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营厂岩体分布于辽北西丰县和隆镇境内,研究结果表明,该岩体主要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56.1 Ma±1.5 Ma,形成时代为晚侏罗世。营厂岩体w(Na2O)/w(K2O)平均值为1.07,属高钾钙碱性系列;里特曼指数σ平均值为2.15,属钙碱系列;铝饱和指数A/CNK平均值为1.16,A/CN平均值为1.99,属过铝型;Rb、Sr、Ba、Th、Hf含量偏高,Cr、Ni、Co、V、Rb、Zr、Nb等元素含量低,为"S"型花岗岩特征。稀土元素总量平均值为w(ΣREE)=82.80×10-6w(LREE)/w(HREE)=15.76,w(La)N/w(Yb)N=24.32,表明其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稀土配分曲线右倾。δEu=0.80,铕弱负异常,说明成因与板块运动有关,w(Sm)/w(Nd)=0.20,w(Ba)/w(Sr)=1.60,w(K)/w(Rb)=249.15,表明具有壳源性质。营厂岩体具有埃达克岩的特点,其属于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在挤压环境下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从而形成活动陆缘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2.
粤北佛冈岩体北缘的白沙岩体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30.3±3.0Ma,表明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侵入于早白垩世。岩体高硅(SiO2=70.64~75.01wt%),高Na2O+K2O(7.62~8.33wt%),低P2O5(0.024~0.100wt%),富集Rb、Th、U、K、Pb、Nd、Zr和Hf等元素,亏损Ba、Nb、Ta、La、Ce、Sr、P和Ti等。明显富集轻稀土元素[(La/Yb)N=6.74~54.69],显示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15~0.35),少量正Eu异常(δEu=0.82~1.19)。这些地球化学特征指示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εHf(t)=-7.3^-10.6,其平均值为-8.89。其两阶段模式年龄(T2DM)主要为1654~1865Ma(n=8),平均值为1751Ma。佛冈复式岩体早白垩世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陆缘弧构造背景下,其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物质主要来源于古元古代地壳的杂砂-泥质源岩部分熔融,并有少量幔源物质参与。  相似文献   

3.
铁坑坳铁锡多金属矿床位于粤东莲花山断裂带西部,矿区出露的花岗岩类主要有粗粒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斑岩,花岗质岩石与碳酸盐岩的接触带中发育铁锡多金属矿化。该矿区的成岩成矿时代尚不明确,成矿与哪一种岩体具有成因上的联系也不清楚。文章选择与铁锡多金属矿体相关的花岗岩类的锆石和块状矿石中的锡石,首次开展LA-ICP-MS U-Pb定年和Nd-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粗粒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32±1) Ma (n=24,MSWD=0.78)和(94±1) Ma (n=25,MSWD=1.80);块状矿石中锡石U-Pb年龄为(130±3) Ma (n=36,MSWD=0.62),成矿时代与粗粒二长花岗岩形成时代基本一致,均形成于早白垩世;粗粒二长花岗岩的锆石εHft)变化于-4.9~-0.1,平均值为-2.8,地壳Hf模式年龄TDMC=1192~1497 Ma,平均值为1366 Ma,全岩εNdt)值介于-8.8~-8.7,Nd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变化于1630~1642 Ma;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εHft)变化于-5.7~-2.9,平均值为-4.4,地壳Hf模式年龄TDMC=1342~1523 Ma,平均值为1440 Ma,全岩εNd (t)值介于-5.4~-4.9,Nd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变化于1291~1332 Ma。Nd-Hf同位素综合研究表明,粗粒二长花岗岩的源区物质主要来自于中元古代地壳,有少量幔源组分或新生地壳的加入,花岗闪长斑岩的源区物质中幔源组分或新生地壳的混入比例高于粗粒二长花岗岩。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内蒙古赤峰五十家子岩体位于大兴安岭南段成矿带的西南部,对其进行系统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有助于丰富对区域构造-岩浆演化和成矿规律的认识。【研究方法】本文基于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工作,采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主微量元素分析和锆石Lu-Hf同位素测试等方法分析了岩体成因。【研究结果】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五十家子岩体中的斑状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斑状含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和斑状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分别形成于(150.3±1.3) Ma,(145.9±1.8) Ma和(137.1±2.2) Ma,属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产物。地球化学组成上,该花岗岩体具有富硅、富碱、低铝、低钙的特点,属于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A型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斑状含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具有正的εHft)值(+7.5~+14.3)和年轻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285~718Ma),与大兴安岭南段晚中生代花岗岩εHft)值相近,表明其源区物质中年轻下地壳的贡献占主导地位,斑状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暗色包体的发育指示其可能经历了岩浆混合作用。【结论】根据本文研究结果,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五十家子岩体可能形成于晚中生代岩石圈伸展减薄环境下,软流圈上涌导致年轻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初始岩浆,并与幔源岩浆混合,后经高程度分异演化并于浅部侵位,最终固结形成了五十家子花岗岩体。五十家子岩体具有显著的高分异和深源浅侵位特征,与区域内锡多金属成矿作用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创新点:采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获取五十家子岩体3个岩相的形成时间,依据岩相学特征、成岩时间、地球化学特征、锆石Hf同位素特征及区域地质背景综合分析岩体成因。  相似文献   

