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1996年 12月中国地质博物馆获得一件产自辽宁省北票市上园乡四合屯村西上侏罗统义县组下部湖相火山凝灰质页岩的带羽毛印痕的脊椎动物骨架化石。 1997年该馆古生物学家季强和姬书安经初步研究命名为粗壮原始祖鸟。 1998年他们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家PhilipJ .Currie和MarkA .Norell共同研究确定这种动物是一种长羽毛的小型兽足类恐龙。特征 :体长约 6 9cm。牙齿光滑钉状。胸骨扁平。尾长且末端具扇状排列的尾羽 ,尾羽长达 15cm ,羽毛为对称型 (羽轴两侧羽瓣宽度相等 )。前肢较长 ,具 3个指爪 ,其第 2指…  相似文献   

2.
1938年 ,中国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在云南省昆明市郊对采自禄丰盆地上三叠统下禄丰组的小型兽足类恐龙头骨前部及下颌骨等一批骨骸化石进行了研究 ,鉴定其属一种腔骨龙。为纪念揭开抗日战争序幕的芦沟桥事变 ,将其命名为芦沟龙。分类位置 :爬行纲 (Reptilia) ,晰臀目 (Saurischia) ,包计龙科 (Podokesauridae)。特征 :大小如鸵鸟。头骨较小且吻长。鼻孔小且位靠前。眼眶圆 ,眶前孔三角形。下颌细长且下缘直。前上颌骨和上颌骨分别有 5颗、10颗牙齿。牙齿侧扁且微向后弯 ,呈匕首状 ,后缘具小锯齿。生性 :成…  相似文献   

3.
《四川地质学报》2006,26(3):152-152
2005年10月11日,兰州市地质宾馆院内,1亿年前世界上最大牙齿的植食性恐龙——巨齿兰州龙化石的复原骨架首次展出。经专家鉴定,兰州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牙齿的植食性恐龙,是新属新种。单个牙齿最大宽7.5cm、长14cm;下颌长1m,每侧有14个齿槽,单个齿槽宽约4cm。体态笨重是巨齿兰州龙又一重要特征。根据其粗壮的下颌和肋骨,估计其生活时的体长约为10m,高约为4.2m,体重大于5500kg,头骨的长度约为体长的1/10,属四足行走或偶尔两足行走的恐龙。研究人员据分支系统学分析研究发现,巨齿兰州龙和非洲早白垩世的沙地笨龙关系密切,同属早期的斧胸龙类。  相似文献   

4.
192 2年 ,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H .F .Osborn派出的中亚考察队在蒙古吴启盆地下白垩统吴启组发现一种双足行走的小型鸟臀类恐龙化石。经Osborn研究认为是一个新的恐龙科 ,命名为鹦鹉嘴龙科的蒙古鹦鹉嘴龙。甘肃哈拉吐老街及内蒙古等地下白垩统也有发现。特征 :成年个体长达 2m ,幼年个体长约 0 2 5m。头窄长 ,鼻短 ,高位鼻孔 ,喙嘴形似鹦鹉嘴。头骨后有短棘刺向后伸 ,形成不明显颈盾 ,枕骨大孔小 ,耳缺发育。牙齿三叶形 ,上下颌骨复侧各约 7枚 ,适于咀嚼植物茎叶。胃里有胃石 ,以助磨碎食物。颈短 ,背椎 16枚 ,荐椎…  相似文献   

5.
谭锴  卢立伍  陈晓云  靳悦高 《地质通报》2018,37(10):1783-1788
描述了发现于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地层中的蛙类化石一新属、新种,即莫旗蒙蟾(新属、新种)Mengbatrachus moqi gen. et sp. nov.。化石产于内蒙古自治区最东部与黑龙江省相邻的莫旗。该类化石的的主要特征如下:头宽大于头长,上颌骨和前颌骨具有密集排列的牙齿;两鼻骨在中线相接;副蝶骨长条状;翼骨较大,鳞骨、上肩胛骨发育,乌喙骨近端膨大显著;荐前椎8个,脊椎横突发育;第Ⅱ—Ⅳ荐前椎具有短粗肋骨;肋骨单头,近端膨大;荐椎横突呈近似棒状,远端仅稍加宽;尾杆骨上有一对椎后横突;胫跗骨和腓跗骨仅在近端和远端愈合。这是除辽蟾外,在中国发现的另一新的中生代无尾两栖类化石。  相似文献   

