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我国东部滨岸侵沉变异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滨岸地带自然环境多变,地质环境极为脆弱,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着重分析我国东部滨岸侵沉变异特征,研究滨岸侵沉变异地域分异规律与成因规律。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三亚滨岸三处著名海滩之沉积物组分,结构,构造等特下及其发育规律,穿插探讨了海滩环境之沉积特征与地形,物源,气候,地质营力,生物群等的关系,认为海滩环境因其控制条件不同,其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相似文献   

3.
现代滨岸风暴沉积--以舟山普陀岛、朱家尖岛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以舟山现代滨岸为例,重点阐述了在8114号和8310号两次强台风作用期间,水动力发生的剧烈变化以及对应的沉积物堆积情况。进而从沉积物粒度变化、沉积构造组合、生物特征和沉积物垂向层序诸方面,探讨了滨岸风暴沙滩的沉积特征,并指出它与浅海风暴沉积的区别。总结了风暴砾滩的沉积特征,并指出绝大多数滨岸砾滩是风暴作用的结果。研究现代风暴沉积目的是为了找到更多的古代风暴沉积,文后介绍了已找到的古代风暴沉积的实例。  相似文献   

4.
以沉积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通过薄片、扫描电镜观察、测井和地球化学分析等手段,对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A区块珠江组下段和珠海组滨岸—潮汐沉积储层岩性和物性特征进行研究,该区珠海组以潮汐沉积为主,岩性主要为岩屑质长石砂岩;珠江组下段以滨岸沉积为主,岩性主要为岩屑质亚长石砂岩,西部滨岸沉积发育,岩性较纯,东部潮汐沉积发育,砂泥混杂。储层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其中西部原生孔隙所占比例较东部高,西部地区物性较东部好,珠江组下段滨岸沉积物性较珠海组潮汐沉积高。结合成岩作用分析,认为该区储层物性主控因素为基准面旋回格架内的沉积环境,同时针对滨岸和潮汐沉积体系,由前滨—上临滨—潮间潮砂坪—下临滨—潮下潮道—潮下潮砂坝—潮间混合坪—潮间潮道—潮上泥坪物性逐渐变差,且滨岸砂岩物性优于潮汐相的。  相似文献   

5.
塔中志留系下沥青砂岩段风暴沉积的砂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中志留系下沥青砂岩段沉积砂体的类型有滨岸砂、浅海砂坝和陆棚砂3种类型,正常条件下沉积的滨岸砂体具低角度交错层理和少量波痕,呈现出由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中细砂岩的反韵律变化特征。风暴作用下,滨岸砂体沉积呈正韵律,多由泥砾向上变化为粉、细砂,生物建造较少,具多方向的低角度板状交错层理、丘状层理。正常条件下沉积的陆棚砂体、浅海砂坝砂体岩性较均一,见交错层理,粒级变化不甚明显,多为粉、细砂岩,以反韵律为主。风暴作用下,砂体底部多具撕裂状泥砾,向上呈正韵律粒序演化,并具侵蚀面、槽状交错层理与丘状层理等特征。风暴作用下的滨岸沉积单砂体相对较厚,一般厚6~13m,宽约数十米,浅海砂坝和陆棚砂的单层砂体相对较薄,厚约3~8m,砂体规模较正常条件下沉积的砂体规模增大。此3类砂体在空间展布上极具规律性,垂向上砂体类型由下而上为滨岸砂-浅海砂坝-陆棚砂的交替演化序列;平面上由海洋向陆地方向砂体类型依次为陆棚砂体-浅海砂坝-滨岸砂体。  相似文献   

6.
滨岸砂坝是南亚地区S区块主要的油气储层类型和勘探目标,一般认为滨岸砂坝储层具有“连通性好、高孔高渗”的特点,然而随着油气田评价开发的深入,发现该类型砂岩内部储层物性变化快、非均质性强,油气分布复杂。利用岩心、测井、地震和生产测试资料,开展滨岸砂坝储层精细描述,阐明砂坝储层内部差异性。结果表明:1)滨岸砂坝体处于相对高能的海岸沉积环境,长期受到波浪的淘洗改造作用,构成有利的岩性储层发育区带。2)滨岸砂坝细分为坝中、坝缘、坝间及泥岩隔层四种微相类型,沉积微相控制储集性能变化。坝中微相为纯砂岩,厚度大、地震相表现为低频强振幅反射,岩性以中—细砂岩为主,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均发育,储集性能最佳。坝缘微相处于砂坝侧翼,岩性变细,部分孔隙被充填,储层物性中等。坝间微相处于不同叠置砂坝之间,以微孔隙为主,储集性能较差。浅海或者局限海湾相泥岩隔层穿插于砂坝内部,加剧了储层的非均质性。3)砂坝储集性能的变化导致油气分布复杂。滨岸砂坝内部因不同微相类型岩性相互叠置,表现为砂坝内井间砂体厚度变化块、横向不连通且物性变化快,砂坝油藏被切割成若干相对独立的油藏。  相似文献   

