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D.  H.  詹森 《物探与化探》1980,4(2):57-58
在地质上有希望的地区所打的检验钻孔中,瞬发裂变中子(PFN)测井技术是一种分析孔中铀矿化的手段。该技术采用14兆电子伏的脉冲中子源。该中子源在钻孔中能迅速地释放中心脉冲束,将其高能中子射向钻孔周围的岩层中。源中子被慢化成热态之后,便引起岩层中的235U发生裂变。  相似文献   

2.
R.  W.  贝纳德 《物探与化探》1980,4(2):58-59
测量地层中铀含量的瞬发裂变中子(PFN)技术的基础,是探测235U热裂变所产生的中子。  相似文献   

3.
<正>中子活化分析法是一种高灵敏度、非破坏性、多元素分析技,被广泛地应用于地质、工业等领域。随着反应堆工程和中子发生器等技术及同位素中子源的发展,以及高分辨率探测器的出现和计算机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中子活化分析的元素鉴别能力和自动化分析水平。目前已成为现代最先进的分析技术之一(李德红和苏桐龄,2005),是分析痕量和超痕量元素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有效手段。中子活化分析利用核反应进行分析:用一定能量的中子流照射待测样品,使中子与待测的核素发生  相似文献   

4.
张锋  袁超  刘军涛  贾岩 《地球科学》2013,38(5):1116-1120
随钻过程中采用D-T可控中子源和2个NaI晶体探测器系统,记录两个探测器的非弹性散射和俘获伽马射线,采用俘获伽马计数比值进行含氢指数校正后,建立非弹性散射伽马计数比和地层密度的响应关系,从而实现脉冲中子-伽马密度测井.利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地层条件下非弹性散射和俘获伽马分布,得到非弹伽马计数与地层密度和含氢指数都有关,但近、远探测器俘获伽马计数比反映含氢指数灵敏度高,利用其对含氢指数校正后就可以得到非弹伽马计数与地层密度的关系;通过二元回归方法得出地层密度校正后的响应公式,校正后视密度和真密度值相差很小.研究结果表明,在随钻过程中利用脉冲中子伽马测井方法可以确定地层密度.   相似文献   