6.
姬书安  张立军  路芳 《地质学报》2023,97(6):1723-1740
中国辽宁西部早白垩世翼龙类化石非常丰富,其上部的九佛堂组翼龙类组合以含有丰富的无齿的古神翼龙科、朝阳翼龙科等进步类型而与下部的义县组翼龙类组合相区别。本文描述了辽宁西部建昌盆地九佛堂组一新的大型翼龙类化石,其以上下颌无齿、吻端指数为3.7、前颌骨背支细长且封闭鼻眶前孔背缘、很大的鼻眶前孔后端超过上下颌关节位置、轭骨的上颌骨突基部宽大而应被归入朝阳翼龙科(Chaoyangopteridae)神州翼龙属(Shenzhoupterus)。其以较大的体形(翼展2.05 m)、平直的上下颌咬合面、轭骨的眶后骨突较泪骨突长且基部略宽、第4~7颈椎长度依次减小等特征,区别于朝阳神州翼龙(Shenzhoupterus chaoyangensis),而被命名为三亚神州翼龙(新种)(Shenzhoupterus sanyainus sp. nov.)。这是辽宁西部早白垩世翼展最大且不具牙齿的翼龙类属种,它的发现丰富了九佛堂组翼龙类组合内容,对认识朝阳翼龙科的骨骼形态与生态习性亦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描述了产于中国辽宁凌源早白垩世九佛堂组地层的一件鸟类化石标本。该标本中等大小,具有许多原始今鸟型鸟类的共同衍征;同时该标本也具有一个区别与其他已知原始今鸟型鸟类的长吻:吻长超过整个头骨长的70%;前颌骨前端尖而下钩,向前超出下颌前端,下颌齿骨前端直,仅上颌骨和齿骨上具有牙齿,代表了原始今鸟型鸟类一个新的属种和一个新的生态类型,因此建立了一个今鸟型鸟类新属种——张氏觉华鸟(Juehuaornis zhangi gen.et sp.nov)。  相似文献   

8.
本文描述了产自中国辽宁省北票市早白垩世义县组一新的伤齿龙类化石——柯氏辽宁猎龙(Liaoningvenator curriei gen. et sp. nov.)。它具有伤齿龙类以下特征: 数量众多且密集的上颌齿与下颌齿; 牙齿的齿冠与齿根之间显著收缩; 齿骨侧表面具有一沟, 营养孔位于该沟内; 远端尾椎背部的神经棘减弱为一个沟。它不同于其它伤齿龙类的特征主要为坐骨靴大, 侧面观近乎三角形, 坐骨闭孔突细长; 尾椎形态转变点位于第7尾椎。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柯氏辽宁猎龙与短羽始中国羽龙(Eosinopteryx brevipenna)构成姊妹群, 位于同一分支内。它们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1)上颌骨和下颌骨前面部分的牙齿前隆无锯齿; (2)颈肋较其相关节的椎体长; (3)肠骨前缘直。辽宁猎龙代表了辽西同等层位发现的第5个伤齿龙类。骨组织研究显示辽宁猎龙的骨骼已接近成熟, 死亡时至少4岁。它为该地区的基干伤齿龙类恐龙提供了新的解剖学信息, 并丰富了目前中国已知早白垩世伤齿龙类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描述了产自中国辽宁省北票市早白垩世义县组一新的伤齿龙类化石——柯氏辽宁猎龙(Liaoningvenator curriei gen.et sp.nov.)。它具有伤齿龙类以下特征:数量众多且密集的上颌齿与下颌齿;牙齿的齿冠与齿根之间显著收缩;齿骨侧表面具有一沟,营养孔位于该沟内;远端尾椎背部的神经棘减弱为一个沟。它不同于其它伤齿龙类的特征主要为坐骨靴大,侧面观近乎三角形,坐骨闭孔突细长;尾椎形态转变点位于第7尾椎。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柯氏辽宁猎龙与短羽始中国羽龙(Eosinopteryx brevipenna)构成姊妹群,位于同一分支内。它们具有如下共同特征:(1)上颌骨和下颌骨前面部分的牙齿前隆无锯齿;(2)颈肋较其相关节的椎体长;(3)肠骨前缘直。辽宁猎龙代表了辽西同等层位发现的第5个伤齿龙类。骨组织研究显示辽宁猎龙的骨骼已接近成熟,死亡时至少4岁。它为该地区的基干伤齿龙类恐龙提供了新的解剖学信息,并丰富了目前中国已知早白垩世伤齿龙类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在辽西义县组新发现了一具近完整的禽龙类化石骨架.据头骨和牙齿特征建立了一新属、新种--义县薄氏龙(Bolong yixianensis gen.et sp.nov.).它的自近裔性状包括:上颌骨与泪骨之间有一凹坑;在眼眶之上,前额骨后部发育有一前后延长的凹陷;前额骨后侧边缘发育一厚嵴,在厚嵴之上有一前后延长的凹陷;前齿骨腹突向后延伸并与前齿骨腹缘平行;齿骨背侧的前齿骨关节面高度不足齿骨高度的2/3,齿骨前尖位于齿骨自下向上1/3高处;上颌骨牙齿主脊位于牙齿颊面后1/3处,并向后弯曲.与同样在辽西义县组发现的锦州龙Jinzhousaurus的头骨和牙齿相比较,薄氏龙至少有14处不同.包括上颌骨前端不下弯、前齿骨腹突分叉和上颌骨齿齿冠有多条副脊等.它也是迄今在亚洲发现的几种最原始的禽龙类之一.  相似文献   

