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于1986年3月间,对短周期RS CVn型双星WY Cnc进行了uvby四色光电观测。采用改进了的包含黑子微分改正的W-D程序,对b和y光变曲线,以及Chambliss 1965年发表的B和V两色曲线,分别进行了食外测光畸变波的黑子模拟分析,得出WY Cnc在两个时期中,其主子星均存在两个黑子活动区,并给出它们的大小、位置和活动区平均温度结果。新的测光质比为q=m_2/m_1=0.454±0.005。WY Cnc属主序不接双星。  相似文献   

2.
使用像管摄谱仪和Reticon探测器获得了WUMa型食双星BD+37°2356的高色散和高时间分辨率的光谱,并用交叉相关函数法测定了视向速度。本文首次给出了BD+37°2356的分光轨道解。在圆周运动的条件下,轨道根数测定为:系统的质心速度V_0=-5.3公里/秒;与测光主极小相应的时刻T_0=HJD 2,446,491.8518;视向速度曲线的半振幅K_1=105.1公里/秒;K_2=257.3公里/秒。两子星的光谱型十分相似,在MK系统中分类为F9V,小质量子星的光谱型略早些。两子星的质量比(m_2/m_1)为0.41,星等差(~B)为0.73。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Wilson-Devinney的Roche模型,对两颗短周期食双星ST Car和RY Ind的光变曲线,进行了再分析。结果表明ST Car的测光质比q=0.60,RY Ind的q=0.50,两颗均属分离的不接双星,但它们的小质量次子星几乎充满Roche临界面。两星的测光特性说明,它们可能是Algol演化阶段后的双星。  相似文献   

4.
本文发表了WUMa型相接双星SW Lac的1984年视向速度观测,它给出的新的分光质比q_(sp)=m_2/m_1=1.255±0.011。通过光变曲线观测和视向速度曲线观测的联合分析,得出改进了的双星绝对参量:M_1=0.78M_⊙,M_2=0.96M_⊙,R=0.91R_⊙和R_2=1.00R_⊙,在此基础上,对SW Lac双星的周期变化,可能的质量交流和损失,以及黑子活动等作了详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5.
1981年4—5月间对晚型食双星AD Boo进行了较详细的BV两色光电测光研究,发现其周期值为以前观测者结果的两倍,约P=2.0688112天;食外光变基本上是平坦的,但有不规则的光扰动(△m~0.075);基本上属大陵五型,主食深0.65,次食深0.40.极小时刻的O-C 图表明,AD Boo的周期有增大的趋势.用经典的Russell-Merrill方法所得测光解的k=0.786,主极小是凌偏食.  相似文献   

6.
AC Cnc是周期为7~h13~m的类新星食变星。由于AC Cnc是双谱食双星,而且具有较对称的食,所以在对激变食变星的系统研究中,我们选择了该双星来进行观测。本文利用拟合光变曲线的方法对AC Cnc进行了测光解分析、并得到轨道倾角i=74.5°±0.8°,白矮星质量M_1=0.74±0.07M_⊙,晚型星质量M_2=0.97±0.08M_⊙。AC Cnc中吸积盘的径向温度分布可以近似地表示为T(r)∝r~(-0.5),吸积盘边缘温度为7600K。晚型星向白矮星的质量转移率大约为7×10~(-9)M_⊙yr~(-1)。AC Cnc的距离近似地等于500±100pc。  相似文献   

