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利用新疆1961-2013年资料完整的89个气象观测站降水量资料, 应用数理统计、线性趋势、突变、小波分析等方法, 对新疆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以及突变性、周期性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新疆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极不均匀, 大值区分布主要在天山山区及其两侧; 降水集中出现在春末至夏季, 其中, 7月在全年所占比例最大. 新疆及其各分区年降水量与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均呈显著增加趋势, 不同于中国大部分区域同期呈显著减少或无明显线性变化趋势的现象, 增加速率与年降水量有关, 同时年际波动及阶段性变化明显; 四季降水量增加趋势的显著性不如年降水量, 空间分布上年和四季降水量均表现为大部分地区呈增加趋势, 且增加趋势冬季 > 夏季 > 春季 > 秋季. 新疆及天山山区年降水量在1987年发生了突变, 北疆在1984年发生了突变, 而南疆在1981-1986年期间发生了突变; 新疆及北疆年降水量具有3 a、6 a、8 a、11 a、18 a的波动周期, 天山山区存在6 a与10 a的震荡周期, 南疆波动周期为5 a、8 a、18 a, 四季降水量也存在不同的波动周期.  相似文献   

2.
华北地区岩石圈三维密度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剑 《物探与化探》1999,23(3):179-184
利用华北地区的2°×2°网格S波速度三维层析成像结果和15°×15°的网格平均布格重力异常,采用约束最小二乘方法反演,得到了华北地区岩石圈内6个层面上的密度分布结果.反演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岩石圈密度极不均匀,反映了区内强烈的构造活动特征;层内密度分布与大地构造有明显的相关性,不同的构造单元存在着密度差异,断裂带表现为密度异常梯级带;壳内存在着低密度层,华北地区地震的震源深度主要发生在这一深度上,可能与之相关  相似文献   

3.
不同滤波方法反演陆地水储量变化的结果不同,但目前关于西南岩溶区的不同滤波方法之间的对比研究相对较少.利用Gauss 200 km、Fan 200 km、Han 200 km和DDK4四种滤波方法反演了西南岩溶区的陆地水储量变化,并采用尺度因子进行了校正.在空间分布上,Han和Fan滤波较Gauss滤波更为平滑,但损失的真实信号更多,Han滤波损失最为严重;DDK滤波在进行南北向滤波的同时更能保持原始信号的量级和形状.在时间序列上,4种滤波的陆地水储量距平(TWSA)年趋势分别为8.64、8.77、9.05和9.39 mm/a,周年振幅分别为90.19、94.47、112.92和89.34.不同滤波反演的陆地水储量变化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4种滤波的周年相位差别不大,且由于尺度因子的影响,校正后的陆地水储量距平振幅大小顺序为Han > Fan > Gauss > DDK.对于研究区的陆地水储量变化反演,Fan滤波和DDK滤波较好.   相似文献   

4.
新疆玛纳斯湖景观演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维明  周成虎  李建新 《第四纪研究》2001,21(6):560-565,T001,T002
遥感影像以多分辨率记录了地表的覆盖特征。影像的空间分辨率限定了遥感对地观测的最小单元。地理环境特征监测的基本空间尺度的适宜性对遥感提出了多分辨率的需求 ,同时 ,多种全球变化模型对土地覆盖类型及空间格局需求的尺度也不同。因此 ,作为模型重要参数的土地覆盖特征的多分辨率遥感监测对满足不同模型的需求以及对利用实测数据进行尺度转换研究是重要的。本文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 ,从遥感数据采集的空间分辨率的角度定量化判断空间分辨率放大过程对土地覆盖特征监测的影响。研究区域选定在NECT(中国东北样带 )的西部 (42°~ 46°N、1 1 0°~1 2 1°E)。采用美国地球资源观测系统数据中心提供的  相似文献   

