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ESS (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空间卫星提供的短曝光、高精度光度测量为寻找并区分变星与搜寻行星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利用变星源的光变曲线,使用周期频谱分析与光变折叠等一系列方法分析了TESS空间卫星21扇区19995颗拥有高质量光变数据的目标源,并对这些源进行了分类,共获得4624颗变星,其中食双星322颗、脉动变星470颗、行星凌星37颗.所得变星结果与VSX (The International Variable Star Index)变星表进行了交叉比较,共交叉匹配了625颗变星源,这些交叉源中共有131颗为食双星系统、31颗为脉动变星,并通过周期频谱分析获取了双星绕转以及脉动周期.另外在59颗变星中发现明显耀发现象,交叉源中有8颗变星为行星凌星并同样通过周期频谱分析获取了行星绕转周期,从而验证了TESS空间卫星数据对变星分析的可行性.通过利用TESS空间卫星21扇区获得的变星周期结果与VSX变星表中提供的变星周期对比,发现与VSX变星表中绝大部分变星的周期一致,有一部分结果与VSX变星表中的结果差别较大,对这些变星周期结果做了进一步修正,并给出了变星表未列出的变星周期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1957—1958年间,作者使用上海天文台佘山工作站的口径40厘米折光望远镜,以柯达103a-0底片,对天兔座的球状星团 M79(NGC 1904)拍摄了9张底片(佘 M79I-Ⅸ).这架望远镜的情况可参阅文献.当时从这9张底片中发现了两颗以前未经查到的变星.依照发现时序,这两颗变星的编号,当继罗西诺(L.Rosino)在这个星团中所发现的变星之后,而列为第7号和第8号变星.  相似文献   

3.
蒋世仰 《天文学进展》2002,20(3):245-255
δScuti型变星是赫罗图上A3-F5区间的主序及其以上的一种周期短于0.3d的单周期或多周期小变幅脉动变星,与它们相关的变星有矮造父变星,γDol变星,蓝离散星,金属线星,A型特殊星,λBoo变星的δDel变星,有些赫比格Ae/Be星也存在类似的脉动,对自1964年起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给出了1995年后新发现的相关变星数和最可靠的周期变化表,提出应当用双星轨道光时效应来解释实测得到的变星周期变化中的幅度很大的成分,统计表明自转越快变幅越小,因此年轻星团中不可能存在大变幅变星,变幅随周期的分布有3个极大值,最大变由是周期0.17d处的1.0mag,恒星系统内变星的平均周期越短系统的年龄越大,金属丰度也越低。  相似文献   

4.
8.变星星历表的应用变星的观测与研究是广大天文爱好者很乐于做的事。书上说有这类变星,那类变星,究竟是什么样的?需要自己去观测检验。熟练的观测者还可能有所发现,那意义就更大了。在观测之前,先要了解一下《天文普及年历》中有关变星的列表。(1)长周期变星(...  相似文献   

5.
δScuti型变星是赫罗图上A3~F5区间的主序及其以上的一种周期短于0.3 d的单周期或多周期小变幅脉动变星.与它们相关的变星有矮造父变星、γ Dol变星、蓝离散星、金属线星、A型特殊星、λBoo变星和δDel变星.有些赫比格Ae/Be星也存在类似的脉动.对自1964年起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给出了1995年后新发现的相关变星数和最可靠的周期变化表,提出应当用双星轨道光时效应来解释实测得到的变星周期变化中的幅度很大的成分.统计表明自转越快变幅越小,因此年轻星团中不可能存在大变幅变星.变幅随周期的分布有3个极大值,最大变幅是周期0.17d处的1.0 mag.恒星系统内变星的平均周期越短系统的年龄越大,金属丰度也越低.  相似文献   

