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石玲  王涛  辛鹏 《地质通报》2013,32(12):1984-1992
宝鸡是中国地质灾害发育较强的地区之一。为揭示其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在2006—2012年持续7年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资料和综合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础上,统计宝鸡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宝鸡市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4类,其中滑坡数量最多达887处,约占总数的57%,主要沿渭河谷地、东北部黄土丘陵区、南部和西部山区中人类工程活动频繁的山间盆地和主干道路切坡沿线密集分布;其次为崩塌328处,约占总数的21.23%,再次为不稳定斜坡234处,约占总数的15.15%,崩塌和不稳定斜坡主要分布于渭河盆地周边的塬边和丘陵斜坡带、东北部典型黄土丘陵区高陡斜坡带和基岩山区交通干线道路沿线的切坡地段;泥石流灾害数量最少为96处,约占总数的6.21%,集中分布在西南部陇山、秦岭山区沟谷和黄土丘陵区的沟壑中。目前,频繁发生的浅层小型滑坡和崩塌灾害,特别是黄土地区房前屋后和山区公路边坡地段的小型滑坡和崩塌灾害,是宝鸡市减灾、防灾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文士茵  庞国兴 《地下水》2014,(2):135-137
迁西县地处燕山南麓,多年来地质灾害发育,其经济建设与地质灾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调查显示,迁西县发育地质灾害145处,区内泥石流占灾害点总数65.6%,以沟谷型为主;滑坡占灾害点总数15.9%,且70%以上岩质滑坡,崩塌占灾害点总数13.8%,全部为岩质崩塌。地面塌陷占灾害点总数4.8%,论文研究了区内地质灾害的基本发育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和诱发因素,依据地质灾害防治评估划分原则,对不同类型地质灾害按轻、重、缓、急进行分期防治,对重要地质灾害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工程措施进行灾害治理。结合地质灾害调查分析,提出了建立监测预警、群测群防网络、因地制宜、因灾设防、应急反应系统、信息系统建设等防治对策,为增加防灾减灾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提供有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太谷县地质灾害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太谷县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地质灾害破坏严重,随着地区的经济发展,其城镇建设与地质灾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调查显示,太谷县发育地质灾害92处,区内地裂缝占灾害点总数46.7%,主要发育于平原区;不稳定斜坡占灾害点总数32.6%,滑坡占灾害点总数12.0%,且80%为土质滑坡;泥石流以沟谷型为主,占灾害点总数5.4%;崩塌占灾害点总数3.3%。论文研究了区内地质灾害的基本发育特征及其诱发因素。依据地质灾害防治评估划分原则,对不同类型地质灾害按轻、重、缓、急进行分期防治,对重要地质灾害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工程措施治理。结合地质灾害调查分析,提出了建立群测群防网络、因地制宜、因灾设防等防治对策,为增加防灾减灾效益、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提供有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大同市黄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同市位于大同盆地北部,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旅游城市,其经历了多期地质事件,新构造运动频繁,气候干寒,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严重,地质灾害发育。调查显示,大同全市共存在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507处,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隐患占166处,占隐患点总数的1/3。是除采煤沉陷区地面塌陷(地裂缝)灾害之外最多的灾害隐患,其中,黄土边坡崩塌、滑坡81处,其主要受人工切坡、地下采矿活动影响,诱发因素为降雨、地表水入渗等。本文总结了大同市对区内黄土边坡形态特征、岩土类型、灾害特征及自然边坡稳定状态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关系,以及对大同市城市建设和发展转型的影响,并结合实际调查,提出了大同市地质灾害防治的措施即防水、减少切坡、加强监测并提高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耿马县内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隐患点和灾害点进行野外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对耿马县内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耿马县内发育各类地质灾害144处(条),灾害类型齐全。其中滑坡118处,崩塌18处,泥石流沟2处、地裂缝和地面塌陷各3处,以滑坡为主,其次为崩塌。零星发育泥石流、地裂缝和地面塌陷。区内地质灾害在空间上具有点状产出、线状延伸、局部集中发育的特点;总体上不同地质灾害发育明显受地形地貌影响。夏季强降雨是区内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地层岩性控制地质灾害类型;耿马盆地内的滑坡直接受新近系灰、浅灰色粘土岩、砂质粘土岩的膨胀性控制,降雨和人类经济工程活动是滑坡发生的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耿马县内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隐患点和灾害点进行野外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对耿马县内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耿马县内发育各类地质灾害144处(条),灾害类型齐全。其中滑坡118处,崩塌18处,泥石流沟2处、地裂缝和地面塌陷各3处,以滑坡为主,其次为崩塌。零星发育泥石流、地裂缝和地面塌陷。区内地质灾害在空间上具有点状产出、线状延伸、局部集中发育的特点;总体上不同地质灾害发育明显受地形地貌影响。夏季强降雨是区内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地层岩性控制地质灾害类型;耿马盆地内的滑坡直接受新近系灰、浅灰色粘土岩、砂质粘土岩的膨胀性控制,降雨和人类经济工程活动是滑坡发生的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7.