11.
巨大华夏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喜进  王克柏  李敦景 《地质通报》2011,30(11):1671-1688
巨大华夏龙(Huaxiaosaurus aigahtens Zhao, gen. & sp., nov.)是一种性情温和的素食性恐龙,产于山东 诸城,生活在距今100Ma前的中生代晚期。巨大华夏龙是从许多同种个体中选择后组装成的一具骨架,其体高11.3m, 体长18.7m,是目前世界上最高大的鸟脚类个体。巨大华夏龙前肢短,后肢粗长,是继巨型山东龙和巨大诸城龙之后 又一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2.
耿丙河  金帆  吴飞翔  王强 《地质通报》2012,31(6):915-927
记述了产自云南中三叠世的裂齿鱼类3个新属种——邓氏富源裂齿鱼(Fuyuanperleidus dengi gen.et sp.nov.)、苏氏罗平裂齿鱼(Luopingperleidus sui gen.et sp.nov.)和小齿滇东裂齿鱼(Diandongperleidus denticulatus gen.et sp.nov.)。邓氏富源裂齿鱼区别于其它裂齿鱼的特征,包括上颌骨形状、上下颌牙齿大小及形状、头骨纹饰、上颌骨与第一眶下骨愈合、高鳞片。苏氏罗平裂齿鱼区别于其它裂齿鱼的特征,包括三角形的鳃条骨、腹鳍前有4列水平方向的高鳞片、3个臀鳞。小齿滇东裂齿鱼区别于其它裂齿鱼的特征,包括胸鳍、腹鳍、背鳍和臀鳍前面鳍条的前缘具有小锯齿,鳞片后缘具有许多小锯齿。裂齿鱼类的新发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华南裂齿鱼类的多样性,而且提供了裂齿鱼类在三叠纪全球辐射的新信息。  相似文献   

13.
巨大华夏龙     
巨大华夏龙(Huaxiaosaurus aigahtens Zhao,gen.&sp.,nov.)是一种性情温和的素食性恐龙,产于山东诸城,生活在距今100Ma前的中生代晚期。巨大华夏龙是从许多同种个体中选择后组装成的一具骨架,其体高11.3m,体长18.7m,是目前世界上最高大的鸟脚类个体。巨大华夏龙前肢短,后肢粗长,是继巨型山东龙和巨大诸城龙之后又一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4.
辽宁锦州义县早白垩世义县组发现了一种新型燕鸟(Yanornis)化石.该新型化石具有燕鸟的典型特征,如齿骨直且约占头骨全长的2/3、每侧约含20枚牙齿,颈椎细长,异凹型.愈合荐椎包括9枚脊椎,前肢约为后肢长的1.1倍.近端脚趾较其它趾节长和粗壮.然而,该新型化石部分特征又不同于燕鸟的模式种——马氏燕鸟(Yanornis martini),如其肱骨三角肌脊强烈发育,约为肱骨长度的一半.尺骨、桡骨及手部近等长,均长于肱骨.耻骨联合部较短,与尾综骨等长,不到耻骨长度的1/6.腓骨较长,约为股骨长度的4/5,约为胫跗骨长度的2/3.跗跖骨较短并完全愈合,不及胫跗骨长度一半.根据该新型化石的独特性及其与义县鸟、松岭鸟和马氏燕鸟的特征对比,笔者建立了燕鸟一新种——国章燕鸟(Yanornis guozhangisp.nov.).此外,国章燕鸟(新种)颈部还保存有3条鱼化石,这一特殊现象为研究燕鸟的生活习性和发育模式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5.
巨齿兰州龙(新属、新种)是发现于中国甘肃省兰州盆地早白垩世地层中的一新鸟脚类恐龙,其牙齿是世界上已知植食性恐龙中最大的。兰州龙下颌长1m,每侧有14个齿槽,而单个牙齿宽约4cm,这是已知恐龙中的首次报道。分支系统学分析发现巨齿兰州龙与非洲早白垩世Lurdusaurus arenatus关系密切。它们代表了鸟脚类恐龙进化中四足行走的笨重的一新支。兰州龙的发现也表明欧亚大陆与非洲在早白垩世具有较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辽西义县组奔龙类化石一新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辽宁西部义县头台的义县组中新发现的1件奔龙类化石标本,显示出许多中国鸟龙属(Sinornithosaurus)所具有的特征,如上颌骨眶前窝侧面具有装饰性凹坑、前颌骨齿无边缘小锯齿、齿骨后缘二分叉、指节Ⅲ-1略长于指节Ⅲ-2的2倍、踱骨Ⅲ部分窄踱型形态等。但其头骨的部分骨骼与千禧中国鸟龙(S.millenii)有明显的区别:前颌骨主体部分相对较高,其长仅稍大于其高,前颌骨角大,前颌骨上颌突与鼻突均很长,上颌骨不参与外鼻孔的构成,上颌骨窗相对较小且为圆形,方颧骨上升突明显长于颧骨突,齿骨长高之比小等。此外,新标本肠骨的耻骨柄前后方向的宽度小于髋臼宽度。这些不同之处表明,义县头台的标本应为中国鸟龙属另一新种,将其命名为郝氏中国鸟龙(新种)(S.haoiana sp.nov.)。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参加位于滇中中生代瓮地中的1:5万塔甸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在峨山县迭舍莫两北约3Km的上三叠统舍资组(T_3s)顶部采获一批古脊椎动物化石。这批化石,先后经云南区调队林敏基高级工程师,云南地质科研所江能人高级工程师和成都地质学院蔡开基副教授等古生物工作者研究,认为有牙齿、肋骨、骨板和荐椎骨等四类,分属鳄类(Crocodilia)、鳍龙类(Sauroplerygia)等。最后由林敏基发出鉴定成果(图版Ⅰ及图版Ⅰ说明),从牙齿(图版Ⅰ图2、3、4)签定结果认为可归蛇颈龙目(Plesiosauria)上龙科(pliosauridae Gray,1825)中国上龙属(Sinopliosaurus Young,1942),并建一新种为舍资中国上龙(S.sheziensis sp.nov.)。与其一起采获的肋骨(图版Ⅰ图6、8、9)、荐椎骨(图版Ⅰ图7)和骨碎片(图版Ⅰ图5)被认定为是鳍龙类(Sauroplerygia),骨板(图版Ⅰ图1),是鳄类(Crocodilia)。  相似文献   

