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针对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耦合影响显著并发生显著变化的黄河三角洲—莱州湾海岸带区域,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并对2025年土地利用进行多情景分析与模拟。结果表明:(1)黄河三角洲—莱州湾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湿地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由海向陆大体呈现"浅海水域→滨海湿地→人工湿地→陆域多类型混合区域"的格局特征;(2)2000—2015年间建设用地和人工湿地显著增加,而其他类型则显著减少,但区域层面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和强度逐渐降低的趋势和特征显著;(3)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移呈现由自然型和生态型地类向人工型地类转变以及土地利用程度逐渐增高的趋势;(4)至2025年土地利用多情景分析结果显示,趋势延续(BusinessasUsual,BAU)情景中自然型地类向人工型地类的转变仍较剧烈,但显著低于经济社会发展(SocialandEconomicDevelopment,SED)情景,生态保护优先(EcologicalProtectionPriority,EPP)情景通过充分挖掘未利用地的资源优势,较好地促进了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平衡;(5)建议加强天然湿地保护,重视未利用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海岸带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
海岸带土地在高强度开发下变化显著,明确其演化规律和驱动因子,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合理利用海岸带资源提供重要依据。基于1990-2020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分析宁波市海岸带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因子;同时利用CA-Markov模型对2025年和2030年宁波市海岸带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模拟。结果表明:(1)宁波市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林地和耕地,土地利用格局演化明显,其中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发生小幅度动荡,建设用地面积快速增长。(2)宁波市海岸带土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加,研究区北部增长趋势明显,而南部增长速度缓慢。(3)地形和坡度是影响宁波市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但影响程度不断减弱;GDP密度和人口密度是主要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影响强度逐渐增强;因子间交互作用类型主要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社会经济因子与自然因素中的海拔和坡度交互作用最为强烈。(4)未来宁波市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区域将集中于杭州湾南岸、象山县东北部和宁海县南部,生态保护情景能最大程度保持土地利用结构稳定,有效缓解人地矛盾。  相似文献   

3.
2000~2010 年环渤海省市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莉  侯西勇 《海洋科学》2015,39(9):101-110
作为陆海生态系统的交错带,海岸带是地表生态系统最为脆弱的地带,研究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环渤海省市海岸带为研究区,基于2000、2005和2010年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进行多时相海岸带土地利用制图,进而分析10 a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区域差异和海陆梯度、海陆格局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1)环渤海省市海岸带土地利用以耕地、建设用地和人工湿地为主,2010年比例分别为36.09%、17.16%和15.72%,不同行政单元及不同缓冲带之间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差异明显。(2)2000~2005年、2005~2010年,土地利用发生转移的面积分别为2 126.419 km2和3 092.39 km2,建设用地扩展占用耕地、人工湿地和滨海自然湿地,以及滨海自然湿地变为人工湿地是主导的变化过程,但不同行政单元及不同缓冲带之间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差异明显。(3)2000~2005年、2005~2010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0.73%和1.06%,17个地市级行政单元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以东营和天津较高,各缓冲带内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均为随时间不断增加,空间上则由海向陆波动下降。(4)2000~2010年,土地利用程度总体上不断升高,表明海岸带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除沧州和潍坊,其他区域土地利用程度随时间不断上升;各缓冲带土地利用程度均随时间不同程度增长,空间上则由海向陆波动上升。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新提出的“情景模式比较计划”(ScenarioMIP)下中国近海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 本文选取了其中6个海气耦合模型, 对其模拟的风速、气温、降水进行评估与预测。评估结果表明选取的模式对中国近海模拟效果整体都不错, 但在菲律宾群岛附近模拟结果相对欠佳。模型平均预估结果表明未来21世纪中叶4个情景下渤黄海风速夏季增加、冬季减弱; 至21世纪末, 研究海域夏季15°N以北(南)风速主要呈增加(减小)的趋势, 冬季25°N以北(南)风速主要呈减小(增加)的趋势。4个未来情景下的中国近海气温都将持续升高, 高纬区域增幅大于低纬。可持续发展情景(SSP1-2.6)能有效减缓升温, 其他放任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的情景(如SSP5-8.5), 则会加剧升温。未来中国近海降水变化总体上呈增加趋势, 渤黄海与东海降水增幅在SSP5-8.5情景下最大, 世纪末分别增加约15.87%与5.61%; 南海降水增幅在SSP2-4.5情景下最大, 世纪末增加约4.84%。  相似文献   

