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光照对真鲷仔、稚、幼鱼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光照对真鲷(Pagrosomusmojor)仔、稚、幼鱼的摄食有重要影响。摄食的适宜光照度范围为100~102lx,最适光照度范围为101~102lx。103lx强光对仔鱼摄食的影响大于稚、幼鱼;100lx弱光对9d以前的仔鱼和稚、幼鱼的摄食影响较小,对9d以后的仔鱼影响较大。此结果和鱼的感觉器官发育及鱼所摄食的饵料种类有关。  相似文献   

2.
春季生殖真鲷仔、稚、幼鱼的摄食与生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6年5 ̄6月份在本院海水育苗试验场对人工培养的春季生殖真鲷仔、稚、幼鱼的摄食和生长特性进行分析,旨在为该种群早期发育阶段的生物学积累资料,并为开展大批量苗种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水温在23℃时,仔鱼约经55 ̄60h左右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小型臂尾轮虫。以后随着鱼体的生长(〉10mm),摄食桡足类的比例迅速增加。对285尾仔、稚、幼鱼观察,在实验条件下,其摄食率达100%。摄食量约占体重的  相似文献   

3.
黑鲷视觉发育与摄食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单保党  何大仁 《台湾海峡》1995,14(2):169-173
本文研究了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仔、稚、幼鱼的视网膜结构和视觉与摄食的关系。初孵的黑鲷仔鱼眼睛没有色素,晶体和视网膜均未分化。孵化后6h的视网膜和晶体分成两层。30h的视网膜上皮层分化出来,60h后分层完毕,共10层。73h视神经形成并功能化。4d的仔鱼开口摄食。24d的稚鱼开始出现视网膜运动反应,36d变态后的幼鱼该反应更加明显。视觉是仔鱼开口摄食的第一种感觉,开口后随视觉器官的完善摄能力逐渐增强,摄食成功率也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高淑英 《海洋通报》1995,14(4):38-42
1990年5月湄州海域溶解态Cu,Pb,Cd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51-1.68、0.037-0.964和0.010-0.073μg/dm^3,10月的对应值分别为0.48-1.25,0.019-0.989和0.020-0.045μg/dm^3。5月和10月Cu,Pb,Cd含量的分布除了与不同水系消长的影响有关外,还与人类活动和生物因素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5.
花鲈仔、稚、幼鱼摄食习性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6  
分析了花鲈仔、稚、幼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结果表明,在水温为15.5~16.5℃时,花妒仔鱼孵出约140h左右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小型臂尾轮虫.全长10mm左右的仔鱼可摄食卤虫幼体,全长11mm左右的个体可摄食枝角类.对431尾仔、稚、幼鱼观察结果,在实验条件下其摄食率高达99.1%,胃饱满系数波动于2.38%~16.48%之间,日摄食指数在45%~60%.其摄食强度具明显的昼夜节律,以16:00~20:00胃饱满度最高.仔、稚鱼夜间基本不摄食,部分幼鱼个体少量摄食.仔、稚、幼鱼个体间生长速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体重与摄食量的关系符合直线方程y=0.1018+8.3261×10-2x;全长与体重的相关关系可用ω=1.6473×10-3L3.4743表示,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Lt=5.5242e1.9681×10-2D;体重与日龄的回归方程为ω=0.5836e6.9208×10-2D.  相似文献   

