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利用1951~1990年气象资料,分析了青岛近海海陆大风的出现频数、风向频率,阐述了该区的季风特征和形成原因,海陆大风差别及其规律,并提出了统计预报方程。通过试报和多年使用结果表明,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和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浙闽沿海和台湾海峡海域冬季大风风速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东海区海陆大风对比试验结果及26艘船只两个月的海上航测实况资料,通过对各种风速进行海陆比值分析、差值分析和测站间对比分析。论证了据陆上大风推算该海区大风风速计算式的可靠性,从而为实时、定量地预报海区大风提供了1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描述了广西沿海风速风向的基本特征,用主导风向的演变讨论了季风环流的交替和转换,指出:风场对环流的调整响应敏感;海陆间平均风速的差值主要由热带天气系统和冷空气活动两因素影响,且两因素的作用因地而异;海陆风速日变幅存在明显差异,沿海大风主要有四种类型,以热带风暴大风和局地强对流大风危害为重  相似文献   

4.
渤海海峡海岛站与沿岸站大风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计了渤海海峡5个海岛站和3个沿岸站1年的大风资料,在每月大风日数、风速、年际和月际变化特征、主导风向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渤海海峡大风如下结论:大风的风力以6~7级为主,南部比北部更易出现大风,且风速也较大;出现大风的最高概率为57.5%,即平均不到2天就出现一次;海岛站与沿岸站大风风力极值相差最大为20.8 m/s;极大风风速43.2 m/s,创历史最高纪录;风速的月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呈现两峰两谷形势;大风年主导风向为NW-NNE,风速以偏北大风和偏南大风较大,而偏西风和偏东风较小;具有典型的季风性气候特征,冬季以偏北大风为主,夏季以偏南大风为主,春、秋季偏北大风和偏南大风交替出现;综合应用海岛站和沿岸站大风记录,能更加准确反映渤海海峡大风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5.
一、黄海中部大风的气候特点黄海中部的大风属东亚季风风系,大风的季节变化十分明显.该海域西、北与江苏、山东陆地毗连,南面与东海相接,冬季在强大的西伯利亚高气压控制之下,夏季受印度低压和西太平洋付热带高压的影响.但是,该海域所独具的风向、风速年变化特点,又是其毗连海陆所不能代表的,比如,以月平均风速为例,我国若干地区月平均风速以春季最大,青岛马戈庄和苏北东台两站月平均风速也是四月份最大,而距这两站相  相似文献   

6.
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海陆统筹的生态文明建设、产业优化升级与海陆一体化建设的内在关系及其科学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以海陆统筹为主线.从海洋生态以及产业优化升级的效益角度充分论证海陆环境健康、产业优化升级在我国海陆统筹发展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海洋经济区海陆统筹发展的实证研究,深刻分析海洋经济区海陆统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并结合欧、美、日等海洋强国海陆统筹发展的实践经验,设计我国海陆统筹发展的对策思路,完善海陆统筹发展战略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南海东北部海陆联测地震数据处理及初步结果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21  
为开展南海东北部海陆过渡带和滨海断裂带横向深部结构研究,利用陆上流动地震台记录与海上气枪放炮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在广东汕头沿海进行了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详细介绍了该次海陆联测地震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与流程,并针对海陆联测地震数据和常用地震软件编写了3个格式转换程序。应用这3个程序和SAC、SU等地震软件得到了初步的数据处理结果。在南澳台和新塘台的单台地震记录剖面中可以清晰地识别出多种震相,得到许多有用的地震信息,证明海陆联测的野外工作和第1阶段的数据处理工作是成功的,为下一步地壳深部结构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我们对冬半年(10月至翌年3月)影响我国近海航区8级或8级以上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统计分析。我国近海航区大风天气主要系统有以下几种类型:强冷空气影响时产生的大风天气过程;气旋造成的海上大风天气过程;台风大风天气过程。本文着重分析讨论了强冷空气影响我国近海区时的天气势以及它们的移动路径和强度变化。  相似文献   

9.
近岸海域污染海陆一体化调控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岸海域是海陆交互作用的复合带,防治其污染应该是社会、经济的、管理的综合防治。本文分析了近岸海域污染海陆一体化调控的机理,并就调控的目标、切入点、动力、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构筑了海陆一体化调控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84—1990年11月东山观测站气象月报表资料,总结了11月份台湾海峡冬季大风的一般规律。结果表明,11月份台湾海峡大风(简称为台湾海峡大风)日变化规律比较明显,一般是一天中前半天风速较小,后半天风速较大,而且产生大风的频率比较大。文中同时还运用概率预报方法作了台湾海峡11月份大风的预报。  相似文献   