5.
扬子陆块西缘晚中元古代地质演化史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选择以扬子西缘元谋杂岩中一套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为认识和理解扬子西缘晚中元古代地质演化提供支撑。两件元谋二长花岗岩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086±10 Ma(MSWD=1.4,n=50)和1099±10 Ma(MSWD=1.8,n=58)。所有样品具有高硅(SiO2为69.44%~73.98%)、富碱(Na2O+K2O为6.11%~7.72%)、贫钙(CaO为0.39%~1.46%)、贫镁(MgO为0.52%~0.76%)、低钛(TiO2为0.30%~0.59%)的特点,同时表现出强过铝质(A/CNK=1.19~1.35)及中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特征。它们具有高的稀土元素总量(∑REE=211.60×10-6~349.01×10-6),呈现轻稀土元素富集和重稀土元素亏损((La/Yb)N=4.32~7.36);富集Rb、U、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Zr、Th、Hf等,亏损Nb、Ta、Ba等元素,并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46~0.59),锆石饱和温度介于827~912℃之间,展示了A型花岗岩的属性。这些二长花岗岩可能是通过中上地壳的中酸性火成岩的部分熔融形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它们最可能形成于弧后的伸展环境,综合扬子陆块周缘晚中元古代的岩浆记录,元谋杂岩中1.09 Ga二长花岗岩的形成应与扬子陆块开始参与Rodinia超大陆聚合有关。  相似文献   

6.
栖霞牙山花岗岩体形成于中生代早白垩世(118 Ma),其岩石类型以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为主,岩体中发育大量的暗色闪长质微粒包体。通过对牙山花岗岩及其暗色包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包体围岩w(SiO2)=65.5%~68.82%,铝饱和度(A/CNK)为0.89~1.03<1.1,为准铝质钙碱性Ⅰ型花岗岩;暗色包体具有较低w(SiO2)值(54.82%~60.89%)、高w(TFe2O3)值(6.11%~8.15%)、高w(MgO)值(3.57%~5.19%)的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显示二者皆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曲线,微量元素蛛网图中二者均表现为富集Ba、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Ta、Nb、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大陆地壳的特征。暗色包体与寄主岩石的Sr同位素初始比值(87Sr/86Sr)i分别为0.709 29~0.709 58和0.709 21~0.709 71,应为同源岩浆的产物。两阶段Nd模式年龄(T2DM)分为2 291 Ma-2 391 Ma和2 208 Ma-2 353 Ma,表明可能是古元古界陆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Pb同位素特征显示牙山岩体的原始岩浆以下地壳为主,w(Nb)/w(Ta)值介于下地壳与原始地幔之间,表明可能受到幔源物质的影响,包体中大量磷灰石呈针状结晶状态,进一步暗示存在岩浆混合作用。综上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认为,牙山岩体为早白垩世中晚期起源于火山弧环境的壳源特征花岗岩,形成过程中存在幔源物质的加入,它的形成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周岱  胡军  杨文强  陈奇  王祥东  王磊  徐德明 《中国地质》2021,48(6):1896-1923
华南板块南缘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的构造属性仍存在较大争议。对新兴岩体详细的野外调查和研究发现,新兴岩体的侵位时间为晚三叠世(240~224 Ma)而非侏罗纪,其主要岩性为细中粒-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新兴花岗岩具有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强过铝质花岗岩特征,具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的右倾稀土配分模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U)而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Ti)。Sr-Nd、Lu-Hf同位素分析显示,新兴花岗岩εNdt)值介于-11.5~-10.5,εHft)值介于-2.9~-10.3,具有壳源源区特征。本次研究表明,粤西地区印支期构造-岩浆活动可能开始于~250 Ma,华南板块南缘海西-印支期岩浆作用自晚二叠世(大容山岩体)一直延续到晚三叠世(新兴岩体),且晚三叠世仍存在强烈的岩浆活动。新的证据支持古特提斯洋东段分支的关闭时间在~250 Ma,而印支板块和华南板块的陆陆碰撞拼贴一直延续到240~224 Ma。  相似文献   

