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汉源大树大渡河大桥2号桥墩12根钻孔灌注桩,钻孔直径2500 mm,钻孔深度为63~75 m不等,桩径大,桩孔深,属于河水位以下的巨厚砂层桩基,具有一定的施工难度。2号墩基岩上覆覆盖层存在多层砂土及卵石夹土(质土),且砂层巨厚,在11.5~49.4 m之间除厚5.5 m的卵石夹土外均为砂土,对桩基成孔施工极为不利。采用冲击钻进成孔,泥浆净化除渣系统,通过对钻头直径的控制、内护筒的使用、灌注时导管埋深的控制等措施,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完工。相关技术措施可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谭飞  林大伟  焦玉勇  于锦 《岩土力学》2022,(S1):229-236
高陡边坡上桩基既要传递上部荷载,又要承受侧向滑坡推力,其受力复杂。为减小桩基竖向侧摩阻对边坡稳定性的不利影响,通过在桩基外侧设置隔离钢护筒,并在钢护筒内壁涂抹沥青涂层,提出了一种钢护筒涂层减阻桩。通过推出试验,研究桩侧摩阻力的分布规律及沥青涂层的隔离减阻效果。结果表明:无沥青涂层的试件混凝土剪应力呈两端大、中间小的分布;沥青涂层能够有效地减小桩的侧摩阻力,并改变了钢-混凝土间的黏结机制,使荷载集中地向下传递;钢护筒涂层减阻措施能降低桩基对边坡稳定性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依托佛山地铁3号线创驹区间盾构隧道工程,采用数值模拟得到不同加固方式下的地表沉降和隧道变形,研究了盾构穿越全断面软土地层时的变形规律,提出一套盾构安全穿越加固建议,并结合现场实测,验证了模拟结果的正确性。研究表明:盾构在全断面软土地层中推进时,地表沉降、隧道拱顶沉降和水平收敛值均不断增大,且主要发生在盾构通过时及盾尾管片脱出后,同时该段也是预加固的主要作用范围;先行隧道对地表沉降影响大于后行隧道;盾构穿越未加固土层时地表沉降、隧道拱顶沉降、水平收敛最大值分别为27.7 mm、13.78 mm、10.57 mm,采用超前预注浆加固时各变形分别为未加固的57.0%、69.1%、61.0%,采用三轴搅拌桩预加固时各变形分别为未加固的32.1%、50.2%、43.0%,预加固可有效控制变形,且三轴搅拌桩变形控制优于超前预注浆加固。当盾构区间地面环境复杂,不具备地面加固条件时,建议采用超前预注浆加固控制地表沉降量及隧道变形。  相似文献   

4.
根据温州港状元岙港区化工码头工程的地层条件和码头的特殊要求,其桩基础设计了嵌岩斜桩,斜度1∶5~1∶6。施工中应用冲击成桩施工工艺。通过自行设计的钢护筒导向架控制桩孔斜度、筒柱式空心锤冲击成孔、橄榄球式混凝土灌注导管灌注混凝土等针对性很强的施工措施,顺利圆满地完成了施工任务。通过桩基检测,桩基质量完全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为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苏谦  黄俊杰  白皓  李星  田宁 《岩土力学》2013,34(3):776-782
针对某病害站场路基,根据其变形规律对其基础进行补勘,分析病害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岩溶地基加固补强方案:①补注浆加固岩溶地基和基岩顶面土体;②高压旋喷加固补强原复合地基;③低压注浆加固垫层及其以上3~5 m路基填土层;④侧向补注浆帷幕加固地基;⑤建立路基变形监测系统,评估加固补强效果。加固补强后地基沉降量和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理论计算值分别为12.4 mm和455 kPa,满足设计要求。现场监测结果表明,补注浆加固岩溶地基及其顶面土体后,站场路基变形减缓;旋喷桩和低压注浆加固区竣工后,路基呈均匀性沉降变形,变形速率急剧变小;竣工6个月后,路基变形趋于稳定,综合验证了加固补强方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为适应改革的需要,增强坑探施工的竞争能力,我队承担了某市师范学校拟建一座五层教学大楼建筑基础的注浆加固工程施工任务。该楼一层面积为57.6×6.6米及18.6×7.6米,楼基底下有纵横交错的隧道工程。为满足教学大楼建造后的安全,市设计院曾提出填死隧道和采用打桩法施工。后因该隧道不准填死及打桩造价高(11万多元),而确定采用注浆加固地基施工(预算3万多元)。注浆加固地基,既保住了隧道,又满足了大楼地基所需的抗压强度。该工艺受到省、市建委及有关研究单位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解放大桥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讨广州市解放大桥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着重阐述各主要工序如测量、机械设备、固定钢平台及其搭设,钢护筒制作与安装,钻机成孔,钢笼制作与安装,清孔,导管,漏斗,剪球,水下混凝土配制及浇注等施工工艺。经本工程的实践,对跨江大桥的水下桩施工总结出一套较成熟,可操作性较强的施工工艺经验。  相似文献   

