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恒星的自转,是恒星结构和演化理论的难点。近年来有许多观测事实,特别是早型大质量星的观测事实,预示恒星的自转效应可能引起恒星内部的物质向外转移,造成恒星表面一些元素丰度超丰,并且对恒星结构和演化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恒星的自转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考虑自转效应后,恒星结构和演经模型将是二维模型,本文综述了诸多作者如何将二维的恒星结构和演化模型简化为一维模型。作者在研究了以上作者的简化方法后,提出了一种比较简单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基于如下假设:假设在等势面上的温度,密度,压强,光度,化学组成和角速度等物理和化学量近似于均匀分布,并且这些量与等价球面上的量相同。(等价球面是假想的球面,它包围的体积与等势面包围的体积相等。)我们在等价球面上推出新的转动恒星结构和演化方程,构造出新的演化模型。这个模型与不考虑转动效应的演化模型相比,有以下变化:流体静力学平衡方程变化;辐射温度梯度变化,并引起对流判据变化;星风物质损失和角动量损失增大。作为转动恒星结构和演化模型的应用,我们研究了中,小质量星中心氦燃烧阶段在赫罗图中的演化轨迹发生来回摆动(又称为蓝回绕)的物理机制问题。有诸多作者曾经研究了可以影响蓝回绕的各种因素。但是不知道这些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无法判断这些因素中哪些因素是主要的。我们根据前人已经知道的对流超射效应与自转效应对蓝回绕的影响正好相反的事实,想到对比对流超射效应和自转效应对于同一颗星和同一化学组成所造成的内部结构的不同,以发现有哪些物理因素对于产生蓝回绕起主要作用以及各种物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初步分析的结果认为:蓝回绕的形状和中心氦燃烧阶段的总产能率的变化相关联。当总产能率主要由壳层氢产能率的变化所提供时,蓝回绕主要与氢丰度变化区(μ-梯度区)的氢丰度分布轮廓(X-profile),μ-梯度区的温度,以及对外流区的深入程度密切相关。当总产能率由氢燃烧壳层和氦核的产能率变化所提供时,蓝回绕不仅与μ-梯度区的特性腾,还与氦核的大小和温度密切相关。另外,本文也分析了转动恒星中的物理机制,确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使用不同的恒星辐射不透明度数值 ,对 5至 9个太阳质量恒星的演化模型进行计算 ,来研究辐射不透明度对赫罗图中蓝回绕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赫罗图中 ,使用OPAL不透明度值的恒星演化迹中存在着蓝回绕。而且 ,随着辐射不透明度的增加 ,蓝回绕会快速收缩直至消失  相似文献   

3.
中等质量恒星在赫罗图中由E-AGB星进入TP-AGB星的分界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雅芳  蒋苏云 《天文学报》2011,52(4):275-287
通过对3~10 M_☉恒星在赫罗图上演化轨迹的研究,分析恒星内部氦壳层燃烧峰值处能量、密度、温度、氦壳层表面光度与恒星表面光度比及恒星半径的变化,给出了中等质量恒星由早期AGB星演化至热脉冲AGB星阶段在赫罗图上的分界点,与119颗碳星的观测结果吻合得相当好.同时提出:在恒星演化至该分界点之后,其星风物质损失公式可能需要引入一个与表面光度无关的量以主导超星风的形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考虑湍流压效应下5 M_☉恒星的结构和演化及星风物质损失率的分析,发现湍流压在热脉冲AGB星阶段对星风物质损失影响较大,从而使得热脉冲AGB星的湍流压不可忽略,进而提出了影响热脉冲AGB星星风物质损失的可能的物理因素.  相似文献   

