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鸿发  杨颂禧 《气象》1979,5(11):37-37
国外广泛使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测雹板记录雹块印迹大小。美国、加拿大等国现在使用的测雹板(见图1),它的面积是30×30cm~2,厚25cm。经剖成薄片用放大镜看,内有细小的圆蜂窝泡沫结构。它的特点是,雹块撞击塑料板后造成印迹。反跳的雹块又造成撞击印迹对“总打击能”影响不大;而雹块本身不破  相似文献   

2.
李丽 《气象科技》1980,(3):20-22
这里所介绍的是第一次国际测雹专题讨论会上进行的测雹板标定和对比试验的结果,并谈到了对今后标定工作以及为了获得可比较的降雹特性进行国际性合作的建议. 1.试验目的第一次国际测雹专题讨论会上,进行了一项测雹仪器的对比试验,对六种不同型号的测雹板进行了检验.希望这些试验能够说明涉及测雹板标定与使用的问题,搞清楚测雹板测量的局限性,为测雹板选材及其标定和分析方法的一致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云南鹤庆弱单体雹云降雹雹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雹云具有不同的类型,各类型结构不同,成雹机制不同,因而降雹雹谱也不同。1979年9月10日至11月2日,在云南省鹤庆县坝区,利用铝箔测雹板得到9次降雹资料,其中3次取样暴露时间不可靠,舍去未用,另6次分属5个雹日的6块雹云的降雹。本  相似文献   

4.
郁青 《气象》2001,27(12):23-25
对聚苯乙烯测雹板性能的检定试验以及1988-1998年野外观测取样结果表明:(1)聚苯乙烯测雹板性能稳定,吸湿性差,能经受风吹、雨打、日晒,不变形、不变质,适合在野外雹暴天气中使用。(2)聚苯乙烯材料弹性小,测量误差小,模拟风、雨等天气条件时,平均误差为4.3%-12.2%。因此,可以较准确地测出野外实际冰雹大小及数密度。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冰雹和评价人工防雹试验的效果,许多国家都使用测雹板在近地面测量降雹,我们制做的测雹板在室内检定时,根据 Lo Zo WSki 和 Strong(1978)推导的半径为 R 的一个球碰撞到测雹板上的最后深度 H(斑痕半径 r)是山碰撞的动能确定的关系式:1/2mVt~2=πpH(R-1/3H),使用与冰雹直径相同的钢球做降雹的模拟试验,推导了确定模拟雹块降落高度z的表达式:z=phVh■/2psg.通过模拟试验,获得了球形雹块碰撞到侧雹板上的斑痕直径和雹块本身大小的一种关系式(图2),其斑痕直径是按球直径的5/4次方变化的。这种关系式只是在实验室内理论模拟的,还需要通过野外降雹的实际测量进行校准。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5--2011年延安测站711雷达资料和降雹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延安市境内降雹以中部的宝塔区和南部的洛川为多发区.年平均降雹在6d以上;一年中降雹日主要集中在5—8月;一日中降雹主要发生在14—20时;7月是大范围区域性降雹、连续性降雹过程高发期。对延安市雹云回波产生的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延安市雹云产生的主要源地为白于山、子午岭和黄龙山南。降雹日延安上空500、700hPa为一致西北风,此型占总降雹日的80%。对强对流单体移动传播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了强对流单体移动传播的5条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降雹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大气层结要呈现强的真潜不稳定和强的对流性不稳定,层结愈不稳定,雹粒就愈大。按我们的经验,冰雹出现前,单站上空A_+面积上限高度一般要伸展到400mb附近。1979年2月12日晚,广西河池地区因受高空冷槽东移影响,处于静止锋后的金城江、南丹两测站及东兰县的金谷,南丹县的罗富,河池县的六圩、白土公社等地降了冰雹;河池地区北部四县下了大雨。这次过程的特点:降雹处于锋后,降雹出现早(仅次于1975年2月3日的降雹),降水集中。河池站20时54分至21时07分内雷雨夹冰雹,13分钟内降水13.3毫米,此时的雨团接近小尺度强雨团(10毫米/10分钟)。由于降雹出现在锋后,加之单站探空曲线又呈现为稳定型(见图1)(1975年3月8日降雹亦为此类),因  相似文献   

8.
近三十年米,测雹方法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日前仍然是各种方法同时使用,其中既有原始的日测方法,也有测量各种降雹参数的自记仪器。一、目测报告由自愿观测者组成观测网,可以提供开始降雹时刻和持续时间、冰雹覆盖地面的百分率、最大雹块尺寸、大多数雹块尺寸、以及降雹当时的风速和降雨情况等资料。这些贲料可以用来分析各地区的降雹气候背景,  相似文献   

