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在忽略太阳风中磁场对粒子流温度影响的情况下,利用了两个研究太阳风的二元流体模型的结果,计算分析并讨论了在1AU内太阳赤道面附近,考虑磁场与等离子体流耦合后,各太阳风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太阳风中磁场对等离子休流的作用在方位角向较显著;磁场使太阳风方位角速度在1AU处的值可达到1.85km/s;低速太阳风的角动量主要由其中的磁场携带,磁场能逐步将其角动量传输给等离子体流。  相似文献   

2.
王明  吕建永  李刚 《地球物理学报》2014,57(11):3804-3811
利用全球磁流体力学(MHD)的模拟结果,研究了太阳风压力系数与上游太阳风参数和日下点磁层顶张角的相关性.在识别出日下点附近磁层顶位置后,通过拟合得到日下点附近的磁层顶张角.在考虑上游太阳风中的磁压和热压以及磁层顶外侧的太阳风动压的情况下,计算了太阳风压力系数.通过分析行星际磁场不同方向时太阳风动压在日地连线上与磁压和热压的转化关系,详细研究了太阳风参数和日下点磁层顶张角对太阳风压力系数的影响,得到以下相关结论:(1) 在北向行星际磁场较大(Bz≥5 nT)时,磁层顶外侧磁压占主导,南向行星际磁场时磁层顶外侧热压占主导;(2) 太阳风压力系数随着行星际磁场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行星际磁场时钟角的增大而减小;并且在行星际磁场大小和其他太阳风条件相同时,北向行星际磁场时的太阳风压力系数要大于南向行星际磁场时的;北向行星际磁场时,太阳风压力系数随着太阳风动压的增大而减小,南向行星际磁场时,太阳风压力系数随着太阳风动压的增大而增大;以上结论是对观测结果的扩展;(3) 最后,我们还发现太阳风压力系数随着日下点磁层顶张角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指出经典粘性理论应适用于扇形边界低速风,接着论证了常用太阳风粘性数学表式的不正确性,导出了螺旋磁场中径向球对称强磁化等离子体流动的各种经典粘性表式,并证明了这些公式的合理性;最后讨论了常用太阳风经典粘性表式出错原因,估计了具有正确粘性公式的扇形边界低速太阳风粘性模式应有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时培建  刘杰  杨振 《地震学报》2009,31(5):506-515
为了探索汶川余震发生的时空规律,采用时空点格局的分析方法,分别对汶川Msge;4.0,Msge;4.5,Msge;5.0的余震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在一定距离尺度和一定时间尺度上余震数据存在时空聚集.在前两组余震序列中这种时空互动在余震相距60km、260小时的范围内明显增强,而后一组余震序列中这种时空互动在余震相距80km、150小时的范围内明显增强.若不考虑余震发生的时间因素,采用完全空间随机化分析方法,得到余震在相距60km范围内聚集性明显增强.上述结果为研究汶川地震发生规律和强余震预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利用量纲分析法研究太阳风磁层的能量耦合问题。得到了在考虑磁层对太阳风的粘滞作用情况下,行星际磁场北向时的太阳风-磁层能量耦合函数,并首次在耦合函数中引入太阳风温度变量,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一般情况下的太阳风-磁层耦合函数.  相似文献   

6.
利用量纲分析法研究太阳风磁层的能量耦合问题。得到了在考虑磁层对太阳风的粘滞作用情况下,行星际磁场北向时的太阳风-磁层能量耦合函数,并首次在耦合函数中引入太阳风温度变量,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一般情况下的太阳风-磁层耦合函数.  相似文献   

7.
由动力Alfven波沿磁场方向传播的扰动非线性方程,用量纲分析法导出太阳风中Alfven湍流谱. 太阳风中观测到的湍流谱恰是由方程得到谱的特例. 我们提出太阳风中Alfven湍流是一支反向串级的湍流,正向串级的一支湍流已经用于日冕而耗散掉. 理论上提出这支反向的Alfven湍流产生机制是由于动力Alfven波的非线性色散造成的调制不稳定性驱动的.  相似文献   

