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20多年来国内垂直应变领域一直无人涉及.垂直应变量的获取可将应变固体潮从平面应变观测提升到三维空间应变观测.本文说明了垂直应变观测的必要性,建立了垂直应变观测系统的原始模型,并提出了研制的难点和理论上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
结合DI仪的观测特点,针对高精度DI仪的研制过程进行简要概述,包括磁通门传感器的材料选取、结构设计和检测电路的完成,作为磁检测系统研制的核心部分;选取高精度光学经纬仪,对其进行无磁化处理,运用高硬度无磁合金、耐磨无磁滚珠和弹性无磁钢以保证光学经纬仪原有的精度和耐用性.对研制的高精度DI仪的磁检测系统、无磁经纬仪及整机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研制的DI仪性能指标优于国内现有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应力和应变三维模拟问题,研讨了建立里海沿岸地壳和上地幔弹性参数信息数据库的结果及里海沿岸盆地的地球动力学模型。创建了研究区资料信息数据库,得到了研制地壳应力应变状态的计算法。  相似文献   

4.
论述桩基检测的必要性,分析低应变反射波法的基本原理,并介绍了低应变反射波法在钻孔灌注桩实际检测中所遇到的几种缺陷类型.对低应变反射波法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1977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地应力观测工作会议”上,我们曾就发展方向的问题达成共识:钻孔应变与应力观测的关系紧密;研制新型应变仪;应变观测由实孔法取代空孔法;对井下仪器的力学原理开展调研。经过25年对地应力观测技术的研究和钻孔设备的研制实践,证明了这些共识的正确性。在我们步入新世纪的今天,有必要再对影响今后发展的基本问题做出思考,以利于制订出更加科学的战略决策。 1 钻孔应变前兆观测的任务 通过对地层内部应变状态的精细观测,掌握地震应变前兆的(长)中期—短期—临震以及震后调整的时空分布与发展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高应变法检测是基桩检测技术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该方法检测承载力存在误差,因此受到许多争议。本文以广东惠州地区两项工程的检测实践为例,分别采用前后两组不同拟合参数,对检测数据进行了承载力拟合计算,分别得出了前后两种不同的计算结果。并通过动、静两种方法的对比检测,分析了高应变法检测承载力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粗略探讨了对高应变法检测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7.
液化层减震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液化层的减震作用一直是引人入胜的话题,但至今没有做过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国内首次研制的多层剪切砂箱试验及一维有效应力分析对液化前后的应力、应变及减震机理等作了探讨。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在定性上是一致的,与通过宏观震害得到的认识也是相符的。  相似文献   

8.
<正>形变观测是地震前兆观测的重要手段,形变观测仪器的性能直接决定地震前兆观测资料的质量。传统的胴体长基线形变仪对安装环境要求高、工程造价高,抗环境干扰能力差。减小伸缩仪的基线长度,实现仪器的小型化有助于地震应急快速布设,开展多方位应变观测(例如,垂直分量),也可降低胴体开凿成本,并提高仪器的维护性。鉴于此,国内地震系统已经开始研制短基线/超短基线伸缩仪的研制。光纤地震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应力应变研究室研制的ZX—79型弦频钻孔应变仪于1979年10月正式投入观测。传感器埋设深度16石8米。仪器下井之前,初步率定线应变灵敏度在10’量级。现将该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列于表1。  相似文献   

10.
地震前兆数据异常自动检测报警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地震前兆数据的分析与研究,研制了一套地震前兆数据异常自动检测与报警系统.该系统可实现测项分量与检测方法的自由定制,通过利用相关分析、差分检测、固体潮相关检测、方差检测、台阶检测与金日光第四统计力学群子统计理论等多种检测方法,实现了对数据的自动异常检测与报警.试验证明,该系统有效可行,可为地震数据监测人员与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11.
地壳形变深井综合观测技术的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简要讨论了国内外钻孔应变观测技术近10年来的发展动态,分析了美、日技术的特点,然后,介绍了作者依据自身的技术积累,研制新型深井综合观测系统取得的进展。所研制的RZB型深井地壳形变宽频带综合观测系统采用数字化电容式位移传感器,具有噪声低、动态范围大的特点;基于井下数据总线技术,使得按不同要求进行观测系统集成非常灵活;通过完善井下探头安装工艺,提高了深井安装的质量。最后,对北京百善和福建漳州两个深井地壳形变综合观测实验站的建设及观测数据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根据基桩低应变检测的基本原理,对于大型模拟缺陷桩低应变反射波法曲线进行了分析,以便在解释反射波法曲线时作为借鉴,提高基桩质量检测的可靠度。  相似文献   