18.
杨钟健和董枝明曾在1972年指出中国发现的早三叠世鱼龙Chaohusaurus geishanensis与欧洲的Grippia前肢和头部相似,具有系统关系。但后来中国该时代鱼龙类化石大多前肢特化或不完整,难以进一步对比研究。本文记述了湖北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中发现的2件较完整的鱼龙前肢化石新材料,对中国的古老鱼龙类相关信息进行了补充。通过形态学对比,认为湖北被归入Chaohusaurus的早三叠世鱼龙前肢总体特征与同属的Ch.geishanensis接近而与Ch.chaoxianensis有明显差别,而且其以相对较大的个体、间中骨挤压变形以及豌豆骨发育等特征表现出与Grippia、Utatsusaurus、Parvinatator等其他早三叠世鱼龙类前肢的相似性。据此分析推测,早三叠世鱼龙类可能存在两个演化方向。即在二叠纪末大灭绝(EPME)事件后不久,鱼龙类起源并在奥伦尼克期出现分化,一部分个体相对较大、前肢未特化、运动能力较强的鱼龙类实现了跨区交流,另一些个体相对较小、前肢特化、运动能力较弱的鱼龙类则成为地方性(东特提斯区)的独立演化分支。但两者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以及Chaohusaurus的单系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揭示。  相似文献   

19.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07,31(2):129-129
1988年10月,禄丰县文化馆的王正举在本县金山镇新洼村小山坡上,发现一具完整的原蜥脚类(Pro-sauropoda)恐龙化石骨架。经1990年该县新建的禄丰恐龙博物馆工作人员努力,架装在该馆陈列大厅,并在开馆时隆重展出。1995年由重庆自然博物馆张奕宏及禄丰恐龙博物馆杨兆龙共同完成研究并命名。分类:蜥臀目(Saurischia),蜥脚型亚目(Sauropodomorpha),大椎龙科(Massospondyli-dae)。特征:体长5m~6m,高2m,在原蜥脚类恐龙中算大块头。骨骼重而粗壮,头骨较小,头长37·5cm。头长为头高的1·7倍,颅骨较高。匙状牙齿,主食植物,有时可能也食软体动物、小…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广西北部平乐县鸡母岩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进行了研究,认为形态学上区别于中国直立人和早期智人,而与晚期智人相似.与之共生的哺乳动物群,包含绝迹种猩猩、大熊猫和绝灭种东方剑齿象、中国貘,指示其时代在晚更新世.平乐人类化石的发现,为研究现代人类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