6.
对低温变星的脉动激发机制中的一些争议问题进行了评述:(1)大多数人相信γDoradus型变星是由所谓的阻塞对流机制所激发.研究表明,γDoradus和δScuti变星的激发机制不存在任何实质性的差别,他们是更大一类δScuti-γDoradus变星的2个次群:δScuti变星是p模脉动子群;而γDoradus是g模脉动子群.(2)大多数人相信太阳5分钟振荡和恒星的类太阳振荡被对流所阻尼,他们是由所谓湍流随机激发机制驱动的.研究表明,对流并非单纯只是脉动的阻尼机制,否则无法解释Mira变星和类Mira变星.利用非局部和非定常的恒星对流理论,不仅可以重现δScuti和γDoradus脉动不稳定区,也可重现低光度红巨星的类太阳振荡和高光度红巨星的类Mira振荡特性.  相似文献   

7.
在第一节引言里,说明了造父变星周光关系在天文学上的重要性;叙述了沙泊莱周光关系以及周光关系零点问题发生疑难的经过和对待这问题本题作者的看法.第二节里胪列了自1939年以来关于造父变星零点的31个结果,包括本文的3个结果.按照结果的性质和所用的方法分6表列出.对每个结果进行了扼要的说明或讨论,对其中不能采用的11个结果有较详的评论.沙泊莱周光关系的另点暗了1星等多是根据威尔逊的结果,后者所以有这项大的差异,在本文里完全得到解释.第三节里推导出了同时对星的视星等和绝对星等瀰散的改正式和对于造父变星的应用法,也给出了平均距离和平均视差之积,的正确公式.最后,在第四节里,把所有可用的结果总起来求出3个权重平均值;1个是差值,即观测星等和根据周光关系以及天琴座 RR 型星绝对星等所算得的星等,两者的差,1个是周光关系零点改正值;最后1个是天琴座 RR 型星的绝对星等值.把这3项结果统一考虑,对第1项结果给以2倍的权重,最后得到对沙泊莱周光关系的零点政正是-1~m.28,天琴座 RR 型星的绝对星等是 0~m.34.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了δScuti型变星V6 5 0Tau的测光研究结果并讨论了这类变星振幅的变化。根据Arets2 0 0 0的综述“通过谱线变化做模式证认” ,介绍了光谱观测研究δScuti型变星的方法。最后介绍了熊大闰和邓李才的理论模型及δScuti型变星理论的脉动不稳定带  相似文献   

9.
ZB44=G512是位于球状星团M4的C-M图上红巨星支顶部的星。在1975年紫台拍的双筒底片上,姚保安发现它有可疑快速变光,后经多次照相观测,不能排除变光的可能性。1980年我们用北台60公分反光望远镜进行光电观测,看来变光确实是存在的。最引人注目的是在λ_e≈6250波长上,它有变幅约0~m.15,准周期约68.5分钟的快速变光。就我们所知,发现红巨星有这样的光变还第一次,如果为进一步的观测所证实,显然对变星理论和天体演化理论都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对已发表的反常变星ZB38=G30和ZB39=G327也进行了光电观测,看来照相发现的光变属实。 由于光电观测是在大天顶距时进行,从现有径向变星脉动理论看,C-M图上性质很不同的红蓝星却有相似的变光形式是难以理解的,而按现有的文献上的知识,又找不到哪种误差可以完全解释观测到的准周期光变。所以我们重复文献[7]说过的话,除非发现了新的误差来源,否则我们不得不得出结论:M4方向存在着一群反常变星。 迫切需要进一步的观测来证实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0.
变星的光电观测刘学富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进步,天文爱好者队伍日益扩大,观测设备和水平也有很大改进。一些青少年天文馆、天文台,甚至私人都拥有光电光度计等望远镜终端设备以及相应的微机软件。所以在这里,我们以食变(双)星、脉动变星的光电测观为例,谈谈光电测光...  相似文献   

11.
邓世兵  马骏 《天文学进展》1994,12(3):229-244
本文继续介绍变变星在紫外,极端紫外(EUV),以及X射线波段的辐射特征。我们仍然从观测现象和理论解释两个方面来介绍。激变变星在这些波段有很强的辐射,因而有丰富观测理,这对于我们更好的认识这类吸积系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每月变星     
浩淼 《天文爱好者》2010,(12):18-21
为了让《本月变星》更好地为大家提供适时的变星信息,编辑老师与我商议,决定自本期开始,每期介绍下月的变星,以免因同好们拿到杂志的时间延误而导致信息过时。因为已经不是在写“本月”的变星了,故栏目改名为《每月变星》。本期《每月变星》将介绍2010年12月和2011年1月两个月期间适合不同爱好者观测的变星,希望大家喜欢!  相似文献   