江达县地处怒江、金沙江及澜沧江三江构造带,地质构造条件复杂,河流切割强烈,山高谷深,斜坡陡峻,地质灾害多发。尤其是2013年以来,昌都及其周边多次发生地震,诱发以白格滑坡为典型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2017年7月8日,更是发生了洪灾泥石流灾害。开展觉布寺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对研究昌都地区地质灾害发生发育规律,提高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江达县地处怒江、金沙江及澜沧江三江构造带,地质构造条件复杂,河流切割强烈,山高谷深,斜坡陡峻,地质灾害多发。尤其是2013年以来,昌都及其周边多次发生地震,诱发以白格滑坡为典型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2017年7月8日,更是发生了洪灾泥石流灾害。开展觉布寺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对研究昌都地区地质灾害发生发育规律,提高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现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湖南是我国地质灾害较严重的省份之一,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是湖南地质灾害的主要方面,约占地质灾害总数的60%以上.诱发的灾害种类达30余种,主要为滑坡、地面岩溶塌陷、矿山采空区地面沉裂、崩塌及泥石流5种,占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总数80%以上.它们的发生与切坡开挖、抽排地下水及坑道洞室开挖等工程活动关系最为密切.文章通过对诱发地质灾害的情况分析,归纳出人类活动方式及各类工程活动与诱发地质灾害的相关关系以及诱发各类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发育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广州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基础上,通过分析广州市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现状,进一步探讨了地质灾害成因类型与地质环境条件之间的密切关系。地质环境条件差异决定了不同地质灾害类型在空间位置上的分布特点。北部低山丘陵区地质灾害点占地质灾害总数的82%。北部花岗岩分布区,由于残坡积土层厚度较大,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占该灾害总数75%。外部诱发因素决定了不同地质灾害类型在时间上发生的频率和密度。其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和强降雨又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其中,自然因素诱发占地质灾害总数的20.5%,人为因素诱发占地质灾害总数79.5%。因此,控制人类工程不合理活动和提高人民群众对地质灾害的预防意识,是减少地质灾害发生和降低或避免地质灾害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主要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11.
卡房镇是“锡都”个旧市主要的锡、铜等有色金属矿区之一。卡房集镇东部由于地形地质条件复杂,降雨集中,人类工程活动强烈,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十分发育,成为了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介绍了卡房集镇东部滑坡、泥石流的灾害情况,总结了其发育和活动特征,并详细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该区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泸定县发生Ms6.8级地震,诱发大量次生地质灾害。为深入认识此次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及特征,分析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及潜在风险,文章基于现场调查获取的一手资料,结合震区首轮地质灾害排查成果、遥感解译和区域地质背景综合研究,对地震地质灾害的特征、控灾条件及防灾减灾对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截至2022年9月14日22时,地震重灾区泸定县和石棉县境内,地震共诱发有威胁对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565处(包括崩塌331处、滑坡234处),导致81处已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剧变形;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以中、小型群发性高位崩塌和滑坡为主,主要集中分布在震中附近地震烈度Ⅸ度区域,包括泸定县磨西镇、得妥乡、得妥乡—德威镇段大渡河两岸及石棉县草科乡、王岗坪乡;根据汶川地震经验,认为位于地震烈度Ⅸ度区内的湾东河等流域,在未来5 a内泥石流将处于活跃期,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需考虑其高频率、黏性泥石流等特征;得妥乡—德威镇段大渡河两岸残留在坡面的崩滑体在降雨作用下易转化成坡面泥石流,建议在防治工程设计时要充分考虑2种灾害类型的转化形式。研究可为震区地震地质灾害防范及灾后重建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灾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豫西南山区。地貌类型以中、低山为主,地表多出露变质岩及侵入岩,岩体风化强烈,多赋存基岩裂隙水,地质构造发育,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园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通过野外调查及评价,园区处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和泥石流。