8.
周玉  周雄  张贻  秦志鹏  贾志泉  梁兵 《中国地质》2022,49(6):1984-2001
研究目的】查明松潘—甘孜地块东南部花岗岩地球化学及构造演化特征,对在该区寻找稀有金属矿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采集了地块东南部前人研究未涉及的苏地岩体二长花岗岩样品开展了镜下鉴定、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LA-(MC)-ICP-MS U-Pb和Lu-Hf同位素测试工作。【研究结果】结果表明,苏地岩体二长花岗岩SiO2含量为63.72%~66.48%,中—高钾、富钠、贫钙,AR值为1.44~1.83,A/CNK值为0.98~1.16,为中—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相对富集K、Rb、Cs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岩石稀土总量为157.16×10-6~187.88×10-6,LREE/HREE为6.26~9.46,δEu为0.62~0.74,具有弱—中等的负铕异常;锆石U-Pb定年结果为(221.1±1.5)Ma(MSWD=0.30,n=22)和(214.5±1.5)Ma(MSWD=0.22,n=22),表明苏地岩体原始岩浆初始结晶时代为晚三叠世中期;锆石Lu-Hf同位素εHf(t)和TDM2分别为-6.56~-4.12和1.67~1.51 Ga。【结论】综合分析认为苏地二长花岗岩为较为典型的I型花岗岩,其可能为源于下地壳的初始岩浆于晚三叠世中期在造山碰撞闭合转入伸展体制下上升侵位过程中形成。松潘—甘孜地块东南部在晚三叠世中期处于后碰撞造山环境。  相似文献   