13.
在寻找变星的时候,我们需要使用合适的星图把变星和星空联系起来,不同的变星需要的星图也不一样。变星的类型、亮度、位置等决定了观测(寻找)它需要的星图,同时也决定了观测它的难度。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典型的例子来了解不同难度的变星的寻星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4.
从本期开始,《本月变星》栏目就要和大家见面了,我将用一年时间为大家介绍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各月容易观测的变星。作为《变星观测攻略》中变星介绍的补充,这里介绍的变星更多也更侧重实践。由于《变星观测攻略》要到之后几期才会详细介绍变星的观测方法,最初几期中介绍的变星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可以参考观测:完全的初学者则可以留到学习完观测方法再说,因为实际上“本月变星”不一定非得要本月才能观测,相反地,在《变星观测攻略》中我们会提到,季节性不易观测的变星的数据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5.
20个激变变星或相关天体的分光证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宗云  刘武 《天文学报》1999,40(1):1-15
在20个研究得很少的激变变星或者曾经被分类为激变变星的相关天体的光谱中,13个被证实为属于激变变星(65%),另外7个似乎应该被排除(表1第8列),不像其他研究者那样,仅给出非激变变星或热天体,还以更强的证据和更多的光谱特征征认出1个DA型白矮星,4个双星系统及其子星的光谱型。新的光谱资料不支持FY Per的Herbig Ae/Be分类,它是一个激变变星。对于PG1712+493,不仅给出星和云的  相似文献   

16.
1975年春夏用紫金山天文台40公分双筒望远镜和北京天文台40公分双筒望远镜对蛇夫一天蝎暗云区进行了照相观测.在测量的26片(对)单点及多点露光底片上发现了11颗新的快变星及星云变星。其中一颗是耀星,一颗是金牛座T型变星,其余可能是星云变星.介绍了资料处理方法并给出了新变星的光变曲线和证认图.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学术交流和准备亚太会议,1987年3月24日-27日在上海市金山县由中国天文学会恒星和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天文学会和上海天文台联合举办了第二次全国恒星和行星物理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76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上宣读了43篇学术报告和9篇邀请报告。 会议学术交流报告的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包括密近双星、行星、各类变星、Be星、星团和恒星动力学等领域。主要内容有: (1)银河系结构和动力学常数新值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Mira变星的光谱型、周期以及与之成协的OH脉泽频谱出发,按辐射压驱动恒星风的质量损失机制,计算了42个有OH脉泽双峰频谱资料的Mira变星的质量损失率,从而找出了Mira变星质量损失率与恒星光度、脉动周期以及成协脉泽源速度的关系.在质量损失率和表面有效温度之间未见明显的依赖性.文中最后对所得结果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我们对周期小于周期分布空缺段的激变变星,重新进行了周期分布统计,使用了比Warner等人更多,更新的资料,统计中发现一个AMHer型CVs:GRUV1偏离了Warner等人的统计结果,我们给出了CVS新的周期分布图和相应于此分布的随机概率。虽然结果与Warner等人的不同,但周期分布同磁场仍呈现一定的相关性,磁激变变星与非磁激变变星同样显示出成团趋势。  相似文献   

20.
1993年6月20-25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143次学术讨论会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召开。会议的名称为:太阳如同一个变星。讨论的主题是:太阳和恒星辐射的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举办此次会议的目的是总结和评论近年来对太阳和恒星辐射变化进行观测所取得的最新结果,理论解释、经验和物理模型以及太阳辐射变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此次会议的发起、主办和组织单位多达10个。主办单位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10委员会(太阳活动研究委员会)。共同负责的组织还有: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12(太阳大气辐射和结构)委员会、第27变星)委员会、第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