上有几种特征云系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台风、副高及西风带系统的相互配置,预示台风未来的移向。 我们分析了1978—1980年在海上150°E以西转向的21个台风(不包括南海台风)。发现在其转向前都有一些特征云系出现。这些特征云系最早出现在台风转向前4—5天,最迟也在转向前12—24小时,因此对预报台风转向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引言除台风路径外,台风强度也是一个重要的预报参数。本文普查了大量西太平洋转向台风的强度变化,强度由飞机测到的最大风速来代表,所取时段为48到72小时。本文所用有关台风位置、大小、最低气压和最大风速的实况,系取自美军出版的1945—1968年由计算机得出的台风资料。在这24年的前期,最大风速报告的观测时间,一般规律性较差。不规律性虽在后几年也有,但可能因测风工具的改进,尤其是多卜勒雷达问世,因此  相似文献   

10.
吕心艳  许映龙  董林  高拴柱 《气象》2021,(3):359-372
利用1949—2018年中国气象局台风最佳路径、2018年中央气象台的台风路径强度实时预报、ECMWF数值预报以及NCEP逐日高分辨率海温RTG_SST(0.083°×0.083°)等资料,对2018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和预报难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台风生成频数偏多,生成源地偏东,南海台风活跃;生成时间集中,盛夏台风异常偏多,台风群发性强,双台风或多台风共存活动频次偏多;台风生命史长,累积气旋能量偏高,超强台风偏多,但整体强度偏弱,较弱台风异常偏多;台风登陆频数和频次偏多,登陆地段偏北,且登陆台风强度明显偏弱。中央气象台24~120 h台风路径预报误差分别为72、124、179、262和388 km,各时效误差较2017年均有减少,特别是长时效路径预报误差明显减少;24~120 h台风强度预报误差分别为3.7、5.1、5.5、6.6和7.1 m·s-1。由于双台风或多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鞍型场”等造成路径预报难度大以及多台风之间复杂水汽输送、近海台风强度变化不确定性大等原因,造成强度预报难度大。若采用更多观测资料、进行更深入的台风机理研究以及研发更有效的台风客观预报技术将是突破这些难点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cliper预报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对于热带气旋强度变化和台风的发生发展,前人已作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但是,对于台风和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客观预报方祛,研究得并不多。在这方面做得较早的有RL·Elsbrry等人,他们建立了预报台风和热带气旋强度的24、48和72小时变化的回归方程。近几年来林有任和笔者分别用统计和动力统计的方法对台风和热带气旋的强度变化的预报作了研究,并得到了客观预报方程。本文将用气候持续性方案对台风和热带气旋的强度变化作一些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2.
通过台风大风半径产品对热带气旋风圈的评估,可确定台风大风分布特征,应用指导于防风减灾。通过对近年来华南周边区域(13°N—28°N,108°E—123°E)的台风大风半径资料统计,验证了“危险半圆”的经验说法,证明在这一地区,台风前进方向右侧的北半圆大风半径往往更大,大风更具威胁。沿海台站可利用台风大风半径产品,结合台风路径的70%概率预报,以大风半径叠加预报概率圆的思路实现台风大风影响的精细化预报,从而指导台风预警的升级或变更。  相似文献   

13.
利用江西省万年县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夏季(6—8月)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多元统计回归方法,建立了地面最高温度预报模型,并使用1971—1980年夏季逐日观测资料和2013年夏季Meofis统计预报模式输出产品,分别对预报模型进行了检验和试验。结果表明,模型的回算值与实测值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两者决定系数达0.80;模式的预报值与实测值两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总体平均相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1.0%和4.9℃。  相似文献   

14.
曾素娟  郭秀英 《气象》1986,12(5):32-33
一、前言 在台风路径预报研究中,过去使用对流层中、低层资料较多。韦有造等研究过200hPa环流型与台风的优势路径。本文主要分析对流层上部200hPa南亚高压的变化特征与台风路径的关系。使用1974—1983年共10年的资料,分析进入27°N、125°E至12°N、125°E防线以西海域(下称进防  相似文献   