9.
新坪铜钼矿化花岗闪长岩体位于佛冈复式岩体中北部,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04.6±1.8)Ma(MSWD=1.2),侵位时间为早白垩世晚期。岩石呈中酸性(SiO2=63.43%~65.27%)、准铝质(ACNK=0.76~0.92)、中等碱含量(ALK=6.09%~7.63%)和富钾钙碱性特征,富集轻稀土,LREE/HREE=8.26~13.20,(La/Yb)N=8.17~16.64,轻微的铕亏损(δEu=0.73~0.87),富集Rb、U、Th和La,亏损Nb、Ta、Ti和P、Ba、Sr。锆石εHft)值为-3.0~0.2,Hf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1.16~1.36Ga,镁指数(Mg#)=42.64~46.95,表明源岩主要为中元古代地壳物质,并有亏损地幔组分的参与。Nb/U和Nb/La比值分别为0.20~0.38和1.7~2.2,显示源区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流体交代作用的影响。研究表明,新坪岩体成岩过程主要受部分熔融作用控制,形成于燕山晚期古太平洋板片俯冲消减作用下的伸展拉张环境,与玄武质岩浆底垫诱发中元古代结晶基底的部分熔融有关。早白垩世晚期为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重要的Cu-Au-Mo成矿期,位于南岭中东段的新坪花岗闪长岩体与邻区闽西南紫金山铜多金属岩(矿)体形成时代一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较为相似,且野外能观察到明显的铜钼矿化,因此具有较好的铜钼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0.
刘亮  邱检生  杨泽黎 《岩石学报》2013,29(12):4069-4086
猫狸岭岩体位于浙江省临海县仙人桥-猫狸岭一带,其主体岩性为石英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和细粒花岗岩。LA-ICP-MS 锆石U-Pb定年表明石英二长闪长岩和细粒花岗岩的年龄分别为105.6±1.0Ma和104.8±0.9Ma。主量元素组成上,石英二长闪长岩具准铝质、钙碱性和富钾的特征,MgO、Fe2O3T、CaO等含量较高,Mg#值变化于47.6~50.6;细粒花岗岩同样具富钾和准铝质特征,但偏酸性,MgO、Fe2O3T、CaO等含量相对偏低,Mg#值变化于41.6~47.0。微量和稀土元素组成上,石英二长闪长岩富集Rb、Th、U、Pb,贫Nb、Ta、P、Ti,且Zr、Hf、Sr含量相对较高,铕负异常不显著(Eu/Eu*=0.77~0.95)。细粒花岗岩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特征,但P、Ti亏损程度更明显,且明显贫Sr,并具一定程度的铕负异常(Eu/Eu*=0.55~0.78)。石英二长闪长岩和细粒花岗岩具有相似的Sr-Nd同位素组成,ISr分别为0.7088和0.7079~0.7088,εNdt)值分别为-7.57~-7.56和-8.06~-7.95。同时,二者具有大致相似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εHft)值分别为-12.2~-6.6和-9.6~-4.4。综合分析表明,猫狸岭石英二长闪长岩和细粒花岗岩最可能是在区域伸展拉张的构造背景下,由底侵或内侵的幔源岩浆与其诱发的壳源岩浆经混合后,并经过不同程度的分异演化,最后在浅成环境侵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北山花岗岩S型/I型空间变化规律及含矿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山地区花岗岩十分发育, 出露面积接近总面积的30%, 形成时代以华力西期为主, 约占80%以上。笔者根据岩石化学判别统计, 本区花岗岩的S型/I型个数比例, 北带0.33, 中带0.54, 南带0.59, 说明从北向南, I型花岗岩逐渐减少, S型花岗岩逐渐增多。区内花岗岩类为重要的含矿岩石, 其中典型斑岩铜矿床与I型花岗质斑岩有关, 当出现铜铅组合时则与S型花岗质斑岩有关; 钼矿床有关花岗岩一般属I型, 当出现钨钼组合时则向S型花岗岩过渡; 钨锡矿床主要与S型花岗岩有关; 金矿床有关的花岗岩既有I型, 也有S型, 专属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花岗岩地貌及其旅游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岗岩地貌是最重要的自然旅游资源,其形成主要取决于花岗岩体出露地表后上升和剥蚀的速度。当花岗岩体慢速上升,形成花岗岩石蛋地貌;当花岗岩体快速上升时,形成花岗岩峰林地貌;当花岗岩体以较快的速度上升时,则形成以上两种地貌的过渡类型。花岗岩地貌的旅游景观可归并为石蛋及其垒砌造型、石峰及峰林、绝壁及陡崖、一线天、洞穴和石窟、泉和温泉、瀑布等类型。  相似文献   

