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雪流形成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雪流是风裹胁着雪粒(包括雪微团)运行的一种天气现象。强盛的风雪流属于灾害性天气。对风雪流的形成、运行及沉积规律的研究,对交通运输和人民生活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风雪流的形成及运行规律受风速、积雪的物理力学性质(雪型、粒径、密度、粘滞系数等)和地形条件及天气条件的制约。从天气条件来看,又可分为降雪天气下的风雪流和非降雪条件下的风雪流。本文仅对非降雪天气下风雪流的形成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风雪流是风挟卷雪粒运行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风雪流的形成、雪粒的输运及其沉积主要受近地面层内(0.1~5.5米)风的制约。在有季节性积雪的山区,为治理风雪流的危害,保障冬季公路畅通而构建了各类导风工程。这些工程的作用,实质上在于改变山区公路上方近地面层内的风场分布,使路面上雪粒沉积区迁移,从而取得保障交通的效益。因此,研究近地面层内风廓线的规律,对于了解风雪流的形成及其沉积规律有重要作用,对于完善导风工程,提高工程效益也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艾肯达坂风雪流形成机制及其治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中隆  李长治 《中国沙漠》1995,15(2):105-108
根据天山艾肯达坂地区的野外观测和风洞模拟实验,导出山区风雪流输送量与风速随高度分布方程,指出贴地气层分离是形成道路雪阻的主要原因。首次提出利用透风式下导风清除道路积雪的理论与方法,在风雪流灾害防治工程的实施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汤懋苍 《中国沙漠》2002,22(2):F003-F003
风雪流(又称风吹雪,简称吹雪)为空气挟带着雪粒运行的非典型的两相流,也就是常说的雪粒被风卷着随风运行的一种天气现象。风雪流包括低吹雪、高吹雪和暴风雪三种,它对自然积雪有重新分配的作用二世界上风雪流分布较广,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较大,风雪流不仅是形成极地冰盖、高山冰川、雪崩等的物质来源之一,诱发并加重冰雪洪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了南极冰盖雪冰中SO24-的来源、SO24-浓度记录的时空分布特征,特别对nssSO24-记录的火山活动事件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反映了近年来南极雪冰中SO24-记录的最新研究进展.南极冰盖雪冰中SO24-来源的综述表明南极地区雪冰中的SO24-主要来源于海盐、海洋生物和火山喷发三种.很多研究表明,用南极冰芯中记录的nssS24-可以恢复火山活动的历史,虽然对同一次火山活动,在取自南极不同地区的冰芯中,其浓度和沉积通量大不一样,然而,各次火山活动引起的硫酸根离子的沉积通量相对于Tambora火山的沉积通量的百分比在不同冰芯中却经常具有可比性,这使得利用冰芯中nssSO24-的沉积通量推算历史时期火山喷发的强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南极冰盖雪冰中SO2 -4 的来源、SO2 -4 浓度记录的时空分布特征 ,特别对nss SO2 -4 记录的火山活动事件进行了概括与总结 ,反映了近年来南极雪冰中SO2 -4 记录的最新研究进展。南极冰盖雪冰中SO2 -4 来源的综述表明南极地区雪冰中的SO2 -4 主要来源于海盐、海洋生物和火山喷发三种。很多研究表明 ,用南极冰芯中记录的nssSO2 -4 可以恢复火山活动的历史 ,虽然对同一次火山活动 ,在取自南极不同地区的冰芯中 ,其浓度和沉积通量大不一样 ,然而 ,各次火山活动引起的硫酸根离子的沉积通量相对于Tambora火山的沉积通量的百分比在不同冰芯中却经常具有可比性 ,这使得利用冰芯中nssSO2 -4 的沉积通量推算历史时期火山喷发的强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述了南极冰盖雪冰中SO2 -4 的来源、SO2 -4 浓度记录的时空分布特征 ,特别对nss SO2 -4 记录的火山活动事件进行了概括与总结 ,反映了近年来南极雪冰中SO2 -4 记录的最新研究进展。南极冰盖雪冰中SO2 -4 来源的综述表明南极地区雪冰中的SO2 -4 主要来源于海盐、海洋生物和火山喷发三种。很多研究表明 ,用南极冰芯中记录的nssSO2 -4 可以恢复火山活动的历史 ,虽然对同一次火山活动 ,在取自南极不同地区的冰芯中 ,其浓度和沉积通量大不一样 ,然而 ,各次火山活动引起的硫酸根离子的沉积通量相对于Tambora火山的沉积通量的百分比在不同冰芯中却经常具有可比性 ,这使得利用冰芯中nssSO2 -4 的沉积通量推算历史时期火山喷发的强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天山地区风雪流运动特征及其预防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风雪流(简称吹雪)是一种气流挟带着分散雪粒的非典型两相流。风雪流严重影响交通运输、工矿建设和农牧业生产。  相似文献   

9.