11.
徐凤荣 《海岸工程》1990,9(2):26-34
本文采用团岛和马戈庄29a的实测风资料,对胶州湾风向及其频率,平均风速的年、季、日变化,风向的日变化,最大风速、风向和大风日数,以及大风的持续时间等做了初步分析。另外,在NNW和SE两个常风向,用PearsonⅢ型和Gumbel两种方法,做了重现期的极值风速分析,其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南极考察航线上气旋大风过程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使用“雪龙”号走航气象观测数据、SeaSpace极轨卫星云图、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研究了中国第19~34次南极考察航线上由南大洋气旋导致的气旋大风过程,分析了其发生数量及时间间隔、强度和空间分布等特征,探讨了气旋大风发生间隔与南极涛动的关系。南大洋气旋对中国南极考察航线影响频繁且强烈,气旋大风过程数量与航次时长呈显著正相关,平均而言每个航次出现约18(4)次气旋大风过程(强过程),平均每间隔6.5(30)天就出现一次;气旋大风过程中,过程风速平均达8级,最大可达12级。但气旋大风过程的数量、发生时间间隔、最大风速都存在较为明显的航次差异。气旋大风过程时间间隔与南半球夏季南极涛动指数呈负相关,且对于发生在55°S以南的过程负相关更为显著;南极涛动通过调整中高纬度风压带强弱,并影响气旋活动数量和活动区域,进而影响考察航线上气旋大风过程发生数量和频率。气旋大风过程可以发生在南大洋和极区内的任意航段,其中以45°~60°S绕极西风带内发生最为频繁,尤其易出现在气旋中心及其北侧与副热带高压配合产生的强梯度风区内。在4个重点考察海域中,由于阿蒙森低压的存在,阿蒙森海气旋大风过程和强过程发生最为频繁,其次是南极半岛海域,而普里兹湾和罗斯海气旋大风过程频率明显低于前两个海域,由于罗斯海最为偏南,不易受到气旋大风过程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利用雷雨、大风等灾害天气资料和电力事故历史数据资料,分析了电力事故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雷雨、大风、日平均气温等天气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利用事件概率回归(regression estimation of event probability,REEP)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得到了日照市电力事故发生概率与雷雨、大风和日平均气温之间关系的预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雷雨、大风是造成日照市电力事故的重要气象因素。2)雷雨、大风和高温等灾害天气对电力事故的发生虽都有促成作用,但影响能力存在较大差距。3)两种回归分析模型对因子和变量之间关系均有较好的拟合效果,相较而言,REEP模型更为直观,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更为客观,适用性更强。4)回归分析结果建立在客观资料基础上,回归模型具有准确性、实用性,可为电力事故预警发布系统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实地考察发现强对流云能造成雨时大风,且强度愈强速度愈快造成雨时大风的可能性愈大。碎雨云雨层云能综合反映强对流云在强度和速度等方面的发展进程。依据造大风能力的强弱,可将强对流云分成5类,其强度从第1类至第5类依次递减。以日为单位的统计结果表明,强对流云的类别和云的发展强度与大风关系密切,类别愈高大风机率亦愈高,发展强度愈强大风机率亦愈高。但类别相同,发展强度愈强则大风机率愈率;发展强度相同,类别愈高则大风机率愈高。  相似文献   

15.
统计分析永暑礁站1989-1998年共10a气象资料,结果表明该站的云和天气现象与8级以上大风关系密切;积雨云和浓积云均可伴有8级以上大风、龙卷和飑等;雨量愈大,愈有利于出现8级以上大风;降雨过程愈长,出现8级以上大风的机率就愈高,但有个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出现相反的情况;雷暴和闪电均具有使8级以上大风机率在有雨日升得更高、在无雨日降得更低的作用;在有龙卷(或飑)的日子里,只要龙卷(或飑)不影响本站,本站就不会出现8级以上大风。  相似文献   

16.
沿海与内陆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使得海陆二元化问题日趋凸显,如何减小海陆发展差距,推动海洋经济和内陆经济协调发展,实现海陆统筹是蓝色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首次构建了基于生产函数理论的海陆二元结构生产要素均衡模型,通过数学推导,证明了生产要素海陆间最优配置点的存在,并从内外两方面对海陆二元结构内部生产要素的配置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结合蓝色经济区建设,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入海河流河口地区海陆分界线划分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健  吴桑云  李萍 《海岸工程》2003,22(2):51-59
目前我圈大多数入海河口地区没有划定明确的海陆分界线,导致相关部门之间权责不清,不利于解决河口海岸存在的污染、湿地退化、海岸侵蚀等环境问题和加强河口海岸地区的综合管理,因此迫切需要划定明确的河口海陆分界线.根据我国主要入海河口的类型及特点,从合理性、实用性、稳定性等多个角度提出分析了关于河口海陆分界线划分的几种观点,总结其优缺点,最后提出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的关联关系,从海陆经济发展中的竞合行为出发,运用复制者动态方程对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的竞合协同关系进行表征,获得系统的动态均衡点,并结合相位图分析法对各均衡点的稳定性进行解释,得到不同的演化稳定策略,进而运用Matlab对海陆经济竞合策略进行系统模拟仿真,得到不同初始状态参数下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竞合发展的不同策略。  相似文献   

19.
对德州地区1991~1995年的大民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春季大风多于冬季,风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日变化也较突出。还分析了该区的大风成因,认为该区微地形地锐对大风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广东一次寒潮8级大风物理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NCEP1°×1°的网格点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6年1月4~7日广东寒潮造成的广东海面8级大风过程进行了物理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受强冷空气南下影响,有着较深厚的强冷平流输送,加之高空动量下传的共同作用,故而造成了广东东、西部海面先后出现了8级大风过程.这为以后更准确地预报广东海面大风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