6.
Mian状黄姑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7年4-5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海水育苗试验场。采用生态学方法对人工培育的Mian状黄姑鱼仔、稚、幼鱼的摄食和生长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人工培育条件下,仔、稚、幼鱼的摄食率达97.9%,摄食量占体重的1.4-23.4%,日摄食量占体重的36.47-65.19%;摄食具明显的昼夜节律,黄昏和早晨为摄食高峰;对较大个体的饵料生物有明显的选择性;饵料密度对摄食量有一定影响。摄食量与体重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鱼(Miichthys miiuy)的早期发育(从受精卵到45日龄幼鱼)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进行了描述。鱼的受精卵在水温21.4℃~22.0℃,盐度25.7条件下,经过29 h30 min仔鱼孵出。从受精卵到仔鱼出膜可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胚体形成期等4个主要时期,然后进入胚后发育阶段。孵出后的3日龄仔鱼已能在水体中平游,极少数个体可开口摄食轮虫。4日龄仔鱼全部开口摄食,并对光反应敏感,出现明显的集群现象。22日龄的后期仔鱼各鳍鳍条发育形成,鳞片开始出现,进入到稚鱼期。39日龄后,鱼全身披满细小的鳞片,全部分布于育苗池的底部,开始进入到幼鱼发育阶段。根据仔、稚、幼鱼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对鱼的分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鲻鱼人工育苗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叶金聪  蔡良侯 《台湾海峡》1997,16(3):260-264
本文报道了1991-199御鲻鱼人工育苗的研究结果,在水温24.0-26.0℃,盐度2.0-30.0和pH值8.21-8.26的条件下,初孵仔鱼经培育38日龄变态为幼鱼,全长达25.10mm;1994-1995年及1995-1996年度分别育出幼鱼51240属及112049尾,育苗成活率为5.9%-12.0%《文中介绍了饵料系列,鱼苗生长与发育观察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9.
王重刚  陈品健 《台湾海峡》1998,17(2):121-123
本文研究了pH对真鲷仔、稚、幼鱼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仔鱼期α-淀粉酶在不同pH条件下的活性曲线呈“倒钟”形,最适pH为4.5 ̄5.0;稚鱼期α-淀粉酶的最适pH为4.0,在pH为2.5和5.0 ̄6.0时出现小的活性峰值;幼鱼期α-淀粉酶活性的最适pH为3.0,在pH为2.5、5.5、7.5时也出现小峰值。真鲷仔、稚、幼鱼α-淀粉酶活性的最适pH下降,是消化系统不断发育完善的结果,也说明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鮸鱼(Miichthys miiuy)的早期发育(从受精卵到45日龄幼鱼)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进行了描述。鮸鱼的受精卵在水温21.4℃~22.0℃,盐度25.7条件下,经过29 h30 min仔鱼孵出。从受精卵到仔鱼出膜可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胚体形成期等4个主要时期,然后进入胚后发育阶段。孵出后的3日龄仔鱼已能在水体中平游,极少数个体可开口摄食轮虫。4日龄仔鱼全部开口摄食,并对光反应敏感,出现明显的集群现象。22日龄的后期仔鱼各鳍鳍条发育形成,鳞片开始出现,进入到稚鱼期。39日龄后,鮸鱼全身披满细小的鳞片,全部分布于育苗池的底部,开始进入到幼鱼发育阶段。根据仔、稚、幼鱼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对鮸鱼的分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漠斑牙鲆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在漳州市东山县华涛水产综合养殖场,采用生态学方法对人工培育的漠斑牙鲆仔、稚、幼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水温为18.1~23℃时,仔鱼在孵出第6天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褶皱臂尾轮虫(Bruchionus plicatilis),以后随着鱼体的生长,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对288尾仔、稚、幼鱼观察结果表明,其摄食率达83.0%,消化道饱满系数波动在0.9%~6.6%之间,日摄食指数在6.8%~29.6%;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一昼夜中仔鱼出现两个摄食高峰,分别出现在12:00和翌日08:00,稚鱼摄食高峰出现在10:00~14:00,幼鱼摄食高峰出现在12:00,但12:00~20:00均保持较高的摄食水平.仔、稚鱼夜间基本不摄食,幼鱼夜间有少量摄食.摄食量(y)与体重(W)的关系式为y=0.030 7W 0.050 5,全长(LT)与日龄(D)的关系式为LT=2.666 1e0.043 3D,体重(W)与日龄(D)的关系式为W=0.065e0.169 3D,全长(LT)与体重(W)的回归方程为W=0.001 8LT3.689 4.  相似文献   

12.
江阴岛海域溶解态Cu,Pb,Cd的含量及其与营养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报道了福建省福清市江阴岛海域溶解态Cu,Pb,Cd的含量,并探讨了它们与营养盐的关系。1990年5月溶解态Cu,Pb,Cd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82、0.380、0.022μg/dm^2,10月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76、0.382、0.032μg/dm^2。其5月溶解态Cu与无机氮N,硅酸盐间的线性回归相关式分别为Cu、(μg/dm^3)=0.438+0.0377N(μg/dm^3)、Cu(μg  相似文献   

13.
重金属对几种海洋双壳类和甲壳类生物的毒性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许章程  洪丽卿 《台湾海峡》1994,13(4):381-387
研究了重金属和污染疏浚物对缢蛏Sinonuacula constricta稚贝和幼贝,褶牡蛎Ostrea plicatula幼虫,甲壳类的卤虫Artemiasp.幼体和长毛对虾Penaeuspencillatus幼体的毒性,结果表明受试生物的生长,摄食,存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各重金属元素对褶牡蛎幼虫,卤虫无节细,长毛对虾糖虾期的毒性顺序为Hg^2^+>Cu^2^+>Zn^2^+>Cd^2^+>  相似文献   

14.
1992年6月湄洲湾海域溶解态Cu、Cd、Ni的含量范围(平均值)分别为0.37 ̄3.27(0.90)、0.009 ̄0.133(0.026)和0.43 ̄15.20(2.08)μg/dm^3,10月分别为0.46 ̄1.97(1.08)、0.015 ̄0.81(0.029)和046 ̄13.04(3.15)μg/dm^3。6月和10Cu、Cd、Ni含量分布,除了与夏秋季不同水系消长和潮汐的影响有关外,还与  相似文献   

