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利用GPS等大地测量资料、活断层资料和地震资料研究中国大陆及其邻区的变形特征,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区域地震危险性提供了基础资料。在地震活动频发的东亚地区,几乎所有的7级以上大震的破裂带都沿断裂带呈线性分布。因此,如何将已发地震释放的能量合理地从运动学模型中扣除,对研究区域的地震  相似文献   

2.
逆掩盘模型可解释太平洋西北部的地震灾害美国国内石油勘探方法已证明对从事地震和地质构造学研究的科学家们有帮助。近年来,石油工业已使研究界可以得到曾经严格保密的地震反射剖面资料。最近,美国地质调查局的一个地质学家小组根据西雅图地区的地震反射资料研究出一个...  相似文献   

3.
历史地震资料是研究地壳运动和进行地震预报的基础资料,它对研究地震活动规律和新构造运动的价值,已越来越被人们所注视。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同志曾强调指出:“历史地震的研究分析很有必要,在指导工作的方向上很有意义。”可见,它在地震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形变、应变固体潮连续观测资料来研究潮汐与地震之间的关系,是地震系统建立形变、应变台网的目的。近年来,我国已陆续建立了一批第二代台网,为地震研究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高精度连续观测资料。但是,至今我们尚没取得令人满意的、比较确切的结论和结果。这既有理论研究方面的原因,同时也存在实践方面和工作方法中的问题。我们  相似文献   

5.
关于地震前兆研究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国民 《地震》1993,(2):72-73,76
地震前兆的探测研究是地震预报的基础,也是研究地震孕育、发展、发生的成因理论的最基本的实际科学资料.在我国,开展大规模地震前兆的探索已走过将近30年路程,归纳起来有下述基本特点. 1.地震前兆的多学科综合探索和观测、研究、预报三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由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编的“亚欧地震构造图”已由地图出版社出版。亚欧地区分布着世界上最著名的西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也是世界上板内地震最活跃的地区。由于亚欧地区现代大地构造运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所以本区几乎包括了世界上所有的构造地震类型。该图为研究地震构造、地震区划和地震预报提供了基础资料。亚欧地震构造图在分析研究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板块构造观点编成。该图除了表示各种震源深度  相似文献   

7.
自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已获得多次强震的前兆观测资料,展示出中期前兆异常有较多的共性特征。短临前兆异常资料比较零星,对其特征的了解和研究较少。唐山地震发生在人口集中、台网较密的地区,专群地震工作者有机会对这次近8级地震短临阶段的异常进行多  相似文献   

8.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 (CDSN)自建立以来 ,数据管理中心 (DMC)已收集了大量连续的地震记录资料。这些资料过去有的以磁带、磁盘为介质提供给地震专家和地球物理学家们 ,在地震预测预报、地震科学研究、地壳运动及地壳构造的研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台网产出的高质量的数字地震记录资料也得到了中外专家的一致好评。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数字地震台网观测产生的大量数字地震记录 ,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达到信息资源的共享 ,快捷方便地服务于地震科研 ,使台网的数字地震记录不仅为大地震预测预报、地震研…  相似文献   

9.
工程地震学美国地质调查局地震灾害减轻计划的工程地震部分负责:(1)协调和管理全国强震台网,以收集、处理和传播地震的强地面运动资料;(2)发展已改进的方法,以估计和预测地震的地面运动。由破坏性地震引起的强地面振动及人工结构物的相应反应的仪器观测结果,为估计未来地震的振动强度、抗震设计及认识地壳内孕震破裂的物理过程提供了依据。这些资料已被地学和工程学界的研究人员所采用,还被建筑师和设计工程师用于建筑物、桥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社会已进入数字化时代,地震科技资料的数字化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地震科技资料数字化的阐述,说明了加强地震科技资料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提高地震科技资料管理人员素质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1.
书讯     
《唐山地震的社会经济影响》一书已由学术书刊出版社出版。此书概述了地震灾害社会调查的原理和方法,以及调查资料的分析处理;根据调查资料对唐山地震的社会经济影响作了初步的分析与研究;在附录里列出了《唐山地震社会经济影响调查问卷》及调查资料。全书约60万字,可供负责灾害工作的各级管理人员、从事灾害和地震社会学的研究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的有关师生参考。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李强同志参加了调研工  相似文献   

