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1 毫秒
1.
延安新区大厚度压实填土由于其形成过程的特殊性,现行规范对其地基均匀性评价无具体的评价依据和判定准则。在研究了压实填土的工程性质和差异沉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压实填土地基差异沉降敏感度概念,并给出了具体的地基均匀性判定方法,便于进行压实填土地基均匀性评价,为建筑物总平面布置、地基处理及基础设计提供依据。大厚度压实填土不均匀地基不仅应进行针对性的地基处理,还应采取必要的结构措施,并加强建筑物沉降观测,以进行长期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公路路基填土沉降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巍  张冬青  李淼 《世界地质》2003,22(3):294-297
综合运用土力学和土质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拉林河至长春高速公路沿线五种比较典型的压实填土沉降特性的研究,对每种土样分别在不同密实度、分级荷载应力作用下进行压缩试验,掌握其沉降变形特性。研究表明,公路路基压实性主要受填土的颗粒级配、形状及最大干密度的影响,且压实不足是路堤沉降的主要原因。经工程实际观察表明试验数据的分析结果与实践相吻合。对压实填土在工程应用时的控制标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考虑饱和度的压实填土抗剪强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骆以道 《岩土力学》2011,32(10):3143-3147
压实填土一般为典型的非饱和土,广泛存在于各类工程中,其物理力学性质受填土含水状态的影响。因基质吸力测量困难,非饱和土强度理论难以在压实填土工程中应用。研究含水状态变化对压实土抗剪强度影响的大小,寻找一种简化实用的非饱和压实土抗剪强度确定方法。从非饱和土理论出发,对含水状态影响压实土抗剪强度的机制进行了分析,重新整理并分析了5种压实土的非饱和三轴试验结果,对一些压实土工程资料中的直剪试验强度指标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分析表明,基质吸力对压实填土抗剪强度的贡献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含水率变化对压实填土抗剪强度的影响是非常显著和不容忽视的。工程资料中压实土饱和度对数值与黏聚力指标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提出了一个考虑饱和度影响的压实填土抗剪强度简易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4.
郑帅群  周海祚  郑刚 《岩土力学》2016,37(11):3240-3252
软弱土层上的压实填土地基作为一种非均质地基广泛应用,但目前关于这种地基的破坏模式和承载力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工程中仍采用现行规范深度修正系数取值为2的方式进行设计。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建立数值模型,研究了影响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系数的因素,并与现行规范推荐方法的取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填土越深、基础外超载越大,参与地基剪切破坏运动的土体体积越大,地基极限承载力越高;而随着填土宽度的增大,地基极限承载力先提高,后趋于稳定;砂土内摩擦角的增大也会提高地基极限承载力。总体来说,规范中的推荐值是偏于保守的,会造成承载力的浪费;而在下卧层强度很小、填土深度较大时该推荐值可能高估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存在偏于不安全的可能,在工程设计时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锦州安居工程大面积填土地基处理的经验.不同厚度、不同成份的填土采用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法和基础型式,着重介绍了强夯法.总结了地基处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填土压实质量检测技术的发展与评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范云 《岩土力学》2002,23(4):524-529
准确与快速检测填土压实质量是工程施工与监理部门追求的目标,开发新的检测技术和标准,实现高质、快速和无损检测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之一。就现存及正在开发的、新的填土压实检测技术和标准,笔者从基本原理到施测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分析和评价,在对第一代压实系数K和第二代基床系数K30检测技术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阐述和介绍了第三代动刚度系数Kd和瑞利波速VR压实检测技术的基本理论、技术路线和仪器特性,并指出动态、无损、准确与快速将是开发填土压实质量检测仪器的必然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7.
白李妍 《探矿工程》2007,34(12):39-41
采用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对某工程深厚人工填土层进行地基处理。分析了场地的地质条件及建设要求,介绍了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的应用及效果。  相似文献   