15.
李超伦  孙松 《海洋与湖沼》2000,31(6):657-663
于1998-1999年夏季在南极普里兹湾边缘浮冰区利用稀释培养实验进行了微型浮游植物的摄食场现实验研究,同时对微型浮动物的氨氨产生率进行了推算,结果一同型浮洲 物的日摄食量为5.1-25.0mgC/(m^3.d),占浮游植物现存量的10%-65%,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也较大(34%-100%)。利用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推算得出其氨产生率为0.44-1.75mg/(m^3.d),达到维持现场初级生产所需氨氮的6.8%-53.6%,由此可见,微型浮游动物在南极季边缘浮冰区海洋生态系统中,特别是对浮植物的生产和归宿起着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人工培育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modestus)仔、稚、幼鱼生长、发育与摄食特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鳍马面鲀仔、稚、幼鱼的各生长指标可拟合为具有1~2个生长转折点的2~3段直线,其中全长、体长、体质量、肛前长、头长、吻长和体高可拟合为3段直线,眼径可拟合为2段直线。头长在第一转折点后的生长速率显著高于其他指标,除头长和体高在第二个生长转折点后生长速率减慢外,其余各项生长指标生长速度均逐渐加快。3~4日龄“开口期”前后的仔鱼,摄食发生率和饱食率均较低,随后逐渐升高。摄食发生率在12日龄后达到100%,饱食率在25日龄后达到100%(消化道充塞度为3~4级)。绿鳍马面鲀仔、稚、幼鱼均为白天摄食类型,白天摄食量占全天摄食量的71.6%以上。随日龄增长,鱼苗饱食时间呈下降趋势,消化时间则呈上升趋势。了解绿鳍马面鲀早期的生长发育与摄食特性,可为人工育苗管理提供参考,以促进鱼苗生长,提高成活率。  相似文献   

17.
采用随机取样实验生态学方法,对人工培育的云纹石斑鱼的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及摄食变化状况进行了观察和描述。结果表明,云纹石斑鱼仔、稚鱼生长期间,分别以牡蛎幼体、轮虫、卤虫为饵料,幼鱼摄食配合饲料。形态学数据测量结果表明,云纹石斑鱼仔、稚、幼鱼的全长、体重和日龄三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L=2....  相似文献   

18.
卵形鲳鲹胚后发育阶段的体色变化和鳍的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集在池塘进行育苗的31天前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仔稚幼鱼,对其早期发育阶段的体色变化和鳍的发生、发育进行了连续观察。在水温24.73±2.11℃、盐度20‰—24‰、pH8.0—8.2条件下,初孵仔鱼体表已具有黑色素,第2天眼点的褐色素增加,此时仔鱼未开口、眼点未有视物功能;第3天开口时,眼大而突出、布满黑色素,变为黑色的眼睛,具有视觉功能;第17天当仔鱼变态为稚鱼时,鱼体变得不透明;在第22天变态为幼鱼时,鱼体体表为褐色;30天的幼鱼体表为银白色,与成鱼的体色一致。各鳍开始分化和发育的顺序依次为胸鳍→尾鳍→背鳍→臀鳍→腹鳍。1天仔鱼胸鳍原基出现;2—3天仔鱼开始摄食,胸鳍为扇形;第17天各鳍发育基本完成,标志着稚鱼期的开始。体色的变化和鳍的形成和发育对仔稚鱼的摄食、行为、生长、变态和存活等生命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仔稚鱼变态发育的重要特征之一,与人工育苗生产技术尤其是投饵、分池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膨化饲料投喂鲈鱼稚幼鱼的试验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苏永裕  林创伟 《台湾海峡》1998,17(A12):135-140
用膨化饲料、鲜活饲料和以上两种饲料配量物提供鱼体重为1.2 ̄10g的鲈鱼稚、幼鱼进行比较饲养,三种饲为每天每百克鱼提供的饲料蛋白质几乎相等,经过30d的饲料,结果表明膨化饲料投喂鲈鱼稚、幼鱼,有较高的增重率,同时降低投饲系数、发病率、饲料成本和鲜杂鱼的耗费数量。  相似文献   

20.
斜带石斑鱼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10~12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水产试验场,对人工培育的斜带石斑鱼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根据卵黄囊、鳍膜、鳞片以及背鳍长棘和腹鳍长棘的变化,将斜带石斑鱼的胚后发育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3个时期.初孵仔鱼平均全长1.68mm(1.60~1.78mm).在培育水温为21.0~28.5℃,盐度为24.8~28.3条件下,初孵仔鱼至孵化后5日龄为前期仔鱼,3日龄仔鱼开口;孵化后6日龄至31日龄为后期仔鱼;孵化后32日龄至68日龄为稚鱼期;孵化后69日龄进入幼鱼期.背鳍第二鳍棘和腹鳍鳍棘的长出与收缩是斜带石斑鱼前期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此外,本文探讨了斜带石斑鱼与青石斑鱼、点带石斑鱼和赤点石斑鱼仔、稚、幼鱼期发育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