15.
喜度  韩桂荣  殷笑茹  李杨  刘寅  唐云志 《气象》2020,46(6):765-775
利用NCEP FNL 1°×1°再分析资料、江苏省地面自动站资料以及长三角地区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使用气旋相空间法(CPS)对2000—2015年影响江苏台风的相空间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经过和台风年鉴比对,CPS法能较为客观准确地描述各类路径影响江苏台风的变性过程,而结果表明:影响江苏的台风发生变性的多为登陆北上、变性前强度较强的台风。进一步分析台风"海葵"和"麦德姆"两个CPS轨迹不同的台风相空间参数,发现其参数轨迹能较好地反映台风变性过程中的热力结构和环流特征演变,与台风降水的落区和强度有一定关联,CPS参数变化明显的"海葵",台风降水范围和强度变化较大,参数变化较小的"麦德姆",降水基本位于台风本体周边。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49—2021年中国气象局台风最佳路径资料、2022年中央气象台台风路径和强度实时业务资料、欧洲中期预报中心ERA-Interim逐6 h再分析资料等,对2022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2年,台风活动的阶段性、群发性特征明显,生成位置偏北偏西,登陆我国的台风数量偏少、强度偏强,自2019年以来,已连续4年登陆台风个数偏少。预报误差分析表明,在台风生成初期、台风与西风带结合后转向以及多台风(低压)活动期间的路径预报误差较大。进一步分析台风暹芭、梅花和轩岚诺的预报难点,结果表明:“暹芭”北侧的大陆高压和高层急流的预报偏差是导致后期路径预报调整的主要原因;“梅花”登陆后陆上路径预报偏差主要由模式对引导气流的预报偏差所致;“轩岚诺”路径和强度变化复杂,在其快速加强和快速减弱的速率、结构变化导致的强度波动和尺度变化等方面存在预报偏差。  相似文献   

17.
Kalman滤波技术在台风路径动力-统计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金一鸣  周洪祥 《气象学报》1986,44(3):336-346
本文从台风移动的动力学模式出发,讨论了目前台风路径动力—统计预报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措施,探讨了kalman滤波器的实现方案,并分析了在采用kalman最佳线性递推滤波方法作实际预报时对误差计算的处理方法,从而对台风路径的动力—统计预报作了改进。通过较多独立样本的检验,表明了台风路径动力—统计预报的kalman滤波方法,能够修正台风路径预报的速度和方向,因此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台风复杂路径的气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韦有暹  朱庆圻 《大气科学》1985,9(4):358-365
应用1949—1981年资料,对5—25°N,105—135°E范围内5—11月出现的台风复杂路径进行了气候统计。并结合天气学做了分析. 复杂路径台风约占区内台风总数的1/3.各类复杂路径的月分布有相对集中期,这与大尺度热带环流的季节变化有关. 台风复杂路径转折点的地理位置与大尺度环流系统的月平均位置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热带气旋强度资料的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余晖  胡春梅  蒋乐贻 《气象学报》2006,64(3):357-363
通过对比西北太平洋3个主要预报中心(中国气象局(CMA)、日本东京台风中心(RSMC Tokyo)和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的16 a数据,分析了不同来源的热带气旋(TC)强度资料的差异性。结果表明:CMA与RSMCTokyo和JTWC的TC强度均值分别相差0.6和1.7 m/s,均通过1%信度的统计检验,即存在显著差异;3个中心对同一TC确定的强度最大差异超过30 m/s;CMA资料的台风数多于RSMC Tokyo和JTWC,年台风频数的均方差也最大,但是3个中心资料的各级TC频数差异均无统计显著性。对比有、无飞机探测时段的资料发现,对TC进行飞机探测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各中心在确定TC强度方面的分歧。为了初步了解上述资料问题对TC强度预报的可能影响,采用一个气候持续性预报方法,取不同来源的TC强度资料进行了4 a(2000—2003年)的预报。发现据JTWC资料所得TC强度预报有最大的均方根误差,RSMCTokyo的最小,CMA居中;据CMA和RSMC Tokyo(CMA和JTWC)资料,对相同TC相同时次24 h预报的平均绝对偏差达2.5(4.0)m/s,最大可相差16(21)m/s。可见,西北太平洋TC强度的基本资料问题增加了预报的难度。  相似文献   

20.
台风路径统计预报79年改进方案(下称79方案)投入业务使用已有九年,虽然预报效果较好,但存在着稳定性有所下降等问题,为此我们从样本资料、因子选择及处理方法等方面作了扩充和改进,并将预报时效延长到24—72小时,并以1986年和1987年的台风独立样本对改进后的业务模式(下称改进方案)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改进方案的预报能力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