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0种石斑鱼系统发育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探讨石斑鱼亚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测定了此亚科中具有代表性的石斑鱼属、鳃棘鲈属、九棘鲈属、驼背鲈属和白线光腭鲈属等5个属10种石斑鱼的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分析了这些序列的特性,运用Kimura 2-parameter模型,以邻接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九棘鲈属与鳃棘鲈属位于系统进化树的基部,与石斑鱼类其它类群亲缘关系较远;驼背鲈属与白线光腭鲈属网结于石斑鱼属构成的分支中。  相似文献   

2.
蓝身大斑石斑鱼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蓝身大斑石斑鱼(Epinephelus tukula)的细胞生物学特征,作者采用体内注射PHA培养肾细胞法对蓝身大斑石斑鱼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染色体核型为2n=48t,属于石斑鱼属鱼类典型的高位类中原始类群,是石斑鱼属进化过程中出现较早的物种。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集了分布在西太平洋的石斑鱼亚科10属共40种鱼类,采用PCR扩增及测序技术获得所有样品16S rRNA、COI基因部分序列,利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并分析。结果表明:40种鱼类COI基因为651 bp,编码227个氨基酸,16S rRNA基因同源序列566 bp,序列存在一定的碱基插入与缺失,各物种16S rRNA基因序列变异比COI要少,序列较为保守。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上,在本研究的石斑鱼亚科10个属中,鳃棘鲈属分类地位最原始,位于进化树基部,6种鳃棘鲈能聚成一个单系;烟鲈属与九棘鲈属关系较近,两者聚为一支,侧牙鲈属的进化地位介于鳃棘鲈属与九棘鲈属之间;石斑鱼属的进化地位最高,位于进化树顶部,形成两个平行分支,但是石斑鱼属种类未能聚成一个单系;驼背鲈属、鸢鮨属、下美鮨属、光腭鲈属及宽额鲈属均未能形成独立分支,而是与石斑鱼属种类聚在一起,显示其与石斑鱼属有很近的亲缘关系,部分可能是石斑鱼属的特化类群。  相似文献   

4.
从细胞色素 b基因全序列研究鞍带石斑鱼的分类学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鞍带石斑鱼 Epinephelus lanceolatus、棕点石斑鱼E. fuscoguttatus、斜带石斑鱼E. coioides、鲑点石斑鱼E. fario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扩增、克隆及测序,得到1 141bp序列,并结合GenBank其他7种石斑鱼同源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共发现429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37.6%).序列中的转换大于颠换,碱基替换多发生于密码子第3位.以4种鲈形目鱼类为外群,用MEGA3.0软件中的NJ、ME、MP等3种方法构建分子进化树,结果显示,鞍带石斑鱼与石斑鱼属鱼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支持鞍带石斑鱼归入石斑鱼属.  相似文献   

