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地震预报:现状与展望朱传镇(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科学的地震预报是抗震减灾和采取有效的地震对策,以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世界各国经过30多年有计划的探索,地震预报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科学资料,使地震预报从完全束手无策的状...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六十年代大规模开展地震预报研究以来,取得较大进展,赋于地震科学极大生命力。我国十几年来的地震预报实践,积累了大量资料,寻找了地震预报的一些方法和途径,探索了地震发生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3.
日本是在开始执行第三个地震预报五年计划时提出要搞地震预报实验场的。其原因是:日本已取得执行第一、第二个地震预报五年计划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工作经验,具备了一定的观测和研究方面的条件;国内不断发生破坏性地震,科学界和社会各方面更加迫切要求作出地震预报;为实现地震预报的实用化,则必须先进行预报实验;在国际上主要多震国家的地震预报研究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这也有力地激发日本地震学界搞地震预报的积极性。于是,日本测地学审议会于1975年7月在第三个地震预报五年计划修改意见中明确提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地震局在兰州观象台建成了专门用于地震预报的极轨气象卫星云图接收站 ,为利用卫星资料进行短临地震预报新方法的探索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料条件。本文主要阐述地面热红外数据反演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地震预报》一书于1982年11月由日本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三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了世界地震界在地震预报方面走过的历史。第二部分从地形变、地震、地下水等许多方面介绍了日本地震预报研究中的观测及资料分析方法。第三部分具体地讲述了日本在执行地震预报计划以来所取得的成果。第一、二章分析了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地震预报方法而建立的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建场7年来取得一批有价值的观测资料和科研成果,成为开放型的地震预报研究场所.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总面积为8万平方公里,实验场基  相似文献   

7.
共和地震前长波辐射短期异常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简述应用卫星长波辐射资料研究地震前兆与地震预报的方法原理。报道1994年以来共和中强地震的OLR地震前兆及短期地震预报的情况。对OLR地震前兆的特征及短期地震预报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报协调组和山西省地震局于2006年5月21—23日在山西太原联合举办了2006年度地震预报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为:(1)地震预报新方法探索(特别是数字地震资料的应用)。(2)“十一五”攻关内容研讨。(3)会商会制度改革讨论与地  相似文献   

9.
用地震活动性和水平形变资料及定点地倾斜资料分析构造活动中岩层物理变化与形变位移之间对应关系,对以后GPS观测的形变应用于地震预报做一些尝试性工作。结果表明,GPS资料应用于地震预报是大有前途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回顾甘肃省近20多年的地震预报工作,发现年尺度地震预报成功率不足8%。分析了年尺度地震预报成功率低下的原因和提高年尺度地震预报成功率在实现具有减灾实效地震预报的目标中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在对甘肃及邻区地震构造环境、地球物理场和地震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其与强震活动的关联性,寻找地震发生的时、空、强分布规律,建立具有明确构造物理含义的地震预测模型,先进行长期地震危险性分析,再开展年尺度的地震跟踪预报的新思路。沿用这一思路,预期可以减少虚报,进而提高年尺度地震预报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杨欣  王海涛 《内陆地震》1993,7(1):81-88
以1991年6月6日和静5.2级地震为例,较为系统地分析研究了部分单台地震预报的地震学方法的异常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利用单台地震资料进行跟踪式预报的实用化研究,可以为地震预报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朝阳地震台公皋井地下流体数字化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如何将这些观测资料应用于地震预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1975年在美国联邦政府的重视下,成立了美国地质调查局地震预报评定委员会。该委员会成立后,曾对南加州隆起的资料、南加州的防灾计划进行了检查,并做了一些旨在加强对该地区破坏性地震的备震工作。1977年美国政府通过了“地震灾害减轻法”,1978年又制定了地震灾害减轻计划。与此相适应,美国地质调查局地震预报评定委员会正式改名为全国地震预报评定委员会(The National EarthquakePrediction Evaluation Council)。  相似文献   

14.
在广泛查阅国际地震预报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根据当前数值地震预测研究中面临的问题和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对未来推动数值地震预测研究的有关方面进行了初步讨论,以达抛砖引玉之效。借鉴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历程,发展数值地震预报首先亟需就各种观测资料进行四维"同化"分析,形成地震孕育过程中线性能量积累阶段、非线性转变到亚失稳阶段不同状态连续变化的"模式"地震资料构成的地下四维"云图"。不同途径观测资料的"同化"和亚失稳阶段的数学表达是数值地震预报技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1988年11月14—18日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了地震预报国际研讨会。出席这次研讨会的有来自近30个国家的100余名地震学者,联合国有关机构的代表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共宣读80余篇论文,内容涉及地震预报、强地面运动预测、观测方法与数据处理,以及有关地震预报的研究、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政策等。在学术交流和讨论的基础上,会议还就加强地震研究的国际合作,成立国际地震预测研究的协调机构,建立国际性地震预报实验场以及全球地震资料快速传递系统等提出了有关决议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前言     
近几年来,国际上地震预报研究有了显著的进展.这些进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是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方法以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尤其和电子技术、激光测量技术等的发展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观测技术和方法的出现及其应用,使以观测为基础的地震预报科学得以发展,导致了地震预报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新发现、新假说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出现.因此,有必要及时系统地收集、整理、报导这方面的新信息,为广大地震科研人员提供重要的有参考价值的资料,使广大科研人员从中得到启发,进一步开展地震预报科研工作.为此,编选了这份《汇编》.本汇编比较全面系统地收集了散在国内外各种期刊上有关地震预报研究的新消息(其中有一部分未曾见于国内期刊).其基本内容包括地震基础理论方面的新观点、地震预报与前兆、地震观测技术、地震预报研究新课题和新成果、抗震防震方法等六个方面,计300余条.编辑过程中,本刊编辑室对原编选稿的条款及分类做了部分调整,增加了袁正明同志提供的数十条资料.由于汇编本资料的时间仓促,未及对译文进行复校,仅改正了部分舛误,统一了部  相似文献   

17.
走向现场     
刘正荣 《地震研究》1989,12(1):74-74
地震学发展到今天,世界各国都将地震预报的研究提上了日程。显然,地震预报的研究不经过多次的实践是不可能成功的。对于地震预报研究来讲,最重要的实践就是到现场去。到现场去可以搜集第一手资料,研究地震发生发展的规律性;可以检验我们预报地震的理论和方法;到现场去才是我们研究与工作的最后归宿,因为我们的服务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的部分大地测量资料应用反演方法研究了区内活动断裂带的现今活动段。结合地震活动和地震地质资料对地震危险区作了进一步的估计。  相似文献   

19.
薄万举 《内陆地震》1994,8(3):221-228
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①②[7],对拟合、滑动外推、聚类分析、模糊综合评判等各个环节做了适当的改进.同时,引入概率统计中的有关知识.选择一个相对最佳评判方案,用京、津、唐地区流动点短水准,短基线资料进行了地震预报的研究,为用形变资料经过评判统计进行地震预报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最后,以讨论的方式给出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国内外地震预报研究现状的调查研究,结合各方面学者的研究资料和深刻见解,对90年代地震预报前景提出了超前的预测,面对严峻的形势,探讨了走出困境、摆脱危机的可能途径,提出了应急反应的办法及应选择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