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副高”控制下的暴雨天气,是在不利的大尺度环流形势下弱天气系统作用下的结果。通过分析,指出暴雨发生的前一天,中低层中尺度位势不稳定区和地面能量锋的形成,是这类暴雨天气最重要的前期特征,也是24h短期预报的主要着眼点  相似文献   

2.
“副高”控制下的暴雨天气,是在不利的大尺度环流形势下弱天气系统作用下的结果。通过分析,指出暴雨发生的前一天,中低层中尺度位势不稳定区和地面能量锋的形成,是这类暴雨天气最重要的前期特征,也是24h短期预报的主要着眼点。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2004年6月18日,济南局地大暴雨过程的单站能量廓线,以及850hPa湿静力能量场的分析,结果表明:6.18大暴雨是在有利的环境场下,由强对流运动所引发的.而强对流运动的发生、发展,主要是因为单站前期积累下来的大量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集中释放所促成的.其中,潜在不稳定能量的积累和释放在这次强对流运动中有着突出贡献.暴雨落区上空对应着明显的能量锋区,随着能量锋区的消失,暴雨天气过程结束.说明高空能量锋区是本次过程产生局地大暴雨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一次槽后"湿"对流风暴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刘勇  张科翔 《高原气象》2005,24(2):247-254
对2002年8月5口发生在陕西境内一次槽后“湿”对流风暴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500hPa槽后冷平流是这次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850hPa能量锋区和高能区提供了能鼙和强位势不稳定区;南海“北冕”台风和高原东侧副热带高压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中、低空水汽通量超常;高、低空急流耦合产生的次级环流提供了持续强劲的上升运动;地面中尺度涡旋发展、合并及扩散是次级环流部分上升支演变过程的具体反映;产生强刈流风暴的块状回波强度为45~55dBz,高度为12~14km。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975—1987年严重灾害的强对流天气的分析,发现3—4月500hpa南支波动活跃、桂 东南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易出现能量锋区扰动,在此背景条件下,易产生严重强对流天气;低层辐合扰动, 低空急流、500hpa南支槽前sw气流与边界层能量锋区及上层不稳定高能舌叠交,是桂东南春季严重强对流 产生的主要原因。1975~1987年出现严重灾害的强对流天气共20次,其中春季(3~4月)14次,占 14/20=70%。分析发现,桂东南春季严重灾害强对流天气与行星边界层能量锋区扰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用MAPS模式预报冰雹落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详细分析了 1982~ 1998年发生在湖北省的冰雹过程 ,这些冰雹过程被归纳为槽前型和槽后型两类。两类过程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过程发生前具有极强的位势不稳定。槽前型主要表现在中低空及地面为极强的增湿增暖 ,导致中低空能级升高 ,而中高层是相对干冷的区域或变化不是很大 ,这类过程的触发主要是由于西北槽中有短波槽扰动凌驾于不稳定区之上 ,一方面加大水平能量锋区 ,另一方面使得垂直不稳定度加大 ,进而触发对流。槽后型主要表现在中高层为极强的干冷平流 ,引起降温降湿 ,而低层有弱的增温增湿 ,这类过程的触发主要是西北气流中横槽转动和小槽沿脊前下滑 ,在中低层加大水平能量锋区 ,促进垂直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因此将水平能量锋区ΔθseH/Δn和垂直不稳定ΔθseH/Δz之和作为冰雹判据 ,辅之以其它条件 ,在日常业务中 ,具有较高的预报准确率。利用研究结果 ,对武汉区域中心数值预报模式MAPS的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进行改进 ,即改进积云对流参数化中的稳定度条件。用改进后的MAPS模式对 1999~ 2 0 0 1年 3~ 5月的过程进行试报 ,结果表明 ,该模式对冰雹落区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能量天气学分析方法,对一次暴雨过程前后地面、850、700、500hpa四层能量场的配置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出这次暴雨过程各种能量关系,即暴雨发生前一天在700hpa层有三股Tб低值气流在玉林、钦州地区一带相汇合,并叠加在850hpa层Tб高值气流区之上,暴雨就出现在700hpa层三股Tб低值气流的汇合处附近。此外,文中还对850、700hpa两层所建立的能量系统做进一步的分析,证明它具有较强的对流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一次夏季冷锋后暴雨的形成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瑞萍  王秀明  夏扬  周晋红 《气象》2019,45(1):50-6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雷达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7月9日山西太原至河北石家庄一带的暴雨成因分析表明:(1)山西太原附近的暴雨发生在持续性层云弱降水持续6 h之后,层云中镶嵌积云并伴有弱雷电活动,暴雨区位于地面冷锋北侧低层冷区中,距离地面锋面120 km以上,极易漏报;(2)850 hPa东北风显著增强,低层假相当位温小的干冷空气随东北风向西南方向伸展,低层稳定层持续增厚,不稳定区位于稳定的边界层之上,强降水由高架对流造成;低层东北风和高层西南风同时增强,锋区斜压性显著增强,锋面抬升加强,锋面抬升和与500 hPa西南气流相伴的干平流使得锋区上空大气层结由近中性的绝对稳定转化为位势不稳定,锋区抬升使得位势不稳定转化为条件性不稳定;(3)午后河北中西部大气层结绝对稳定,石家庄雷达监测到其附近数条平行于热成风方向的水平尺度几十千米的对流云带是由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导致的倾斜对流。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钦州市1953~1992年的特大暴雨过程的分析发现:发生在6—8月的特大暴雨具有降雨强度大、降雨时间长和破坏力强的特点,其主要影响系统有锋面低槽、热带气旋和低涡三类,特大暴雨的发生、结束与钦州上空的中尺度位势不稳定区这一先兆特征的出现、消失密切相关,降雨落在前一天就已建立的中尺度位势不稳定区内。  相似文献   

