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年来,海洋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成效评估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在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湿地等四类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在进行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时,基于修复目标和修复方法,评估指标选取虽各有侧重,但主要包括生物和生境状况两个方面。多数生态修复项目的监测、评估都是在短期内进行的,缺乏长期、连续性监测,社会和经济相关指标的研究还相对较为缺乏。成效评估方法目前没有比较清晰、全面的分类。实际应用的评估方法较为单一,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揭示不够全面。  相似文献   

2.
海洋生态文明以人与海洋的和谐共生为核心,海洋生态文明区即是实现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地区,具体包含2层含义,即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根据海洋生态文明区的含义,依据动态性、层次性、完备性等原则,参照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可量化性,构建海洋生态文明区评估指标体系,并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各评估指标权重值。选取日照市等8个申报地为研究对象,研究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数和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评估指数。研究结果显示,8个市(县)基本达到海洋生态文明区的要求,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高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数;在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方面最大的制约因素是区域海水质量状况,其次是海域空间资源利用和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海洋产业结构,此外地区能源消耗、海洋科技进步、海洋文化传承与保护、海洋宣传与教育以及服务保障能力等也是今后需要改进的方面。  相似文献   

3.
作者基于信息熵理论,以溢油事故对海洋天然渔业损害为切入点探讨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承载力损害评估方法。论文从生态系统状态、功能、污染、修复等4个方面构建了熵流和熵产生指标体系,以"塔斯曼海"轮溢油事故为例进行计算和评估,结果表明:溢油使海洋生态系统的价值产出能力下降94.7%、总的承载力下降194.9%,溢油治理的效果小于溢油对生态承载力的损害。本评价是现有溢油生态损害评价的补充,可为长期生态损害评估、生态修复和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完善我国海洋生态保护制度,进一步提高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水平,文章以海洋生态补偿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相关法律体系,并设计制度框架,具有创新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划确立海洋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海洋生态补偿的制度框架包括动态监测、建模分析、圆桌会议和跟踪落实4个部分,分别承担建立海洋生态系统服务数据库,评估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确定海洋生态补偿的主体、对象和标准以及评估海洋生态补偿效果4项任务;科学、全面和量化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关键,根据"服务-投入-福祉"模型,核算参考状态和现实状态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海洋生态福祉和投入资本的变化量,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协商和博弈,确定海洋生态补偿标准;我国应加快海洋生态补偿的立法,加强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评估和研究,推进海域之间、海洋与流域之间以及海洋保护区的横向补偿。  相似文献   