7.
塔中志留系下沥青砂岩段发育海侵背景下受风暴控制的滨岸-陆棚沉积体系,沉积砂体的类型有滨岸砂、浅海砂坝和陆棚砂。风暴作用改造并控制着陆棚砂、浅海砂坝等砂体,使其发育规模增大。海侵时期形成的上述三种砂体的储集性优于海退时期形成的潮道砂体。滨岸砂、浅海砂坝和陆棚砂体区域上尖灭与陆棚泥岩组合,可形成较好的岩性地层圈闭。  相似文献   

8.
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沥青砂岩段是塔里木盆地古生界碎屑岩层系油气主要富集层段之一。以钻井岩心观察描述为基础,结合测井、地震和分析测试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塔中地区志留系下沥青砂岩段发育海侵背景下的滨岸-潮坪-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的观点。其中滨岸相沉积中主要发育上临滨和下临滨沉积微相,岩性以细砂岩、粉砂岩、含砾不等粒砂岩为主;潮坪沉积相中障壁砂坝、潮砂滩、潮汐水道、砂坪沉积微相发育,潮道沉积的岩性以砂岩、粗砂岩和含砾砂岩为主,发育楔形、板状和羽状交错层理,底部见侵蚀冲刷面和较多黄铁矿团块;辫状河三角洲中发育辫状河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前缘席状砂等沉积微相。海侵时期,下沥青砂岩段存在4期超覆砂体,从盆地中部向南部的塔中低隆逐期超覆,沉积微相在平面上也由此存在着复合超覆规律的演变,整体表现为滨岸相至潮坪相、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沉积的演变。4期超覆沉积微相的平面分布在控制因素、展布范围和海侵方向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相似性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9.
壳幔混合层的物质过程及其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评述壳幔混合层的物质过程为主,对壳幔混合层的概念、研究现状、形成机制及作用过程等作了简要综述。底侵作用、拆沉作用和部分熔融作用是壳幔混合层的主要物质过程。底侵和拆沉构成壳幔物质循环,部分熔融则为其提供物质和条件,这三者相互作用,影响和制约着壳幔物质交换,在大陆地壳变形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最后分析了壳幔混合层的研究在岩石圈动力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塔中地区志留系自下而上包括柯坪塔格组(下沥青砂岩段、灰色泥岩段、上沥青砂岩段)、塔塔埃尔塔格组(红色泥岩段和砂泥岩段)、依木干他乌组。通过对塔中地区志留系钻井岩心观察和盆地西北部阿克苏、柯坪、巴楚等地露头剖面的观察,塔中地区志留系下沥青砂岩段岩石类型主要为绿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极细砂岩和细砂岩,部分井发育中细砂岩和中砂岩,砂岩层中常见大量撕裂状泥砾和黄铁矿,发育水平纹理、平行层理、低角度交错层理和楔状交错层理,在露头剖面中可见槽状交错层理。发育的主要沉积相类型为前滨-临滨、浅海陆棚、受风暴影响的浅海砂坝或潮汐砂脊等。在部分井的志留系底部还可见砂砾岩沉积,砾石磨圆较好,砾石成分为石英岩、燧石、泥砾、砂岩砾及其它变质岩砾,向上过渡为中粗砂岩和中细砂岩,发育板状和槽状交错层理,具向上变细的粒序结构,具河流相沉积特征,如塔中30、塔中161井的志留系底部。总体认为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沥青砂岩段为无障壁滨线-陆棚为主的沉积体系,具有海侵背景下受风暴控制的滨线-陆棚沉积模式, 随海侵发展形成宽度几十公里以上的滨线-陆棚砂岩沉积体,垂向上为滨岸砂到陆棚砂的演化序列。上沥青砂岩段以潮坪沉积为主,并有部分前滨和临滨沉积,横向相变,垂向交互叠置,在砂体发育程度和规模上较下沥青砂岩段差。根据岩心物性和测井物性分析,浅海陆棚沙坝和滨岸沙坝砂岩储集性好于潮坪相砂岩。  相似文献   

