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炳海 《气象学报》1935,11(1):48-50
初旬大致乾热,此後霉雨开始,阴雨连绵。月初,西伯里亚冷气团经华西南下,与日本洋面之高气压间形成一低气压槽,不连续面直贯南北,连系三低气压中心:其一,在海河下流。其二,在长江中流。其三,在南海之滨。是以一二两日,华东一带相继阴雨,温度低冷,长江中下流域,降水尤多。三日,高气压进据长江,低气压槽移至海洋,全国天气,豁然开朗,於是温度增高。  相似文献   

2.
《气象学报》1935,11(6):303-304
十一月之天气,殊为恶劣,全国各地,阴湿异常;惟东南沿海一带,颇属晴朗。东亚境内,本月共见温带低气压九个,其中之一发生於日本海之北部後,即行东北与本国天气无关。此外八个,分布国内,为本月天气变化之主要因子。另有台风一个,盘桓於菲列滨附近洋面,本国天气末受影响。本月中有较显之寒潮五次,其中之三次,曾使本国天气发生重大改变,於长江流域及其南之面积,降水尤多。一日,除东方滨海之一带地外,本国之大部面积,均在盛大之低气压下,阴雨连绵,其状殊为恶劣。二日,另二低气压出现於长江流域,阴雨区域推广而及苏鲁海岸。四日,一高气压已到外蒙,西北天气初现晴意。五日,高气压中心行抵华北,黄河以南先後发生大风,  相似文献   

3.
卢鋈 《气象学报》1938,(5):219-226
民国二十七年四月二十日晨六时,一低气压发生於安南北部,下午二时进至滇东,势渐增盛。翌日东北移经贵阳之北向湖南挺进,中心气压降至948mb。四川盆地二十夜间当低气压於其南方东进之时,发生猛烈之雷飑,全区几均波及。风雨并发,雷电交作,沱江下流,  相似文献   

4.
中国境内所见气旋或称风暴产生之区域,广泛言之,有三:一在河套流域,一在满洲,又一在西江流域。(1)各地所产生之风暴其成因既相殊异,其性质亦复不同。华北风暴之经过,其所降之雨量常甚鲜少,此乃与华南风暴性质上不同之一点。本文祇论溯源于河套流域之风暴。至于他处所产生之风暴皆在所论范畴之外。发生于河套流域之风暴其活动范围多在华北一带。风暴中心之行径侵入长江以南者为数甚鲜。此类风暴多见于初春或晚秋之前后,盖在中国四月或十月平均气压分布之形势甚相类似。(2)当四月或十月间于长江中游形成一副高气压或反气旋之组织。此类反气旋每呈现于西伯利亚冷气团发动之前与冷气团衰  相似文献   

5.
《气象学报》1936,12(2):105-106
本月天气,乾冷异常,此因极地大陆气团之盛行所致;但於其萎总之时,热带气团即行伸张,因於高空发生暖面,而降雨雪,故本月之雪,颇多自南方始者。月初,高气压中心尚在西伯里亚之贝加尔湖区域,而其极面已抵长江,因是雨雪纷飞。二日,有一小高气压自西伯里亚分离而出现於  相似文献   

6.
一、概况 1977年第8号台风(以下简称7708号台风),于9月2日02时在关岛以南670公里左右的洋面上生成。6日02时移到11.2°N、129.9°E,中心气压加深到980毫巴,并转向NNW方向移动。10日02时移到28.7°N、128.5°E,中心气压加深到915毫巴,中心附近  相似文献   

7.
大气之週流     
李宪之 《气象学报》1935,11(5):213-216
一.气压之分布气压之高低,大半受温度的支配。而大气的寒暖,又视“太阳高度”为转移,因此受太阳直射的赤道附近温度高气压低;受太阳斜射的极地则反是(温度低气压高)。由赤道低压带至极地高压区,气压并非逐渐升高,中间又被一高压带和一低压带隔开。地极上的气压,  相似文献   

8.
1991年12月28日我站值班员观测到8时气压附温为-0.3℃,交接班时接班员发现9时附温为-4.1℃。接班员认为8时附温有误,他提出了四条理由:①一小时内附温下降了3.8℃,不可能有此现象;②前一日(27日)8时气温-11.5℃,气压附温仅达-7.4℃;而当日8时气温-18.2℃(比27日低6.7℃),那么其附温应低于或至少接近于-7.4℃;③当日天气晴朗,随着太阳的升起,气温逐渐回升。附温也应逐渐回升,认为8时附温应≤-4.1℃;④没有大天气过程影响  相似文献   

9.
气压之变动     
吕炯 《气象学报》1930,6(5):17-40
气压之变动大别之可分季候的,区域的,风暴的,微波的(ripple)一日的,半日的,及潮力的等等。兹篇所述,乃偏重於半日的(semidiunrnol),至其他之变动,则仅约略敍述而已。季候的变迁:若就北温带内而言,夏季温度增高,大气体积膨胀,同时水蒸气亦增加,故夏季之气压,比较低  相似文献   

10.
金詠深 《气象学报》1936,12(3):154-160
普通言之,气压上升,未来天气多晴昙;气压下降,则将阴雨。故气压表亦有晴雨计之俗称。然仅就一处观测气压之升降,除比较显著变化外,则有验有不验。故预告天气,胥赖天气图。按图详究高低气压之分布,而准测其行动进展。惟天气图上之气象要素,系从各测候机关同时间观测之气象电报而来。各所地位,高低互异。凡地点拔海愈高,则其气压亦愈低。苟不事先设法纠正,化至同一高度,则难资  相似文献   