5.
属于核测井(即放射性测井)的中子测井法,目前可分成两大类:使用连续中子源的普通中子测井和使用脉冲中子源的脉冲中子测井。后者是进入六十年代以后,随着核物理技术的发展,在制成了可控的井下脉冲中子源后才开始研制试验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测井方法。脉冲中子测井包括在井内使用脉冲中子源的各种测井法,主要有中子非弹性散射γ能谱测井、中子寿命测井和循环活化测井等。其中,能谱测井法对于划分煤层、研究煤层的组分,因而也就是解决煤质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Brazos-Trinity IV盆地和Ursa盆地均位于墨西哥湾东北部海域,两者相隔300km,经历了截然不同的更新世沉积历史。Brazos-Trinity IV盆地属于更新世晚期浊流沉积体系,沉积速率低,几乎不产生超压,而Ursa盆地受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影响,具有极高的沉积速率,是一个典型的超高压沉积盆地。国际大洋综合钻探计划IODP308航次分别在两个盆地取得了钻孔样品,分析获得了沉积物孔隙水的各项地球化学数据。文章以这些分析结果为基础,讨论超压Ursa盆地U1322钻孔和常压Brazos-Trinity IV盆地U1319钻孔沉积物孔隙水中阴阳离子随深度的变化情况,并对孔隙水中保守性组分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对比研究发现U1322钻孔的碱度,Cl-,PO3-4和pH值明显低于U1319钻孔; 碱度与PO3-4,Ca2+,B3+之间以及K+与Li+在U1319钻孔呈现很好的相关性,而在U1322钻孔则无明显的相关关系; U1322钻孔孔隙水Cl-随深度逐渐降低,孔隙水被淡化。超压Ursa盆地沉积物孔隙水阴离子异常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盆地底层的Blue Unit砂体将高和低超压区连接,流体在超压作用下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阴离子含量较低的流体与沉积物孔隙水混合,造成U1322钻孔中阴离子浓度的异常,这可能也是U1322钻孔孔隙水保守性组分之间相关性较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利用套管井补偿中子时间推移测井识别气层及侵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泥浆侵入气层前后补偿中子测井响应值的变化,设计了套管井内补偿中子时间推移测井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识别渗透率在(1~3)×10-3μm2以上的砂岩气层有明显效果,为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低渗透砂岩可疑气层、低阻气层、泥浆污染气层的识别和老井资料复查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湖泊沉积物的14 C和光释光测年* ——以固城湖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富含有机质的湖泊沉积物被认为是14 C测年建立古环境记录年代标尺的理想材料,光释光测年方法近年开始应用于水成沉积物的定年。应用14 C和光释光两种方法对江苏固城湖湖心钻孔岩芯进行了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全样有机质的14 C年龄与石英的光释光年龄存在系统差异,后者较前者年轻约2000年。系统光释光测年研究排除了光释光年龄低估的可能性,所以,二者的差异可能是湖泊沉积物碳库效应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深海沉积物10Be记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承德 《第四纪研究》1997,17(3):203-210
DSDP519钻孔10Be测定结果表明,在B/M,M/G两地磁极性倒转期间,10Be产生率均约增加20%。DSDP519孔δ10Be曲线与DSDP502孔δ18O曲线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CT85-5钻孔10Be曲线在34000±3000aB.P存在明显的峰,峰值比正常值高出2.5倍,9Be,Zn变化曲线中均未观察到此峰,与Vostok冰芯10Be峰在时间上属于同期。这进一步说明了此时期内10Be浓度增加是全球性的,只能归因于10Be产生率的增加。Raisbeck峰讯号可以成为某些储存库精确时标。  相似文献   

10.
神农架全新世东亚季风演化及其热带辐合带控制*   总被引:5,自引:8,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基于湖北神农架山宝洞3支石笋的13个230Th年龄和505个氧同位素数据,建立了全新世8.45~0.46kaB.P.东亚季风降水序列,其长期演化趋势与33°N夏季太阳辐射能量变化曲线基本一致。神农架山宝洞与阿曼Qunf洞和贵州董哥洞的石笋高分辨率δ18 O记录整体相关(r 分别为0.75和0.94), 说明全新世东亚季风、印度季风系统的演化主要受控于同一驱动机制,即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控制下赤道热带辐合带逐渐南移,导致亚洲季风降水持续减弱。功率谱分析表明:5ka以来山宝洞石笋记录具有显著的550a周期旋回,与树轮Δ14 C和北大西洋温盐环流周期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的甘肃武都万象洞石笋WXSM51和WXSM52提供了MIS 5(118~79kaB.P.)高分辨率的δ18 O记录。研究表明, 万象洞石笋δ18 O值与夏季风强度呈负相关关系, 与我国西南部的贵州董歌洞石笋δ18 O记录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并与高纬度的格陵兰NGRIP冰芯δ18 O记录和65°N太阳辐射强度有很好的一致性, 说明万象洞石笋δ18 O记录了118~79kaB.P.期间亚洲季风强度的变化, 同时也说明东亚季风强度的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同步, 而且主要受控于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同时它与地中海碳酸盐记录有很好的相似性, 和巴西石笋δ18 O记录在千年尺度上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 说明东亚季风区、地中海地区以及巴西季风区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指示了南北半球气候在千年尺度上存在"跷跷板"(seesaw)现象。万象洞石笋δ18 O记录的MIS 5b与MIS 5a突发性转换, 与NGRIP冰芯δ18 O记录相似, 而与神农架记录存在差异, 说明万象洞地区对亚洲季风强度的响应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2.
云南程海富营养化过程的碳氧稳定同位素示踪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近500年来程海生物成因碳酸盐δ18O和δ13C及其有机质δ13C同位素记录了程海湖泊环境由贫营养到中富营养的演化过程.碳酸盐δ18O记录显示,大约1690年程海成为封闭湖泊后,当时湖泊贫营养环境并没有发生变化,但造成了湖泊水体交换周期加长,碳酸盐δ13C、有机质δ13C及其色素含量、碳酸盐含量变化指示湖泊生产力开始增高.1911~1942年碳酸盐δ18O和δ13C及有机质δ13C突然显著偏负,表明湖泊生物种群结构发生转变,湖泊初级生产力迅速增加,湖泊由贫营养向中营养转化.湖泊沉积物色素含量及碳酸盐含量变化也记录了这一湖泊环境的转换过程.约1986年以来,随着藻类养殖业及其农业耕作方式的转变,程海水环境渐渐转变成目前的中富营养化状态.  相似文献   