7.
PG1030+590是最近发现的类新星食变星。我们首先给出该双星系统的高速光电测光结果及U、B、V和R光变曲线。通过利用激变变星的模型对观测结果进行分析,我们求得其物理和几何参数:白矮星子星质量M_1=0.83±0.22M_⊙,晚型星子星质量M_2=0.35±0.06M_⊙,晓型星子星半径R_2=0.37±0.08R_⊙以及轨道倾角i=81°±2°。我们还利用两种不同方法求出围绕白矮星的吸积盘的半径R_d≈0.32R_⊙,并把这个结果与密近双星中吸积盘半径的各理论模型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RZ Dra 1978年的光电光变曲线,重新用Wilson-Devinney综合光变曲线分析程序进行了测光解,新解表明Rz Dra是一颗半相接双星,质量较小的次子星充满临界等位面,而质量较大的主子星接近充满其临界等位面.两子星的测光质比q=0.664.从而得到系统的绝对参量,并讨论了它的演化阶段.系统可能存在着主要通过拉格朗日L_2点的物质流失,从而引起观测到的轨道周期缓慢减小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前全球激光测距网日臻完善,国内的激光测距网已初具规模,上海、武汉、长春等的SLR站已投入了正常观测。本文利用两批武汉站的1985年激光测LAGEOS卫星的资料,与同期的全球SLR同多的资料一起,主淫地,精密测定了武汉站的地心坐标,在归算中为了减弱地球自转参数的误差和力学模型的不确定性对测定测站坐标的影响,我们设计了多级复弧法,在不同弧段长度内联合解算地球自转参数、卫星轨道和武汉站的坐标,测得的武汉站地心坐标:高度h=38.87m±0.053m;经度λ=114°.3462470±1°.210^-6;纬度φ=30°. 5418007±1°.1×10^ -6。  相似文献   

10.
用北京天文台兴隆60厘米镜于1977年取得此星960个黄光光电测光观测点,光变曲线呈大陵五型。1978年发表了Russell-Merrill测光解。1982年在美国用Wilson-Devinney程序算得10组测光解,解的残差对于质量比很不敏感。为了解决测光解的不定性,1985—86年用加拿大1.8米镜测得两子星视向速度曲线;得质量比为0.53±0.01。重新求测光解并结合分光解得F型主星和较冷伴星的质量各为1.43±0.05和0.76+0.02M_⊙。虽然是不接双星,但伴星只比其临界等位面稍小一点。这对双星像是不久前才由大陵五型半接双星演化而来的新阶段品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可靠分光质比q=0.2824的条件下,用Wilson-Devinney方法重新求解RT Per统一的光变和视向工线的Roche模型解,以及它统一的几何尺度和物理参量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进一步确认它是半相接食双星,伴子星是一颗K4V主序星而不是早先确定的G5V星,距离估算为140pc,主、伴子星均有主序演化效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给出了首次食双星V375 Cas的BV两色光电测光资料和新的历元,并用Wilson-Devinney综合光变曲线方法取得测光解。结果表明:V375 Cas是一个类似RZ Dra的早型半相接双星系统,小质量子星充满了临界等位面,而大质量子星几乎充满了临界等位面,此星对于了解早型密近双星的演化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给出了金牛座AH的BV两色光电光变曲线。发现该双星的光变曲线从1973年到1986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观测到的光变曲线是对称的,用Wilson-Devinney方法分析我们的观测求得了AH Tau的测光解。结合该双星的光度视差求出了它的基本参量,并发现它距太阳的距离是昂星团距太阳距离的二倍。因此,AH Tau虽然在昴星团的方向上,但它不是昴星团的成员星。  相似文献   