11.
豫西铝土矿沉积环境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含铝岩系沉积时期,豫西地区东北部为滨、浅海环境,形成粘土页岩和碳酸盐岩;中部为临滨、滨外环境,产铝土矿;南部为滨岸环境,铝土矿沉积时期为前滨、临滨环境,产铝土矿,铝土矿的富矿区与其中的半封闭海湾、泻湖环境有关.海侵初期形成铁质粘土岩,铝土矿形成于海侵最大时期.  相似文献   

12.
区域成矿研究从简单到复杂,从地表到地壳深部,现在已经向众多学科,纵深领域渗透。壳幔作用是现代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一个关注点。本文对壳幔动力作用与区域成矿关系进行探讨,分别讨论了俯冲、底侵、拆沉和地幔柱对区域成矿作用的影响和作用。初步建立了深部动力作用与区域成矿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区域成矿的深部机理和规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滨岸相混控碎屑岩沉积体系是指发育在滨岸带,受河流、波浪和潮汐混合水动力作用产生的复合碎屑岩沉积体系。受区域构造、物源、古地貌、海平面变化和滨岸水动力控制,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区在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时期发育了辫状河三角洲、潮汐和波浪作用相互交替的滨岸相碎屑岩复合沉积体系。本文基于野外露头、钻井和测井等资料,开展了沙雅隆起区志留系—石炭系沉积层序、沉积相和沉积模式的综合研究,建立复合沉积体系的沉积学模式,包括:① 志留系—泥盆系的浪控- 潮控海湾沉积体系;② 下石炭统巴楚组的台地- 蒸发潟湖- 潮坪沉积体系;③ 下石炭统卡拉沙依组的河控- 浪控- 潮控三角洲沉积体系。下志留统柯坪塔格组滨岸滩坝和潮坪砂体、上泥盆统东河塘组冲积平原、海湾滩坝砂体和下石炭统卡拉沙依组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在塔北地区大面积分布,其冲积平原、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被后期潮汐和波浪作用改造后,形成潮汐水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和滨岸滩坝砂体,物性条件明显改善,有利于形成优质储层区带。目前,滨岸混合水动力碎屑岩沉积体系已获得重大油气勘探突破,其沉积学模式可为塔北地区古生界碎屑岩油气勘探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陆壳的垂向增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壳的垂向增生是幔源物质进入到下地壳和下地壳物质进入到地幔的双向过程 ,前者主要表现为壳下底侵作用 ,后者主要表现为岩石圈规模的拆沉作用 ,其中拆沉作用往往诱发了陆壳下大规模的底侵作用。下地壳部分熔融残余的超镁铁质岩沉入到岩石圈地幔的过程称为陆壳沉没作用 ,它可能是陆壳物质进入地幔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5.
第四纪以来辽东湾滨岸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符文侠 《沉积学报》1989,7(1):127-134
本文根椐钻孔、孢粉、微体古生物和14C测年等分析资料.探讨了第四纪以来辽东湾滨岸沉积特征、沉积层序、沉积环境及大小凌河扇形地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在构造抬升的辽东湾东西两侧的低山丘陵区第四纪地层不发育;中部沉降的下辽河平原区堆积了巨厚的第四纪地层,成为辽宁地区第四系发育的中心.第四纪以来主要以陆相的河湖沉积环境为主,大小凌河扇形地的演变基本反映了该区沉积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陈刘组为新建立的岩石地层单位,代表广西三叠世盆地滨岸相带沉积类型。层型剖面位于贵港市陈刘村附近。层型定义指位于龙潭组与板纳组之间的沉积序列,岩性为灰绿,紫红色泥同夺、粉砂细砂岩夹少量火山岩及碳酸盐岩,含菊石、双壳类、牙形石等化石,厚359m。  相似文献   

