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地震预报是当今世界尚未破解的重大科技难题,短临地震预报是地震预报的难点,有效的前兆信息则是短临预报的关键。笔者围绕短临地震预报难题,研制了高精度动态固体潮汐重力仪和大气潮汐重力仪,成功捕获到2010~2023年间的玉树7.1级地震、土耳其7.8级地震等震前几十个小时的动态重力场变化信息。这些信息再现了强震孕育–发生的过程,初步揭示短临阶段“基本稳定→闭锁蓄能→震前平静→能量释放”的强震物理机制,可作为短临地震预报的前兆信息。为实现对短临地震“时-空-强”的准确预报,提出通过动态重力场变化组网观测和分布式前兆信息数据库建设,进一步揭示不同类型地震的动态重力信号响应规律,建立强震发生概率、时间、震中位置及震级预报模型的可行性路径,渴望破解强震短临预报的世界难题。  相似文献   

2.
地震台站工作人员 ,在进行观测资料分析、地震预报研究过程中 ,往往会遇到的几个问题 :1、手段单一 ,对于前兆现象无法全面表述。 2、如何识别异常与地震之间的关系。 3、如何兼顾点和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每天都要产出大量的观测数据,为保证这些数据能为地震监测预报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每日的数字化前兆观测资料收集、整理、质量控制、数据备份入库等工作尤其重要。本文就日常数字化前兆观测资料收集、处理工作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地震前兆的观测方面,普遍趋向于将最突出的地震前兆根据可能有的预警时间归类于一种地震发生的模型.例如,Rikitakc(1987)最近收集了418个日本的地震前兆异常,并按照前兆时间作了分类.虽然在可靠性和统计意义上变动很大,但是这种经验观测至少可以分出4种截然不同的类型,  相似文献   

5.
地震预报现状及相关问题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吴中海  赵根模 《地质通报》2013,32(10):1493-1512
虽然对“地震能否预报”一直存在争论,但众多大地震的震例研究表明,前兆异常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在地震孕育过程的不同阶段。国内外针对活动断裂的行为方式、大地震复发规律、活断层分段与大地震活动、大地震复发的概率预测和地震孕育过程与机理等,都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型,促进了地震预报的发展。中国的地震预报工作现状面临地质构造与地震地质工作基础仍明显不足、中长期地震预报工作程度亟需全面提高、中短期预报衔接不够和防大震意识还相对薄弱等诸多问题。基于这一现状与快速城镇化的国情,需在坚持地震预报研究的前提下,全面做好新构造、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夯实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基础,并加强中短期预报的衔接,坚定防大震意识。同时切实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有效提高强震活动区带上的建筑物与重大工程的抗震能力,并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从而为地震预报研究提供持续发展的有利环境。  相似文献   

6.
集集地震的综合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收集、整理了台湾集集大地震前后福建、台湾地区数字地震观测、地震地质、大地形变测量以及板块运动的大量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内容涉及集集大地震的序列特征、震源参数、震源机制、破裂过程、地壳形变、断层动力学、板块运动、地震成因以及前兆现象等。可供深入研究集集地震参考。  相似文献   

7.
地震预报问题是当今地球科学中尚未解决的科学难题。为了解决地震预报这个难题,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寻找出可靠的地震预报方法,为此必须努力探索与地震孕育有关的各种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效应。近年来,随着地震前兆研究的进展,水文地球化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过去研究唐山和海域地震的基础上,讨论了地壳内岩浆上涌与地球前兆,震后效应及其它一些地震现象的关系,认为赈 浆的上涌力,热的发散及气体的逸出,是引起地震前兆及其它地震现象的原因,地震过程与岩浆上涌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地震预报是一门观测科学,所使用的观测资料是研究的基础,观测资料不仅需要有明确的可研究的科学意义,还需要在时空上连续可靠,形成一种场的前兆信息。利用地表自由逸出气体和溶解于水及吸附于土壤中气体浓度变化来监测预报地震是当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地震预报方法之一,因此,对于地下流体地震前兆的研究应该有一种科学的新的思维。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中国地震预报历程、地震震例的总结研究和汶川地震的概要同顾,表明我国地震预报已取得了有益的经验教训,海城地震等事例说明至少一些地震是存在前兆的,依据前兆进行地震预报是有希望的,但地震预报需要持续不断的长期探索研究.目前,依靠地震预报来防御地震灾害是小现实的,加强地震预报的科学研究,基于地震危险性的科学分析结果进行抗震设防是有效的减灾途径.  相似文献   

