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新疆车尔臣河流域水域的宏观变化及其影响和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植被指数和水体指数作为判断参数决策树,在FAO/UNEP土地覆被分类系统(LCCS)的三级分类基础上建立了以固态/液态水域为主的土地分类系统,从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Landsat影像中提取整个车尔臣河流域土地覆被信息并分析了土地覆被变化.结果表明:车尔臣河流域水域在2000-2010年变化速度高于1990-2000年,其中,湖泊面积及数量增加较为突出.各种水域中,冰川及多年积雪面积迅速减少,2010年海拔5 000 m以下冰川积雪在流域内所有冰川积雪中所占比例由1990年的38.8%减少到5.4%;有水河道面积及数量在缓慢减少;湖泊面积和数量大幅增加,2010年湖泊面积比1990年多5倍,而且新增的湖泊均在平原区.在气候以及水域变化的影响下,流域内自然植被覆盖地在山区和平原区都在持续增加,而荒漠在减少,山地自然植被覆盖地增加速度高于平原区.在流域尺度上,人文因素对土地覆被变化的影响低于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2.
云州水库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水文效应的特征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蕾娜  李秀彬 《地学前缘》2003,10(3):178-178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 (LUCC)水文效应研究是近年来LUCC研究的焦点和重点 ,水文特征参数分析法是LUCC水文效应研究的方法之一。所谓特征参数分析法是针对一个流域 ,选择较长时间段上反映土地覆被变化水文效应的特征参数 ,尽量剔除其它因素的作用 ,从特征参数的变化趋势上评估土地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由于计算表征水文效应的特征参数比较容易 ,这种方法不失为一种简捷的分析LUCC水文效应的途径。云州水库地处密云水库上游集水区 ,该流域隶属河北省张家口地区 ,集水面积约 1170km2 ,流域地跨 4个县。流域出口断面云州水库水文站 197…  相似文献   

3.
杨绮丽  何政伟 《冰川冻土》2016,38(2):558-566
将2000、2005、2010和2013年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与GIS技术结合,获取了甘肃省敦煌市近年来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特征,并结合该地区的2000年以来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资料,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2000-2013年期间,敦煌市城市化发展迅速,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明显增加,2000-2013年的14建分别增长了10.0%、42.2%和2.5%;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分别减少了2.1%和0.1%;林地、沙地变化程度较小. 7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相互转换,主要的转移方向为草地、未利用土地向耕地转移,未利用土地向建设用地和水域转变.对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而主要驱动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等人类活动为主要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为辅.  相似文献   

4.
黑河流域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特征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在土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 利用黑河流域1987年和2000年两期TM遥感数据, 从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幅度、变化速率及动态度等角度, 定量分析了流域上、中、下游及全流域总体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特征并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在变化幅度上, 全流域各类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均十分强烈, 中游地区最为显著, 综合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指数达到7.6%, 耕地、城镇建设用地、水域和草地等是全流域变化最为剧烈的利用类型; 在变化速度方面, 流域上游地区的耕地、城镇居民用地和沙漠化土地年平均递增速度最高, 中游地区明显小于上游和下游地区, 但沙漠化除外, 为全流域水平的4.7倍, 下游耕地、城镇用地、水域面积和其它难利用土地变化较快, 说明上、下游生态系统极不稳定, 变化剧烈. 对中游动态度的分析表明, 耕地、城镇居民用地和较难利用土地较稳定, 其它土地类型的利用与覆被动态变化都很活跃, 说明中游地区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复杂而强烈, 具有变化的多向性和互动性, 从而为流域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和环境改善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因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影响,巴尔喀什湖水位下降,造成了湖泊及周边区域的生态危机,引起了国际关注.基于巴尔喀什湖流域1879-2015年的湖泊水位、河川径流、降水、气温和土地利用等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突变检验、周期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定量解析了流域湖泊水位、气候和土地利用等变化特征,综合探讨了巴尔喀什湖水位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879-2015年,巴尔喀什湖水位在340~344 m呈明显丰枯周期性的变化,变化周期为48~52年;1988-2015年,水位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增速约为6.91 cm/a.巴尔喀什湖流域主要河流的入湖水量均呈减少趋势,东部主要支流甚至出现断流现象,使得伊犁河入湖水量占比约80%,且不断增大;中国伊犁河流入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水量呈增加趋势,但由于普恰盖水库截流蓄水,导致伊犁河下游水量急剧减少.巴尔喀什湖流域农业用地从1928年左右开始到现在经历了"增加—减少—增加—平稳"的变化过程,伊犁河中下游哈萨克斯坦的农业用地扩张和水利工程建设造成了伊犁河入湖水量减少,是巴尔喀什湖水位下降的根本原因.研究结果可为中哈跨境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李文婷 《水文》2023,43(2):66-71+77
基于黄河源区1961—2017年逐月气象数据和两期(198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集,通过设定多种变化情景,耦合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水文模型,探明流域内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与蓝绿水的时空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时间上,气候变化情景下,流域内蓝水量减少了16.74 mm/a,绿水量增加了19.52 mm/a;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流域内蓝水量减少了1.9 mm/a,绿水量增加了3.46 mm/a;在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共同作用下,流域内蓝水量减少了10.09 mm/a,绿水量增加了13.39 mm/a;同时,气候变化对蓝/绿水的贡献率均超过140%,是流域蓝绿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空间上,流域内多种变化情景下,蓝/绿水量在流域内自西北至东南逐渐增加。研究结果将为黄河源区流域水资源调度计划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1985-2014年漓江流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增学 《中国岩溶》2019,38(3):466-471
