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4 毫秒
1.
利用1960—2015年湖北省荆州市6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候气温分析荆州春、夏、秋、冬四季初日与长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荆州近56 a四季初日表现为春季和夏季提前,秋季和冬季推迟;春、夏和秋季初日随年代变化显著,而冬季初日随年代变化不显著。季节平均长度夏季和冬季为120 d左右,春季和秋季为60 d左右,夏季日数冬季日数春季日数秋季日数。从年际变化来看,夏季变长,冬季缩短,春秋季变化不明显;从年代际变化来看,夏季明显变长,秋季和冬季缩短较明显,而春季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利用太白山和眉县气象站2013—2017年气温、湿度、风速资料,对太白山山上和山下气温进行对比分析;计算两地四季逐时风寒指数和人体舒适度指数,筛选最佳评价指标,对气候舒适度作出评价和对比分析,给出合理旅游建议。结果表明:山上山下气温差异明显。山上年平均气温0.2℃,山下14.6℃;山上常年无夏,春秋季48 d,冬季长达318 d,入春时间比山下晚112 d,入冬时间比山下早76 d;山上各月气温也明显低于山下。山上≤-10℃年均日数为78.4 d,山下为0.6 d;山上≤0℃年均日数为203 d,山下为67.8 d。山上无高温出现,山下年均高温日为24.2 d。山上春季07时开始升温,比山下早1 h,夏、秋、冬三季两地升温时间一致,分别为07、08、09时;山上冬、春季14时开始降温,夏、秋季13时开始降温,冬季比山下早2 h,春季早3 h,夏、秋季早4 h。太白山春、秋季各时次舒适度指数为-3级,冷,大部分人感觉不舒适。夏季全天各时次舒适度指数为-2级,微冷,少部分人感觉不舒适。冬季舒适度指数10—15时为4级,冷;09、16时为5级,很冷;17—08时为7级,有冻伤危险。太白山夏季是最佳旅游季节;春、秋季偏冷,但合理规划旅游时间,做足保暖措施,可领略春秋季独特自然景观;冬季十分严寒,不建议开展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3.
采用克什克腾旗建站以来(1959—2012年)的日平均温度资料,根据四季划分标准,统计了历年各季节的起始日期、终止日期和持续天数。结果表明:(1)该地四季长度分配不均,冬、春、夏、秋四个季节长度的月比例为6:3:1:2,即冬季漫长达半年,夏季短促仅1个月。(2)54a来冬季日数以每10a变幅为3.1d的速率在显著减少,54a减少了17d。同时,夏季日数以同样速率在增加,春秋两季长度变化趋势不明显。(3)54a平均四季起始日期为,4月11日入春,7月6日入夏,8月6日入秋,10月16日入冬。其中,入秋时间年际变化幅度最大。(4)54a来入春和入夏时间明显提前,入冬时间明显推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冬春季减少了13d,夏秋季增加了13d。分析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气温的升高,该地暖季延长,冷季缩短,其综合影响是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1—2009年黔东南地区16个地面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分别统计了四季最大连续无雨日数(日降水量<0.1mm)的时间序列,采用正交函数分解、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线性倾向估计等方法,分析了各季节极端干期日数的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黔东南地区各季节极端干期日数的时空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极端干期日数最多出现在秋季,最少是春季;夏季黔东南北部的极端干期日数多,春、秋季南部多,冬季南、北部多,西部四季相对较少,年内非均匀性特征显著。在大尺度天气系统控制下,四季极端干期日数事件的步调基本一致,黔东南中东部发生异常的频次较高,不同季节的天气系统对黔东南各区域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局地性和阶段性;近49年中各季节出现极端干期日数典型多的年份比典型少的年份多;进入21世纪以后,春、秋、冬季极端干期日数均呈显著的增多趋势,而夏季变化的特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1961—2010年东北地区四季开始日及长短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1961—2010年东北地区90个气象观测站的观测资料,采用钱诚等四季划分的方法,分析了东北地区四季开始日、长短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研究表明:东北地区近50 a来,四季(春、夏、秋、冬)平均开始日分别为4月10日、6月25日、8月11日和10月20日,平均长度分别为80 d、51 d、72 d和171 d,且区域差异比较明显。春季和夏季的开始日在明显提前,分别为-1.46 d/10a、-1.99 d/10a;秋季和冬季的开始日明显推迟,分别为2.05 d/10a、0.90 d/10a。平均春、秋和冬季的持续时间在缩短,分别为-0.54 d/10a、-1.15 d/10a、-2.50 d/10a,春、秋季的变化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冬季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夏季时间延长,为3.38 d/10a。春季的提前和秋季的推迟,使农作物适宜生育期延长;同时对作物品种熟性和种植格局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根据丽水市国家气象观测站1953-2010年逐日气温资料,运用趋势分析、Morlet小波变化和Mann-Kendall检验对四季起始日期的气候变化特征、趋势演变规律和突变转折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季起始日期,春季约在3月中旬,夏季在5月底,秋季在9月下旬,冬季在11月下旬,且春、秋季的长度较短,只有2个月左右,夏、冬季的长度较长,长达4个月。Morlet小波分析四季起始日期的周期变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且各周期强度有所差异,预测春、夏季起始日将按照提前趋势发展,秋、冬季起始日继续延后状态。Mann-Kendall检验得出,春、夏两季起始日期在21世纪初发生由推后转向提前的突变,而秋、冬两季起始日突变点都体现在20世纪60年代。  相似文献   

7.
