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从1978年美国成功地将世界上第1颗海洋卫星SEASAT-1送到空间以来,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陆续发射了多颗肩负不同使命的海洋卫星。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海洋卫星发射进入高潮。据有关资料表明,近几年美国、日本、欧空局、加拿大、法国、德国将陆续发射海洋卫星。其中较引人注目的是欧空局于1991年7月发射的ERS-1地球观测卫星。ERS-1卫星是一颗以海洋应用为主,海陆兼用的多功能综合性遥感卫星。其先进的微波传感器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空间分辨率,可以不受气象条件的影响而进行全天候全天时全球观测。其主  相似文献   

2.
海洋科学是一门依赖于观测的学科, 而卫星是海洋研究的重要观测平台之一, 海洋卫星数据在海洋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21世纪初以来, 我国陆续发射了多颗专门用于海洋观测的卫星, 初步拥有自主海洋卫星全球观测网络。本文针对国内外海洋卫星资源基本情况, 总结了我国海洋卫星数据应用发展现状, 特别是海洋卫星数据接收、处理、管理、应用等方面的情况, 并分析、探讨了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对卫星数据的需求, 以及我国海洋卫星数据科学应用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2002年5月15日上午9时50分,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在太原发射基地发射成功,从而结束了我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被命名为HY-1卫星,这颗卫星将有效实时探测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区和西北太平洋海域和海岸水色、水温,为我国海洋经济建设和海洋的管理提供所需的空间探测卫星图像资料。HY-1卫星的成功发射,是我国海洋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人类生存的地球上,71%的表面积被海洋所覆盖。海洋是地球上富饶而远未得到开发的资源宝库。我国是个海洋大国,海洋在我国社会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战略地…  相似文献   

4.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1968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在宇宙空间奏响《东方红》乐曲的情景。30年来,我国已成功发射多种卫星,有气象卫星、通讯卫星、科学实验卫星,可迄今还未有一颗海洋卫星。在国外,已发射或即将发射的海洋卫星已多达12颗,其发展之快,技术之尖端,令世人叹为观止。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刚刚走步,与我们这个海洋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对于提高我国海洋开发与管理的科技水平极其不利。可喜的是,根据有关方  相似文献   

5.
海洋遥感应用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20世纪70年代始至今,海洋遥感经历了从探索实验、实验研究到应用研究和业务使用的过程。1970~1978年主要利用载人飞船搭载实验和利用气象卫星、陆地卫星探测海洋;1978~1985年主要是对美国发射的海洋卫星(Seasat)和搭载海岸带水色扫描仪(CZCS)的雨云卫星7号(Nimbus-7)进行实验研究;1985年至今为应用研究和业务使用,期间世界上相继发射了多颗海洋卫星,特别是20世纪最后5年出现了各国竞相发射海洋水色卫星的热潮,已发射和计划发射的卫星见表l。我国也计划在2001年发射我国…  相似文献   

6.
回顾国内外海洋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欧美等国的卫星海洋遥感技术起步较早,目前的技术也较为成熟。总结我国海洋卫星的发展现状,我国已发射3颗自主海洋遥感卫星,HY-1A、HY-1B和HY-2A,HY-2A卫星数据达到了定量化和精细化,和国外同类卫星的测量精度相当。基于国内外卫星海洋遥感技术发展趋势,给出了我国海洋卫星发展规划及自主卫星海洋遥感技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1995年春,美国国家宇航局将发射一颗携带宽视场海洋观测传感器的海洋卫星。宽视场海洋观测传感器是继工作了七年多,于1985年停止发送资料的Nimbus-7海岸带水色扫描仪之后的第一个星载海洋水色传感器,不像作为概念验证性实验的海岸带水色扫描仪那样,宽视场海洋观测传感器被设计用来提供充分精确的光合色素浓度资料以进行海洋初级生产力和生物地球化学定理研究。宽视场海洋观测传感器将常规地每二日一次提供全球复  相似文献   

8.
日本海洋卫星技术、海洋仪器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海洋卫星技术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减灾防灾以及国防军事方面的广泛应用,它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巨大关注。1980年至2002年美国、欧盟、法国、日本和中国等国家,相继发射与海洋有关的卫星达16颗。其中,日本的海洋卫星技术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本文还介绍了日本近年来开发研制的几种海洋观测仪器、它们的技术性能及用途。  相似文献   

9.
海洋光学遥感与海洋高光谱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洋光学遥感与海洋高光谱特性研究李武辛海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03)葛运国(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研究所,天津300111)1前言1978年8月,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海洋卫星Seasat-1,标志着海洋探测与陆地、大气探测一样,进入...  相似文献   

10.
面向21世纪的海洋遥感前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闻 《海洋信息》1997,(5):12-13
在21世纪到来之前,国际上海洋卫星的发射进入频发时期。现已知,列入2000年前后国际卫星发射计划的海洋卫星或兼顾海洋遥感功能的卫星计有:SeaStar(美国,1997年)ENVISAT(欧空局,1998年)、EOS-color(美国,1998年),Landsat-7(美国,1998年)、ADEOS-Ⅱ(日本,1999年)、KOMPSAT(韩国,1999年)、TOPEX/POSEIDON后续星(美、法合作,1999年)、NOAA-N(美国,2000年)、SPOT-5(法国,2002年)、EOSALT(美国,2002年)等10余颗。基本上每年都有发射,有时甚至一年  相似文献   

