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庆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庆市的耕地资源利用为具体研究对象,以1994~2008年的数据为基础,对该地区耕地利用从数量和结构上进行时空动态分析,探讨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从耕地生产性、保护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接受性4个方面选择参评因子,筛选出16个指标,应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从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大庆市耕地资源利用进行评价,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与总结,得出1994~2008年间大庆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可持续性基本上是不断提高的。  相似文献   

2.
以大庆市为研究区域,对该区1995~2010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论如下: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占大庆市绝大部分面积,并有继续增长的趋势;各类型间土地流转变化频繁;多样性指数持续降低,优势度指数持续升高。  相似文献   

3.
耕地质量等级年度变更是当前耕地数量管控和质量管理的先行工作,是实现数量、质量、权属、价格四位一体的前提。提出了耕地质量等级年度变更技术路线,指出了划分变化类型、确定变更范围、建立指标体系、确定分等因素指标值等关键步骤及实施要点,并以湖北省国家级试点公安县为例,研究分析了不同变化类型下耕地质量等级变更方法,最后分析了试点实施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是地区发展的必要产物,研究其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能够有效地反映地区经济的特征性。依据2016年、2020年南京市江宁区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分别从空间、时间角度分析“十三五”期间江宁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特征,并结合地区生产总值、人口数量、农业生产总值、劳动力数量和土地面积等数据分析其变化的可能性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江宁区土地类型分布以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其中林地在横溪街道、禄口街道及江宁街道呈递增趋势,而耕地在湖熟街道和淳化街道呈递减趋势;利用土地转移变化分析可知林地的转入类型主要为耕地、建设用地,其次为水域;采用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其变化的影响因素得出林地的转入受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较大,而耕地的转出与农业生产总值联系较为紧密。  相似文献   

5.
以黑龙江省嫩江县为研究区,综合运用RS/GIS手段,分析1984~2011年近30年研究区耕地资源在数量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利用数量发生了一定变化,总体上耕地面积减少,主要转向林地、建设用地以及草地;耕地资源在空间变化上具有一定的特征,表现为南部变化较大,中部和西部变化居中,北部和东部变化最小;各乡镇耕地相对变化率的总体差异不大,相对比较均衡。研究成果可以为研究区耕地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引入了反事实情景模拟方法来模拟土地利用变化的历史,通过重构土地利用变化历史情景来辅助评价土地利用政策实施效果。以我国的耕地保护政策对粮食安全和城市扩张影响为例,构建耕地保护政策干预下的事实情景和假设无耕地保护政策影响的反事实情景,并借助CLUE-S模型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通过比较两种模拟结果在耕地数量、产能、空间分布以及城市建设用地数量、效益和空间扩张的差异,实现对耕地保护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实例研究表明,现行的耕地保护政策在遏制耕地流失、提高粮食产量、调整耕地及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7.
占补平衡是中国耕地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在耕地保护政策从传统数量规模保护为主向数量-质量-生态一体化保护的发展过程中,较少有研究系统地分析不同占补平衡策略的未来潜在影响作用。以中国山东省招远市为例,构建了顾及耕地占补平衡策略的多情景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通过设计基准情景、耕地数量保护、耕地数量-质量保护、耕地数量-生态保护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保护5个情景,分析2030年不同耕地保护策略下耕地规模、生产力和生境质量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相较于基准情景,耕地占补平衡情景下耕地数量平均提高了7.2%,粮食产量、生境质量分别平均提升了0.63%和0.70%,其中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保护情景下粮食产量和生境质量均高于平均水平。因此,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保护情景更有利于多种目标的协同优化。本研究为系统地对比评估多种占补平衡策略,优化耕地保护政策提供了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8.
基于时空分析的贫困丘陵山区耕地变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 ,利用耕地面积变化时间序列模型、耕地动态度模型、耕地重心变化模型等 ,对湖北省咸宁市耕地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的研究 ,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 ,选择 2 3个因素对其驱动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耕地变化主要受经济因子、人口、房地产政策及耕地开发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大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的供应愈加紧张,因此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至关重要。本文以大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区域,从土地的投入、土地的产出及土地利用结构三方面构建大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应用多因素评价法计算出2000~2007年大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值,进而分析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趋势,并对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系统中各集约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2年大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处于不集约状态,2003~2007年大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处于集约状态。总体协调性比较稳定,但是在2003年和2006年土地协调度为不协调状态,分析原因发现,在2003年和2006年大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过度地加大了土地的投入强度,影响了土地集约利用子系统的协调性,使大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子系统出现了无序的发展。本文针对开发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研究成果为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缓解用地矛盾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针对迁西县土地利用的分布特征和空间变化问题,该文运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对迁西县2009、2013和2017年3期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再运用转移矩阵、变化图谱和信息熵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空间分布特征和系统结构有序性逐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7年,迁西县居民地、工矿用地和其他用地面积增加,林地、耕地、园地和水体面积减少,但是林地和耕地依然是研究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林地和耕地的减少主要是由居民地和工矿用地引起的,且林地和耕地之间的互相转化最为频繁;总体来说,迁西县土地利用朝稳中向好的趋势发展。该研究可以为迁西县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东北典型黑土区的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利用和保护的有关问题,以黑龙江省巴彦县为例进行探讨。首先分析了巴彦县的土地利用结构、耕地数量与结构、基本农田数量与结构等资源现状,并应用ArcGIS软件对耕地和基本农田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其次分析了巴彦县耕地和基本农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巴彦县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区,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本文选择黄河三角洲核心区域垦利县为研究区,采用2001、2005、2011和2014年的卫星遥感数据,基于RS和GIS技术,在ENVI软件支持下,利用监督分类方法,提取了研究区各时相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及分布信息,研究了该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与规律,并结合研究时段内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耕地、盐荒地和滩涂是该区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研究时段内,垦利县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变化,陆地面积总体增加,耕地、林草地呈现减少趋势。耕地是减少速度最快、减少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盐荒地、滩涂则处于持续增长状态。气候水文因素是主要的自然驱动力,而人类的开发建设活动是主要人为驱动力。研究结果对于该区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上官卉彦 《北京测绘》2021,35(2):183-187
本文基于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结合生态保护红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等,以明溪县为例,通过空间分析、影像解译等,获得明溪县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分析耕地后备资源成果类型及数量、分布情况、分布特点,最后分析明溪县耕地后备资源主要限制因素分析(如交通区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为开发耕地后备资源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分析传统耕地坡度分级方法的缺陷,提出利用GIS技术的耕地坡度分级新方法。以枝江市董市镇为例实证,研究制定定量融合指标和工作流程,不仅有效地控制了耕地图斑的数量,而且确保利用耕地坡度分级数据统计汇总的各耕地坡度级面积数据与真实值基本一致,提高了汇总面积数据的精度。  相似文献   

