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空间轨迹中的停留点提取是将空间轨迹转换到语义轨迹的关键步骤。该文将速度变量引入停留点的提取,提出基于速度的时间聚类算法和速度聚类算法解决现有方法中的"伪停留点"和停留点丢失的问题。基于速度的时间聚类算法首先沿时间轴将轨迹点进行聚类得到候选停留点,然后利用速度阈值过滤候选停留点,得出实际停留点。速度聚类算法首先通过对速度的判断选取候选停留点,然后根据空间距离阈值对候选停留点的空间距离进行过滤,得出实际停留点,解决了停留点判断中的漏判问题。实验表明,基于速度的时间聚类算法对出租车轨迹数据(稳定时间间隔、不存在长时间轨迹点缺失)的空间轨迹停留点识别效果较好,而速度聚类算法更适用于步行轨迹(可能存在长时间轨迹点缺失)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大城市环城游憩带成熟度评价体系与北京市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当前城市环城游憩带研究,提出了大城市环城游憩带成熟度的概念,用于描述环城游憩带的发展阶段与状态。建立了内部结构、区域整合、配套设施、网络空间信息4个准则层和13个指标因子的成熟度评价体系,实现环城游憩带成熟度定量评价,并将环城游憩带成熟度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近成熟期、成熟期四个阶段。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域,以距市中心10km为单元,将北京环城游憩带划分13个圈层,对每个圈层进行成熟度评价。结果显示北京环城游憩带发展状态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在成熟度随距离衰减的整体趋势中存在明显波动。40~100km圈层是北京环城游憩带发展相对活跃的区域,也将成为北京城市游憩空间发展的重点区,并趋向成熟。  相似文献   

3.
功能区识别对于揭示城市的物理和社会特征至关重要。目前,结合大数据和自然语言处理进行城市功能分区和识别是研究的热点。该文以广州市白云区为例,基于道路网络数据将研究区域划分为503个单元,结合POI数据和Place2vec模型对城市功能区进行识别:1)根据兴趣点的语义信息和地理信息构建训练数据集;2)利用SkipGram模型提取POI类型的高维特征向量,通过加权平均法得到各研究单元的特征向量,进而基于K-Means算法对研究单元进行聚类分析;3)利用POI频数密度、百度热力图等指标和方法进行功能区识别和标注,并将识别结果与高德地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识别出城市功能区,对于低成本、快速有效地识别和理解一个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功能配置以及城市功能区规划和地理空间分异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昆明城市居民的游憩活动空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昆明市为案例地,通过问卷调查,从城市居民的游憩空间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了城市居民游憩空间的一般规律,建立了昆明城市居民的游憩空间模型,提出了城市游憩设施与规划建议.研究表明,昆明城市居民主要的游憩空间是近中距离的游憩度假地;可以划分为主要游憩空间和辅助性游憩空间;昆明城市居民的经济属性、年龄属性与居民的游憩活动空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张海霞  周玲强 《地理科学》2013,(9):1074-1081
以杭州市为例,对公园游憩者进行问卷调查,运用主成分回归和方差分析法揭示游憩幸福感的因素构成、空间分异与社会差异。研究发现:城市居民的游憩幸福感主要由情感幸福感、认知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构成,是具有层次性的主观幸福感;公园游憩幸福感存在空间分异性,居民主要通过城市大公园游憩获取情感幸福感和认知幸福感、通过社区小公园游憩获取社会幸福感;公园游憩幸福感存在社会差异性,收入、年龄、文化程度、职业4个变量对游憩幸福感有显著影响。为此,城市政府应以游憩幸福感为核心,根据居民游憩幸福感的感知现状及其空间、社会差异特征进行公园游憩空间的建构与游憩设施配置。  相似文献   