气温变化是气候变化显著特征之一,分析城市气温季节性变异与响应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51~2014年逐日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观测资料,利用多种极端气温指数,通过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ndall检验等方法,研究北京城区气温及其极端气温指数变化趋势,分析入春、入夏、入秋、入冬时间及四季长度变化,并探讨温度变化的可能成因和影响。结果表明:(1)北京城区气温显著升高,升温幅度呈现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分别升高0.19、0.40、0.49℃·(10a)~(-1),霜冻日数、不热日数、负温日数、不热日数、冷夜日数、冷昼日数、冷持续指数、气温日较差呈显著下降趋势,而热日指数、酷热指数、生长期长度、暖夜日数、暖昼日数呈现升高趋势,基于最低气温的指数增减幅度较大;(2)四季增温明显,气温变化幅度呈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平均气温分别增长0.40、0.32、0.36、0.47℃·(10a)~(-1),冬季趋暖,夏季趋热,气温突变时间冬季最早,春季次之,夏季最晚;(3)入春、入夏时间提前,入秋、入冬时间推迟,夏季时间延长,冬、春和秋季长度明显缩短,相比前30年,1981~2000年入春、入夏时间分别提前7、9天,入秋、入冬时间分别推迟8、4天,夏季长度增加17天,冬、春、秋季各减少11、3、3天;(4)北京城区升温是城市化和气候变化耦合作用的结果,城市温室效应增大升温幅度,持续升温可能会对城市生态系统、大气环境、能源供需、用水结构以及居民健康等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60a来南京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潘航 《气象科学》2011,31(6):742-746
利用1951年1月-2010年12月南京市逐日气温观测资料,依据张宝堃应用候平均气温稳定通过某一临界值划分四季的标准,建立了近60 a南京的季节平均气温的时间序列,分析了近60a南京春、夏、秋、冬四季开始、结束及持续时间的变化特征,给出了季节气温的变化趋势以及候平均与入季时间、季节持续时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近60a,南京入冬时间推迟,入夏时间提前.冬季变短,缩短的平均速率为2.9 d/10a;夏季变长,增加的平均速率为4.1d/10a;秋季变短,缩短的平均速率为1.5d/10a;春季略有些变长.南京冬、春季平均气温升高,且冬季气温升高更为显著,而夏、秋季平均气温下降,秋季气温下降略明显于夏季.冬季最低气温有升高的趋势,夏季最高气温与年较差有下降的趋势.春季入季时间与春季的平均气温成正相关,而秋季的入季时间与秋季平均气温成负相关;夏季的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与夏季的长度成负相关,冬季的平均最高气温和冬季的长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北京1951—2008年升温趋势和季节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均一化订正的北京南郊地面日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1951—2008年气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升高呈明显的不对称性,其中年平均最低气温升高较为明显,升温趋势为0.46℃/10a。根据1951—2008年日平均气温计算北京春、夏、秋、冬四季的季节长度和起始日期,发现北京地区冬季最长,秋季最短;夏季在逐渐延长,冬季在逐渐缩短,夏、冬两季长度变化的线性速率分别为4.4d/10a和-4.7d/10a。春、夏两季逐渐提前,趋势分别为3.0d/10a和2.5d/10a;而秋、冬两季在逐渐推迟,趋势分别为2.0d/10a和1.7d/10a。将季节起始日期与年平均气温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春、夏两季的起始时间与年平均气温存在显著负相关,而秋、冬两季起始时间与年平均气温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利用山东中部地区8个气象站1966—2015年逐日气温观测资料,用5日滑动平均气温作为划分依据,结合气候趋势法、Mann-Kendall法和经验正交分解法,对山东中部地区近50 a的四季开始日期及长度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中部地区春季和夏季开始日期呈提前趋势,秋季和冬季呈推迟趋势,其中,夏季和冬季开始日期在1993年发生突变,四季开始日期的主要空间变化趋势一致,秋季变化强度中心在中北部平原,其他三季变化强度中心均出现在中部地区,四季开始日期空间变化规律在第二特征向量上呈现区域变化的不一致性。冬季日数最多,其次为夏季,春季日数最少,春季和冬季日数呈减少趋势,冬季减少趋势显著,气候倾向率为-2.98 d/10 a,夏季和秋季日数呈增加趋势,夏季日数增加显著,四季日数主要空间变化规律一致,强度中心在中部地区,四季日数空间变化规律在第二特征向量上存在不一致性,其中,夏季和秋季第二特征向量呈现南部山区与其他地区不同。  相似文献   