5.
利用CSAMT(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对桂林市兴安西部地区的岩溶地质结构进行了探测研究.为了获得更多的岩溶地质信息,通过设定不同深度的反演参数,对比分析了网格剖分大小对反演结果分辨率的影响,以此获得较高分辨率的数据反演方法.利用小网格剖分反演获得的浅部地质结构,比利用大网格反演获得的浅部地质结构的分辨率高,通过小网格可...  相似文献   

6.
青海夏季干旱特征及其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升  李林  刘彩红  时兴合  杨延华 《冰川冻土》2012,34(6):1433-1440
利用1961-2008年青海非干旱区(除柴达木盆地)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74个环流特征量、 海温资料、 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网格点资料以及500 hPa高度场遥相关, 对夏季干旱的变化趋势和干旱发生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61-2008年夏季青海省非干旱区、 东部农业区分别发生干旱15 a、 18 a, 发生干旱的年几率为31.3%、 37.5%; 东部农业区发生干旱的几率较大, 中轻度干旱发生几率大于特大、 重度干旱.夏季典型干旱年500 hPa欧亚中高纬度上空高度距平分布为正距平, 极涡偏弱; 非干旱年蒙古到青藏高原上由负距平控制, 极涡偏强, 偏向东半球, 印缅低压槽十分活跃.当夏季西大西洋型、 上年秋季欧亚纬向环流指数偏弱, 而4月西太平洋型偏强, 8月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偏强, 夏季容易发生干旱; 反之, 当夏季西大西洋型、 上年秋季欧亚纬向环流指数偏强, 而4月西太平洋型偏弱, 8月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偏弱, 则夏季不易发生夏季干旱. 1961-2008年模拟方程的准确率为83.3%, 2009-2010年预测结果与实况接近, 趋势预测准确.  相似文献   

7.
利用辽宁省1956~2018年的降水量和太阳黑子相对数资料分析了辽宁西部、中北部、东南部地区夏季降水量与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1960年代以来,辽宁省中北部和东南部夏季降水量距平系列变化过程相似,西部地区与它们相比,在1980年代中期和2010~2013年有一定差异。三个区域的降水量距平系列均为减小趋势,但只有东南部的趋势达到0.05显著水平。(2)太阳黑子相对数序列与西部、中北部、东南部地区夏季降水量序列呈显著负相关。(3)从多年平均来看,西部、中北部、东南部地区夏季降水量的极大值多在太阳活动的极小年(m年)及其前后;各分区夏季降水量极小值多分布在M年及其前后。  相似文献   

8.
基于遥感的黄河三角洲农作物需水时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区域,系统地提出了用多种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区域蒸散反演,结合气象数据,进行不同时空条件下农作物需水的分析.通过反演地表反照率、地表温度、地表比辐射系数等参数,进一步计算出地表净辐射通量、土壤热通量、显热通量,根据地表能量平衡方程进行了蒸散的遥感反演;利用5个时相的NOAAAVHRR数据和一个时相的TM数据反演了1999年7~9月的蒸散,并利用TM影像反演的蒸散结果,提高了NOAA气象卫星蒸散反演结果的空间分辨率,大大增加了遥感蒸散反演的实用性.利用6个时相的遥感数据反演的蒸散结果及计算的日潜在蒸散数据对1999年7~9月黄河三角洲各灌区农作物的需水总量进行了时空分析.  相似文献   

9.
变速成图系统技术关键及其在塔中西部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变速构造成图是解决塔中地区低幅度构造问题和落实圈闭的方法之一,速度场的求取精度以及深度转换方法是变速构造成图的两个关键环节.采用层位反偏移技术使叠后时间偏移成果仅仅成为方便反射层位解释追踪的桥梁,避开了叠后时间偏移算法本身产生的偏移偏差和偏移速度不准造成的偏移误差对速度场建立与构造成图精度的影响;利用叠加速度反演进行逐层层速度求取,用三维空间射线追踪图形偏移技术把零偏移距时间域T0图进行空间偏移归位到深度域,生成深度构造图.  相似文献   