11.
钻孔应力-应变观测是地震前兆监测的一个重要手段。经过三十多年的曲折历程。目前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充分发挥这种观测的作用,提高这种观测资料的利用率,是研究人员和台间观测人员都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台站提交地震观测报告是提高观测资料利用率的一个重要措施,应该成为台站的一项重要任务,昆仑山8.1级大地震的发生,为钻孔应力-应变台网将这项任务纳入台站工作提供了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12.
地震的多重分形统计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地震分布的多重分形统计特征。研究地震多重分形性质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于地震预报的可能性。采用推广Grassberger-Procaccia算法从典型震区的地震数据计算地震多重分形分布的广义维数谱以确立较敏感的强震前兆,讨论了该算法的精度,数据量要求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苏联地震预报工作的现状,提出了在观测基础上研究地震能、震源体积和孕震时间的联系及有关公式,计算地震周期,更准确地预报地震前兆,建立孕震物理学模型,建立现代化的预报系统与行政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4.
卫星热红外异常影象在地震短临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兰哲  强祖基 《地球科学》1996,21(6):665-668
阐述了应用卫星热红外景象异常进行出地震短临预报的显著效果,并探讨了热红外异常发的机制,准确地地震预报,尤其是短临预报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前提,地震的发生是有各种前兆的,但识别震兆一直是地震预报中的一个关键性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孙建中  李慧琴  马媛 《地质论评》2013,59(3):593595-600
1地震是有前兆的,地震是可以预测的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发生了7.2级大地震,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周恩来总理立刻亲临灾区,领导了抗震救灾工作.周总理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相信群众、相信科学.在听取了大量关于地震前兆的反映和一次小震预报成功的基础上,他得出结论:"地震是有前兆的,地震是可以预报的,必须加强地震预报的研究".并勉励中国科技大学的学生说,"希望你们这一代能解决地震预报问题".周总理当即指派时任地质部长的李四光教授主持攻破地震预报这个世界性科学难题.  相似文献   

16.
利用小波变换井震联合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联合处理,实现互补,从声波测井或密度测井资料中,提取高频及低频信息,提高地震记录的主频,展宽地震资料的频带,进而达到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的目的,利用小波变换技术,对地震记录作多尺度分解,适当地选择小波函数的参数,可以改变地震资料的频率成分,使之接近谱白化,本方法的特点是参数容易选择,运算速度快,处理之后,地震剖面的分辨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子波提取是采用优化快速模拟退火法进行反演,提高叠加地震波分辨率的关键。本文应用最小平方法计算在合成地震记录与井旁地震记录差平方条件下的地震子波,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并进行反演以达到提高信噪比的目的。这是一种通过钻井资料来去噪、提高地震分辨率的方法,该方法原理简单、使用方便、效果较理想,有推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主要叙述了叠后地震记录分频去噪方法原理。该方法可对叠后各时间场道集记录进行分频谱白化与一致性校正迭加,消除由于地表激发,接收不一致,倾角及表层因素引起的剩余时差和噪音对记录的影响,从而提高地震记录的信噪比和分辨率。通过对实际资料处理,应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发生于日本西部内部省(Inner Zone)的M=7.4的Tottori地震是1943年以前在日本首次获得大地震先兆的仪器记录的。从这以后,努力来观察和分析世界上地震的先兆现象。 30年前日本地震学家于1962年发行的蓝皮书指导我们研究地震预报。在美国、中国和前苏联也进行类似的计划。日本国家地震预报计划开始于1965年。近42年来日本地震活动已经明显地减少,地震预测研究观察网已累积了有价值的数据来促进此项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地震学历来否认地震波速对于时间的变化。即使是随时间而变,也可忽略10~2年时间量级,而一直在研究其空间分布。基于这种观点,利用所观测的地震波速走时数据,寻求地球内部的速度结构至今仍是枉然。直到最近,随着地震预报研究的进展,才把固有的常识颠倒过来了。明确了地震波速从地壳到上地幔之间在短时间内是发生变化的。然而,地震发生的机制与前兆现象的发现方式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松泽(1976)认为:“板块论与岩浆论主要区别在于对应变能存贮的方式持不同的观点。根据这种方式的不同,应该显露出应变能增减状况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有无同大地震的预报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这就意味着由于地震发生原因的不同,所产生的前兆现象的显示也各有差异。反之,明确前兆现象的发生、展开与消失的机制及其时间的变化方式.不仅对树立地震预报的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