5.
辽宁海洋生态补偿研究文献甚少,直面主要课题是机制创新。文章基于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生态价值理论、环境正义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遵循行为明确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协商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依照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海洋资源资产服务功能、海洋生态系统损害评估、海洋生态系统损失评估报告、海洋生态系统补偿与受偿主体确定、海洋生态系统补偿金额确定、海洋生态系统补偿执行、海洋生态系统补偿监控、海洋生态系统补偿评估与终结等运作程序创建了海洋生态补偿机制。进而,从提升社会公众认知、明确生态补偿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选定价值评估方法和评估生态补偿效益维度,探讨了海洋生态补偿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滨海湿地生态修复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滨海湿地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然而由于强烈的人为活动,滨海湿地遭到严重破坏甚至丧失。滨海湿地退化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退化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也已成为国际上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生态退化诊断、修复目标、修复措施、修复监测、修复成效评估等几个关键问题对滨海湿地生态修复进行了探讨。滨海湿地生态退化诊断主要采用参照系统对比法,即选取退化生态系统干扰前、邻近未受干扰或干扰小、或参考多方面资料而构造的假设生态系统等作为参照进行对比;生态修复最终目标不是简单地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能自我维持、自我调控或在较少人为辅助下能健康运行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生态修复途径包括自然恢复、人工促进生态修复和生态重建,只有在自然恢复不能实现的情况下,才考虑采取人工促进生态修复或生态重建;生态修复监测参数包括结构参数和功能参数,监测覆盖施工前、施工期和施工后全过程;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成效评估需同时考虑生态结构、生态功能及生态服务。目前,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尚存在退化机制及恢复机理认识不足;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储备不足,关键技术不能满足需求;修复的区域空间尺度较小,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足,缺乏国家和区域生态修复规划;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后期管理、监测、成效评估不足。为此建议:①注重滨海湿地恢复生态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强调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完整性,推动整体规划、区域统筹、系统修复;③加强典型滨海湿地的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发,如红树林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提升技术,海草、盐沼植物等种苗人工繁殖和种植技术,珊瑚有性繁殖技术和珊瑚礁生态系统功能恢复技术等;④注重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的后期管理及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7.
郭晶 《海洋通报》2017,36(5):490-496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非市场价值评估是将生态系统服务的效用价值量化为货币价值的过程。通过将无形的生态系统效益转化为有形的经济价值,非市场价值评估有利于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然而现有研究对于评估对象的界定以及评估技术的使用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评估结果不具有可比性。本文从内涵、技术与准则三个层面构建了海洋生态系统服务非市场价值评估框架:首先,系统分析了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服务以及生态效益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了非市场价值从生态系统到社会经济系统的转化路径;其次,对比阐释了非市场价值评估技术的差异性与适用性,识别出不同评估方法的技术特征;最后,提出了非市场价值评估的应用准则,确保评估过程的有效性和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是目前全球大型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理念。墨西哥湾是美国大型海洋生态系统之一,也是美国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的典型案例之一。基于生态系统的墨西哥湾海洋综合管理面临着国内外双重压力。国内:生态修复政策法规不够完善、联邦和州政府相互掣肘;国外:因美国、墨西哥和古巴三国的意识形态和经济水平差异巨大,很难协调三国以合作治理墨西哥湾海洋生态系统。虽面临国内外双重压力,但是基于生态系统的墨西哥湾海洋综合管理仍取得一定成效,如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建立了生态评估体系、实施了海洋空间规划等。今后美国应继续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修复专门立法、健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海湾三国合作,以促进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的理论完善与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9.
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指标及方法是海洋溢油生态系统服务损失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基础。文章依据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机制,结合溢油损害机理和特征,探索识别了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采用频度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了包括渔业资源供给、气体调节、废物处理、灾害抵御、休闲娱乐、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生态修复等共7个指标的溢油生态系统服务损失的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前6项指标的受损量表示为原有价值、受损程度及恢复速度的积分函数。针对每一评估指标的性质及特点,筛选了衡量其原有价值的环境经济学方法,确定了衡量其受损程度和恢复速度的生态标尺。这一研究可为我国溢油生态损害评估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2004年至今,我国在近岸海域部分生态脆弱区和生态敏感区共建立了18个生态监控区,通过在监控区内开展全面的社会调查和环境监测,综合分析各海洋生态监控区的生态系统变化,实现对区域海洋生态系统的管理。经过几年的发展,生态监控区的监测站位、监测指标等已相对稳定,基本能满足监控区海洋环境质量和生物生态评价需要,但对各监控区的具体生态问题研究不足,生态管理对策措施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总体执行效果不好。以乐清湾生态监控区为例,介绍其在生态问题研究、管理对策措施执行方面的经验,探讨通过深化生态监控区工作实现区域海洋生态系统的有效监管。  相似文献   

11.
依据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的特点和工作程序确定生态修复的管理目标,以生态修复效果为导向,运用逻辑框架法构建了项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项目管理类指标和效果类指标,分别对应于逻辑层次的投入、产出、目的/作用与目标。其中,项目管理类指标包含项目实施情况、跟踪监测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管理情况等4类指标;效果类指标包含海洋水动力、海洋地形地貌与冲淤、海洋水质、海洋生物生态状况、生态景观、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项目综合效益等7类指标。该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为科学评判项目实施效果,提高项目管理绩效提供技术支撑,对提升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的运行效率,满足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适应性管理需求,具有积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全球范围内珊瑚礁大幅度退化,珊瑚礁生态系统面临严重威胁。开展珊瑚礁生态修复是恢复珊瑚礁生态系统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之一,它不仅可以恢复珊瑚礁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还可以提供相应的社会、文化、经济效益以及服务价值。近十几年来,我国在海南、西沙以及广西等海域开展了大量的珊瑚礁生态修复实践,但在评价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效果上仍没有一套系统的技术指标体系。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将广泛使用的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与珊瑚礁生态系统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涉及珊瑚礁生态系统、社会文化、经济和治理等方面共12个指标,构建一套适合我国珊瑚礁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以期指导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工作和保护我国的珊瑚礁资源。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环境重要性认知程度的加深,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和资源环境修复成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价值、维护海洋生态与环境功能的重要方式。通过从海洋工程项目的环境问题诊断、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关键内容、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方法及效果等方面系统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海洋环评和生态修复研究进展,并对近年来我国海洋环评和修复工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需求进行了分析,提出未来海洋环评和修复研究应重点注重和聚焦以下方面:1)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基线、监测技术、全球性影响及生态服务等方面的问题;2)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思路的转变,包括修复目标、修复模式、评估指标、监管技术及资金来源等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和把握湛江市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与演变趋势,通过建立包括海洋经济发展、海洋资源承载和海洋环境承载3个系统下具体33个指标的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模型对湛江市2007-2016年这10年内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及3个子系统水平进行动态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湛江市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在2007-2016年间处于波动起伏的状态,总体水平较高,但仍存在下行的风险。其中,湛江市海洋经济发展水平逐年上升;海洋资源承载水平整体较高,且与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较为吻合;海洋环境承载力水平整体呈现较为平稳的趋势。湛江市在制定海洋发展战略规划的同时,应在创新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向海洋资源保护和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倾斜。  相似文献   

