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5 毫秒
1.
我国四季极端雨日数时空变化及其与海表温度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60—2004年我国586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对每个季节和每个站点,以雨日降水量升序排列的第90个百分位值定义极端日降水阈值,分析揭示了我国四季极端雨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与海表温度异常的关系以及相联系的大气环流异常型。结果表明,我国长江流域极端雨日数在冬季和夏季呈显著增加趋势,华北地区极端雨日数在冬季显著增加、而在夏季显著减少,华南地区极端雨日数在春季显著增加,东北地区极端雨日数在冬季和春季显著增加,而西北地区极端雨日数在四季均显著增加。各季极端雨日数在线性趋势变化之上表现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并且其典型异常型明显不同,春、秋季表现为长江以南与以北地区反位相的"偶极型"变化,夏季表现为长江流域与华南、华北地区反位相的"三极型"变化,冬季表现为全国大部分地区同位相的"单极型"变化。我国季节极端雨日数与印度洋-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与ENSO的关系,而ENSO影响我国极端降水异常是通过相应的大气环流异常型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利用1960—2015年湖北省荆州市6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候气温分析荆州春、夏、秋、冬四季初日与长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荆州近56 a四季初日表现为春季和夏季提前,秋季和冬季推迟;春、夏和秋季初日随年代变化显著,而冬季初日随年代变化不显著。季节平均长度夏季和冬季为120 d左右,春季和秋季为60 d左右,夏季日数冬季日数春季日数秋季日数。从年际变化来看,夏季变长,冬季缩短,春秋季变化不明显;从年代际变化来看,夏季明显变长,秋季和冬季缩短较明显,而春季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郑州市近37年季节长短及极端气温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郑州1971-2007年气象资料,分析了四季的长短及极端气温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春、夏季开始日期明显提前,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提前更多,秋季的开始日期明显推迟,冬季变化趋势不显著;夏季持续时间增长,冬季缩短,春秋季节持续时间变化不大;极端最低气温的增温幅度远远高于极端最高气温的增温幅度,"霜日"明显减少,"夏天日数"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采用百分位法确定了极端温度事件,通过t检验法、气候倾向率分析了极端温度事件的年代际及年际变化特征,基于核密度估计方法揭示了四季极端温度事件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城乡差异。结果表明:极端高温和低温日数分别呈现以增加为主和以减少为主的变化特征,这种趋势随时间增强,东部沿海地区最显著。四季极端高温日数增多、强度增大,夏季增多最多、冬季最少,强度增大在春冬季最强。四季极端低温日数减少、强度减小,冬季减少最多,强度减小在春季最强。浙西地区极端温度事件的年际变率小于浙东地区,浙江城市地区四季极端高温强度更强、极端低温强度更弱。  相似文献   

5.
基于1951—2018年的西安国家基本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气候学的四季划分标准及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西安市四季初日的迟早、持续日数的长短及初日和持续日数的阶段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安四季平均初日分别为春季3月21日、夏季5月23日、秋季9月8日、冬季11月6日,春、夏季初日提前趋势比秋、冬季的推后趋势明显;四季持续日数分别为64 d、105 d、59 d、137 d,典型的冬、夏季长,春、秋季短,冬、夏季持续日数分别是秋季的2.3倍、1.8倍。西安四季的初日和持续日数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四季初日和持续日数年际变化除冬季初日分3个阶段外,其余均为2个阶段;春、夏季初日第二阶段较第一阶段分别早12 d、14 d,秋季初日则晚5 d,而冬季第三阶段比第一、第二阶段晚6 d和 4 d;春、冬季持续日数第二阶段较第一阶段分别短6 d、17 d,夏、秋季长16 d、3 d;进入第二阶段,春、秋季持续日数相当,冬季从第一阶段比夏季长43 d变为10 d,夏、冬季持续日数趋于接近。  相似文献   

6.
用TSI天气分型方法分析上海环境空气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TSI天气分型方法,把2003-2005年上海市的气象资料按季节分型,对比分析上海市四季不同天气类型下的空气污染指数,结果发现:四季API最大值的天气类型为冬季Ⅷ型、春季Ⅲ型、夏季Ⅰ型、秋季Ⅱ型;不同天气类型下同一污染物指数冬季差别最显著,春秋季节次之,夏季最不显著;冬季污染物指数最大,春季次之,夏季最小;各季节各天气类型下,均以PM10污染指数最大。  相似文献   

7.
许昌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TSI天气分型方法,把20032005年上海市的气象资料按季节分型,对比分析上海市四季不同天气类型下的空气污染指数,结果发现:四季API最大值的天气类型为冬季Ⅷ型、春季Ⅲ型、夏季Ⅰ型、秋季Ⅱ型;不同天气类型下同一污染物指数冬季差别最显著,春秋季节次之,夏季最不显著;冬季污染物指数最大,春季次之,夏季最小;各季节各天气类型下,均以PM10污染指数最大.  相似文献   