14.
掩星驿站     
本月适合观测的月掩星仅有一次,小行星掩星有5次。掩食时间超过2秒钟的有两次,其中值得注意的是2364号小行星掩星,这次2364号小行星掩的恒星是一对双星系统,两颗子星都将被掩。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作者在1987和1986年分别取得的AA UMa测光和视向速度资料,利用Wilson-Devinney程序作联合求解,得到AA UMa的光变曲线和视向速度之联合解参数。其中加权质比q=1.8157±0.0099;绝对参量分别为:M_1=0.85M_⊙,M_2=1.55M_⊙,A=3.39R_⊙,R_1=1.14R_⊙和R_2=1.50R_⊙;过相接度f=0.15±0.01。根据作者获得的六个极小时刻及文献中前人的结果,本文给出了AA UMa的新的历元公式: Min.I(J.D.Hel.)=2,446,885.1119+0~d.46812583E.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前文[1]研究的基础上对判断分光双星自转的同步性在理论上做了进一步改进.对双谱分光双星用视向速度曲线的半振幅K_1和K_2代替质量比q.对单谱分光双星除前文给出一种判断同步性方法外又给出两种方法.另外,用改进的公式对6对分光双星的同步性做了计算和判断.最后对所得结果做了讨论并用结束语对此项研究工作做了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发表了食双星RT And的1984—1985年期间的视向速度观测。依据点源模型获得了一组新的分光轨道解。轨道根数分别是:V_(01)=-1.0公里/秒;V_(02)=+5.0公里/秒;K_1=131.4公里/秒;K_2=168.4公里/秒;T_0=HJD2,445,977.0997。q_(sp)=m_2/m_1=0.780。结合文献中的资料,使用Wilson Devinney方法,对视向速度和测光观测作联合求解,得到了该双星的绝对参量:A=3.80R_⊙;R=1.14R_⊙;R=1.05R_⊙;M_1=1.05M_⊙;M_2=0.81M_⊙;L_1=1.78L_⊙;L_2=0.54L_⊙;M_(V_1)=4.14~m;M_(V_2)=5.65~m;距离估算为50pc。主伴星均有主序演化效应。  相似文献   

18.
半接双星(semi-detached binary)对于研究相互作用双星的形成和演化有着重要意义。随着大规模时域巡天时代的到来,预计将发现大量此类天体。针对海量的时域观测数据,需要一种快捷的建模工具对半接双星开展自动化光变曲线分析。基于神经网络构建了半接双星快速测光解轨模型。该模型根据光变曲线和已知的主星温度对半接双星的轨道进行建模,获得其轨道倾角、相对半径、质量比和温度比4个基本参数。结果表明,半接双星神经网络解轨模型能够快速地对一条光变曲线建模。在测光误差小于光变曲线振幅1%时,模型对于轨道倾角接近90°、温度比约为0.6、光变振幅为1.84 mag的半接双星的轨道倾角、相对半径、质量比和温度比的测量误差分别为1.251, 0.004, 0.008和0.003。另外,模型应用在开普勒(Kepler)卫星实测光变曲线的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对脉动食双星的光变曲线进行建模(拟合度可达0.9以上)。此外,该模型作为一个通用工具可以迁移到不同测光巡天项目上。  相似文献   

19.
本文发表了1984年11月至1985年1月期间在美国McDonald天文台对大陵五型食双星CI Aur进行的UBV测光结果,以及采用Wilson-Devinney方法求解出它的轨道要素。结果表明CI Aur是一个半分离的双星系统,它的次星充满了Roche瓣,而主星离它的Roche等位面相离很远。两颗子星温度相差很大,质量比为0.687,轨道倾角i为74.42°。 CI Aur的光变曲线呈现随机的亮度“抖动”和明显的光变起伏。作者采用了自迴归功率谱方法和调和分析方法对它的光变起伏进行了频谱分析,求出了振荡的准周期和振幅。文章最后讨论了它的两种模型。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人造卫星一阶摄动理论中的两类平均根数迭代法进行了讨论。分析表明:采用平均根数-2(吻切根数减去一阶短周期项)比采用平均根数-1(吻切根数减去全部一阶周期项)至少有以下四个优点:(1)定义简单明确,在一阶理论中,平均根数-2仅与地球形状的 J_2部分有关;(2)可以克服平均根数-1这一方法本身所引起的临界倾角(i=63°26′或116°34′)的实际计算困难;(3)适用于任何无奇点变量的根数系统,可以消除小偏心率(e=0附近)和sin i=0附近的实际计算困难。(4)适用于同时考虑全部摄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