文章以漓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应用1985年、2000年和2014年3期遥感影像,提取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1985-2014年漓江流域土地利用的演变趋势;结合Fragstats4.2景观分析工具,识别了该流域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85-2014年,漓江流域土地利用整体变化幅度不大,主要表现为林地、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小,湿地、居民及城乡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增加,且变化集中发生在2000-2014年。同时景观水平上破碎化和复杂化程度加剧,聚集程度和斑块连续程度有待提高;类型水平上林地景观破碎化层度增加,耕地和草地斑块面积增加,湿地和居民及城乡建设用地的聚集度较高,分布集中。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2015,(6)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地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变化会引起水文循环过程的改变。以王快水库以上流域为典型流域,利用SWAT模型模拟不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流域土地覆被的增加,年径流量减小,和大规模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对汛期径流影响更大。模拟径流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裸岩覆盖、现状植被、森林覆盖、未来最佳植被。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深入,以及多种气候系统敏感性模拟,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活动可能是驱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自21世纪开始,土地覆被变化(Land Cover Change)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气候模拟的核心和热点。而建立花粉—植被—土地利用的关系可能是定量检测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在石家庄西部太行山区选择了2个小流域,利用拦水坝汇水流域的土地利用状况和花粉组合特征,建立了小流域花粉植被土地利用的定量关系。流域内花粉组合既有自然植被成分,也有农作物花粉类型,较好地反映了流域内花粉—植被—土地利用的关系;随着海拔高度降低,农田面积不断增加,人类活动强度逐渐增大,谷物及蔬菜类花粉也逐渐增多,花粉百分比与土地利用回归分析表明,谷物和蔬菜类花粉百分比与农田面积呈线性正相关,对人类活动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变化对海河流域典型区域的径流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海河流域径流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以阜平流域、匡门口流域和界河铺流域为研究区,利用1970—2011年的水文气象资料,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的时空转移特征,然后结合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设置4种土地利用情景,评价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全年及汛期月流量过程;多年径流量呈下降趋势,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呈波动性变化;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在时空上的转化呈现可逆性,主要是林地增加,草地减少,耕地略有增加;林地的增加和草地的减少会降低汛期径流量以及最大月径流量;汛期径流系数随着林地面积的增加而减小。合理地规划土地利用格局,对控制流域水文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建设生态文明是当前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能够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上海市(陆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2020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采用当量因子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上海市2010、2020年两期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2010—2020年,上海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明显,除草地和林地的面积增长外,其他各类用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水域面积减少最多,林地面积增加最多。(2)2010—2020年间上海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52.65亿元,主要是因为水域面积减少所致。(3)在500 m×500 m格网尺度下,上海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空间上总体表现为高高、低低集聚,局部呈现高低、低高集聚的特点,人类活动是其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2.
滦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滦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1985和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结合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定量评价了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并分析了流域地表径流变化与主要景观类型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滦河流域的月流量过程,在研究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1985—2000年流域林地向草地和耕地的转变导致流域年均地表径流和总径流量分别增加了12.6%和5.1%;并使得流域年均地表径流变化空间差异显著,整体呈增加趋势,且主要受到林地变化的影响,而在三道河子以上集水区地表径流的变化则主要受到耕地景观的影响。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格局,对于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与气候变化对密云水库来水量变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俊雄  刘兆飞  张航  韩丽 《水文》2021,41(1):1-6
综合应用多种方法,评估了土地利用与气候变化对密云水库来水量变化的影响.应用Mann-Kendall全时段趋势检验方法检验不同时段降水与径流的变化趋势;结合水量平衡方法分析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利用双累积曲线方法检测了流域降水-径流关系的突变点,并探讨其原因.结果表明,1960~2016年,密云水库来水量整...  相似文献   

14.