13.
再论花岗岩按照Sr-Yb的分类:标志   总被引:41,自引:14,他引:27  
张旗  金惟俊  李承东  王元龙 《岩石学报》2010,26(4):985-1015
2006年作者曾经按照Sr=400×10~(-6)和Yb=2×10~(-6)作为标志将花岗岩分为埃达克岩、喜马拉雅型花岗岩、浙闽型花岗岩和广西型花岗岩,在浙闽型中又分出南岭型(Sr100×10~(-6)和Yb2×10~(-6)),于是花岗岩被分为5类。Sr=400×10~(-6)和Yb=2×10~(-6)是根据阿留申群岛中的Adak岛的资料得出来的。本文统计了全球花岗岩6000多个数据(其中,埃达克型花岗岩为2810个,喜马拉雅型花岗岩636个,浙闽型花岗岩1183个,南岭型花岗岩1518个,广西型花岗岩142个,总共6289个),统计的结果,各类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大致如下:(1)埃达克型花岗岩富Al_2O_3和Sr,贫Y和Yb,具较高和变化的铕异常,绝大多数样品的Sr300×10~(-6),Yb2.5×10~(-6)(当Sr=400×10~(-6)~600×10~(-6)时Yb值最大,Sr超过600×10~(-6),Yb降低至2×10~(-6)),Al_2O_3在14%~18%之间,Eu/Eu~*大多在0.6~1.2范围;(2)喜马拉雅型花岗岩贫Sr和Yb,具中等的Al_2O_3和变化的Eu/Eu~*,Sr300×10~(-6)和Yb2×10~(-6)(少数Sr300×10~(-6)),Al_2O_3为13%~17%,Eu/Eu~*为0.2~1.0;(3)浙闽型花岗岩贫Sr富Yb,Sr在40×10~(-6)~400×10~(-6)之间,Yb1.5×10~(-6),Al_2O_3和Eu/Eu~*的变化类似喜马拉雅型花岗岩,Al_2O_3为12%~17%,Eu/Eu~*为0.4~1.0;(4)南岭型花岗岩以很低的Sr、Al_2O_3和Eu/Eu~*以及很高的Yb而不同于上述各类花岗岩,通常Yb1.5×10~(-6),Sr100×10~(-6)(Yb变化大,绝大多数2×10~(-6);当Yb在2×10~(-6)~8×10~(-6)时,部分样品Sr可100×10~(-6),但很少200×10~(-6));Al_2O_314%,集中在11%~13%之间,Eu/Eu~*0.7,大多0.4;Yb越大,Sr越低,负铕异常越明显。文中讨论了花岗岩Sr-Yb分类的意义,指出本分类适用于产于大陆和海洋的绝大多数中酸性岩浆岩(可能不适用于一部分特别富铁和钾的花岗岩,如具有高Sr和Yb特征的广西型花岗岩)。不同类型的花岗岩主要反映了源区压力的不同,而源区成分、温度、部分熔融程度、水和挥发分的加入以及岩浆混合等的影响可能是次要的。文中指出,该分类的依据、其实质,是熔体与残留相平衡的理论。与浙闽型花岗岩平衡的残留相是斜长石,与喜马拉雅型花岗岩平衡的是斜长石+石榴石,与埃达克型花岗岩平衡的是石榴石,与南岭型花岗岩平衡的是富钙的斜长石。文中指出,加强实验岩石学研究,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密切结合起来是深化花岗岩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中国花岗岩地貌景观若干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安泽 《地质论评》2007,53(B08):227-228
中国的花岗岩在地理分布上遍及全国,在地质构造分布上遍及所有的造山带,在产出时代上从太古宙到新生代均有发现,在岩石类型、成因类型上,世界上已知的类型中国几乎都有。特别是中国的花岗岩地貌景观类型,不仅多样化程度高,而且美学观赏价值优于世界其他各国。因此,中国是世界上拥有花岗岩景区(包括世界遗产、国家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及旅游区)最多的国家之一。花岗岩景区已成中国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花岗岩地貌景观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本文试从中国花岗岩地质地理分布、地貌景观类型划分、旅游开发价值、花岗岩景区建设及今后研究方向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地学界、旅游界及到花岗岩景区游览的广大公众对花岗岩地貌景观的关注,从而把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研究、应用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滇西镇康木厂A型花岗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木厂A型花岗岩是由钠闪英碱正长岩、钠闪花岗岩,霓石花岗岩组成的复式岩 体。其形成与裂谷作用有关。岩体分异程度高,以高碱、高铁,贫镁、钙,稀土元素丰度高,轻稀土强烈分馏和明显的负铕异常为特征。 木厂A型花岗岩与上二叠统火山岩系具同源性,乃玄武岩浆与陆壳局部重熔岩浆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   

