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地面、高空和卫星观测等资料,分析了2001年9月18~20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侧的强暴雨天气过程,揭示了暴雨的激发机制和若干中尺度特征。主要结果是:(1)导致本次突发性强暴雨天气的中尺度系统是在一天内,在同一区域重复新生的2个中-β尺度对流云团。(2)边界层东南低空急流的不断加强和非地转变化对强降水天气起积极作用。(3)在强降水天气发生的每一时段,散度变化均较涡度变化对强降水天气的指示性好,前与暴雨的关系更为密切。(4)大气运动非平衡强迫激发气流辐合增长是强降水天气的主要激发机制,未来12h强降水发生的区域、降水强度、中心变化与非平衡强负值区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2004年9月3—5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认为造成“9.3”暴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台风“桑达”共同作用下在四川盆地东北部形成了强阻塞气流;(2)云贵高原到四川盆地的西南低空急流将南方高温、高湿空气源源不断地向输送四川盆地,为四川盆地东北部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3)500hPa四川盆地北侧的高空切变和700hPa西南低涡是“9.3”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1993年“7.13”和“7.21”陇南两次区域性大—暴雨天气个例的对比分析,发现两次天气过程各有其特点,它们在形成及主要影响系统上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1994年8月5日宝鸡地区区域性强对流暴雨天气的诊断分析,应用Q矢量散度方程有关项从热力和动力两方面揭示了形成这次强对流暴雨的天气尺度背暴;有利的高空温压场配置,促使高空槽南压东移,地面冷锋抬升作用加强,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飑线,从而形成强对流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5.
甘孜州日雨量≥50毫米的暴雨天气特少,但由于州内特殊的地形、地貌及地质结构等原因,日雨量≥25.0毫米的降水天气过程就足以造成灾害,所以将州内的暴雨标准确定为日雨量≥25.0毫米,24小时内有≥4站出现暴雨定为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本文从地面、高空影响系统、数值预报产品特征及本地能量特征、客观预报结论等方面对今年“6.17”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6.
从地、市气象台所能掌握的天气实况资料、计算手段及预报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从环流形势背景、影响系统及产生暴雨的条件分析入手,指出94.6.29暴雨天气是由副热带高压后部的低空西南急流前部的风速不连续带的北抬造成的。低空西南急流的加强及急流轴上最大风速的北传,为这次暴雨天气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山脉的阻挡抬升和喇叭口地形对暴雨中心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耿敏  王建林 《山东气象》2008,28(2):10-12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和风廓线资料,对2007年7月18-19日发生在青岛地区的区域性暴雨进行分析,发现: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这次暴雨过程,一些物理量分布对暴雨的落区有指示意义,多普勒天气雷达在中小尺度天气监测和临近预报中表现出极大的优越性,可以利用雷达资料判断强对流天气的移动方向、发展和消亡,实时的凤廓线资料能够反映探测高度上气流的结构和变化。  相似文献   

8.
1996年3月25~31日,广西出现了1996年第一场暴雨天气过程,全区大部降了暴雨,局部地区有大暴雨.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桂西北秋、冬、初春连军的严重状况,这是一次久旱转雨的转折性天气,这场暴雨特点是: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本文从环流形势及能量场对该过程进行综合分析。1环流形势分析暴雨发生前一天的08时500hPa图上,乌山以西为一阻塞高压,亚洲中纬度气流平直,多短波槽活动,在孟湾有南支槽,副高呈东西块状.位于南海海面到菲律宾以东洋面上,静止锋在桂中摆动。25日南支精前暖湿气流加强。与冷空气交汇于副高北侧的桂北…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资料对产生“97.8.13”西向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系统和气流结构进行分析。分析表明高空有三支不同性质的气流直接对暴雨的发生、发展产生作用。西南气流直接对暴雨的发生、发展产生作用。西南气流的急流轴,垂直方向位置偏低,急流狭窄。700hPa偏东气流和西南气流在交汇处形成强烈的能量锋区,成为暴雨发生发展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10.
T639数值预报产品对一次广西秋季暴雨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加深对华南秋季暴雨的认识,利用常规资料、T639数值预报产品对2008年10月31日~11月1日广西西部秋季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天气过程是由地面弱冷空气、低空切变和副高边缘偏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造成的。对流层低层东南气流和中高层的西南气流输送的水汽在广西西南地区上空交汇,是造成这次强降水天气的有利条件。广西西南地区较强的差动涡度平流和差动假相当位温平流增强了该地区的上升运动。强烈的上升运动是造成本次暴雨过程的直接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1.
着重从高、中、低空三支气流的相互作用及次天气尺度、中尺度系统和地形的影响,对暴雨的强度和落区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在高、中、低空三支气流共同作用时,才有利于产生强的暴雨过程。同时对暴雨过程的间歇性问题,也提出了一些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2.