11.
西南地区极端降水变化趋势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利用西南地区90个气象台站1970-2010年逐日降水量资料,依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定义的连续5d最大降水量、总降水量、强降水比等6种极端降水指数,采用F检验、11a滑动平均等统计方法,研究了西南地区极端强降水变化趋势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时间上,西南地区近41年来冬、春、夏季连续5d最大降水量缓慢波动上升,秋季连续5d最大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强降水、降水强度及强降水比呈上升趋势,但总降水量和最长持续无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另外,各极端降水指数还存在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在空间上,西南地区极端降水变化趋势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呈东西或西北东南向梯度变化特征。其中冬季连续5d最大降水量、降水强度、强降水比及最长持续无降水日数,在西南大部分地区呈增加趋势。秋季连续5d最大降水量与总降水量在西南大部分地区呈减少趋势。而春、夏季连续5d最大降水量和强降水的增减区域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12.
1961—2017年云南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愚  李蕊  郑建萌  刘金福 《气象科学》2020,40(6):849-858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气候季节划分》(QX/T 152-2012)中关于气候季节的定义标准,利用1961-2017年云南122个气象站的气温资料,分析了云南的气候季节区域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开始日期及长度的变化趋势。云南共有4种气候季节区域,分别是四季分明区、无夏区、无冬区和常春区。无夏区范围最广,无冬区其次。不同年代四种季节气候区域空间分布范围不尽相同,无夏区和无冬区空间范围变化最显著。2011年以后云南出现四季分明区范围明显增大的现象,这与近年来气候变暖背景下云南气温年较差增大的观测事实相一致。云南四季分明区春季和秋季较长,夏季和冬季较短。无夏区秋季最长、春季次之、冬季最短。无冬区夏季最长、春季和秋季长度接近。不同气候季节区域间春季和夏季开始日期的变化均呈提早趋势,秋季和冬季开始日期有推迟的趋势;在季节长度变化上,夏季增长,冬季变短,但春秋季长度的变化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3.
利用肇庆市高要区1966—2015年的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最小二乘法、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高要区近50年的雷暴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高要年平均雷暴日数为78.1 d;年雷暴日数差异大,最多为109 d(1975年),最少为53 d(1990年);雷暴1—12月均可能出现,集中出现在3—9月;雷暴日数4季分布不均,且冬夏半年雷暴日数分布差异非常明显。雷暴日数分布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夏半年冬半年;50年来雷暴日数有减少的趋势,高要的气候倾向率为-0.46 d/年。雷暴的初日、终日之间的日数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大致每10年减少5.7 d;雷暴出现历年平均初日为3月2日,平均终日为10月12日;平均初-终日数为224.7 d。  相似文献   

14.