6.
已有的时空轨迹聚类方法一般以整条轨迹作为聚类单元,聚类效果较低且不能识别轨迹局部特征;另一种轨迹聚类方法是以划分后轨迹段为聚类单元,算法效率较低且不能很好地支持多属性聚类。该文提出基于子空间聚类算法的时空轨迹聚类。首先引入数据归约的思想,将轨迹进行离散化处理,再运用CLIQUE算法对离散化后的轨迹段进行聚类。实验结果表明,此轨迹聚类方法具有较高的伸缩性,能有效地处理多维轨迹数据并识别轨迹的局部聚类特征,能揭示时空轨迹在不同子空间的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7.
基于数据场的出租车轨迹热点区域探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空间聚集模式探测方法可以从出租车轨迹中挖掘城市热点区域,从而为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提供支持。数据场借鉴物理学中场的理论,通过定量化计算数据对象间的相互作用,可分析空间数据的聚集模式。针对轨迹数据的特点,该文提出了一种利用数据场势值阈值法探测轨迹点的聚集模式,从而提取城市热点区域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在轨迹空间上划分网格,将轨迹点映射在网格中,并利用数据场势函数计算各网格单元的势值,然后利用单一阈值或多阈值分割法提取城市热点区域。以武汉市的出租车轨迹为例进行实验,利用单峰直方图阈值法进行高势值区域筛选,得到轨迹聚集区域,从而提取城市热点区域。且通过武汉市节假日与非节假日多时段的提取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到城市热点区域的时空分布模式。进一步研究将该文方法扩展到时空聚集模式探测,以多角度分析城市热点的时空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郊区游憩空间分布规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王润  刘家明  陈田  田大江 《地理学报》2010,65(6):745-754
郊区是城市发展的腹地,郊区游憩空间不仅能够满足都市居民出游的需求,而且对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北京作为案例地,对郊区的游憩空间布局规律进行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网络、文献、调研收集数据,将游憩空间按照功能划分为3类:公共游憩空间、商业游憩空间与附属游憩空间;将不同功能、不同经营主体与不同土地利用的游憩空间组织起来,从而建立北京郊区游憩空间采样数据库,采用GIS空间分析的技术手段得出结论。研究发现,北京郊区各类游憩空间布局具有空间分异规律。公共游憩空间中风景名胜区分布在远郊的山区;城市公园与城市形态相关;郊野公园属于政策导向型的游憩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本底条件造成的游憩空间不均匀分布。商业游憩空间呈现产品的空间分异,并与交通、水系条件密切相关;乡村游憩设施依托于大型景区,并与农业传统相关。北京郊区的游憩空间已经初步具备网络结构并向纵深发展,出现了产业集中区。最后指出北京游憩空间布局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和改进的方向。该研究旨在构建都市游憩空间的有机结构,为城市规划与游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城市游憩空间形态的刻画基础:场模型还是要素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游憩空间是连续的还是离散的?在以往的研究中似乎不言自明的采用离散观.该文认为市区游憩空间更适于场模型,而郊区游憩空间更适于要素模型,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则兼有场模型和要素模型的特征,属于"灰色"地带.据此提出了城市游憩空间体系的结构模式,即:由市区游憩圈、城市边缘地带游憩圈、郊区游憩圈所构成的圈层结构.  相似文献   

10.
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经过多年运行积累了大量历史事件数据, 这类事件数据在空间上呈现明显集聚分布。确定事件发生的空间分布以及衡量空间分布的集聚程度, 能够为城市管理资源的合理调配、划分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本文应用空间点模式分析方法, 对2011 年1-8 月间武汉市江汉区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中的两类主体事件(占道经营和垃圾处理类)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占道经营事件的“热点”区域1-8 月总体呈减少趋势, 而垃圾处理事件的“热点”区域整体呈递增趋势;两类事件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 其特征空间尺度都为1000 m左右。研究表明, 空间点模式分析方法能够为城市管理者提供一种针对城市事件空间集聚模式的直观的可视化分析手段, 以及对空间集聚程度的定量分析方法, 并可为进一步统计建模分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人口特征的城市生态游憩空间配置——以常熟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生态游憩空间配置是休闲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城市优质生活环境营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家休闲城市综合标准试点市——常熟市为研究对象,以人口特征为切入点,对该市不同功能区内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可进行生态游憩的时间、生态游憩意愿、对不同生态游憩空间的偏好,以及全市不同功能区人口对生态游憩空间的配置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人口特征影响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的配置需求,全市不同功能区的人口特征有显著差异,因此对各类生态游憩空间的配置需求不同。在人口量、人口平均生态游憩可能性、人口生态游憩空间类型偏好等因素的影响下,商业活动区内人口对各类生态游憩空间的配置需求指数均最高,其次为生活居住区、商务办公区、工业生产区;全市不同功能区内人口对草地游憩空间的配置需求指数均最高,其次为水域和林地。可根据城市不同功能区人口数量、类型、分布特征,以及对各类生态游憩空间的配置需求来指导城市规划建设中生态游憩空间的配置实践。  相似文献   