青衣江流域“93.7”特大暴雨天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衣江流域是我国著名的多暴雨区。从天气学角度,对1993年7月28~29日,该区域产生的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及天气尺度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特征、中尺度特征、地形作用等分别作了较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此过程为一典型的青衣江流域中β尺度暴雨过程。它产生的原因为,100hPa南亚高压东西向脊线位于该区域上空,500hPa青藏高压东移后高原低涡切变迅速增强并促使地面──700hPa中尺度地形涡旋强烈发展,而迎风坡和喇叭口地形对暖湿空气的强迫辐合和抬升,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降水强度.太阳对地表面辐射增温及边界层的感热、潜热汇对中尺度地形涡旋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89.7.9”川东北持续性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常规资料作计算分析,并结合时间间隔比较密结的卫星云图资料,对1989年7月9-10日发生于四川盆地东北部的暴雨天气过程,中尺度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揭示了与暴雨天气相联系的中尺度涡旋的活动特征以及大气内部非平衡强迫在暴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一些对暴雨分析预报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14.
张飒  刘诗军 《山东气象》2000,20(2):22-24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4,对“99.8”山东特大暴雨进行数值模拟,探讨了弱冷空气、地形、东南气流对本次过程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中低层中尺度涡旋是造成本次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其空间上的倾斜特征是本次特大暴雨天气的触发机制之一;弱冷空气是特大暴雨的直接触发因素;地形的辐合抬升作用是暴雨加剧的另一主要原因,东南气流为特大暴雨提供了水汽来源。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溃变原理中V-3θ图结构分析方法,并结合实例对“2007.06.14”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预测分析。V-3θ图是利用大气中温、压、湿、风的垂直分布判断大气滚流对天气演变的影响来预报天气转折性变化。结果表明在暴雨天气的预测中,溃变原理V-3θ图结构分析方法是一种有效的预测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赣南"10.28"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径向速度、降水回波、雨强等资料的分析,发现"10.28"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期间,赣南上空1000m以下为偏北气流,1000~1500m左右为偏南急流,1600m以上为西南气流,这种气流结构是这次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发生的环境场;在这次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中,降水回波特点是大部分降水时间的回波强度在20~30dBz,回波结构呈弥散状态,降水回波范围广,回波雨强偏弱;这次连续性暴雨过程以层状云降水为主,但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17.
春季南支槽与广西暴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1980-1989年3-5月影响广西73次南支槽活动过程分析,提示:其中有60.3%影响广西和华南,产生局部性暴雨以上的天气过程;大范围暴雨和全区性暴雨过程主要发生在4-5月;南支槽暴雨除与冷空气共同作用外,还与南亚西南季风的建立、爆发以及与对流层低层低伟越赤道气流的加强紧密相关,而且在全区性暴雨产生之前有一定的先兆性;初步研究,归纳出南支槽暴雨前一天500hPa的4类流型特征,并给出一些判据  相似文献   

18.
台风对西南低涡影响的数值模拟与诊断个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国兵  沈桐立  韩余 《气象科学》2006,26(6):620-626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MM5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对2004年9月3~6日因西南低涡造成四川盆地和重庆地区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开展了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中,西南低涡生成后由于受“桑达”台风的阻塞影响,西南低涡移动速度变慢,强度增大,生命期延长。同时“桑达”台风西侧吹入内陆的东北气流在西南低涡的东南侧转变为西南气流的过程中出现气流辐合并使得水汽迅速聚积,从而触发了在西南低涡附近形成特大暴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9.
暴雨激发和维持的正、斜压强迫机制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忠明 《大气科学》2007,31(2):291-297
针对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都伴随着对流层中低层有很强的气流与水汽辐合持续的天气事实,摒弃传统研究中把散度方程局限于水平动力方程约束的观念,从湿斜压原始方程出发,导出了包含热、动力耦合强迫作用的散度演化方程,揭示了正压大气非平衡强迫和湿斜压大气热、动力耦合强迫在暴雨激发和维持中的重要作用,阐明了持续性暴雨过程中对流层中低层强烈的气流与水汽辐合长时间维持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0.
通过1980~1989年3~5月影响广西73次南支槽活动过程分析,揭示:其中有60.3%影响广西和华南,产生局部性(≥3站)暴雨以上的天气过程;大范围暴雨和全区性暴雨过程主要发生在4~5月;南支槽暴雨除与冷空气共同作用外,还与南亚西南季风的建立、爆发以及与对流层低层(850hPa)低纬越赤道气流的加强紧密相关,而且在全区性暴雨产生之前有一定的先兆性;初步研究,归纳出南支槽暴雨前一天500hPa的4类流型特征,并给出一些判据,为提高前汛期暴雨预报准确率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