13.
朱拉扎嘎金矿区已圈出3km2 激电异常和磁异常,在综合异常区外侧又圈出15km2 磁异常,使异常区范围扩大到18km2 ,已施工的18个钻孔均见矿,推断18km2 异常均为原生硫化物金矿层所引起,据估算黄金储量可达1000t。  相似文献   

14.
在煤田勘探钻孔中进行中子俘获伽马能谱测井(NCGS),能够获取煤岩层中多种元素的能量谱。从而计算出元素及其氧化物或矿物的含量。为原位测定煤质,定量研究岩层组分,以及在钻孔中综合评价多种矿产,提供了一种新手段。  相似文献   

15.
古里雅冰芯近2000年来气候环境变化记录   总被引:45,自引:11,他引:4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里雅冰芯高分辨率地连续记录了近2000年来的气候环境变化。以δ18O和冰川积累量为指标的气候变化记录的重建表明,温度的波动频率大于降水波动频率,但每次干湿变化中的幅度却又大于温度变化幅度。同时,可以明显看出降水变化滞后温度变化的特征。以Na,Mg2+,Cl-,SO2-4等阴、阳离子为指标的大气成分和环境变化记录的重建,揭示了青藏高原地区大气成分和环境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针对硫磺沟煤矿工作面常规施工单孔深度不足、有效孔段短、钻进施工效率低、钻孔孔径小等诸多问题,提出采用窄体式ZDY4000LD(C)型履带钻机、第二代随钻测量系统(YHD2-1000(A)型)等附属定向设备进行穿层定向长钻孔成孔技术,以提高钻孔成孔精度、钻孔深度,增大钻孔孔径等参数,减小煤层因受采动影响,导致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增大的问题。现场试验施工了4个大直径穿层定向长钻孔,孔深300 m以上钻孔成孔率达到100%,孔深最深399 m,最大钻孔孔径193 mm,钻进总进尺1581 m,平均孔深395.25 m,钻孔抽采效率显著增加。其中3号钻孔最大抽采混合流量8.3 m3/min,最大抽采纯量1.6 m3/min,瓦斯抽采浓度51%,瓦斯抽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裂变径迹是一种重要的低温热年代学测年方法,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岩体冷却年龄测试及各种构造演化热历史等的研究.该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的外探测器法和近年来新开发的激光-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LA-ICP-MS/FT).由于传统的外探测器法一直受限于国内反应堆中子热化不充分、辐照周期长以及辐照带来的环境安全等问题,无法有效、快速地获得数据.相反, LA-ICP-MS/FT法的建立和应用不仅避免了因中子热化不充分、热中子分布不均带入的误差而提高了测年精度,而且还极大地提高了测试效率,缩短了解决科学问题的时间.通过对近年来新建立的裂变径迹LA-ICP-MS/FT法的测年基本原理和方法、实验步骤、常用年龄值和裂变径迹退火等的详细介绍,综述了该方法在相关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与传统的外探测器法进行了详细的对比.最后综述了LA-ICP-MS/FT法在造山带冷却隆升历史、沉积盆地分析、盆-山耦合系统分析、断裂活动、成矿时代和矿体保存等多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 210Pb定年和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对盘龙洞内的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物进行了系统研究,重建桂林地区近150年来的气候变化。本文采用的次生碳酸盐沉积物是采自桂林盘龙洞中的P001石笋和P007流石,分别获得9个和12个 210Pb测年数据; 以及41个和46个碳、氧同位素数据。P001石笋碳、氧同位素记录年代跨度为公元 1869~2002年,  δ18O  平均值为-6.28‰, δ13O  平均值为-7.59‰; P007流石碳、氧同位素记录跨度为公元 1854~2004年,  δ18O  平均值为-5.27‰, δ13O  平均值为-6.68‰。P001石笋和P007流石碳、氧同位素记录的低频信号显示出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且二者的 δ13C 曲线相对  δ18O  曲线一致性更强,说明它们受同样环境条件所制约,同时也说明了其 210Pb年代系列的建立是可靠的。盘龙洞石笋和流石的  δ18O 和  δ13O 记录在公元 1930~1965年都出现一个低谷,表明该时段植被生产力相对减弱,亦即降水相对减少。通过P001石笋和P007流石的碳、氧同位素记录与现代降雨记录的比较可知,在年际至10年际尺度上,氧同位素反映的为降水或者季风的强弱。由此,公元1854年到2005年的151年内,盘龙洞碳酸盐沉积物氧同位素所反映的气候变化信息为3个阶段: 1)1854年至1900年的相对较强季风期,降水量较丰, δ18O 平均值为-6.3‰; 2)1900年至1960年的较弱季风期,降水量较少, δ18O 平均值为-5.1‰; 3)1960年至2005年的较强季风期,降水量较丰富,δ18O 平均值为-6.1‰。  相似文献   