5.
欢休 《海洋世界》2013,(5):18-19
石斑鱼,又名石斑、鱼、过鱼,属鳍科、石斑鱼属,是暖水性近海底层名贵鱼类。肉质肥美鲜嫩,营养丰富,价格昂贵,经济价值高。石斑鱼同时也是触礁性鱼类,喜栖息于沿海岸岩礁、起伏而又多石砾的海区、珊瑚礁、沉船或人工礁等水域,一般体长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分布于中国海域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青石斑鱼(E.awoara)、巨石斑鱼(E.tauvina)、六带石斑鱼(E.sexfasciatus)和宝石石斑鱼(E.areolatus))等石斑鱼属(Epinephelus)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作者采用PCR和DNA测序技术,测定了5种石斑鱼属鱼类的核糖体DNA ITS1序列,获得其ITS片段长度分别为537、536、535、528、532 bp。研究结果表明:5种石斑鱼r DNA ITS1序列的碱基组成趋势相似,A+T含量皆低于C+G含量,A+T含量最低为宝石石斑鱼(37.6%),最高为六带石斑鱼(41.5%);基于Kimura-2双参数模型计算得到上述石斑鱼种间遗传距离在0.0000~0.3002。基于MP法、ML法和NJ法构建的3种分子系统树表明,r DNA ITS1序列与形态呈同步进化关系,宝石石斑鱼与其他4种石斑鱼的亲缘关系较远,表明在所研究的物种中最早分化而出,而点带石斑鱼与青石斑鱼的亲缘关系最近,分化的时间最晚。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虎龙杂交斑(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 lanceolatus♂)和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功能差异, 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肠道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 虎龙杂交斑肠道微生物群落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主, 斜带石斑鱼中以变形菌门、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和厚壁菌门为主。(2) 在属水平, 虎龙杂交斑和斜带石斑鱼肠道中均含有高丰度的弧菌属(Vibrio)。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和丙酸菌属(Propionigenium)是斜带石斑鱼肠道中的标志微生物, 而虎龙杂交斑肠道中的标志微生物为棒状杆菌属1 (Corynebacterium 1)、变形杆菌属(Prote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和类香菌属(Myroides)。(3) 网络分析显示, 变形菌门在两种石斑鱼肠道中均占主导地位。(4) 功能预测表明, 虎龙杂交斑肠道微生物群落中抗坏血酸与糖醛酸代谢、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和胰岛素信号通路显著高于斜带石斑鱼, 斜带石斑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在万古霉素类抗生素和链霉素生物合成、亚油酸代谢、双酚降解以及类黄酮生物合成的相关途径中显著富集。研究结果有望加深对石斑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的认识, 为选择合适的石斑鱼养殖品种, 提高石斑鱼养殖产业的经济效益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采自中国海域12种石斑鱼标本为基础,分析了石斑鱼属(Epinephelus)鱼类的矢耳石形态特征,探讨了耳石形态在该属鱼种识别方面的应用。结果显示,12种鱼类矢耳石形态近似,耳石细长,呈三角形或梭形,由听沟开口处形成的前部凹刻"V"形或浅宽,形成显著或不显著的侧叶。12种鱼耳石长宽比1.76~2.41,矩形趋近率0.60~0.72,充实度17.24~36.58。耳石外部轮廓、边缘光滑度、听沟前部形态、凹刻类型等特征同是本属鱼种耳石形态识别的主要依据,基于傅里叶系数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耳石形态种间分异较显著。结果表明,听沟同是石斑鱼属鱼类耳石形态分类的重要特征之一,根据耳石形态可以实现石斑鱼属鱼种的初步分类检索,耳石形态在鱼类系统分类上有良好的应用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9.
吴斌 《海洋科学》2023,47(3):116-127
为探究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fuscoguttatus)在循环水养殖模式中的生长及养殖水体与石斑鱼肠道的菌群特征, 51 000尾平均体质量为(13.72±0.51) g、平均体长为(8.90±0.66) cm的棕点石斑鱼苗被随机平均分配至6个直径为8m的PE养殖水槽中,通过循环水设备进行封闭式养殖。结果显示:经过12个月的养殖,棕点石斑鱼的成活率为83.2%±7.6%,体质量为(487.32±12.68) g、体长为(31.24±1.22) cm,平均日增质量为1.30 g。采取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定期检测养殖水体和棕点石斑鱼肠道菌群特征。结果显示:循环水养殖系统和棕点石斑鱼肠道中的菌群结构都相对稳定,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水体和棕点石斑鱼肠道的菌群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二者之间共有的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为2259个,主要为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和弧菌属(Vibrio)等。水体和肠道样品中还含有大量的特异OTUs,其中棕点石斑鱼肠道中检测出19838个特异性OTUs,主要是慢生根瘤菌属(Brad...  相似文献   