10.
海表流场可直接影响海表的气候变化,且对于研究海气相互作用、热通量输送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利用Jason-2号与HY-2号卫星高度计数据以及Metop卫星的ASCAT与HY-2号卫星散射计数据反演海表流场.利用距离加权平均法生成分辨率为0.25°×0.25°的网格,通过数据融合分别得到海表高度场与海面风场,在此基础上构建...  相似文献   

11.
文章根据清代王闿运所著《湘绮楼日记》中的湖南长沙、衡阳地区的春季物候记录,重建了该地区1888~ 1916年的春季植物物候距平序列。分析发现,1888~1916年春季植物物候期平均较现代推迟3.22d,其中1890年 代迟4.89d,1900年代迟2.22d,1910年代迟4.29d。进而推算,长沙、衡阳地区1888~1916年的春季比现代冷,平 均气温低0.37℃。该结果可使长沙地区的年代际春季温度序列延长到1890年代。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文献档案中的古环境记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我国的历史文献记录是古气候、古环境信息的重要来源,对古全球变化(PAGES)研究计划的目标时段——近2000年(人文记录和自然记录并存的时段)来说,尤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介绍了我国古文献中的古气候、古环境记录的概况和各项记录如水、旱、雨、雪等的数量统计,综述了这些记录被用于重建定量的气候序列、绘制历史气候复原图、编制古环境事件年表、获取高分辨率的古气候信息诸方面的主要进展。  相似文献   

13.
过去530年中国东部旱涝事件模拟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彭友兵  徐影 《第四纪研究》2009,29(6):1095-1103
利用CCSM2.0.1模式完成的千年模拟试验结果对近530年中国东部区域旱涝事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模式一定程度能够反映过去530年中国东部降水变化规律,在年代际变化上与旱涝等级资料较为一致。模式能模拟出旱涝事件世纪尺度变化特征以及旱涝事件的群发现象。从模拟结果中发现,过去530年中国东部共发生了3次持续时间5年或5年以上的严重干旱事件,分别发生在1483~1488年、1635~1645年和1964~1968年; 4次持续时间5年或5年以上的严重洪涝事件,分别发生在1529~1533年、1749~1753年、1926~1932年和1978~1984年。其中,1483~1488年、1635~1645年和1964~1968年干旱事件以及1749~1753年洪涝事件与旱涝等级序列有较好的对应,说明模式对严重干旱事件具有一定的再现能力,而对严重洪涝事件的模拟能力还有待加强。对个例分析发现,对应较好的3次严重干旱事件发生时期降水空间型态的演化与1749~1753年严重洪涝事件不同,前者前期呈南涝北旱格局,旱区逐年向东、南扩大,后者前期同样也呈南涝北旱格局,但为涝区逐年向东、北扩大。模拟还发现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异常变化主要受夏季风影响,发生严重干旱事件期间夏季风偏弱,发生严重洪涝事件期间夏季风偏强,模拟显示严重旱涝事件期间副热带高压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我国历史文献中的沙尘记载,讨论历年记录地点的南部边界的变动,指出南界地带的大致分布及其随北方地区的干湿气候条件而南北变动的特点.通过历史气候记录和现代气象观测资料的分析认为,南界地带的沙尘天气记录对北方尘源地区干湿气候状况有指示意义.文中根据南界地带的历史降尘记录对北方地区相应年份气候干湿状况试作推断,从而为北方干旱区气候历史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史文献中的高分辨古气候记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我国历史文献中的古气候记录概况,以及这些记录被用于重建定量的气候序列、绘制历史气候图、编制古环境事件年表获取高分辨率的古气候的信息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文献记录的黑河流域历史时期旱涝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霞  张志强 《冰川冻土》2017,39(3):490-497
流域的旱涝灾害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是流域水资源演变研究的重要内容。利用历史文献资料重建了西北内陆河黑河流域公元0-1949年的旱涝灾害等级序列,结合滑动平均、小波变换处理等方法,探讨了流域历史时期旱涝等级的频数特征、旱涝变化的周期特征及其与气候冷暖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对公元1000年以后的旱涝灾害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存在5个旱灾高发阶段(1230-1270年、1430-1530年、1640-1760年、1860-1890年、1900-1940年),3个涝灾高发期(1650-1690年、1730-1790年、1830-1910年),并呈现出旱涝灾害频发的态势;1000-1949年期间,流域旱涝灾害存在4个准周期变化,对比发现这与太阳黑子活动等环境变化周期有紧密的联系;1580年以前,气候冷暖是影响旱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因子,但16世纪以后,旱涝灾害交替频发,很可能是人类活动加剧了该现象。所以,定量辨析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旱涝灾害的影响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7.
Based on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of 38 weather stations in the Huai River Basin from 1961 to 2010, this study used SPI index, P-III curve to determine the flood/drought years, under what situations for droughts and floods easily happen, and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law of flood and drought during inter-annual and intra-annual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monthly precipit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annual rainfall of the Huai River Basin presented decreasing trend, maximum rainfall appeared from June to August, and multi-year average precipitation increased gradually from north to south; (2) the variation of monthly precipitation during flood years was more severe than other typical years, and precipitation in drought years showed nearly 50 % decline compared with normal years; (3) high rainfall of flood years was mainly caused by the increase in rainfall in flood season, and the strategy of flood control and drought relief was “short-term flood prevention and long-term drought relief”; (4) while precipitation of most months in drought year was reduced, the relevant strategies “annual basin-wide of long-term drought preven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5) combination events of floods and droughts occurred frequently. Persistent drought dominated in spring and summer while droughts and floods that happened alternately were mainly in summer and autumn.  相似文献   