12.
随着勘探对象的日趋复杂,单纯基于数据驱动的常规处理方法已无法满足油气藏深入勘探的精度需求.为了进一步提高地震资料处理的精度,利用井约束将丰富的井资料加入到地面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本文阐述了井约束的基本原理、具体分类以及发展历程,介绍了井约束在地震资料处理的核心环节—能量补偿、提高分辨率、速度反演以及偏移成像中的具体应用,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太阳黑子活动与新疆强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些年来,对太阳黑子活动和地震之间关系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有益的进展。本文利用新疆地震在频度、强度上的优势和较长时间的资料,统计分析了太阳黑子活动与新疆地区Ms≥7.0级地震活动的关系,为今后新疆地震活动趋势估计和短临预报提供可靠的背景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地震前和地震时的电磁辐射和发光现象,已被多次震例所证实,这些地震资料的分析与岩石样品的实验室研究相结合,对解释地震发生的过程会有积极意义。本文介绍的岩石破裂过程中的宏观发光现象对研究震前地光和电磁辐射的成因可能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正2000年以来我国地震观测系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已建成了由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火山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数字地震台网组成的新一代中国数字地震台网。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每天汇集的数据量达到40GB,可以说,我国地震台网产出的观测数据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如此海量的地震波形数据为地震监测与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  相似文献   

16.
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概率评估方法是最近10a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将已获得的定量地质资料运用于活动断裂中—长期地震潜势概率评估的方法,从而使得在缺乏历史记载或仪器记录资料,但已获得断层平均滑动速率、同震位错、古地震年代序列等资料的活动断裂段上评估未来的发震概率成为可能。在定量计算活动断裂未来地震危险性的过程中,作为输入参数之一的特征地震平均复发间隔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参数,它的确定将直接影响到概率计算的结果。对研究断裂上已获得的历史地震资料(H)、地质资料(G)和古地震资料(P),笔采用了时间可预报(T)和准周期(Q)两种模式分别计算其平均复发间隔,比单一的只假定一种复发模式计算更具有完善性和可靠性。在叙述该方法的同时,以西秦岭北缘断裂为例,详细阐述了该断裂上特征地震平均复发间隔的确定,并在此基础上对西秦岭北缘断裂未来地震潜势作了定量评估。  相似文献   

17.
威海市区地震地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克明 《地震地质》1994,16(1):38-42
张家口-渤海-威海断裂带通过威海市区,加强该断裂带的研究对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十几年来取得的地震、水文、工程地质资料,对该断裂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其具有明显的新活动特征。结合已取得的历史地震资料,对本区的地震地质条件有了较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地震预测预报工作中用到丰富的地震观测资料,如地震活动、地球物理/化学前兆场、构造等,进行震情知识的挖掘和研究。但"以震报震"一直是中国地震预测预报中的最重要的震情知识挖掘方法之一,其主要核心数据基于地震目录,利用不同方法、模式、思路进行地震三要素预测信息的挖掘研究和系统分析。目前我国已形成周、月、年、中长期、危险性评估等不同尺度的地震会商制度和不同目标  相似文献   

19.
第三篇文章是关于中国的历史地震研究,指出系统整理和客观分析这些历史悠久和较丰富地震资料的现实意义,并概述了建国以来我国在研究历史地震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如已出版了《中国地震年表》等,正在进行组织编著《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一书);最后讨论了在研究历史地震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20.
地震的孕育与发生过程必然在地震观测资料中有所反映,海城、唐山等强震前后的丰富观测资料已充分说明这一点。但是地震观测资料中的变化不仅包含与地震有关的信息,而且包含了与地震无关的干扰。如何自地震观测资料中消除干扰因素影响与提取地震信息,其中包括地震前兆信息,这就是地震信息处理的重要任务。 时间序列分析研究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序列。对数据序列建立数学模型,用一定的估计方法求得模型的参数,使估计模型具有与实际序列相近的协方差参数,以探讨实际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