16.
崂山花岗岩山脊壶穴的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银奎 《地质论评》2014,60(2):397-408
关于中国北方地区花岗岩山脊壶穴(有报刊称之为冰臼、冰川壶穴、A型风化穴、岩臼、锅穴、坑穴等)的争论一直不断,通过对青岛崂山花岗岩山脊壶穴的形态及分布特征的实地仔细观察和分析研究发现,青岛崂山花岗岩山脊壶穴同其他北方地区花岗岩山脊壶穴一样,具有口小、肚大、底平、内有水平纹理的特征。山脊壶穴有一出水口,以出水口水平面为界,以上为"口小"的部分即本文称之为壶檐,以下即"肚大"的部分为壶穴的主体。根据山脊壶穴的这些特征认为,崂山花岗岩山脊壶穴是由于壶穴内冬季水面的结冰对壶穴内壁的冰蚀作用所形成的,每年冬季在不同的水位结冰,便在壶穴内不同的部位产生冰蚀,由于壶穴内最高水位与出水口持平,故其上部分不发生冰蚀,便形成壶檐即"口小",其下部分不断被冰蚀扩大便形成"肚大"的特征。同时,崂山花岗岩山脊壶穴的生长发育必须满足这样的条件:位于山顶部位,没有外来流水、沉积物及生物枝叶等落入壶内。本文用冰蚀作用解释了崂山花岗岩山脊壶穴的基本特征,对花岗岩山脊壶穴发育过程进行了探讨,并指出崂山花岗岩山脊壶穴的产生—发育—消亡是现代花岗岩冰蚀作用的产物,而且这种过程目前仍在进行中,与第四纪冰川无关。  相似文献   

17.
西昆仑大红柳滩地区相继发现了众多伟晶岩型锂铍矿床,已成为我国新的锂资源基地。目前关于这些锂铍花岗伟晶岩的成因多强调其源于地壳深熔形成的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的结晶分异,但研究区出露的同时代的黑云母花岗岩与成矿的关系没有被讨论和关注。为了探讨黑云母花岗岩与成矿的关系,作者对龙门山矿区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伟晶岩以及与成矿相关的细晶花岗岩开展了详细的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1)黑云母花岗岩与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具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富集Rb、La和Nd,亏损Ba、Nb、Sr、P和Ti元素,均表现出S型花岗岩的特征;2)从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细晶花岗岩,表现出连续分异演化的特征;3)黑云母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216.8±0.85Ma,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的锆石SIMS U-Pb年龄为216.0±1.5Ma,细晶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209.5±1.2Ma,花岗伟晶岩的锡石LA-MC-ICP-MS U-Pb年龄为211.3±5.0Ma,这意味着从黑云母花岗岩到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与细晶花岗岩的形成时间是连续的并且是接近的。基于此...  相似文献   

18.
大埠加里东期花岗岩富硅(SiO2平均含量为74.68%)、富钾(K2O/Na2O平均值为1.53),属髙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A/CNK=1.00~1.22,平均值1.10);稀土总量较低(平均值为145.98×10-6),配分模式为轻稀土相对富集的右倾型,轻稀土分异较明显,重稀土无明显分异,具强烈的铕负异常(δEu平均值为0.24);以相对富集大离子元素Rb、Th、U、Zr、Hf和稀土元素Ce、Nd、Sm、Y,明显亏损Ba、Sr、P、Ti为特征。研究表明:大埠加里东期花岗岩为上地壳以泥质岩为主、含少量砂质组分的物源区在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下经部分熔融而形成的S型花岗质岩浆,在伸展构造体制下上升侵位而成。  相似文献   

19.
九华山花岗岩岩浆分异特征及岩石成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九华山花岗岩体明显的Rb、Ba、Sr变化特征、强烈亏损的中稀土元素特征以及微量元素比值蛛网图和典型的岩石化学变异特征论证了九华山花岗质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探讨了岩浆结晶分异过程对黑云母成分及锶同位素数值的影响,从而指出了岩浆分异作用可能改变I型花岗岩类的黑云母成分标型以及锶同位素初始值的原有特征。依据九华山花岗岩体相对偏高的氧化度和相对偏低的铝指数,指出九华山岩体属于I型花岗岩成因类型,九华山-青阳复式花岗岩基可以看作相似成因类型的不同时间侵位的两个岩体的复合。  相似文献   

20.
Tantalite,occurring as intergranular tabular crystals,was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Suzhou granite.Electron microprobe analyses show that it is rich in W and Ti,with a Ta/(Ta Nb) ratio ranging from 0.5 to 0.73 and a Mn(Mn Fe) ratio between 0.20 and 0.40.It is structurally distinct from isomorphic tapiolite by a remarked Ag Raman peak at 880cm^-1.The associated zircon is striking by significant enrichment of Hf,with the HfO2 content amounting up to 35%-40%,The discovery of tantalite suggests that the Suzhou granite should be classified as a S-type granite instead of A-type as considered previous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