《极地研究》2021,33(3)
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内陆考察期间在东南极中山站–Dome A断面沿线采集了4个雪坑,利用火山标志层确定了Dome A地区雪坑年层序列(1962—2018年)。雪坑离子浓度时空的分析表明,沿海地区Cl~–和Na~+浓度受海洋来源影响相对较高,Cl~–/Na~+比值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增加,表明Cl~–除海盐源外存在其他来源或受到挥发性HCl沉积的影响。内陆地区雪坑SO_4~(2–)平均浓度较高,可能与该地区雪低积累率和中低纬度SO_4~(2–)远距离输入有关。海拔2000m以上雪坑中非海盐硫酸根(nssSO_4~(2–))占总SO_4~(2–)的比重大于90%,表明nssSO_4~(2–)的远距离输入是南极高海拔地区SO_4~(2–)离子的主要来源。积累率、下降风和沉积后作用等造成NO_3~-浓度变化复杂,显示出较大的空间异质性。离海岸距离800 km处雪坑的NO_3~-浓度较高,推测是受该地区地貌、太阳辐射冰壳和沉积后作用等因素所致。沿海地区和800km处雪坑海盐离子、NO_3~-和nssSO_4~(2–)浓度随时间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季节性特征,而离海岸距离520 km和内陆地区雪坑无明显季节变化趋势,认为是物质源区、下降风、沉积后过程和积累率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海冰形成的高盐度"霜花"和风吹雪,可能是沿海地区雪坑海盐离子浓度随时间增加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石英砂表面微结构分析有助于理解沉积物的成因环境。四川省雪隆囊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金沙江上游,该处分布有堰塞湖溃坝沉积物。为了判断其溃坝沉积物的沉积成因和形成环境以及过程,采集石英砂样品并进行扫描电镜分析,初步获得堰塞湖溃坝沉积物石英砂的表面微观结构组合特征是次棱角状及次圆状颗粒为主,颗粒边缘形状为棱脊磨损及次棱脊,表面多为中、低起伏;少量出现贝壳状断口,小撞击坑出现较多,平行解理面少见甚至没有;擦痕、磨光面少量出现;化学溶蚀和沉淀形态包括蚀坑和蚀缝、硅质薄膜和硅质球。结果表明雪隆囊堰塞湖溃坝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不仅受到强烈的机械撞击作用,而且在后期也有比较强烈的水流作用参与其中,可以为分析溃坝沉积物的沉积过程和沉积环境提供参考。雪隆囊溃坝沉积物石英砂表面微观结构特征与残坡积、冰碛、冰水、冲积、洪积、泥石流、湖相沉积、海洋沉积、风成等沉积环境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1.
酸性气体成分(如NO-3)的强挥发性导致其在雪面沉降后,具有沉积后气/雪交换作用,即其在表层雪内是“可逆”沉降的。通过比较东南极内陆雪坑的NO-3剖面和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表层雪内NO-3的浓度变化,认为沉积后气/雪交换作用在东南极内陆较显著,而在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则不然。表层雪内NO-3存在方式的不同和沉降机制的差异应是导致两地NO-3沉积后过程差异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南极乔治王岛地区雪藻的分布和种类组成,以及相关的有色雪的物理和化学特征,如积雪性状、雪融水的pH、电导率和营养盐浓度,以便了解影响雪藻分布的环境因子。乔治王岛地区的大多数雪藻是属绿藻门的种类,与其他淡水生境相比,兰藻和硅藻数量稀少。利用菲尔德斯半岛和阿德雷岛沿岸的三种主要雪型研究雪藻群落的生态学:由绿藻的红色休眠细胞占优势的红色雪,由一种丝状绿藻(Klebsormidiumsp.)占优势的绿色雪和由一种小球状的金藻占优势的褐色雪。红色雪和褐色雪趋向于以粗糙粒状雪的性状出现,而绿色雪则趋向于以渍水性雪的性状出现。所有有色雪的pH值处于同一水平(pH为5~6),但绿色雪融水的电导率和氨氮(NH4-N)浓度高于红色和褐色雪,且绿色雪的叶绿素a含量比红色雪高得多。有色雪的叶绿素a含量与NH4-N和PO4-P浓度的相关性不明显,但在所研究的环境因子中,雪的性状、雪融水的电导率和NH4-N浓度对雪藻的分布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天山山区是我国季节性积雪较为深厚的地区,最大稳定积雪深度为1.25米。雪害,主要指雪崩和风雪流对生产建设、人民生活、公路交通的危害。天山公路中段的雪害使交通断绝达半年之久。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1996/1997年中国首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获得的南极洲伊丽莎白公主地区50m 雪芯样品主要阴、阳离子浓度、通量和积累率关系的研究,揭示以下规律:1)南极洲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大气中各主要离子浓度足够大,足以使本地区冰雪中主要离子浓度不随积累率的变化而变化,即离子浓度不受积累率的影响。