11.
利用华中地区66个代表站历年降水场的车贝雪夫多项式展开系数,将雨带客观分成强、一般、弱三等和长江以北、长江以南、长江沿岸、南北雨带四个型.在分析前期海平面气压特征基础上,结合普查的前期关键区,指出了关健区实质上是影响雨带的地面大气活动中心异常的反映.以前期关键区的海平面气压为因子试报1991—1992年雨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1978年第6号台风于7月24日02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生成,26日08时发展为强台风,中心气压975mb,近中心最大风力33m/s,并稳定向西北方向移动。在移动中又进一步发展加深,至28日02时达最强,中心气压960mb,近中心最大风力42m/s,以每小时15km的速度向西北方向逐渐朝长江口以东海面逼近。在强度稍有减弱后,台风稳定少变,29日08时台风第一次转向,缓慢北上;30日08时至1日08时停滞少动,1日08时后第二次转向迅速东移,  相似文献   

13.
利用华中地区66个代表站历年降水场的车贝雪夫多项式展开系数,将雨带客观分成强、一般、弱三等和长江以北、长江以南、长江沿岸、南北雨带四个型。在分析前期海平面气压特征基础上,结合普查的前期关键区,指出了关键区实质上是影响雨带的地面大气活动中心异常的反映。以前期关键区的海平面气压为因子试报1991-1992年雨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民国二十九年十月十月已近冬令,雨量已减,晴日增多。于晚秋在长江流域常为副高气压所盘据,在此变质之西伯利亚冷气团中,所含之湿气甚少。本月之前半月于北纬三十度至四十度间几形为一高气压带。故各地大抵天气晴暖。雨量稀少,但于东南沿海一带则因受域风之侵袭本月雨量特多平均在四英寸以上,此次台风发见于九月二十七日,于一日经过福州。酿成风灾。二日于上海之东经过市内积水深三英尺,水势为六年来所未有。本月尚有两次之热带风暴。一次势力微弱不足称台风其行径皆经菲律宾及中国南海而扰东京湾。后半月温带气旋开始活动于  相似文献   

15.
一、概况82年11号台风,8月6日08时位于菲律宾东北部的洋面上,中心气压996mb,近中心最大风力18m/s。由于西太平洋副高南侧的东南流场的加强,大量的暖湿空气进入台风环流,使得台风获得能量,迅速发展。8月8日08时,中心气压930mb,近中心最大  相似文献   

16.
卢鋈 《气象学报》1937,13(1):61-62
本月大陆天气转寒,冰雪频见,已是初冬景象。华北天气晴朗,华中华南则多阴沉,惟雨雪为量仍为丰沛,长江航运备极困难。气压本月平均气压以黄河长江中流为最高,达772(米毛)。气压分布至为简单,大陆全部均在此高气压笼罩之下。华北多西北风,长江  相似文献   

17.
利用无人机探测台风海鸥的气象要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7月18日对0807号台风海鸥进行了无人机探测工作。该次探测为中国大陆首次利用无人机直接向台风中心方向飞行, 进行台风基本气象要素的探测。无人机对台风海鸥进行了近4 h的飞行探测, 飞行高度为500 m, 距台风中心最近距离为108.4 km, 成功获得了探测时段内的温度、气压、相对湿度、风向、风速及海拔高度等基本气象要素数据。结果表明:气压和海拔高度呈显著性相关 (r=-0.98);距离台风中心越近, 气压越低, 风速越大, 温度也呈明显下降趋势; 地面至300 m的平均温度梯度为-1.02 ℃/100 m, 300~500 m的平均温度梯度为-0.46 ℃/100 m, 近地面的温度随高度变化较大; 探测时段内, 风速最大值为22.3 m/s, 平均值为15.1 m/s。  相似文献   

18.
1概述9315号热带气旋是建国以来袭击我省的第3个(前2个是6811和7314)典型的“豆台风”。该热带气旋于9月10日08时在巴林塘群岛以东约200km的洋面上生成,中心气压998hPa,近中心最大风速18m/s。由于生成时处于均压场中,移向不规则。此时在南海南部、中部至吕宋岛一带有输入云带,迅速发展成强热带风暴。11日08时中心位于20.5”N、113.3”E,近中心最大风速达30m/s,中心气压980hPa。此后强热带风暴中心稳定地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12日08时增强到台风强度,中午前后进入南海东北部海面。13日14时,中心气压降到945hPa,近中心最大风…  相似文献   

19.
一次春季区域性暴雨过程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2009年2月28日至3月1日海南省出现的一场春季区域性暴雨的分析,发现:冷空气、切变线、低空急流是这次暴雨的触发条件;区域自动站切变线位置、垂直运动负值区、地面气压高值中心、多普勒雷达强度回波中心及速度钩状回波中心与暴雨中心相一致.  相似文献   

20.
豫北一次强对流天气的物理量场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2008年6月25日发生在豫北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发现:中低层的风切变和冷空气的入侵是造成此次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原因;大气液态含水量指数、0 ℃层高度的气压与570 hPa之差、-20 ℃层高度的气压与370 hPa之差,可以预示未来强对流天气中是否会产生冰雹;大气液态含水量指数、低层水平螺旋度、风的v分量的垂直切变、0 ℃层高度的气压与570 hPa之差、-20 ℃层高度的气压与370 hPa之差对强对流的发生、发展以及产生区域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