11.
吴克勤 《海洋科学》1978,2(3):47-49
利用人造卫星遥感某些海洋要素是从六十年代的气象卫星开始的,气象卫星的实践证实了利用遥感技术观测海洋的可能性。因此,到七十年代,有人提出海洋卫星的设想,这就是发射专用的海洋卫星观测占地球表面积百分之七十一的海洋,如大洋上的风、浪、流、海面温度、盐度、石油污染、水色、海冰等。美国预计在今年发射海洋卫星“Sea-Sat-A,标志着遥感技术进入一个新阶段。这里,回顾一下遥感技术的发展进程,将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个新阶段对海洋调查和海洋科研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韦小琴 《海洋预报》2008,25(2):74-79
北京地面站卫星遥感信息管理系统所汇集的信息是在2002年我国海洋卫星(HY-1A)发射后,北京地面站建站以来所接收的所有卫星资料的信息.随着后续海洋卫星的发射,该系统的信息量将不断的增加.本文是一个独立开发、研制的北京地面站信息管理系统.它是在WINDOWS平台下利用ACCESS关系数据库开发完成的.该系统除了完整的记录了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发射以来的所有信息资料外,还包括EOS-MODIS (TERRA、 AQUA)、 NOAA (12、14、15、16、17、18)、 FY-1等卫星资料信息.海洋科技工作者及管理人员通过该系统可获得任意时间段北京地面接收站接收卫星下行数据的接收状况、任何时间段卫星接收轨数的统计等信息,提供了与现行各种接收状况分析对比的第一手资料.方便、快捷的查询功能可随时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为海洋预报、海洋监测、渔场快速报及后续海洋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查询服务.  相似文献   

13.
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HY-1A的应用潜力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继美国1997年发射专用的海洋水色卫星"海星"号(SeaStar)后,2002年5月15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专门海洋水色卫星HY-1A.首先概要地介绍了HY-1A卫星的性能和特点;其次运用辐射模拟仿真得到的综合信噪比这一概念从理论上评价了HY-1A卫星资料的利用率,同时利用接收到的HY-1A卫星资料,通过与美国海洋水色卫星资料的比较,评价了测量精度;最后从海洋水色、水温等海洋要素的反演结果讨论了HY-1A卫星资料的应用潜力.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第一颗海洋卫星将在海洋环境监测、海洋资源的管理、保护和开发以及国家权益等方面将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迄今为止,人类为认识海洋、研究海洋、开发海洋和保护海洋,一批海洋高新技术群已相继出现。海洋卫星的发射、潜深10000米无人潜水器的建成以及多波束测深声呐系统的研制成功等,为海洋环境探测、海洋资源调查和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先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海洋卫星遥感技术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在海洋卫星遥感技术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制定了长远的自主海洋卫星发展规划,构建了海洋水色、海洋动力环境和海洋监视监测三大系列的海洋卫星,逐步形成了以中国自主卫星为主导的海洋空间监测网,在中国海洋资源与环境监测、海洋防灾减灾、海洋安全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回顾了中国在海洋水色、海洋微波(海洋动力环境)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中国在海洋卫星遥感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新成果,并对中国海洋卫星遥感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海洋水色卫星与水色遥感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水色卫星通过海洋水色遥感器探测浮游生物色素、悬浮泥沙和溶解有机物等海洋水色主要参数,从中提取海洋初级生产力、水团、流系、锋面、涡漩、上升流、沿岸水质、海洋渔场状况等海洋环境信息,基本可以满足海洋开发和全球环境研究的大部分需要。 1 频繁的国际海洋水色卫星发射 据不完全的统计,从1995年至2001年,各国已发射和计划发射的用于海洋水色探测的卫星有10余颗。现已知列入发射计划的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海洋业务卫星技术也随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满足海洋界的需求,美国和欧洲空间局开展了一系列海洋业务卫星的技术工作,发射了不同用途的海洋卫星,建立了各种相应的卫星地面站系统。现将近期这方面主要的技术发展状况,予以简单介绍,供同行交流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95年春,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将发射一颗携带宽视场海洋观测传感器(SeaWiFS)的海洋卫星(Seastar).宽视场海洋观测传感器是继工作了七年多,于1985年停止发送资料的Nimbus-7海岸带水色扫描仪(CZZ)之后的第一个星载海洋水色传感器,不像作为概念验证性实验的海岸带水色扫描仪那样,宽视场海洋观测传感器被设计用来提供充分精确的光合色素浓度资料以进行海洋初级生产力和生物地球化学定量研究[4]。宽视场海洋观测传感器将常规地每二日一次提供全球复盖资料。美国国家宇航局空间科学应用署(ASSA)和哥达德空间飞行中心(GSFC)为了发展、管理海洋水色研究资料系统而制定了宽视场海洋观测传感器计划,这个系统能有效地收集、处理、校正、检验、存档以及发布由宽视场海洋观测传感器接收到的资料。本文主要介绍了宽视场海洋观测传感器计划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以及其他概况[2,3]。  相似文献   

19.
“海洋1号”卫星在海冰监测和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海洋1号A”卫星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海洋卫星.2002~2003年冬季,该卫星首次应用于我国渤海海冰监测和预报.建立了从卫星1B级数据开始的海冰反演系统,提供海冰遥感图像和海冰密集度、冰厚与冰外缘线数值产品,作为渤海海冰监测和海冰数值预报初始场的重要信息来源,以及海冰预报质量检验的参考依据之一.介绍所发展的“海洋1号A”卫星海冰反演系统的流程、算法和反演参数,海冰反演结果,及其在渤海海冰监测和预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七十年代以来,空间遥感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全球大气和海洋的研究。国际上已发射了不少气象卫星和海洋卫星。为了有效地利用遥感信息,必须提高对遥感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因此,在发展计算机图象处理的同时,近年来光学图象处理方面进行了不少研究(1-11);并获得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