8.
基于工程实践中研究斜坡桥基抗震加固的需要,设计并完成前后排抗滑桩加固滑坡桥基的振动台模型试验。通过加载不同频率、加速度峰值的正弦波,分析振动时桥墩基桩、抗滑桩的受力变形规律,探讨滑坡破坏发展过程和动力响应特性。试验结果显示,前后排抗滑桩均应与桥基保持合理距离,有利于桥墩基础的受力变形;受桥梁上部结构的动力影响,桥墩基桩应变沿桩深衰减,衰减速度与土体抗力相关;当后排抗滑桩开裂后,桩身应变骤降,桩后土压力出现卸荷效应,但抗滑桩仍有潜在的承载能力,同时滑坡从稳定性最差的区域开始破坏,逐渐产生频段耦合效应,在后排抗滑桩达到承载极限前,频段耦合效应显著,达到承载极限后,卸荷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9.
小净距隧道施工小导管注浆效果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晏启祥  何川  姚勇  邓刚 《岩土力学》2004,25(Z2):239-242
利用有限差分法,对软弱围岩小净距隧道进洞施工中两种小导管注浆加固范围的加固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施工过程中两种加固范围对隧道周边变形和应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对雁形部上部范围加固的方案较仅加固中间岩柱的方案有利于施工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后注浆钻孔灌注桩在软土地区工程中应用广泛,但对后注浆灌注桩承载特性的理论研究仍滞后于工程实践。依托印尼软土地区某工程,开展不同桩长普通钻孔灌注桩和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极限承载力是同条件下普通钻孔灌注桩的1.20~1.26倍,后注浆灌注桩的回弹率和弹性变形相应增加;研究区地质条件下后注浆水泥浆液上返高度约为12.4~13.8 m,桩端以下水泥浆下渗深度约为1.3~2.1 m(约为桩径的1.6~2.6倍);后注浆灌注桩水泥浆上返高度以下桩侧和桩端以下岩土层的标贯击数较压浆前均显著提高,后注浆导致的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的提高是钻孔灌注桩承载性能提高的主要因素。研究成果对指导印尼软土地区后注浆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周军怀  李向阳  柴卓 《探矿工程》2018,45(11):56-59
坑式钢管静压桩是解决既有建筑物因软弱土层地基产生沉降变形的一种技术方法。针对山西北化关铝化工有限公司质检楼地基沉降变形及工程地质条件,提出了采用坑式钢管静压桩进行加固处理的设计方案,介绍了坑式钢管静压桩施工方案和施工流程及注意事项;总结了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对施工后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坑式钢管静压桩施工对软弱地基加固效果良好,可成功地解决软弱土层产生的地基沉降开裂问题。  相似文献   

12.
微型钢管桩在软土地区厂房地基加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型钢管桩试验及地基加固施工结果表明微型钢管桩施工中控制水泥及石子的用量,采用二次注浆是保证加固效果的关键;在有碎石填土的地区,微型钢管桩头部形成貌似图钉状的扩大头,能明显提高桩及地基承载力,减小沉降。  相似文献   