10.
中国海域习见石斑鱼属鱼类矢耳石形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采自中国海域12种石斑鱼标本为基础,分析了石斑鱼属(Epine phelus)鱼类的矢耳石形态特征,探讨了耳石形态在该属鱼种识别方面的应用.结果显示,12种鱼类矢耳石形态近似,耳石细长,呈三角形或梭形,由听沟开口处形成的前部凹刻"V"形或浅宽,形成显著或不显著的侧叶,12种鱼耳石长宽比1.76~2.41,矩形趋近率0.60~0.72,充实度17.24~36.58.耳石外部轮廓、边缘光滑度、听沟前部形态、凹刻类型等特征同是本属鱼种耳石形态识别的主要依据,基于傅里叶系数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耳石形态种间分异较显著.结果表明,听沟同是石斑鱼属鱼类耳石形态分类的重要特征之一.根据耳石形态可以实现石斑包属鱼种的初步分类检索,耳石形态在鱼类系统分类上有良好的应用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1.
4种石斑鱼染色体核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蜂巢石斑鱼(Epinephelus merra)、鲑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ario)、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及黑边石斑鱼(Epinephelus fasciatus)为材料,胸腔注射PHA及秋水仙素溶液,取头肾细胞经空气干燥法制片。经核型分析,蜂巢石斑鱼与鲑点石斑鱼核型一样,2n=48=4m 6sm 4st 34t,NF=62;点带石斑鱼与黑边石斑鱼的核型一样,2n=48=48t,NF=48。由染色体数目2n=48可知,4种石斑鱼在鱼类系统中划分为高位类;由核型组成不同,可以将4种石斑鱼分为两大类:蜂巢石斑鱼与鲑点石斑鱼属于一大类;点带石斑鱼与黑边石斑鱼属于另一大类。此外,按总臂数多少来分,蜂巢石斑鱼与鲑点石斑鱼为特化类群:点带石斑鱼与黑边石斑鱼为原始类群。  相似文献   

12.
读编往来     
《海洋世界》2013,(6):4-5
自从在5期的生物月历中刊登了清蒸石斑鱼的做法后,小编居然收到了热情读者寄来的石斑鱼菜谱……在感动的热泪盈面的同时也不敢藏私,与广大读者一起分享吧。仔细看看这些菜名:红烧石斑鱼、鲍汁焖烧石斑鱼、泰式石斑鱼柳、柠檬香草煎石斑鱼、三豉蒸石斑鱼、泡菜煨石斑鱼、毛峰石斑鱼……  相似文献   

13.
石斑鱼属雌雄同体雌性先成熟鱼类,低龄鱼卵巢先成熟,表现为雌性,高龄鱼才性转变为雄性。本实验通过持续跟踪取样,分析了人工养殖条件下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在36月龄内的性腺发育过程,发现其性分化完成后,雌性卵巢在9月龄后开始发育。因此,采取投喂含有雄激素甲基睾酮(MT)饲料的方法,可以在石斑鱼卵巢发育之前,成功诱导8月龄的斜带石斑鱼幼鱼向雄性方向发育。结果表明,以MT 10mg/kg饲料的剂量投喂3个月能够有效诱导卵巢未发育的幼鱼往雄性方向发育;但停止投喂MT后,幼鱼精巢又开始出现退化,不会继续往雄性方向发展,而转变为雌性。以上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性别决定和分化除了受遗传因子和内分泌调控外,还受到年龄、体型和群体、环境等因子的影响,人工投喂MT激素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石斑鱼幼鱼的性腺发育的方向,只有在持续剂量的MT激素诱导下,石斑鱼幼鱼才能发育为成熟的雄鱼。  相似文献   

14.
4种石斑鱼的分子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25个引物,对海南养殖的点带石斑鱼、广东养殖的斜带石斑鱼、南海西沙野生鲑点石斑鱼和蜂巢石斑鱼的基因组DNA进行了RAPD分析,并用UPGMA法对4种石斑鱼进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野生鲑点石斑鱼和蜂巢石斑鱼群体内遗传多样性较高,多态位点比率分别为58.07%和55.65%,平均遗传杂合度分别为0.1793和0.1622,表明南海野生石斑鱼遗传变异水平较高,种质资源状况良好;而养殖的点带石斑鱼和斜带石斑鱼遗传多样性偏低,多态位点比率分别为49.70%和40.38%,平均遗传杂合度分别为0.1349和0.1135,表明石斑鱼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有所下降,应及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2)4种石斑鱼种间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表明,点带石斑鱼与斜带石斑鱼遗传距离最近(D=0.2570);鲑点石斑鱼与蜂巢石斑鱼遗传距离次之(D=0.5146);斜带石斑鱼与蜂巢石斑鱼的亲缘关系最远(D=0.5810).(3)在8个引物中,有区分4种石斑鱼的特异性片段,可用于这些石斑鱼的鉴定.  相似文献   

