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在 232 MHz观测太阳,具有 3·8’的空间分辨率、 20 ms 的时间分辨率和高灵敏度及很好的抗干扰能力.1999年共观测到12次大爆发,其中8次与日冕物质抛射相关.可以利用米波射电爆发预报CME事件.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DFT象复原方法讨论了用单个小口径射电望远镜获得高空间分辨率图象观测的细节。包括天线方向图的实测和拟合,一维射电太阳象滤波函数的确定,噪声对复原精度和空间分辨率的影响。最后给出了三次试观测的复原结果。其中1987年7月1日的结果与Fleurs站干涉仪的观测结果十分相似。从所得的结果的细节估计达到了7角分的分辨率。附录部分给出了利用射电太阳一维扫描像求出射电天线等效口径和主瓣宽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韩溥  黄福泉 《天文学报》1995,36(2):193-199
在紫金山天文台13.7米望远镜22GHz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22GHz太阳高时间分辨率的观测系统。本文介绍了在原系统基础上改造的波束/负载调制器和双温定标系统,以及为实现高时间分辨率而专门研制的QJ-2AG高速后端和独立的微机数据采集系统。投入使用的22GHz太阳高时间分辨率观测系统在时间分辨率为10ms时,灵敏度为0.02sfu,系统增益稳定性在全功率方式下为0.8%/30分钟,数据丢失率小于1  相似文献   

4.
太阳微波M型爆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北京天台1998年4月15日观测到的一个太阳微波M型爆发事件。M型爆发实质上是III型爆发的一个次型,它由两个连续的U型爆发所组成,即爆发源在同一个磁环中由于磁镜的作用而连续往返运动后的轨迹,但是在低时间分辨率(0.2s)记录资料中却是U型爆发的形态。因此高时间分辨率(8ms)的记录资料能更准确地反映M型爆发源的真实运动情况。对比组成M型爆发的两个U型爆发,可以看到,该磁环很可能处在下降的演化  相似文献   

5.
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m射电望远镜,对5个行星状星云给出了新的谱线观测结果。其中行星状星云M1-8和M3-3已探测到CO(2-1)的发射,给出了它们的CO(1-0)观测结果;为曾进行过CO观测,但未探测到CO发射的行星状星云M1-12、M2-43和NGC6537,第一次证认了它们的CO(1-0)发射。  相似文献   

6.
分析北京天文台1998年4月15日观测到的一个太阳微波M型爆发事件.M型爆发实质上是Ⅲ型爆发的一个次型,它由两个连续的U型爆发所组成,即爆发源在同一个磁环中由于磁镜的作用而连续往返运动后的轨迹,但是在低时间分辨率(0.2s)记录资料中却是 U型爆发的形态.因此高时间分辨率(8 ms)的记录资料能更准确地反映M型爆发源的真实运动情况.对比组成M型爆发的两个U型爆发,可以看到,该磁环很可能处在下降的演化阶段.最后讨论该磁环可能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怀柔太阳观测基地最近完成的一套实时高分辨太阳磁场观测系统。系统采用局部相关跟踪算法来提高磁场观测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同时对相关跟踪算法的实现程序进行了优化以满足常规太阳磁场观测的要求。通过对试观测和常规观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1)该系统能够大大提高单色像、磁场数据的对比度和空间分辨率;2)对相关跟踪算法的优化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时间分辨率,系统可以投入常规观测使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云南天文台用于观测研究太阳射电230 ̄300MHz米波爆发精细结构动态频谱仪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由于高时间人辨率和高频率分辨率观测采样带来的大数据量存储和处理。该系统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目前已投入23周峰年太阳射电爆发频谱观测。  相似文献   

9.
宇宙信息     
宇宙信息宇宙年龄危机有望得到解决1986年8月下旬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124次(观测宇宙学)讨论会上宣布的宇宙年龄最好的结果是140-200亿年,而利用球状星团的赫罗图可以推出星团和银河系的年龄为130~180亿年,至少不能低于114亿年。...  相似文献   