9.
降雹类型及相关因子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全自动雹雨分测计所测16次降雹天气系统自记纸做雹雨分档、同步读数分析,得到5种降雹类型及相关因子的分布特征:(1)降雹强度特大类;(2)降雹强度中小类;(3)降雹总量特大且具有毁灭性灾害类;(4)雹量成脉冲式涌动;(5)降雹云系弱、持续时间长、降雹量小及强度弱。这对研究冰雹云的结构、雹胚的生成起引导作用,为模拟冰雹生成和落地提供了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10.
一次特大冰雹的雹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2年8月1日发生在新疆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地区的一次特大冰雹所获得的大量雹谱资料,分析研究了这次特大冰雹的雹谱及其分布特征,给出了这次特大冰雹和雹块尺度、浓度、谱分布的基本测值,并探讨了它们与降雹云体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1989年5月8日,青岛地区出现一次历史上少有的强冰雹,最大直径达60毫米,多数为10—20毫米。这次降雹不但线长,面广,有的地方重复三次降雹,前后断续时间达两小时十分,市内极大风速29米/秒。经济损失达一亿元以上。现将此次强雹过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冰雹谱分布及Ze-E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生杰  马磊  翟涛 《气象学报》1999,57(2):217-225
文中分析了大量的地面雹谱资料,给出了雹谱的平均特征及其三种类型。计算了冰雹落地动能通量,并建立了Ze-E关系,其相关系数大于0.96,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该项研究可为由地面测雹板网与雷达联合评估人工防雹效果等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袁玉华 《气象》1991,17(4):2-2
历年春夏之交经常出现的冰雹,不仅是一种常见的灾害性天气,而且在观测降雹时常因忙乱而出错。为了防止这类错情的发生,在日常的测报工作中,我们摸索出一套观测降雹的程序。 我站有固定白天8—19时的航危报,有4月1日—9月30日的冰雹重要天气报。所以,我站观测降雹的程序是: 1.将事先编制好的罩子盖好地温表; 2.在5分钟内发出危险报; 3.测定冰雹的最大直径(以毫米为单  相似文献   

14.
1983年4月3日下午,我市自西北向东南先后受冰雹袭击,雹径一般为1—2厘米,降雹时间为10分钟左右,过程降水量为3—10毫米,影响时伴有8—9级的雷雨大风。据调查,受冰雹袭击的共有143个公社,受灾农田达250万亩,是近几年来范围最大、降雹时期最早的一次。 二、形势背景 500毫巴图上,3月31日至4月1日有一低槽东移入海,並伴有强冷空气。2日,原在贝加尔湖东部的冷中心南落至我国东北,形成一切断冷涡。4月3日08时,槽线位於通辽,济南以及射阳、杭州、邵武一线,超前於700毫巴和850毫巴槽线,构成前倾槽。本省中高空受西北气流控制。  相似文献   

15.
冰雹云气流和温度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廖远程  李生柏 《大气科学》1982,6(1):103-108
本文通过1971—1979年永登防雹试验基地中出现的140次雹日,从取得的雷达、探空、地面等气象资料,对雹云内外气流和温度的垂直分布;地面的辐合风场;中空气流结构以及层结状况、负温区厚度、逆温层特征进行分析,并与雷雨云相互对比,试图认识雹云气流和温度的特殊分布,了解它们对冰雹形成生消的影响,寻求防止冰雹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陈良栋 《气象》1979,5(6):6-11
本文利用三度空间的711测雨雷达回波资料和其他气象资料,对1978年4月26日发生在贵州省修文县的一次强雹云作了较细致的分析。由于修文雹云在其整个生命史中距雷达站较近(30—50km),并偏向测站方向移动,因此3cm波长的雷达仍能较好地揭示雹云回波的结构。分析表明,修文雹云具有弧状回波的状态特征(即在平显回波前沿有一弧形缺口),这种回波状态与国外超级单体雹云模式十分相似,但修文雹云却是多单体雹云。文中对不同观测角度的弧状回波作了比较分析,对雹云的内部气流结构及弧状回波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雹云弧状回波模式,并指出在雹云的右后方还存在另一个悬挂回波区,这可能是更重要的冰雹生长区。  相似文献   

17.
施文全 《气象》1979,5(3):36-38
认识冰雹云结构和冰雹形成的物理过程,是有效地进行人工防雹试验的基础。为了逐步加深对冰雹云结构的认识,我们于1977年8月6日在昭苏县防雹现场,用一部711型测雨雷达和一部701测风雷达,同时对一次冰雹云进行较细致的探测,并对探测结果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含水量累积区与冰雹增长行为之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凯琳  陈宝君 《大气科学》2011,35(2):298-310
利用三维冰雹云模式联合三维粒子增长运行模式,对一例具有累积区的雹云进一步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累积区既是雹胚和冰雹的形成区,也是二者初期的快速增长区,但并非主要的增长区;(2)源于累积区的雹胚粒子,至少要达到毫米以上才有可能最终长成中等以上大小的冰雹,而且初始粒径越大最终产生的大冰雹的尺度越大、数目越多;(3)大冰...  相似文献   

19.
测雹极是一种能够(?)测冰雹冲击力的传感器,因而可以用它来确定一次风暴是否能产生冰雹,如果能降雹还可以确定冰雹的特征量。由于雹暴在西班牙莱昂地区是非常典型的灾害,因此必须设置大量的测雹器。此外,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措施,则对冰雹凹痕的读数将很困难,并且可能出现很大的误差,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给出了垫式测雹器的设计构思,以及可以让我们相信能大大减  相似文献   

20.
一次冬季降雹过程的CINRAD/SA回波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冯晋勤  罗保华 《气象》2004,30(5):21-24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 (CINRAD/SA)对 2 0 0 2年 1 2月 1 9日一次冬季降雹观测资料进行分析 ,从中得出冬季降雹的回波特征 ,并对这次过程中出现的三体散射现象及相应的雷达产品做初步分析 ,得出“三体”散射现象是降大雹的一指示性标志和降雹的一些雷达产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