8.
时变行星际太阳风模拟及其结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背景太阳风对于地球附近的空间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三维磁流体力学太阳风模型是背景太阳风研究和预报的重要工具.通过太阳光球磁场数据驱动的边界条件,我们发展了一个时变的行星际三维磁流体力学太阳风模型.使用这个模型,我们模拟了2008年全年的行星际背景太阳风,分析了该年太阳风结构全球特征的演化和行星际局地观测与日冕结构间的联系.实现了一套太阳风连续参数和特征结构模拟质量的定量评估方法.对2008年模拟结果的评估表明,模型较好地重现了背景太阳风的大尺度特征.模拟与观测速度间的相关性系数达到了0.6以上,行星际磁场强度与观测吻合得较好,捕获了全部的行星际磁场极性反转和82.76%的流相互作用区,行星际磁场极性反转的误报率仅为6.67%,流相互作用区的误报率仅为11.11%,两种结构的到达时间误差在1天左右.同时,通过综合分析评估结果,我们明确了高速流结构、内边界磁场分布等模型在进一步改进中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太阳风是天然的磁流体湍流实验室.当前流行的描述磁流体湍流的临界平衡串级模型,预测平行局地背景磁场的谱指数为-2.小波变换分析和结构函数分析是得到相对于局地背景磁场的谱指数各向异性的两个主要方法.前人的工作得到了太阳风中平行局地背景磁场的谱指数为-2的观测结果.然而,这一结果被认为是受到了太阳风中的间歇或结构的影响.一方...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华东地区15个地震序列的振幅比、初动方向和初动半周期资料。得到:大震(主余型序列中的主震或震群型序列中最大地震)前后的P波初动方向,除人们熟知的由优势分布转化为紊乱外,还有可能呈优势分布,优势方向改变的特征。余震序列的P波初动方向和振幅比特征可能有助于预测强余震。初动半周期特征可能用于区别的前震和余震。  相似文献   

11.
吴培稚  刘文龙 《地震》1996,16(3):255-262
采用不相等间距统计方法,研究唐山余震序列。方法一是直接、间接余震法;方法二是震间地震活动法;方法三是对数时间间隔法。用这些方法研究整个余震序列,研究了强余震瓣的趋势和短临变化,得到一些有预报意义的特点和指标。不等间距统计在法在地震预报中存在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paper,the basic cond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atong-Yanggao earthquake are described in detail.The type of the earthquake,the aftershock activity,the earthquake trend,the characteristics of damage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This earthquake belongs to a sequence of earthquake swarm type and is of the concentratedly occurring characteristics of several main shocks in a time sequence,and the aftershock activity was normally attenuated.Because of the unreasonable design of buildings and repeated vibration by several destructive main shocks within a short period,the damage in the high intensity region was aggravated.The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procedure of the 1991 Datong-Yanggao earthquake(Ms=5.8)are also briefly given.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云南测震台网的观测报告数据,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4年鲁甸MS6.5地震及其强余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获得了3 658个地震事件的震源参数。重定位后地震序列的震中分布显示,余震分布存在两个优势方向,分别为近EW向和SES向,呈共轭型分布,近EW向条带展布长度为30 km,SES 向条带展布长度为20 km;震源深度的分布显示,地震序列总体表现为主震附近震源较深,沿近EW向和SES向逐渐变浅,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4—20 km范围内。截至2017年2月28日,鲁甸MS6.5地震震源区共发生(同一天发生的一组地震算一次)MS≥4.5强余震4次。重定位后的鲁甸4次强余震序列震中分布存在差异:2014年9月10日和10月27日两次强余震序列的展布特征与主震相同,而2016年和2017年另外两次强余震的后续余震仅分布在强余震的周边,与主震序列明显不同。综合重定位后余震序列分布、震源区地质调查资料以及前人研究认为,鲁甸地震的4次强余震序列是区域应力场和主震引发的震源区应力场共同作用的结果,2014年9月10日和10月27日的两次强余震序列主要受主震引发的震源区应力场的影响;而2016年和2017年两次强余震序列则主要受区域应力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最近的海上石油物探资料,从地质构造等方面论证1918年南沃大震的震中位置,并用历史水位及宏观资料推断了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讨论了震级问题,余震序列特征,估算了强余震震级的方法和预测强余震发生的时间问题,由于震级参数的重新论证,对泉州—汕头地震带地震活动性应作重新估计。上述问题的讨论对指导今后该区的地震监视预报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1976年巴音木仁Ms62级地震序列进行了分析,剖析其前震序列的测震学指标异常及余震序列特征,判定了序列类型,得出一些有预报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地震烈度快速评估产品是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应急工作"黑箱期"内研判灾情的重要依据.文章基于青海门源6.9级地震震后2 h内的余震序列,采用最短断层距地震动衰减模型快速评估地震烈度.研究结果显示:利用震后30分钟内的余震序列得到的烈度分布可以初步判定重灾区及灾区范围,但灾区范围略小于实际调查结果;利用1.5 h内的余震序列得...  相似文献   