2)各主要离子干、湿沉积所占比重的计算结果表明,本地区离子沉积方式以湿沉积为主。另外,nssSO2-4 的研究结果表明火山爆发的中、短期气候效应在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反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硝酸根(NO_3~–)是南极雪冰中主要的化学离子之一,过去对雪冰NO_3~–记录与气候环境信息的关联开展了广泛研究。然而,不同于雪冰中其他化学离子,NO_3~–沉积进入雪层中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沉积后过程,给定量解读雪冰NO_3~–的气候环境信息带来了严峻挑战。NO_3~–的稳定同位素构成则为定量解译大气氮的来源、氧化剂的相对丰度等提供了有力工具,受样品量(尤其是冰芯)和含量所限,目前对南极雪冰中NO_3~–稳定同位素研究仍非常薄弱。本文综述了目前南极雪冰中NO_3~–稳定同位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NO_3~–的沉积后过程和相关机制及南极雪冰中NO_3~–稳定同位素记录,并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未来南极雪冰中NO_3~–稳定同位素可能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Nelson冰帽位于南极洲边缘地区,周围海洋环绕。雪层剖面受融水干扰,但综合分析后仍能观察到季节变化的轮廓。结合雪层剖面和杂质成分及浓度分析,推知这里以局地海洋气团降水为主,冬季降水中杂质含量高于夏季,平均杂质含量远远高于内陆,人类活动等对环境的影响已在雪层中留下痕迹。但NO_3~-的沉积速率在整个西南极洲相差不显著,大气圈作用是控制NO_3~-沉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阿姆河是中亚最大的一条河流,其径流主要来源于西天山和帕米尔高原的积雪、冰川融水,由于地处高山区,数据获取困难,对其产流的具体组成与季节分布特征认识不足。本文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阿姆河1951-2005年的产流过程,分析雪、冰融水年内分布和年际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阿姆河产流区融雪集中在3-7月,冰川产流在6-9月,雨、雪、冰产流比例分别为18%、67%和15%,雪、冰融水产流超过80%;2阿姆河总产流集中在4-9月,占年产流量的83%,地表流、基流和侧向流分别占径流量的38%、46%和16%;3 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α=0.05)显示,1951-2005年间,阿姆河产流区降水呈显著减少趋势,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雨、雪、冰产流量与总产流量均呈减小趋势,特别是在1995年之后,由于气温的持续上升和降水急剧下降,产流量减少幅度加大,1996-2005年与1951-1995年相比,雨、雪、冰产流分别减少35%、20%和4%,总产流减少了21%。  相似文献   

18.
无障碍物存在的平坦、均一和坚硬的地表, 一般是不易引起风沙(雪)流沉积的, 因此, 进行各种地形条件下的下导风工程实验是十分必要的。实验仅以公路、铁路线上所遇到的各种地形条件来进行。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孔南地区孔二段沉积相类型的分析研究,表明其沉积大环境应为欠补偿深湖环境;孔二段中北部属半深、深湖相重力流沉积,南部属三角洲前缘沉积;沧东凹陷西部舍女寺和孔店西斜坡探井取芯中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相序,东部枣园、王官屯地区岩芯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南部地区取芯上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河道,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河道、河口坝、远砂坝沉积,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中部地区发育大套暗色泥、页岩,应为深湖相沉积产物。  相似文献   

20.
通过大量的岩心观察、钻测井资料分析及野外剖面观测,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延长组深水沉积做了精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深水重力流沉积有砂屑流沉积、塌陷沉积、浊流沉积、泥质碎屑流沉积4种类型。通过对一口典型取心井的岩心观测和分析,将深水沉积物的垂向叠加关系划分为4种类型,其中以多期砂屑流叠加最为常见,垂向叠加厚度较大的深水重力流砂体可形成大型储层,极大地扩大了深水湖泊的勘探范围。研究区长6、长7油层的砂岩碎屑流砂体具有良好的物性和含油性,是致密油藏的重要储集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