滦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滦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1985和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结合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定量评价了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并分析了流域地表径流变化与主要景观类型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滦河流域的月流量过程,在研究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1985—2000年流域林地向草地和耕地的转变导致流域年均地表径流和总径流量分别增加了12.6%和5.1%;并使得流域年均地表径流变化空间差异显著,整体呈增加趋势,且主要受到林地变化的影响,而在三道河子以上集水区地表径流的变化则主要受到耕地景观的影响。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格局,对于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佘春容 《地下水》2020,(1):123-125
结合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模型定了分析区域土地利用模式变化对河流生态水文的综合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将流域坡度在25°以上的耕地变更为林地后,林地面积每增加5%,其河流泥沙负荷削减率为15. 2%,由于林地的蓄水保沙作用,水量相应减少4. 5%。城镇利用地的增加也同样对河道泥沙负荷具有显著影响,城镇利用地面积增加5%,河流泥沙负荷减少3. 2%,由于城镇用地蓄水能力差,其水量增加4. 1%,研究成果对于流域土地利用规划下河流生态保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霍林河流域下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霍林河流域下游地区为半农半牧区,土地利用的变化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会产生重大的影响。采用空间分析测算模型,揭示了1989~2001年期间该地区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特征以及土地利用类型三减(草地、水体、湿地)两增(耕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变化规律;并通过马尔可夫模型预测出未来24年内该区土地利用类型的演变趋势,得出水田、旱田、林地、城乡用地的继续增加是以草地、水域、湿地的减少为代价的结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汾河上游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水文响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河岔水文站以上的汾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SWAT模型模拟方法,就汾河上游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进行研究. 流域从1995-2000年,以耕地向林地和草地转变为主;从2000-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主要是对耕地的占用. 结果显示,在相同气候背景、不同土地利用情景(1995、2000年2010年)下,流域1992-2000年多年平均产水量微弱增加(分别为85.69 mm、85.75 mm和85.82 mm),主要因为耕地持续减少,草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 但是各年产水量的大小关系不完全一致,枯水年和平水年与丰水年存在差异,而土壤水分呈现一致的减少状况. 子流域水平上,降水条件同样影响水文过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程度. 以上结果表明,汾河流域在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等影响下,土地利用发生变化并且直接影响流域的水文过程,但是流域水文过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还受到降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两湖一库”是典型的喀斯特高原湖泊,湖库周边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其土地利用变化对所在区域生态安全/供水安全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重要影响。基于“源-汇”理念和黔中“两湖一库”地区1998-2018年4期遥感解译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分析近20年来“两湖一库”地区土地利用动态演变规律,并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1998-2018年建设用地、林地、未利用土地(主要为暂时性未利用土地)面积不断增加,水域面积波动减少,耕地、草地面积持续减少,其中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在各时段均为变化最活跃的地类。(2)年均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由1998-2008年的1.33%提高至2008-2013年的2.4%和2013-2018年的2.3%。近10年各地类间的相互转换较10年前更为活跃。(3)主要的土地利用“源-汇”转换关系表现为耕地转为林地和建设用地、草地转为林地和耕地。(4)各地类加速向建设用地转换,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张,“两湖一库”供水压力进一步增大。(5)人口压力、经济发展等因素是“两湖一库”地区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政策因素对林地和水域面积变化有重要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两湖一库”地区土地利用、规划及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1957—2007年阿克苏河流域绿洲耕地变化及其河流水文效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阿克苏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河流水文过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绿洲耕地.根据1957—2007年阿克苏河流域各县市的绿洲耕地数据和各主要水文站的实测数据,分析近51a来流域绿洲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变化速度、区域差异及其河流水文效应.结果表明:阿克苏河流域绿洲耕地面积呈现波动增加的态势,年均增长率0.77%,其中阿瓦提县最大为2.55%,而乌什县呈减少趋势,为-0.56%;与绿洲耕地总面积增长趋势的相反,人均耕地面积继续减少,年均减少率为1.15%;绿洲耕地空间变化的区域差异明显,水土资源相对丰富的阿瓦提县变化最大为3.32,而水土资源较缺乏的柯坪县变化最小,为0.65.绿洲耕地利用变化引起的河流水文效应显著,随着流域绿洲耕地面积的扩大,消耗水量同步增加,51a间绿洲耕地面积增长为38.48%,同期消耗水量增长约40.05%.与此同时,河流水质恶化和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逐渐成为制约流域社会发展的瓶颈.为了保障流域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必须长期坚持流域的综合治理,建立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体制,确保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相似文献   

20.
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以张掖地区为例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常娟  王根绪  王一博 《冰川冻土》2005,27(1):117-123
在内陆干旱地区, 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与否对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具有直接制约作用. 对张掖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荒漠化土地变化影响因素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显示: 自然因素是制约土地利用水平和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 人为因素对现代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作用则更为显著. 耕地面积的增加主要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的提高有直接的关系, 人口增长对耕地面积增加有间接促进作用. 从建国初期到现今本区人口增加了2.29倍, 而耕地面积也从9.7×104 hm2增加到了18.6×104 hm2. 耕地面积减少则主要与人为不合理利用引起的土地荒漠化有关. 在林地的变化中, 自然条件限制着森林的发展, 人为因素对林地变化的驱动作用大于自然因素的影响; 草地面积减少主要是人为超载放牧和破坏以及人类过度开垦农田的结果, 20世纪90年代后期比80年代初期草地面积减少了62.4%. 同时, 荒漠化土地面积也在不断的增长. 在土地生态规律的基础上, 进行科学管理, 人为力量将成为优化干旱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和提高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