4.
Kepler卫星提供的长时序、高精度的光度观测和郭守敬望远镜(LAMOST)提供的大规模光谱观测为研究恒星表面转动周期与富锂巨星锂丰度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将LAMOST搜寻到的富锂巨星与Kepler观测交叉,获得了619颗共同源,研究了其中295颗有良好观测数据的富锂巨星的表面转动.在205颗有星震学参数的恒星中提取出14颗恒星的转动周期,其中氦核燃烧星(HeB) 11颗,红巨星支(RGB) 2颗, 1颗演化阶段未确定.本样本中的极富锂巨星(A(Li) 3.3 dex)皆为HeB;对于90颗没有星震学参数的样本因而没有依靠星震学手段确定演化阶段的恒星中,有22颗提取出了自转周期.前者的自转探测率为6.8%,显著高于之前工作中大样本巨星2.08%的探测率.同时,此研究首次从自转周期的角度确认了恒星转动与巨星锂增丰存在相关性,在增丰程度较弱时,自转周期分布比较弥散;强锂增丰的星倾向于快速转动.富锂巨星与极富锂巨星在转动速度随锂丰度的演化上展现了两个序列,在转动-锂丰度图上的A(Li)≈3.3 dex处产生第2个下降序列,或许暗示了两者在形成机制上的不同.极富锂巨星的样本中,随巨星锂增丰程度增强,恒星转速加快.这种相关性为由转动引起的额外混合作为富锂巨星形成的机制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5.
自转本身是恒星的基本物理量之一,同时影响恒星的其它许多物物量,包括对恒星半径、形状和体积的影响;对光度、包指数、谱线轮廓、等值宽度、偏振度等观测量的影响;对引力加速度、元素丰度的影响;对恒星内部结构,如中心压力、温度、密度的影响。这些将会影响到恒星在H—R图上的位置,演化路径以及年龄和寿命等。因此,无论是理论模型还是实测研究,对自转快的恒星应该进行自转影响的修正。  相似文献   

6.
自转对恒星物理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转本身是恒星的基本物理量之一,同时影响恒星的其它许多物物量,包括对情理星半径、形状和体积的影响。对光度,色指数、谱线轮廓,先进值宽度,偏振度等观测量的影响;对引力加速度,元素丰度的影响;对恒星内部结构,如中心压力,温度,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应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2.16 m望远镜及其高色散光谱仪,对6颗弱发射线T Tauri型星(Weak-line T Tauri Stars,简称WTTS)进行了高色散光谱观测,计算了这些弱发射线T Tauri型星的锂元素丰度,讨论了这些弱发射线TTauri型星锂丰度和恒星自转周期、光变幅度的关系,研究发现:自转较快的弱发射线T Tauri型星锂丰度小于自转较慢的弱发射线T Tauri型星锂丰度;但是这些弱发射线TTauri型星,其锂丰度与恒星在V波段的光变幅度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以恒星结构与演化理论中常用的混合程理论为基础,将湍流作用表现出来的宏 观应力引入恒星结构与演化模型中的流体静力学平衡方程.通过计算8M(?)恒星从主序星 到早期AGB星演化过程中湍流应力梯度与引力的比值来研究湍流作用对恒星演化与结构 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核燃烧阶段其比值很小,湍流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但在RGB和早 期AGB演化阶段,发现在恒星外部存在一个湍流应力梯度为引力的几倍到几十倍的很小 区域,而该小区域以外的对流区内湍流作用力能达到引力的65%,这些对AGB星的中心 温度变化与热脉动发生的时间等恒星结构与演化规律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光谱观测获得53颗Be星的自转速度Vsir.i,在Hutchings的方法基础上估算出V和i。我们分析了自转对发射线宽度的影响,利用发射线峰间间隔求取气壳与光球的半径比和稀化因子。文中着重讨论了快自转而且存在恒星风的自转模型同Be现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8M⊙恒星演化过程中湍流应力作用效果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恒星结构与演化理论中常用的混合程理论为基础,将湍流作用表现出来的宏观应力引入恒星结构与演化模型中的流体静力学平衡方程.通过计算8M⊙恒星从主序星到早期AGB星演化过程中湍流应力梯度与引力的比值来研究湍流作用对恒星演化与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核燃烧阶段其比值很小,湍流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但在RGB和早期AGB演化阶段,发现在恒星外部存在一个湍流应力梯度为引力的几倍到几十倍的很小区域,而该小区域以外的对流区内湍流作用力能达到引力的65%,这些对AGB星的中心温度变化与热脉动发生的时间等恒星结构与演化规律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