15.
石斑鱼是名贵的海产食用鱼类。这类鱼的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石斑鱼生活在温带一热带海域。目前,我国见有31种,其中有巨石斑鱼Epinephelutauvina,青石斑鱼E.akaara,赤点石斑鱼E.owoara,点线石斑鱼E.stigmogrammacus和鲑点石斑鱼E.fario等23种见于南海,广东、广西沿海常能少量捕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石斑鱼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天然海区石斑鱼的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从而促使石斑鱼的人工养殖业特别在近几年得到迅速发展。由  相似文献   

16.
赤点石斑鱼繁殖生物学和种苗培育研究概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akaara)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名贵的海产经济鱼类之一。80年代以来,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和浙江等省沿海大力发展石斑鱼网箱养殖。赤点石斑鱼属鲈形目的科,为暖水性底层鱼类,喜栖息于岩礁或底质为砂砾的海域,以小型甲壳类和小型鱼类为食,活动范围小,常年生活于岛礁附近,不作长距离洄游,仅在生殖季节作短距离产卵洄游。分布于日本、朝鲜、印度和我国南海及东海。1性转变、群体年龄结构和生长。赤点石斑鱼属于雌雄同体雌性先熟鱼类,在其生活史中存在着性转变现象[1,15]。戴庆…  相似文献   

17.
溶藻弧菌脂多糖在两种鱼类体内的组织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的VAL02和VAL00尾静脉和腹腔注射点带石斑鱼Einephelus malabaricus,收集感染后1,4,24,48和144h鱼的各器官标本,用斑点免疫ELISA(dot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法检测其中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发现肠,肝,脾,肾前部,肾后部均可吸收溶藻弧菌的LPS,而心脏吸收LPS的能力比其它器官差;检测结果还表明肝,肾组织中的LPS比脾组织中的LPS清除快。用斑点免疫ELISA法检测VAL02号菌感染的野生五带豆娘鱼Abudefduf vaigiensis器官组织中溶藻弧菌的LPS,结果在肠,肾,脾和肝脏中检测出LPS,在心脏组织中没有检测出LPS。实验结果表明溶藻弧菌LPS不易被点带石斑鱼和五带豆娘鱼的心脏组织吸收,但可被它们的肠,肾脏,肝脏和脾脏吸收。  相似文献   

18.
在南海鱼类胆囊中发现寄生粘孢子虫(Myxosporidia)角形虫属Ceratomyxa五新种。其中的肾形角形虫C.reniforma和石斑角形虫C.epinephela寄生于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桂山角形虫C.guishanensis寄生于青石斑鱼E.awoara,陈氏角形虫C.cheni寄生于黄鳍鲷Sparus lalus,(鱼祭)角形虫C.clupanoda寄生于斑(鱼祭)Clupanodon punctatus。  相似文献   

19.
在南海鱼类胆囊中发现寄生粘孢子虫角形虫属五新种。其中的肾形角形虫C.reniforma和石斑角形虫C.epinephela寄生于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akaara,桂山角形虫C.guishanensis寄生于青石斑鱼E.awoara,陈氏角形虫C.eheni寄生于黄鳍鲷Sparus latus,Ji角形虫C.clupanoda寄生于斑Ji Clupanodon punctatus.  相似文献   

20.
两种石斑鱼及其杂种子代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在分类上存在混淆的点带石斑鱼和斜带石斑鱼,在形态学基础上,运用mtDNA Cytb基因扩增序列分析、RAPD、AFLP等分子标记技术对两种石斑鱼的遗传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点带石斑鱼与斜带石斑鱼的分化已达到种间水平,mtDNACytb基因序列相似度为94.4%,AFLP扩增片段的遗传相似率为0.7539;(2)两种石斑鱼存在杂交现象,RAPD、AFLP的扩增谱图中均获得亲本与子代的特异性条带,父本对杂交子代的遗传影响略大于母本;(3)AFLP标记在点带和斜带石斑鱼及其杂交子代中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可用于构建两种石斑鱼的遗传连锁图谱.研究结果将对两种石斑鱼种质资源的保护及人工繁育的可续性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