15.
海洋生态修复是遏制海洋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途径,受到全球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研究以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统计分析方法,结合VOSviewer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软件,定量分析了1980—2019年国际上在海洋生态修复领域发表的相关文献,梳理了近40年来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脉络、前沿热点和未来方向。结果表明,近40年间,海洋生态修复领域的发文数量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尤其2000年后增长速度加快,以北美洲、大洋洲、欧洲国家居多,其中美国占绝对领先地位。海洋生态修复领域涉及的学科主要有环境科学、生态学、海洋及淡水生物学等,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Restoration Ecology、Ecological Engineering和Estuarine,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是该领域的主要发文期刊。当前海洋生态修复研究热点主要包括植被恢复、海洋生物种群恢复、滨海湿地修复与生物地球化学、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管理等主题,其中关于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途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等方面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关注,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海洋生态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拉开序幕以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化,我国海洋生态修复研究将驶入快车道,建议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海洋生态修复、区域性海洋生态系统修复规划、海洋生态退化机理与修复关键技术、适应性管理等方面加强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为指导我国海洋生态监测站的建设,加速推进海洋生态系统长期、定点、持续监测的网络化、规范化建设进程,本研究提出了海洋生态监测站建设指南标准化构建的总体设计理念。通过分析国内外各类长期生态监测网络的建设现状和经验,论述了我国海洋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监测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进行海洋生态监测站建设指南构建的重要意义、构建原则、构建目标,并且对海洋生态监测站建站的原则、流程、建设内容与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指导,以促进海洋生态监测及其网络体系的健康有序发展,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监测预警能力和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下,当前我国各类生态灾害多发、典型生态系统普遍退化、海洋生物资源持续衰退,海洋生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海洋生态监测工作面临迫切需求。现有的传统监测技术和手段频率低、数据量小、趋势分析难,难以满足当前生态监测的需求。海洋生态在线监测技术具有实时性、连续性的特点,可以实现全时段、全天候、不间断地获取海洋环境监测数据,及时准确掌握环境质量的变化,具有传统监测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本文从综合性在线观监测系统、监测平台手段、在线监测传感器/分析仪器不同层次,深入分析了国内外生态在线监测技术发展现状,探讨了我国在海洋生态监测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推进我国生态监测业务化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绩效评价是保障生态补偿机制运行效率的关键环节之一.尽管我国已基本形成了生态保护补偿的总体框架,并在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效,但同时暴露出补偿资金来源单一、使用不够精准、激励作用不强等突出问题.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客观判断生态补偿效果与政策目标的实际偏差,识别政策执行不到位、影响效力发挥的短...  相似文献   

19.
海洋开发活动在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海洋资源的损耗,并对海洋环境及其生态服务功能产生影响。根据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活动特点,筛选出江苏海岸带资源开发中常见的5种典型的开发利用方式,选取了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资源损耗指标、环境成本指标构成海洋开发活动综合效益评估体系,采用灰色关联法定量分析各项目以及其评价指标对综合效益的贡献程度。其中围海养殖、海上风电、排污倾倒、城镇建设与综合效益的关联度均值分别为0.464,0.459,0.509和0.490;临港工业开发方式与综合效益的关联度均值为0.657,处于较好状态,所以建议优先选择临港工业开发方式,从而得出海洋开发方式的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