19.
在长江中下游的洪湖、太湖、巢湖采集了沉积柱样,测定了总有机碳、总氮、磷,并采用210 Pb和137 Cs定年。洪湖1950年以来沉积物中营养元素急剧增加,巢湖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营养元素开始增加,而在太湖中则为80年代。结果表明草型湖中有机质增加比藻型湖迅速,洪湖湖泊沉积物有机质迅速增加与围垦活动开始时间一致。沉积物中总磷的变化不如总有机碳、总氮的变化规律性明显。洪湖两钻孔总磷背景值为0.7~0.8g/kg,太湖钻孔其总磷本底为0.6g/kg,梅梁湾大量钻孔表明总磷本底在0.5g/kg;巢湖的则更低。对比湖泊类型来看,目前为藻型湖的沉积本底磷偏低,而目前为草型湖的沉积本底磷偏高,这可能与不同生态类型湖泊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积累的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20.
古里雅冰芯氧同位素地层学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檀栋 《第四纪研究》2000,20(2):165-170
在冰芯研究中,氧同位素比率不仅是气温的一种代用指标,而且其变化又是冰芯年层划分的依据之一。本文着重阐述了青藏高原古里雅309m冰芯中δ18O记录研究的一些结果。对于该冰芯上部120m,根据δ18O等的季节变化特征可划分出2000多个年层,这是该冰芯高分辨率气候环境记录恢复的基础。借助于放射性物质(36CI)测年等手段,建立了该冰芯下部的时间标尺。据此恢复了0.125Ma以来古里雅冰芯中18O记录,将其与深海沉积中的氧同位素变化相比较,可划分出阶段 1,2,3,4和5,其中阶段5又可划分出 5个业阶段,即a,b,c,d和e亚阶段。古里雅冰芯18O记录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其升高和降低的幅度都很大,这反映了青藏高原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是极为敏感的。5e时古里雅冰芯中δ18O所记录的升温幅度达5℃,高于全球平均升温值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