12.
黎雅悦  戈大专  牛博  李杰 《热带地理》2022,42(10):1701-1712
基于休闲旅游资源POI数据,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及栅格分析等方法,探讨广州市不同类型休闲旅游资源的空间特征及其可达性空间格局,并解析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广州市休闲旅游资源总体上呈现“中心城区密集、边缘区稀疏”的分布特征,随着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空间集聚度不断下降。2)不同类型休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明显,文化类集聚程度最高,康娱类呈单核集聚,自然类呈板块式集聚,专项类最接近随机分布。3)广州市休闲旅游资源可达性空间格局的交通指向性明显,呈现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沿交通干线向外渐降,至从化区北部达到最低的特点。4)不同类型休闲旅游资源的可达性空间格局存在差异,整体可达性最高的是康娱类,可达性最低的是专项类。5)广州市休闲旅游资源可达性格局在“资源-交通-人口-行政”体系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北京环城游憩地类型结构与自然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北京市城市游憩地发展特点,在已有分类体系基础上,构建了由人文观光、自然观光、人工娱乐、运动休闲和民俗体验5个游憩地一级类型、18个二级类型、部分三级类型的分类体系,1 172个游憩地样本统计显示,人文观光类型数量最多。通过分析游憩地与地形地貌、河流等自然要素的空间关系,发现自然风景区受高程约束较小,历史文化遗迹、主题公园、度假村等则明显受高程约束;随着海拔高度变化,游憩地主导类型也发生变化;100 m、500 m9、00 m高程是北京市环城游憩地数量分布的明显分界线。游憩地与河流分布关系密切,其中历史文化遗迹、主题公园、自然风景区和度假村近水特征更加明显。游憩地类型和数量特征的发展变化及其与典型自然要素关系的定量研究为游憩地理论发展及城市规划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4.
广州城市水上休闲交通意象空间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广州城市水上休闲交通意象的调查,分析了广州城市水上休闲交通意象要素的基本特点及城市水上休闲交通意象空间特征.认为广州城市水上休闲交通意象空间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意象空间存在相互不连续的区域,城市新的发展中尚未形成向心性较强的标志点,并未有一个比较认同的"公众形象".  相似文献   

15.
基于百度POI数据,运用Ripley’s K函数、最近邻层次聚类、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公共休闲设施空间布局进行研究,总结城市休闲空间的格局特征,进而探讨休闲空间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休闲设施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向心集聚性。(2)各类休闲设施热点区分布表现出不同的集聚倾向,娱乐类、购物类、健身类三类休闲设施热点区主要布局在主城区以内重要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附近,餐饮类休闲设施热点区表现出明显的人口导向特征,旅游类休闲设施热点区均分布在热门旅游景区附近,文化类休闲设施热点区分布于科教文化基地或多民族混居区。(3)乌鲁木齐市休闲空间格局为“圈层+扇形+组团”模式,核心为面状综合型休闲中心,外围为扇形的休闲设施稀少区、组团式多功能休闲区和组团式餐饮休闲区,最外围是休闲设施极少的郊区和组团式旅游休闲区。(4)乌鲁木齐休闲空间与人口空间分布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绿带游憩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玏  刘家明  宋涛  陶慧  张新 《地理研究》2015,34(8):1507-1521
绿带是阻止城市蔓延、提高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手段,其游憩开发能够为大都市游憩空间紧缺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以北京市第二道绿带为研究区,以2013年绿带内6种类型游憩空间(共448处)为研究对象,运用Kernel核密度算法等空间分析方法,从北京市绿带游憩空间的整体分布格局、规模容量特征和各类型游憩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主要结论:① 从整体分布格局来看,北京市绿带内形成了若干游憩空间集聚区域,游憩空间结构出现“北密南疏”的整体特征;北部游憩空间集聚程度高且分布连续成带,南部游憩空间集聚程度较低且分布离散成团;北部温榆河沿岸地区游憩空间大量集聚,成为绿带游憩空间结构的主要骨架。② 从规模容量特征来看,占地规模较大的游憩空间呈集聚分布,规模较小的游憩空间呈分散分布,绿带内已形成了6个由面积规模较大的游憩空间密集分布构成的热点区。③ 绿带内6种类型游憩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表现为:绿带内的资源环境本底决定了既有吸引物游憩空间的空间特征;政策性规划引导郊野休闲公园空间分布相对均匀;重要水系与运动健身游憩空间的空间分布高度关联;主题活动游憩空间更倾向于靠近主要交通干道;会议度假游憩空间与北京市地热资源分布契合度高;民俗体验游憩空间大量分布在海淀区上庄水库周边。揭示了北京市绿带游憩空间布局情况,为中国绿带游憩体系的统筹建设、空间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城市滨水区旅游·游憩功能开发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指出城市滨水区开发是滨水城市规划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从城市游憩功能开发的角度 ,提出城市滨水区开发的基本原则。以武汉市为例 ,在重点论述汉口外滩、汉阳南岸嘴和武昌东湖三个滨水区游憩功能开发的基础上 ,提出以滨水区建设为中心的武汉市旅游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Yu  Ling  Liu  Jiaming  Li  Tao 《地理学报(英文版)》2019,29(11):1923-1946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As the main sites of urban residents’ recreational activity in a mass leisure era, urban public recreational space (UPRS) is the primary component of urb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