18.
Study of the climate in the Mediterranean basin during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has taken on a particular importance, particularly regarding its role (together with other factors) in the evolution of human settlement patterns. Although the Roman age is traditionally considered a period with a favourable climate, recent studies have revealed considerable complexity in terms of regional climate variations. In this paper, we compare the hydrological change from speleothem proxy records with flood reconstructions from archaeological sites for Northern Tuscany (central Italy). We identify a period of oscillating climatic conditions culminating in a multidecadal dry event during the 1st century bc , followed by a century of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Roman Empire and subsequently a return to drier conditions in the 2nd century ad. The period of rainfall increase documented by the speleothems agrees with both the archaeological flood record as well as historical flood data available for the Tiber River, ca. 300 km to the south. These data also suggest a return to wetter conditions following the 3nd and 4rd centuries ad.  相似文献   

19.
由我国历史飞蝗北界记录得到的古气候推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我国古代有关飞蝗的文献记录,整理出近1000年来飞蝗记录地域北界变动资料,根据飞蝗的生态习性,推断出飞蝗发生在我国北纬41°以北地区的年份的气温条件指出1162~1177年、1265~1280年和1763~1773年是我国东北地区气候温暖的时段,这分别为南宋气候、中世纪温暖期和小冰期的回暖期提出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20.
ENSO事件对长江上游1470-2003年旱涝灾害影响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张强  姜彤  吴宜进 《冰川冻土》2004,26(6):691-696
对长江上游旱涝灾害时间序列(1470-2003年)及SST指数序列(1868-2003年)作统计相关与谱分析,探讨了长江上游旱涝灾害与ENSO事件的遥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旱涝灾害主周期要大于ENSO事件的主周期,前者主周期主要为16.69a,5.09a以及10.47a,而后者主周期主要为5a,~10~12年以及~10a.交叉谱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旱涝灾害与SST在约5a以及约10~12a周期上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可以认为ENSO事件发生周期与生存周期的长短直接影响着长江上游旱涝灾害发生的周期与频率,并在5a以及10~12a的周期上表现出高的统计相关性.SST指数与长江上游旱涝灾害相关分析表明,ElNiño事件的发生使长江上游发生旱灾机率增大,而LaNiña事件的发生则使长江上游发生涝灾的机率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