13.
应变地震仪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丰富应变仪器的信息量,研究了具有高速采集事件触发能力的应变地震仪数据采集系统。此采集系统除了 正常记录潮汐应变信息外,还具有记录应变地震波等非潮汐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地磁研究室(DTM,Department of Terrestrial Magnet-ism,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所属地震小组的工作人员多年来致力于钻孔应变仪的研制工作。该仪器安装在地表下的基岩钻孔中,用于检测及记录地形变长期的微小变化。目前,应变资料正成为进一步认识地震的极有益的手段。本世纪60年代,DTM 的萨克斯(SelwynSacks)和在奥斯汀的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的埃弗  相似文献   

15.
根据漳州地震台深井观测系统中探头上、下端面共8分量应变观测单元及台站洞体内伸缩仪的应变固体潮观测资料,利用相互垂直的一对线应变分量共5种组合的方式计算出本地的面应变,并与固体潮理论值进行两两相关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深井观测系统的4种面应变组合的变化形态较伸缩仪面应变更接近固体潮面应变理论值,其中6#8#组合为最优组合,与固体潮理论值相关系数高达0.9418,而伸缩仪组合与理论值相差较大,相关系数仅为0.7838。Venedikov调和分析显示,深井观测系统的内在质量优于洞体内伸缩仪的观测质量。  相似文献   

16.
体应变仪在地震预报及地球物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由美国卡奈基研究所I.S.Sacks和得克萨斯大学D.w.Evertson研制的SacksEvertson钻孔式体应变仪在应变观测仪器中处于领先地位。其灵敏度可达10~(-1)应变,动态范围为10~(11)~10~(-4)应变,频率响应在零频至几赫兹以内都是平直的,并且具有较好的长期稳定性。该仪器自问世以来,受到各国地学界的极大重视。著名的澳大利亚地球物理学家  相似文献   

17.
首都圈体应变变化特征与6级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福旺  刘北顺 《中国地震》1999,15(4):370-376
“首都圈体应变综合观测台网”是由联合国开发署援建的,目的是提高首都圈地震预报和科研监测能力,弥补首都圈范围平原地区地壳应变场观测不足的弱点。所采用的是美国华盛顿卡奈基研究所研制的SacksEvertson体积应变仪,其观测精度可达到10-11量级。同时具有以...  相似文献   

18.
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桩身完整性通常是在桩顶自由的情况下进行的,通过改进其检测方法,研究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在役桥梁桩基础完整性的可靠性。文中选取桥梁下部结构常用的单排双柱式墩、桩基础进行现场试验,采用不同激振方式和信号接收位置对在役桥梁桩基的低应变反射波法进行试验研究,且与桩顶自由时桩基完整性检测结果进行对比。根据试验结果及相关分析,各试验方案的实测曲线形态与理论分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现场试验中具有较好的效果,为在役桥梁桩基完整性检测提供了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9.
在新建建筑桩基单速度低应变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程,采用单速度低应变法对既有建筑桩基桩身完整性检测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单速度低应变法能够较好地检测既有桩基的完整性,可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的地震地电阻率观测主要采用单一极距四极对称装置的直流观测测方法,该观测越来越多的受到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各种电磁干扰的影响,特别是地铁、轻轨等的干扰,使得观测数据严重超差.为此我国的地震工作者提出了交流地电阻率观测方法,该方法由于采用固定频率信号进行观测,可以抑制人文干扰.本文对低频交流地电阻率观测中所采用的相关检测技术原理及在观测系统研制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相关检测技术及观测系统参数选择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了在不同参数条件下的相关检测误差及影响因素,给出了观测系统主要性能指标的基本要求和设计参数,为观测系统研制提供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