8.
压实碎石填土主要由碎石构成,不能取得原状土试样,难以准确测定压实系数。其工后检测方法宜以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旁压试验为主,进行综合检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硫酸腐蚀填土地基的勘察与地基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谷雨  陈金良 《湖南地质》1991,10(2):164-170
本文为一硫酸腐蚀填土地基勘察、设计、施工实例总结。受硫酸腐蚀填土厚6—10m,松密不均,强度低,容许承载力值(6—13)×10kPa,不宜作天然地基土。填土下为不透水亚粘土层,pH为3.7的酸性废水被滞留在填土中,地下水位离地表最浅处仅1.5m。酸性地下水具结晶及分解性复合侵蚀性。对于这种地基土地基处理目前尚无章可循。该地基处理采用强夯加固填土、挖砂石盲沟降低地下水位、疏通排污管道,切断地下水补给来源等方案。地基处理后施工勘察,进行动力触探,静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及现场荷载试验,搜集各种数据,提供设计依据。经采用防腐措施、基础浅埋进行建筑施工,建筑物经4年仍无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0.
某一级公路路基填土膨胀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某一级公路路基填土的天然含水量、液限、塑限、颗粒组成、矿物成分、自由膨胀率、胀缩总率等试验研究,运用塑性图,并综合各项指标对路基填土的膨胀性做了评价。结果认为,此路基填土为高液限和塑限的淤泥质软土,天然状态下具有弱膨胀性。通过对路基填土的击实试验和承载比试验表明,填土压实之后具有一定的膨胀性,在含水量变化差异性影响下的胀缩变形可能导致路基开裂。  相似文献   

11.
本工程场地为欠固结厚层填土现状,为保证承台底不脱空,采用粉喷桩加固承台底欠固结填土,并在粉喷桩内施工静压桩的技术对策,这样既加固了填土,又提高了静压桩单桩承载力,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垂向压实和侧向压实的双重动力学机制叠加下,库车坳陷白垩系碎屑岩储层展现出的压实效应,无法用传统单一的垂向压实理论来解释。通过详实的成岩特征显微统计分析,梳理出了垂向(埋深)压实和侧向(构造)压实分别对于研究层段的压实效应。研究层段的压实效应主要由垂向压实造成,侧向压实造成的压实效应相对较弱;侧向压实减孔量占总压实减孔量的比例并不与构造应力本身的大小呈明显的正比关系,侧向构造应力施压的时间与储层垂向埋藏压实程度之间的时间配置关系、构造挤压应力的大小等因素严重制约着构造应力对于储层的侧向压实效应。  相似文献   

13.
砂岩压实作用研究主要包括压实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和响应特征三方面内容,重点阐述了砂岩压实作用模型与数值模拟研究、压实作用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融合研究两方面的新进展,结果表明:1)压实作用模型包括机械压实作用和化学压实作用模型,机械压实作用模型重点介绍了石英砂岩的粒间体积-深度曲线;而化学压实作用模型是与压溶作用相关的溶解作用和胶结作用,着重介绍了压溶成因的石英胶结作用。2)压实作用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的融合研究,主要是在压实作用机理认识基础上,通过压实模拟实验,建立基于实验数据的压实作用模型,进而开展数值模拟研究。最后指出压实作用研究趋势将朝着砂岩组分更加复杂的压实作用模型、压实作用与流体流动耦合、垂向-侧向多动力学机制、砂岩-泥岩协同机制、构造-沉积-成岩"三相"耦合的压实作用数值模拟等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储层定量成岩相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等资料,对陇东地区延长组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及定量强度进行了综合研究,用定量指标划分成岩相类型,建立了不同类型成岩相测井响应特征模板,并对成岩相纵向及平面分布进行了研究。压实、胶结、溶解3种主控成岩作用的强度计算与分级研究表明,研究区压实作用较强,主要为强压实、中压实,在粒度较细、杂基含量较高的砂岩中可达到极强压实;胶结作用强度差异较大,以弱胶结为主,局部地区发育强胶结;溶解作用强度较大,以中溶解、强溶解为主。成岩相类型可划分为中压实强溶解相、中压实中溶解相、中压实中胶结中溶解相、中压实强胶结相、强压实强溶解相、强压实中溶解相、强压实强胶结相、极强压实相8种成岩相类型。相对优质储集相(中压实中强溶解相和强压实强溶解相)在纵向上主要分布在长3油层组和长8油层组,平面上不同油层组相对优质储集相分布区存在差异,主要呈条带状和透镜状分布。  相似文献   