17.
兰州—民和盆地恐龙足印化石形态具很大的不同。恐龙足印化石形态与古环境紧密相关。盆地扩张时期的滨岸环境是恐龙足印化石赋存的最佳环境。  相似文献   

18.
广西合山煤田中的滨岸带海绵骨针岩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育在晚二叠世合山组主采4煤层及其分层底板的硅质岩含有大量的海绵骨针,向陆过渡为黑色泥岩或具根化石的铝土质粘土岩,向海则相变为燧石灰岩,这种海绵骨针硅质岩为原生沉积成因,在沼泽化过程,炎热潮湿的气候及繁盛的植物使原先的沉积岩发生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由此产生的胶状SiO2随地表水进入滨岸地带,与海水中带有正电荷的电解质发生化学反应,沉淀下来,而富含SiO2的海水及极少陆源碎屑供给又为硅质海绵的生存提  相似文献   

19.
通过现场实地踏勘、拍照、开挖探槽、利用卫星图解译等方法,对乌伦古湖环布伦托海区域和吉力湖北部乌伦古河现代三角洲地区的湖泊滨岸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系进行了现代沉积调查。研究表明乌伦古湖滨岸沉积环境可以划分为基岩型湖岸、砾质湖岸、砂质湖岸、泥质湖岸等4种类型,发育山前基岩型湖岸、侵蚀基岩型湖岸、砾质冲积扇-扇三角洲、砾质辫状河三角洲、砾质滩坝、砂质滩坝、砂质三角洲、风成沙丘和泥质沼泽等9种滨岸沉积体系。山前基岩湖岸分布在布伦托海的北部,主要发育小型塌积扇、倒石锥和狭窄的湖滩。侵蚀型基岩湖岸位于布伦托海西岸和东北角地区,发育湖滩宽20~40 m。砾质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分布在布伦托海西北部25.8 km狭长区域,表现为一系列冲积扇-扇三角洲体系在山前形成裙边状展布的辫状平原,顺流向长5~15 km。砾质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发育在布伦托海西部,砾质滩坝发育在砾质三角洲前缘,沉积物一般为中砾和粗砾,泥质含量低。现代乌伦古河三角洲位于吉力湖北部,沙丘广泛分布在布伦托海东部的三角洲平原。砂质滩坝发育在布伦托海东岸南部地区,滩坝带宽30~100 m,发育大量障碍痕、冰划痕。泥质沼泽占据湖岸总长度29.22 km,沼泽地带植物繁茂,水动力微弱,泥质和有机质含量高。根据卫星照片推测乌伦古湖水位可能发生过3次较大的下降,现代乌伦古河三角洲可能经过了4个发育阶段,但目前缺乏地质年代学证据。构造格局控制了湖泊边界的地形地貌特征,平行构造线走向容易形成规模较大的沉积体系,垂直构造走向形成的沉积体系规模较小。寒旱地区湖泊周缘入湖河流较少,具有季节性和暂时性特点,洪水泥石流、塌积扇等重力沉积体系比较发育。湖泊封冻是寒旱区湖泊区别于温暖地区湖泊的重要特征。在相同气候背景下,源汇地区的高差和河流的流程、流量决定了沉积物的供给总量和沉积体系的特征。湖盆边界形态影响沿岸流的发育,也影响湖泊风动力方向和强度。乌伦古湖滨岸沉积体系的多样性对研究古代湖泊滨岸沉积体系具有重要的启发,开展湖泊滨岸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系调查对完善陆相湖盆沉积体系模式,对发现新的储层类型,对重建湖泊古地理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二郎坪岩体位于北秦岭构造带的东部,主体岩性为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对其开展锆石精确定年和地球化学成因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晚中生代北秦岭的深部过程。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二郎坪岩体的形成时代为(114.0±0.5)Ma(MSWD=1.5),属于早白垩世晚期。二郎坪岩体富硅、碱和贫钙、镁,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并富集Rb、Th和亏损Nb、Sr、P、Ti,稀土配分模式具有右倾、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和负Eu异常的特征,(La/Yb)N范围为8.39~13.73,源区组成和部分熔融程度控制了二郎坪岩体的成分变异。二郎坪岩体形成于厚度约为40km的地壳内,部分熔融源区位于角闪岩相,源区残余相主要矿物为角闪石和斜长石。烟镇区域岩石圈约在130Ma经历拆沉作用,触发二郎坪深部的岩浆底侵作用,使源区岩石部分熔融并与之混合,上侵至地壳浅部最终在约114Ma固结成岩,二郎坪岩体是烟镇区域岩石圈拆沉作用滞后约15Ma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