利用西北四省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 161个台站1981—2015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逐月130项环流指数,采用统计学方法,对研究区域四季的开始日序与各季节持续时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四省区整体春、夏季开始日序呈提前特征,秋、冬季开始日序呈延迟特征,其中春季变化幅度最大,冬季最小;冬、春季持续时间缩短,夏、秋季持续时间延长,其中夏季变化幅度最大,秋季最小;冬季持续时间随海拔升高而延长;西北四省区中部地区为四季开始日序与持续时间变化幅度大的区域。9月极涡面积影响着同期冬季的结束及来年春季的开始; 4月印度副高脊线位置与亚洲区极涡面积的状态决定了夏季的开始;夏季的持续时间与秋季的开始日序受两个区域海温之间的调整影响;秋季持续时间与冬季开始日序受10月东亚槽与西藏高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用一元回归和R/S方法,分析了漯河市气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近49年来,漯河市冬、春、秋季气温升高,夏季则下降, 夏季降温幅度比冬、春、秋季升温幅度小一个量级,全年气温整体趋势变暖. 城市化"热岛"效应对冬、春、秋季及全年的影响较气候系统自身演变显著,对夏季影响不显著. 冬、夏、秋季及全年气温序列具有持续性,未来冬、秋季及全年变暖持续,夏季则变冷持续;春季气温变暖趋势减缓,或者更接近于随机变化,即未来变暖变冷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6.
平顶山近50 a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平顶山地区7个气象站1957-2008年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直线回归法对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来该地区气温呈上升趋势,夏季气温呈下降趋势,春、秋、冬季为上升趋势;在温室效应作用下,平顶山市区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降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四季中冬、夏季为增加趋势,春、秋季为减少趋势.高温、低温、暴雨日数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7.
建瓯市48a四季长短及极端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近些年建瓯气温明显升高,使得建瓯四季的起止时间和长度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通过对1961-2008年建瓯温度资料分析发现:建瓯夏季起始日提早,冬季起始日推迟,春、秋季起始日相对稳定;夏季持续时间延长,春、冬季时间缩短,秋季持续时间稳定.日极端最低气温的增温幅度明显高于日极端最高气温的增温幅度,且日极端最低气温<3.0 ℃的天数(即霜日)明显减少、日最高气温>35 ℃的天数(即高温日数)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用一元回归和R/S方法,分析了漯河市气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49年来,漯河市冬、春、秋季气温升高,夏季则下降,夏季降温幅度比冬、春、秋季升温幅度小一个量级,全年气温整体趋势变暖。城市化“热岛”效应对冬、春、秋季及全年的影响较气候系统自身演变显著,对夏季影响不显著。冬、夏、秋季及全年气温序列具有持续性,未来冬、秋季及全年变暖持续,夏季则变冷持续;春季气温变暖趋势减缓,或者更接近于随机变化,即未来变暖变冷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9.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兰州地面平均气温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林纾  吴红 《高原气象》2005,24(5):816-822
利用兰州1932-2002年逐月地面月平均温度资料,分析了兰州71年来温度的基本气候特征、年代际变化、突变、异常冷暖和变化趋势等。分析表明:71年来年和四季气温大体都经历了两个暖期和一个冷期.第一暖期的增暖主要在春、夏、秋季。冬季则处在冷期中;第二暖期首先从冬季开始,四季间相隔1~2年后陆续大幅度增暖.第二暖期增暖幅度明显高于第一暖期,持续时间也长于第一暖期。最大的特点是四季同时增暖,冬季增暖幅度最大。1960年代是最冷的10年,以夏季降温最为明显;1990年代是最暖的10年,以冬季增暖最为明显。1990年代发生异常的频次最高,其次是1960年代和1970年代,最少的是1980年代。71年来.兰州年平均气温以1.4℃/100a线性趋势上升,高于北半球和全国水平,近10年冬秋季增温率最大。  相似文献   

20.
青海省500hPa高空温度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青海省500hPa高空四季温度经过聚类分析、趋势分析和谱分析,揭示出青海省500hPa高空春、夏、秋、冬四季温度的演变趋势。各季温度存在着明显的振荡周期,秋、冬温度普遍存在5.3a左右振荡周期;春、夏季温度存在lOa左右周期。各站500hPa高空温度与地面气温相关最好的是春、夏季,最小的是秋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