15.
覃事娅  尹惠斌  唐常春 《测绘科学》2011,36(6):70-72,45
本文以广西平果铝土矿区为研究对象,运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综合指数对矿区的耕地总量情况进行了定量评价,随后分析了影响矿区耕地总量变化的因素及矿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可行性与潜力,并且主要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面提出了实现矿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对策。研究结果可为地方政府制定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施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并有利于平果铝矿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6.
陇中黄土高原地区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1995~2005年陇中地区耕地统计资料,对该区耕地资源利用与变化的基本特征、耕地数量变化的基本过程进行研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近10年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对耕地面积变化的总趋势预测显示,未来耕地面积会逐渐减少;②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是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宏观驱动因子,耕地减少在发生时间上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基本同步,在空间分布上与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水平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0年和2010年遥感影像,分析了四川省隆昌县10 a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并进行驱动力分析。研究表明,2000~2010年,耕地(包括水田和旱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林地、城镇、交通用地面积增加。分析表明,隆昌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有人口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城市化因素、政策导向,各因素间相互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8.
市域尺度下甘肃省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肃省2009—2016年市域单元的年末耕地面积为基础,计算相对变化率、年耕地变化动态度,采用定性加定量的研究方法,运用ArcGIS空间分类技术呈现耕地面积变化快慢的空间分异特征,并对甘肃省各个市域单元的耕地面积变化差异及其原因进行探索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2009—2016年甘肃省人均耕地面积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人均耕地面积数量基本稳定;2)2009—2016年甘肃省耕地面积净增72540 hm2,相对变化率2.08%,其耕地数量平稳增加;3)甘肃省耕地面积变化快慢程度有所不同,张掖市年耕地变化动态度高达2.473,耕地数量快速上升.耕地变化区域差异的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其农业协调稳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含山县土地整理耕地质量评价及其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整理是改善土地利用条件,提高土地质量的有效措施,对土地整理后的耕地质量进行评价是土地整理重要工作之一。从耕地质量的内涵和土地整理项目的基本要求出发,选取耕地自然条件和耕地利用条件2个基本因素和12个影响因子,将特尔斐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各因子权重,构建基于土地整理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采用传统的土壤调查与3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土地整理复垦过程中耕地质量时空格局变化,得出整理前、后耕地质量的级别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土地整理,研究区的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和级别发生了很大变化,整理后一级、二级、三级质量的土地比整理前分别增加了7.20%,11.95%和0.65%,四级、五级则分别减少了15.65%和4.16%,整理后的耕地质量总体水平是整理前的1.291倍。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南宁市1996~2003年的用地结构变化,通过对土地利用及其影响因子的相互作用关系和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分析,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素,并对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