10.
天王星卫星CCD观测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5 年8 月在上海天文台利用安装在1 .56 米望远镜上的CCD 探测器对天王星五颗主要卫星进行了定位试观测。将观测所得的位置资料与其理论值做了比较。结果表明:CCD观测的位置精度优于照相观测的结果。这些资料对于卫星轨道的研究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1.
太阳二十二周峰年云南天文台四波段射电同步观测结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主要介绍云南天文台“四波段太阳射电高时间分辨率同步观测系统”1989年12月至1993年4月观测事件的统计结果,对102个射电爆发进行了初步分析,着重揭示几个类别典型事件的时间轮廓,说明射电高时间分辨率观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根据1994年Islike&Benz给出的1-3GHz频带上的微波Ⅲ型爆发和微波尖峰幅身的分类定义,分析北京天台2.6-3.8GHZ频带上观测到的微波爆发的精细结构,通过分析发现该定义有局限性。本重新定义了该波段上的微波Ⅲ型爆发和微波尖峰辐身,并讨论了这种分类定义与设备时间分辨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畔观日食李良天赐观测良机1997年3月9日上午发生日全食,地处我国北部边陲的漠河县正好位于日食中心带内。这是本世纪末在我国大地上所能观测的最后一次日全食。下一次将在2008年8月1日出现在我国西北地区。从全世界角度来说,大约每三年发生两次日全食...  相似文献   

14.
空间VLBI研究的现状和未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万同山 《天文学进展》1999,17(2):136-147
空间VLBI卫星VSOP/HALCA是日本宇航科学研究所(ISAS)的飞行任务,已经在1997年2月升空。它拥有8m直径的射电望远镜,远地点达22000km。和地面的射电望远镜联合观测(干涉观测),其最高分辨率比地面VLBI提高了3倍。该项空间VLBI观测由NSAS的地面跟踪站支持。第一批VLBI图像已经在因特网上发表。RadioAstron项目由俄罗斯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天文空间中心(ASC  相似文献   

15.
本文叙述了利用离散傅里叶变换对资料序列进行复原的方法,并对在云南天文台10米天线射电望远镜的21厘米波段对太阳扫描观测的结果进行复原试验,获得了约7角分实际分辨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谱线观测在天文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较高的频谱分辨率可以为研究天体细节带来便利,但在高频段谱线观测领域,使用传统的采样方法实现较高的谱线分辨率十分困难。目前,一种利用高性能芯片实现的用于射电天文厘米-分米波谱线观测领域的新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的诸多弊端,使用较低的采样带宽就可实现较高的频谱分辨率。这是一套完整的采集、处理、存储方案。首先将高频信号进行模拟下变频处理,再将处理过的低频信号交由上位机软件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积分处理,最后保存成需要的文件格式。整个系统的采集参数由观测者通过上位机软件进行配置。  相似文献   

17.
从2004年10月起,国家天文台怀柔射电频谱仪增加了新的超高分辨率观测模式:在1.10~1.34 GHz频带其时间分辨率为1.25 ms,频率分辨率为4 MHz。报告了3个超高分辨率下观测到的太阳射电精细结构事件,包括射电尖峰辐射、鱼群结构和重叠的精细结构,在射电精细结构之后8~14 min,在米波段都发现射电II型爆发,3个事件的米波II型爆发(示踪着日冕激波)都有相关联的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CME)。  相似文献   

18.
用于分子谱线观测的512路数字式自相关频谱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坚  王建华 《天文学报》1995,36(1):80-85
本文简要介绍了采用一比特自相关技术实现的512路数字式自相关频谱仪的工作原理及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构成。该频谱仪主要用于分米及cm波段分子谱线观测。频谱仪系统时钟可在625KHz和20MHz之间按2的倍率选择,最大分析带宽为10MHz。最高频率分辨率为0.61KHz,相应于18cm波段的速度分辨率为0.1km/s。文章最后给出了利用上海天文台25m射电望远镜观测OH脉泽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e-VLBI技术继承了VLBI本身具有的极高角分辨率,且其利用高速通讯网络传送观测数据,能够快速得到观测结果,这些优点对于卫星的快速测定轨和提高卫星现有的定轨精度是十分有利的。通过对e-VLBI技术特点的分析及其发展历程的回顾,并结合卫星的差分VLBI观测原理,重点阐述和讨论了e-VLBI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发展及要求,展望了我国未来e-VLBI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站的137m射电望远镜,对10个行星状星云给出了新的CO(1-0)谱线观测结果.其中4个行星状星云:NGC6445,M159,M49和M251,已有过CO(21)的观测,本文第一次给出了它们的CO(10)的测量结果;对2个别人曾经观测过但未测到CO的行星状星云:Sh271和M418,本文第一次证认了它们的CO发射;对4个别人从未进行过CO搜寻的行星状星云:VV18,M252,He2459和K331,本文第一次进行了观测,并得到了它们的CO(10)谱.由CO的发射谱征可见,VV18可能是一个误分类的行星状星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