15.
This research paper is focused on the fundamental behaviour of applying static and dynamic compaction grouting techniques on completely decomposed granite (CDG) soils in Hong Kong. Using the modified triaxial apparatus and a novel pulse wave generator, laboratory tests were performed to identify the critical controllable factors of static and dynamic compaction grouting techniques in optimizing compaction effectiveness.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 of this laboratory apparatus is that it can simulate triaxial condition of static and dynamic compaction grouting. The effective confining pressure, the lateral pressure coefficient, excess pore water pressure, back pressure and void ratio change of the specimen were measured in this study. At the same time, the dynamic compaction grouting pressure, dynamic compaction frequency, and dynamic compaction duration were controlled. Moreover, the effects of effective confining pressure and injection rate on the compaction efficiency in static tests were studied. The study focused on the effect of dynamic compaction frequency, dynamic compaction duration, lateral pressure coefficient and initial dry density on the compaction efficiency of Hong Kong CDG soils.  相似文献   

16.
强夯在高路堤填筑上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钊  姚政法  范景相 《岩土力学》2002,23(4):498-503
介绍强夯法在填筑运城-三门峡高速公路的一个41高路堤中的应用。分析了夯期检测和长期监测的结果,并与分层碾压法进行比较,说明强夯法具有压实度高,含水量适宜的范围宽和施工速度快的优点,可在高填方工程中推广应用。还简要介绍了袋装砂井在过湿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陈江  李朝政  李伟 《岩土工程技术》2011,25(3):109-112,132
基于三点击实法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压实度的评估方法。该方法考虑了击实试样初始含水率与碾压现场含水率的误差,得到不同误差组合下的真实压实度,并由此得到真实压实度的取值范围、真实压实度大于某个临界值或设计指标的概率及近似压实度相比于真实压实度偏大或偏小的概率。该方法可获得压实度更加详细的信息,有利于对施工质量作出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18.
广西红土击实特性的影响因素及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土是由原岩在湿热气候条件下经过红土化作用形成的具有高含水率、大孔隙比、较高强度和较低压缩性的一种特殊土。由于其特殊的工程地质性质形成了红土具有较大工后沉降的特性。目前,工程中普遍采用强夯的地基处理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对于夯后红土地基变形则通过现场监测结合室内试验的方法进行研究。笔者通过室内击实试验和击实后红土的高压固结试验,深入探讨影响红土击实效果和击实后压实性的主要因素,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影响机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红土的击实效果与击实功成正比,与黏粒质量分数、塑性指数、游离氧化铁质量分数成反比;击实后红土的压缩模量受含水率、干密度及饱和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并且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当含水率大于18%时,土体处于近饱和状态,含水率与干密度已经不能反映饱和红土的压实性了,即在实际的强夯工程上这种土的含水率不宜大于18%,否则会产生较大的工后沉降。  相似文献   

19.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黄土作为高速公路地基的主要原料其强度和变形特性不能满足要求,主要有振动碾压、冲击碾压和强夯3种有效且实用的处治方法。本文根据原位试验和室内试验的数据,进行有限元模拟,在不同高度路堤和不同加载方式情况下,地基沉降变形随着处治能级的增加而减小,路堤本身的沉降保持不变。对于地基处理的深度和沉降变形减小的效果,强夯最好,冲碾次之,振碾最弱。处治前后地表中心沉降变形值与加载路堤高度之间的关系均可用二阶多项式回归拟合。2~4m高的路堤采用振碾的方式处理地基,5~10m高的路堤采用冲碾方法,大于10m的路堤多用强夯或者直接修桥来代替,对于黄土地区高速公路建设与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试验段为自重湿陷性Ⅳ级黄土场地,分3种不同地基处理措施试验分区,分区之间设地基不处理过渡段。柱锤冲扩桩段对22 m深湿陷性黄土层全部处理,水泥挤密桩段仅处理上部15 m深湿陷性黄土层,强夯段处理上部6 m深湿陷性黄土层。结果表明,处理深度范围内黄土的湿陷性已消除,地基承载力均大于标准值。柱锤冲扩桩与水泥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沉降量小于15 mm,满足高速铁路对工后沉降量的要求,而强夯地基的沉降量不满足要求。柱锤冲扩桩区段,桩间土的最小和平均挤密系数不低于0.88和0.93的标准,但是桩身平均压实系数和压缩模量却分别低于0.97和100 MPa的标准。水泥挤密桩区段,桩间土的最小和平均挤密系数、桩身平均压实系数和压缩模量也低于同样的标准值。强夯地基的压缩模量小于15 MPa的标准。检测标准的合理取值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