5.
近20a广东省海岛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1985年和2005年广东省海岛海岸带土地利用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对海岛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分析表明:(1)各土地利用类型中,农用地面积变化最大,减少了2 048 km2,占研究区内1985年农用地总面积的31.4%;(2)研究区内共围填海370 km2,其中粤东、粤西和...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海岸带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概述 美国的海岸带管理(CM)是按照两个重要方面发展起来的:1)出于保护面临危险的海洋和海岸带资源,如土地,水体、空气、自然风光,以及海洋与海岸带自然环境(沙滩、沙丘、河口、岛屿等);2)加强以合理方式开发海岸带资源管理的需要,包括合理地解决开发冲突、平衡资源保护与开发中的矛盾。为满足这些需  相似文献   

7.
暴露指数反映了环境在面对极端天气事件时承受灾害的潜在风险程度。研究利用遥感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数据(DEM)、海洋水深及风力数据等, 基于暴露指数模型, 以福建省东山湾为案例研究区域, 对风暴潮灾害情景下的海岸带暴露指数及其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1)近十年来, 东山湾海岸带暴露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 潜在风险程度为“中”及以上区域占比由67.14%下降至59.06%, 海岸带在面对风暴潮灾害等极端天气事件时潜在的风险程度总体降低, 海湾地貌类型差异及其形态变化是影响东山湾暴露指数产生波动的主要原因; (2)基于暴露指数评价结果, 结合海岸带开发利用现状, 研究可对东山湾海岸带生态环境的敏感区域进行识别, 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开发利用与风险防范对策, 为海岸带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修复格局的科学划定提供理论支撑, 在助力海岸带陆海统筹和可持续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3)研究提出的一种基于时间序列的暴露指数研究技术路线和框架, 可为海岸带脆弱性评估、海岸带韧性评估、海岸带灾害监测预警等相关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在基于深度学习的海岸带灾害风险预警与灾害模拟等方面也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续1995年第6期)5 实现海岸带管理的措施海岸带的管理使用了许多传统的陆地开发的技巧和控制方法。所有的州立项目起用了历史证明行之有效的措施,诸如集中和下放控制、综合规划、增长式管理计划、农业土地和开放空间的永续利用、实现海岸带目标的审批系统  相似文献   

9.
20 0 2年 7月 1 4~ 1 6日 ,“海岸带地质与可持续发展”学术讨论会将在青岛市府新大厦举行。作为青岛海洋节“2 0 0 2海洋科技与经济发展国际论坛”重要内容之一 ,本次讨论会由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主办 ,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地质研究中心和中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协办。主要内容为 :( 1 )海岸带第四纪地质、沉积作用、构造演化和海陆相互作用研究 ;( 2 )海岸工程地质 ;( 3 )海岸带资源与环境综合调查评价以及灾害防治的理论与方法 ;( 4)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政策与法规 ;( 5)海岸带开发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地学战略“海岸带地质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30年来江苏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研究可用于量化反应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为海岸带开发与利用提供决策参考依据。以江苏海岸带为研究对象,选取1978~2007年5期Landsat MSS/TM影像作为数据源,建立遥感分类系统,采用分层分类监督分类方法获取研究区5期序列LUCC数据,进而计算分析江苏海岸带近30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结构演变,系统研究了近30年来的LUCC的变化数量以及变化速率。研究结果表明:(1)从土地利用结构上看,近30年来,江苏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为主,虽然耕地占比近年来有所减少,但是仍然高达70%以上;(2)从土地利用变化来看,江苏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最为显著的是城镇建设用地,无论是变化数量和变化速率都非常显著,同时大量沿海新围垦土地多为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11.
象山港海岸带景观格局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带景观格局演化分析对于理解人类活动与景观格局演化之间的关系,促进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1990、2000和2010年3期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3S技术,分析了象山港海岸带景观类型及格局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20 a来林地、海域以及耕地面积下降,建设用地、水域、养殖用地及未利用地面积增加,滩涂面积先增加后减少。(2)斑块数量、斑块密度不断增加,平均斑块面积不断下降,斑块的边界密度和形态指数不断增加,景观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不断增加,景观异质性不断增强。(3)整体动态度呈现出上升趋势,人类开发利用活动力度的加大导致象山港海岸带景观变化更为频繁。(4)人文和自然因子的双重驱动,导致了象山港海岸带景观格局的演化。  相似文献   