13.
改变桩截面形状,增加桩周面积,可提高桩承载力,因此导致了异形截面桩的诞生。目前我国研究较多的多种异形截面桩如X桩、Y桩等,均是采用全长等截面的异形截面模管沉管成桩。由于这些异形截面模管抗变形能力相对较弱,在应用到长桩或超长桩的施工上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十字形桩成桩模管为底部加翼的圆形截面钢模管,抗变形能力强,能成大桩长桩或超长桩、混凝土素桩或钢筋混凝土桩、挤土桩或非挤土桩,既可用于地基处理,也可作为基桩施工。非挤土桩成桩时,采用专用管内取土装置,施工快捷,成桩效率高,成本低。  相似文献   

14.
灌注桩施工过程中,经常遇到不良地层,导致在灌注桩身混凝土的过程中,孔壁局部坍塌,使得土体进入混凝土中,造成灌注桩断桩、桩身混凝土存在缺陷及桩端承载力不足等情况。而高压循环注浆结合钢管托换补强技术可以很好地对上述问题进行处理。结合桩基补强工程实例,对其设计、计算和应用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对高压循环注浆结合钢管托换补强技术加固效果进行抽心检测,检测结果表明:经补强加固后的桩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5.
苏州软土地区的基抗支护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庆 《江苏地质》2001,25(2):111-114
苏州是我国典型的软土地区,其坑支护难度较大。基坑支护类型的钢板桩支护、悬臂式、锚杆锚拉式、钢筋砼内支撑梁式钻孔灌注桩排桩支护、土钉墙支护、组合结构支护等。止水帷幕有压密注浆、高压旋喷桩、水泥土搅拌桩等。降水多采用轻型井点或管井降水。土方开挖是基坑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挤土桩,须重视地应力释放问题。监测技术与信息化施工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系统性、完整性、规范性尚欠缺。介绍了部分典型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16.
李光宏 《探矿工程》2018,45(9):80-83
城市建筑基坑附近工程地质环境大都比较复杂,施工空间狭小。采用一般支护方法如桩锚结构,由于受基坑附近建筑物地基中桩体的影响而无法施工;对于基坑边坡土层抗剪强度较低,支护桩嵌入长度较长的,施工难度就更大。本文结合邢台市东部某场地实际案例进行综合设计,采用双排桩+桩中间设置止水帷幕+地基加固,进行基坑支护。双排桩可以提高边坡刚度,桩中间设置止水帷幕可以节约施工空间,有利于解决施工空间的限制问题,可提高地基的抗剪强度,缩短支护桩长度。  相似文献   

17.
高压喷射注浆法可以在软弱下卧土层中直接形成加固桩体对软土地基进行加固。对这种加固方法形成的地基进行了一组模型试验,其中包含了天然地基和加固地基,加固地基中设置了一组3×3的加固桩体,通过对比研究了直接加固软弱下卧土层的地基处理方法对地基工作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接加固软弱下卧土层的方法能很好地改善地基的沉降特性,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加固桩体能有效地传递荷载,使加固区软弱土体的压缩量大大减小。随着荷载的增加,加固桩体顶端承担的荷载大体呈线性增加,桩顶轴力表现为角桩最大,边桩次之,中心桩最小。加固桩体上部受负摩阻力作用,下部受正摩阻力作用,桩身最大轴力位于距桩顶25 cm处。加固区的平均桩-土应力比随荷载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8.
对于厚层的含漂卵石的山前冲洪积土软弱地基,采用常规的CFG桩、水泥搅拌桩进行地基处理,存在成孔难,复合地基承载力偏低等问题。本文以桂平市某高层商住楼工程为例,介绍了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和加固效果检测,结果表明,采用潜孔钻机引孔+高压旋喷桩加固技术处理含漂卵石软弱地基,能有效地解决成孔难问题,也大大提高了地基承载力和成桩效率。  相似文献   

19.
孙立宝 《探矿工程》2015,42(4):58-62
悬臂式支护结构是基坑工程中常用的支护形式,多以排桩、地下连续墙、工法桩、钢板桩等形式出现。基坑工程中在条件受限的情况下,无法做内撑,但周边部分建(构)筑物对基坑变形很敏感,需要采取一些辅助措施来控制基坑的变形。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悬臂式支护结构中常用的几种控制变形的方法,包括双排桩外拉、锚杆(索)加固、基坑内斜撑、基坑内土加固、坑内预留反压土等,并对这几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技术要求等进行了分析,为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