针对地质公园这一特色旅游,提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保障当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威信县地质构造较复杂,地质灾害破坏严重。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及地裂缝五种。其中以滑坡和不稳定斜坡为主,灾害点分布较广且个体规模小,稳定性较差。调查显示,威信县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发生时多种致灾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威信县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得出: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地形地貌、生态植被等因素是滑坡、泥石流、崩塌及不稳定斜坡形成的基本条件;降雨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是形成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缝及不稳定斜坡的主导因素。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应采用以群测群防为基本手段,与搬迁避让、工程防治、生物防治、清除危岩(土)体及排水为主的防治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余姚市地处浙东沿海,受2013年23号强台风“菲特”影响,遭受百年一遇强降雨,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因灾损失达200×10^8元以上。通过对余姚159处地质灾害的调查和统计分析,余姚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滑坡占本次地质灾害总数的64.2%,主要为小型浅表土质滑坡,中型泥石流2处。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雨、地形地貌、松散层厚度以及人类活动等多个方面因素有关,其中松散层厚度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最为明显。文中提出了相关的预防措施,通过加强防灾避灾宣传,严格审批农村切坡建房,对重要地段的适当回避等,防治并举,以减轻同类地质灾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长白山火山次生泥石流是由长白山火山喷发引起的火口湖中的水沿长白山北坡缺口,以类似水库溃坝的形式突然溢出而形成的短时间、大体积的水流,是携带着地表的松散堆积物,沿着沟谷和山坡向下快速流动的一种类似洪流的特殊泥石流.笔者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模拟试验的基础之上,采用FLOW-3D数值模拟软件,对长白山火山喷发引起的次生泥石流灾害进行大范围的数值模拟,并着重研究其对二道白河镇地区的影响程度,旨在为政府决策和防灾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泥石流总体积为30.27亿m3时,二道白河镇将完全被泥石流淹没;不论哪种泥石流体积假设情况,泥石流都将到达二道白河镇,并对其造成危害;一旦火山爆发,二道白河镇居民可逃生时间只有30~42 min.  相似文献   

17.
映秀—卧龙公路沿线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映秀—卧龙公路是汶川地震灾区距震中最近、震害最为严重的一条公路,本文对沿线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依据震害特征,将沿线震害划分为斜坡中上部强风化岩体及土层失稳、结构面切割岩体崩滑失稳、滑坡、泥石流等4类,并分析了沿线震害发育规律。调查表明:龙门山后山断裂两侧地震地质灾害呈现显著的差异性,主要是由深大断裂的消震隔震效应,地貌放大效应,地质结构等三方面因素决定的。通过134条实测剖面分析,研究了地震失稳斜坡坡度和失稳部位。地震诱发失稳斜坡坡度在33°~84°之间,主要分布在41°~65°之间,可以认为地震诱发斜坡失稳灾害主要发生在40°以上的斜坡。斜坡失稳部位主要分布在斜坡中上部以及地貌突出部位,主要失稳部位在0.4坡高以上。从研究斜坡动力失稳的角度,将沿线斜坡划分为基岩-土层及强风化层斜坡地质结构、不利外倾结构面基岩斜坡地质结构、块状构造基岩斜坡地质结构、块碎石土层斜坡地质结构等几种地质结构模型,分析论述了各种地质结构相应的地震地质灾害类型及特点。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蓄水后,涉水新型城镇建设面临的地质灾害及其风险定量评价难问题,在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基础上,以重庆市万州区大周镇集镇区为例,通过分析计算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稳定性和危害性,构建了基于斜坡单元的危险性评价和基于危险源分析的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的城镇尺度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框架。定量计算不同重现期降雨极值情景下的斜坡稳定性和不同灾害强度下承灾体易损性,实现了库区集镇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地质灾害风险现状分析,提出了大周镇集镇区国土空间规划建议。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结果对制定地方发展规划具有指导意义,评价方法对同类沿江城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三门峡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文章着重论述了三门块市地震、地面变形、崩塌、滑坡、泥石流、土壤侵蚀、地方病等主要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分析它们发生和发展的地质环境背景。包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并对人类经济活动引起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土壤侵蚀发展趋势、地面变形等问题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主要地质灾害采取的防治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