10.
陈德林 《广西气象》1998,19(2):7-10
通过分析钦州沿海1997年汛期14个暴雨过程知道,该年汛期暴雨具有次数多,量级小的特点,其主要影响系统是锋面、切变线;700hPa层低能舌叠置在850hPa相对高能区上,在钦州沿海形成位势不稳定区,是整个汛期暴雨具有显著的共同的前期特征。  相似文献   

11.
2002年河南春季的一次层状云降水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对2002年4月4—5日发生在河南省的大范围春季层状云降水进行探空、雷达、卫星等综合加密观测,分析了锋面移动过程中的云系特征和降水特点。结果发现此次降水主要是700~500hPa大气位势不稳定( θse/ z<0)造成的,位势不稳定区与地面降水极值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另外,在位势不稳定层出现前后,高空250~200hPa均存在一个急流中心,而在位势不稳定层的上方或下方则会有风向切变与之对应。云层厚度小、云顶高度低、云系结构不均匀是此次降水云系的主要特点。700~500hPa之间的位势不稳定度小、水汽输送量小和云顶温度低是造成此次降水量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钦州沿海1997年汛期14个暴雨过程知道,该年汛期暴雨具有次数多、量级小的特点,其主要影响系统是锋面、切变线;700hPa层低能舌叠置在850hPa相对高能区上,在钦州沿海形成位势不稳定区,是整个汛期暴雨具有显著的共同的前期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7315强台风登陆后,在台风外围南风急流的作用下造成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系统活动的特征,指出:中小尺度雨团及其伴生气压场扰动均发生在地面中尺度的辐合线引起的湿静力能锋区上;激发对流性雨团的有利地理环境是喇叭口山地的迎风坡和水温高于气温的海湾地区;雨团及与之伴随出现的气压扰动是沿着对流发生之前的地面能量锋区移动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7315强台风登陆后,在台风外围南风急流的作用下造成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系统活动的特征,指出:中小尺度雨团及其伴生气压场扰动均发生在地面中尺度的辐合线引起的湿静力能锋区上;激发对流性雨团的有利地理环境是喇叭口山地的迎风坡和水温高于气温的海湾地区;雨团及与之伴随出现的气压扰动是沿着对流发生之前的地面能量锋区移动的。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假相当位温以及垂直稳定度等,对"20020614"宜春大暴雨进行了分析.发现造成这次大暴雨的机制是2支气流辐合所致,其物理量θse反应出能量充分,锋区明显;垂直稳定度反应其不稳定区位置对我区出现大暴雨天气很适宜.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东侧陡峭地形对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19,他引:12  
李川  陈静  何光碧 《高原气象》2006,25(3):442-450
利用高分辨率中尺度模式分析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东侧陡峭地形对一次暴雨天气发生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地形对大气环流的动力阻挡作用形成了本次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通道,青藏高原东侧陡峭地形结构造成了四川西北部和黄河上游的强水汽辐合中心,并使低层高能舌和能量锋区位于海拔较低的四川盆地,在四川盆地对流层低层建立起位势不稳定层结。青藏高原东侧陡峭地形结构引起了低层偏东气流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最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出现在东西风垂直切变与陡峭地形交汇处,激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促使强对流猛烈发展,暴雨过程中高原东侧还有一个中尺度涡旋的发生发展相伴。青藏高原东侧暴雨区最显著的热力特征是高温高湿区域仅出现在对流层低层,最显著的动力特征是强涡度柱也仅出现在对流层低层。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天气学分析和物理量诊断方法,分析了2012年2月27日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1)中低层急流和地面东路冷空气入侵高温高湿不稳定区是形成这次对流的主要原因;(2)高低空急流中强暖湿西南气流为冰雹提供充足的水汽和能量条件,高低空急流的耦合是此次强对流爆发的重要触发机制;(3)上层干冷、中下层暖湿的位势不稳定层结和干湿空气间强的风垂直切变为冰雹提供上升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8.
麦收期连阴雨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本文试用北半球500hpa侯平均高度资料,对连阴雨期的超长波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系统的变化作了初步分析,找出了其前期的关健区,并结合地面要素和500hpa特征量作出中、长期预报。  相似文献   

19.
北京泥石流暴雨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正华  储锁龙 《大气科学》1992,16(4):476-481
本文分析了北京地区泥石流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指出,泥石流暴雨主要是盛夏经向环流背景下的华北暴雨过程;局地大气有明显潜在不稳定,降水强度达60mm/h以上;泥石流暴雨落区是位于地面中尺度能量锋区、能量锋锋生和强水汽辐合的重叠区域.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衢州市气象站197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逐日07、19时两个时次的探空资料,取地面、1000hpa、850hpa、700hpa、600hpa、500hpa六个标准等压面进行逆温层分析。这里逆温是指气温随高度不递减。由于逆温出现层次不同,分近地面逆温层和低层逆温层两类。前者逆温底部从地表附近开始,后者逆温底部从850hpa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