12.
分析LUCC(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率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三门湾海岸带为研究区,以1987—2020年6期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采用GIS和RS技术,利用定量分析法、土地转移矩阵模型对三门湾海岸带土地利用时空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建设用地、耕地和水产养殖用地是三门湾海岸带主导土地利用类型,人类活动和城镇化导致建设用地和水产养殖面积增加,土地利用转移主要表现为耕地向建设用地、滩涂向水产养殖用地转移的趋势。(2)在土地利用结构性质转变影响下,近30年来三门湾近岸水体营养盐含量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近20年来近岸综合潜在生态指数由16.47升至21.18;人类活动对三门湾海岸带近岸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13.
王永珍 《海岸工程》1994,13(1):53-57
依据现有调查资料,对山东海岸带的海岸类型、海湾、岛屿、入海河流、滩涂、浅海水域等地理环境概况和土地、矿藏、水产、港口、旅游等自然资源概况进行了扼要介绍;从工业、农业、林业、渔业、盐业、航运6个方面对山东海岸带开发利用现状作了简述了,并对今后的工作决策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海岸带滨水区具有多重功能,是地球上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最活跃的地区,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随着海洋城市建设的加速推进,海岸带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滨水区承受的压力也日益加剧.本文归纳总结了海岸带滨水区开发利用方式及特点,系统地分析了滨水区环境退化的胁迫机理,研究提出了海岸带滨水资源利用的六方面策略:1)以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海岸带滨水区的开发利用;2)对滨水区生产和生活岸线布局进行战略调整;3)坚持亲水性原则,精心布局,开发好、利用好海湾滨水资源;4)大力发展海岸带滨水区沙滩特色旅游,高度重视沙滩的保护;5)构建海岸带滨水区生态预警与防范体系;6)实施海岸带滨水区生态修复、加强海湾滨岸生态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以连云港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为研究对象,通过 GI S空间分析、TM 和 ETM 卫星遥感影像判读解译、土地利用图斑 提取、数理统计分析和生态足迹分析等技术,研究连云港海岸带 1987-2012年 4个时间段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及其生态足迹和 生态承载力数值。研究结果表明: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是一种有效的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效应定量计算方法,计 算显示,在 1987-2012年期间,占主要地位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海域、盐场、建筑用地和耕地;近二十多年,耕地和建设用地 变化幅度大,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快速增大;同时,研究区生态足迹已逐渐超出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阈 值,两者之间矛盾日益明显,生态环境已趋于不安全状态,须尽快调整海岸带土地利用模式,使之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海岸带地质与可持续发展”学术讨论会将于2 0 0 2年 7月 14日~ 16日在青岛市府新大厦举行。作为青岛海洋节“2 0 0 2海洋科技与经济发展国际论坛”重要内容之一 ,本次讨论会由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主办 ,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地质研究中心和中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协办。主要内容为 :(1)海岸带第四纪地质、沉积作用、构造演化和海陆相互作用研究 ;(2 )海岸工程地质 ;(3)海岸带资源与环境综合调查评价以及灾害防治的理论与方法 ;(4)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政策与法规 ;(5 )海岸带开发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地学战略。联系电子信箱 :liujian0…  相似文献   

17.
森林承载力是研究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协调环境保护、森林资源消耗与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试图通过人均消耗木材、薪柴、水果、干果等四个反映不同生活水平的指标,用现有的资料,综合地、动态地分析山东海岸带地区综合防护林体系在不同时期的森林生产力及其与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关系,预测山东海岸带地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水平条件下的森林承载力,并探讨提高山东海岸带森林承载力的对策及优化利用海岸带森林资源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变化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内容和热点课题。加快推进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对加强我国生态安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经济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系统调查分析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资源、环境、经济、技术、政策和规划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分析了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从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来分析浙江省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损益情况,将ESV的估算引入海岸带开发决策,对浙江省海岸带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1990、2000、2010年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浙江省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并通过构建ESV估算模型,估算了1990~2010年间浙江省海岸带ESV变化.结果表明:1990~2010年间,由于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浙江省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著,主要表现为城镇建设用地大量增加,林地和耕地面积减少.期间浙江省海岸带ESV总量不断减少,从352.78亿元降至299.64亿元,降幅达15.06%.浙江省海岸带ESV空间分布不断由高价值区域向低价值区域转变.各土地利用类型价值系数(CS)均小于1,价值总量对价值系数弹性不大,所设置的ESV系数原始值较为合适.浙江省海岸带土地利用强度不断上升,其空间分布与ESV变化率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无序增加的城镇建设用地占用林地和耕地而引起的土地利用结构转变是海岸带ESV不断减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随着遥感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卫星遥感在海岸带动态监测中占据愈来愈重要的地位,探索海岸带遥感监测的最佳方法,对今后的海岸带监测工作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数据源、信息提取方法、监测频率这3个维度出发,选择深圳市两个典型的海岸带区域(人类活动频繁区域和人类活动稀少区域)作为研究区,针对两种海岸带区域寻求其海岸带土地利用遥感监测的最佳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人类活动频繁区域(深圳湾北岸),数据源最好选择高分辨率ZY-3卫星影像,土地利用信息提取方法选择支持向量机分类,监测周期1~2年为最佳;对于人类活动稀少区域(大鹏湾东岸),数据源则可以选择分辨率较低的Landsat 8卫星影像,土地利用信息提取方法依然以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为最佳,监测周期则为5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