8.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逐日的地面气温数据以及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逐月的海冰密集度数据,并通过气候百分位法统计了逐月的极端低温事件日数,分析了1979-2016年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北半球的极端低温事件与秋季(9-11月)北极海冰变化之间的关系,并挑选了典型年份探讨了秋季北极海冰对极端低温事件可能存在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北半球冬季极端低温事件与秋季关键海区(波弗特海、楚科奇海、巴伦支海和喀拉海)的海冰面积变化密切相关,其中亚洲北部区域冬季的极端低温事件与秋季关键海区的海冰面积有显著负相关关系,而青藏高原区域、非洲北部区域和北美东北部区域冬季的极端低温事件与秋季关键海区的海冰面积有显著正相关关系。通过对典型年份冬季北半球极端低温事件极度异常时的大气环流进行分析后发现,当秋季关键海区海冰异常偏少时,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偏强,其东部偏北风加强,使得欧亚大陆北部的气温偏低,极端低温事件偏多;冬季冰岛低压偏强,其南部的西南风加强,将低纬度温暖的空气带到了非洲北部区域,使其冬季气温偏高,极端低温事件偏少;高层异常反气旋主要位于格陵兰岛附近,其下沉气流不利于形成极端低温天气而导致北美东北部区域极端低温事件偏少。  相似文献   

9.
长株潭城市化进程中极端降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9个气象站1961—2012年降水资料,采用百分位法确定城市群各站春、夏、秋、冬四季极端强降水阈值,分析城市化缓慢发展期与快速发展期城市群四季极端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各站极端降水阈值、日数与强度无明显的地域差异,影响城市群各站极端降水的天气气候系统基本一致。(2)相对于城市化缓慢发展期,快速发展期偏北区域站点春、夏季极端降水日数减少,而偏南区域站点则增加;前后两个时期,春、秋、冬季极端降水强度变化各站较为一致,但夏季南北区域其变化存在明显差异。(3)从城市化缓慢发展期到快速发展期,城市群夏季极端降水距平分布发生明显变化,即北部夏季极端降水由正距平转为负距平,而南部则由负距平转为正距平。  相似文献   

10.
利用商洛市7个国家气象站1961—2020年近60 a的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等资料,选取10种极端气温指数,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累积距平法,对商洛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年际、年代际、季节变化特征,异常性及极端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60 a来商洛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的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其中平均最高气温的线性倾向率最大;除平均最低气温冬季线性倾向率呈下降趋势外,平均最低气温的春季、夏季、秋季和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四季变化均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春季线性倾向率最大,平均最低气温夏季线性倾向率最大;季节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点为20世纪60—90年代为相对偏冷期,21世纪为相对偏暖期;通过M-K突变检验和累积距平法得出商洛年平均气温发生了由低温到高温的突变,突变时间在1987—1988年;分析平均气温异常性得出偏暖年份多出现在21世纪之后,偏冷年份多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尤其集中在60年代中期左右,秋季偏暖年份最多,春季偏冷年份最多;近60 a极端最高气温有显著的年际变化,暖夜日数呈增多趋势,冷夜日数呈减少趋势,暖昼日数较冷昼日数增多明显,昼指数变化较夜指数变化明显,热指数呈上升趋势,冷指数呈下降趋势,进一步说明商洛呈增温趋势。  相似文献   