17.
台湾海峡7.3级地震余震活动的月相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琪琦  丁鉴海 《地震》1998,18(1):57-62
利用福建地震月报目录,对1994年 9月16日台湾海峡南部MS 7.3地震的余震活动月一定震级以上的频次进行统计的结果表明,台湾海峡余震活动在一个朔相效应进行了研究。对望月内的变化是有起伏的,起伏明显地受月相的调制,起伏的变化在朔、望、上下弦附近出现相对极值,并且频次起伏的幅度可达地震活动平均频次的80%以上,从而证明了余震活动的月相效应是明显存在的,其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另外,通过对月相效应的谐波分析还表明,余震月相效应的基本特征是具有1/4月波和半月波的周期性。研究余震活动的月相效应对强余震的预报 及其区域应力场的变化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现有的日常地震演练过程中,与应急救援密切相关的地震余震信息产品较为缺乏,直接影响发震构造的判断以及影响场修正等关键环节。本文从计算机系统提供的均匀分布随机数出发,运用反函数法模拟生成余震序列,并进行系统检验,证实该方法产生的余震序列满足G-R频次关系。模拟生成的余震震级数据既有助于增强地震应急救援演练的现实性,也有助于丰富地震应急宣传产品,提升地震部门的履职能力。  相似文献   

19.
汶川8.0级地震序列的小震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地震波记录资料,由垂直向记录P和S振幅比值,结合部分清晰的P波初动记录资料,反演得到了2008年5月12日至2009年4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序列中829个ML≥3.5的小震震源机制解。采用统计和力轴张量计算方法,分析了震源机制解参数并求取了余震区平均应力场。结果表明:用余震区北段小震震源机制解求得的节面为直立或倾斜,走向为NNE-SSW向,主压应力P轴方位为SWW-NEE方向,计算得到的平均应力张量σ1方向为77.1°;用余震区南段小震震源机制解求得的节面倾角较陡,在50°~90°之间,走向相对较分散,平均应力张量σ1方向为92.4°,呈EW向。从余震区南、北段的平均应力场方位随时间演化过程可以看出,余震区在2008年8月、9月、12月和2009年1月处于应力场调整阶段。最后研究了余震区南、北段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θ及逆冲型地震类型随时间的变化,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预防强震后可能发生的余震对于保护灾区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对余震进行一定误差水平的快速判定,对主震与余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选取1970年1月1日—2009年9月30日全球范围5—10级地震进行预处理,采用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线性回归方法,对主震震级与最大余震震级关联关系、主震视应力与最大余震震级关联关系进行分析,并进行结果可视化。结果表明,主震与最大余震的震级存在一定线性关系,可为主震后在一定范围内对最大余震的快速判定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