11.
利用河南省1957-2005年逐日降水,最高、最低和日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近50 a河南省极端天气事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57-2005年河南省暴雨日数、极端降水事件和严重干燥事件发生频率都在增加,但其线性趋势并不显著;暴雨和极端降水的变化趋势呈明显的南北差异;异常高温事件增加而异常低温事件减少,暖冬的趋势比较显著;高温日数和低温日数都显著减少,其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1957-2005年河南省降水和温度极端事件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河南省1957-2005年逐日降水,最高、最低和日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近50 a河南省极端天气事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57-2005年河南省暴雨日数、极端降水事件和严重干燥事件发生频率都在增加,但其线性趋势并不显著;暴雨和极端降水的变化趋势呈明显的南北差异;异常高温事件增加而异常低温事件减少,暖冬的趋势比较显著;高温日数和低温日数都显著减少,其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黔东南大雾气候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1961~2007年黔东南州1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大雾日数资料,对黔东南州大雾日数的日、年、季分布特点、长期变化趋势、年代际的变化特征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平均雾日最多,80年代最少,进入21世纪后具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以秋季雾日最多,冬季次之,春季最少;以11月为最多,2月为最少。并且大雾日数有准40年的周期,在大雾多发期存在着准5年的周期性。大雾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州的中部,东南部和西北部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当前气候背景下,黔西南州的高温热浪事件越来越频繁,为了进一步揭示黔西南高温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减少高温天气对农业、生态等各方面带来损失和不利影响。【方法】该文利用1961—2022年黔西南州8个国家气象站以及2009—2022年208个区域气象站的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数据,运用常规统计方法对黔西南州高温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1)空间上,黔西南州高温天气主要分布在册亨和望谟一带,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同时黔西南州的平均气温、高温日数及极端最高气温均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2)黔西南州高温天气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季(4—8月),4月和5月气温最高,而大范围高温主要出现在5月中下旬、7月中旬和8月,其中8月最为集中,持续时间最长,基本维持一个月之久,日变化上最高气温主要集中在15—17时;(3)近62 a来黔西南州平均气温和每年高温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结论】总体来看,黔西南州高温天气具有持续时间长、区域分布不均、高温频发区域集中等特征,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逐渐降低,高温日数频发区与南亚热带气候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丹东地区大风气候事实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松影  刘天伟 《气象》2007,33(8):97-103
选取1980-2005年丹东地区4个测站的地面自记风记录,分析了大风时空分布特征,揭示了丹东地区大风的一些气候事实.丹东地区大风日数年际变化分3个阶段,1980-1991年正常偏少但波动较大,1992-1998年偏多,1999年以后明显减少;大风天气最多的季节是春季,以4月最多,其次是冬季,夏、秋季最少;大风最多风向是NNW,风向具有季节性差异;大风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关系密切,沿海测站大风日数多于山区,且南大风日数居多.同时依据大风主要影响系统和天气形势特征,用天气学方法对大风进行了分型与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东北地区降水日数、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93站1951—2002年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不同强度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52年来,东北地区小雨事件对年降水量的贡献率呈显著增加趋势,中雨的贡献率略为减少,大雨和暴雨的贡献率变化不大;东北年总雨日减少趋势非常明显,雨日的减少主要体现在小雨日数的减少;年降水强度表现为明显的增强趋势,主要体现为小雨和暴雨强度增强;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多小雨事件,80年代中期之后多中雨以上强度的降水,特别是90年代中期之后多暴雨事件。在显著变暖的20世纪90年代,降水日数明显减少,但暴雨日数基本不变,强度明显增强。对东北地区降水量、降水变幅、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分析表明:该区域降水有向不均衡、极端化发展的趋势,旱涝灾害也有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7.
基于贵州省80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贵州省茶树生长期近50 a来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春茶、夏茶日照时数时间变化较为相似,呈现减少趋势,分别占总站数的95%、93.7%。秋茶时段日照时数时间变化表现为北部、南部呈现减少趋势,中部以西地区呈增加趋势,正值区站点有16个,占总站数的20%。日照百分率的下降主要表现在夏茶,春茶、秋茶下降表现的不很明显。对贵州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照的空间分布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分析,春茶和夏茶生长季节在70年代的日照时数均表现为减少的趋势,而贵州北部夏茶生长季节日照时数年代际变化无论在哪个年代都表现为持续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利用广东省86个常规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近50年广东省降水气候特征,探讨不同等级降水空间分布及随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东省降水丰沛,年均降水量多为1 500~2 000 mm;降水气候特征的区域差异较大,不同区域降水量与降水日数分布差异显著;各月的降水日数差异没有降水量月分布的差异明显,非汛期的日降水量较小,而汛期降水日数多且日降水量大;小雨日和中雨日的区域差异小,大雨日、暴雨日、大暴雨日的大值中心主要集中在广东省的三大暴雨中心地区 (清远中心、阳江中心、海陆丰中心),雨日量级分布大致由北向南逐渐增强,且随着降水等级的增加降雨日数迅速减少;小雨、中雨和大雨的降水贡献率均由粤北地区向沿海地区递减,暴雨和大暴雨的贡献率由粤北向沿海递增;小雨日数显著减少、大雨以上日数略有增多,总降水日数也呈减少趋势;小雨和中雨的贡献率呈减少趋势,大雨以上贡献率增多,使年均降水量呈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88-2017年61个气象站点逐日气温数据,分析了甘肃河东地区近30年各季节极端气温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了ENSO和AO对河东地区极端气温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0年河东地区处于变暖态势中,各季节气温日较差(DTR)、暖夜日数(TN90p)、暖昼日数(TX90p)均呈增加趋势,冷夜日数(TN10p)、冷昼日数(TX10p)均呈减少趋势。甘南高原极端气温指数在各区中变化最显著,春季是各极端指数变化最显著的季节,也是河东地区DTR变化趋势不同于全国的影响因素。DTR于1992年突变后增加,平均气温于1996-1997年发生突变,其余极端气温指数于1997年突变,极端气温指数在其自身以及平均气温突变年份前后的变化反映了区域变暖的态势。El Ni?o影响河东地区冬季DTR的增加,La Ni?a影响冬季TX10p日数增加,AO正相位时河东地区夏季高温事件更易发生。  相似文献   

20.
1961-2010 年东北地区降水事件时空均匀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61-2010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四盟90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降水事件的气候特征及时空分布均匀性变化。结果表明:近50 a来,东北地区年降水量略有减少,但冬、春季降水量显著增加;考虑降水日数,冬、春季降水量增加主要是由于降水强度的增加,夏、秋季降水量减少主要是由于降水频次的减少。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虽然年降水量线性变化趋势并不明显,但是降水量年际间分布不均匀性增加,降水有向极端化发展的趋势,夏、秋季表现更为明显,各等级降水事件尤其是降雪在近20 a时间分布明显不均匀。降水量空间均匀性在1993年发生转折突变,突变后空间不均匀性增加,降水日数空间均匀性在1986年发生变率突变,突变后振荡加剧。降水事件时空不均匀性的增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东北地区旱涝事件发生可能性增加,不同地域旱涝事件同发现象加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