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各级公共当局和非政府组织机构的预报与警报的含义;法律后果;作为履行建设性反应的对策和阻碍的法令;制定公共政策;公众对承受危险的决心。1.专业组织机构对地震预报的重要性2.对地震预报的感性认识:新西兰的震例研究3.地震预报的法律含义4.政府对负担地震预报额外费用的责任5.群测群防在中国地震预防工作中的作用(略)6.对已作出的地震预报的反应:政治机构的调节作用7.预报的政治与行政方面的后果8.日本的“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9.地震预报——机构的作用:新西兰的观点10.地震预报后机构对危险消息的处理11.承受危险的决定因素:执行地震安全法规的情况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内容包括六个方面,即:1.地震工作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2.地震预报的现状;3.地震预报的途径;4.地震预报的有关规定,涉及7个方面的要点;5.地震灾害的“综合防御”,涉及我国新时期的地震工作方针;6.加强地震的宣传问题。  相似文献   

3.
地震预报和警报的经济后果;地震预报和反应的利弊分析;经济规划;不公正的结果。1.地震预报的利弊分析2.在目前和未来可能的条件下对地震预报的经济评价3.地震预报的决策及其经济含义 .4.地震对居民和经济的危险5.减轻房产的危险6。地震预报的某些主要的经济含义7.根据1970年达吉斯坦地震效应的分析结果提出的地震预报经济问题8.科学上可靠的地震预报对金融机构的威胁9.地震预报对保险业的影响10.论苏联格鲁吉亚农业区地震预报造成经济损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地震预报研究的科学问题及其研究途径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回顾了地震预报研究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探索和解决地震预报研究中的几个科学问题,即地震动力学成因问题;地震的地体环境问题;地球物理场的时空演化与地震的物理力学关系问题;地震预报的理论和方法问题等。同时,探讨了研究这些科学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引言”中指出:地震社会学是主要研究地震和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影响及其对策的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边缘学科。在“由来及发展”一节中说明,地震社会学是随着破坏性地震的不断发生和地震预测、预报等地震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一名词是1977年1月第五次日美地震预报科学讨论会上提出的;中国从1979年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后,开始较系统地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如同其他国家那样,当前也是主要集中在地震和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影响及其对策这个中心问题上。在“主要研究任务”一节中阐明,地震社会学主要是探讨组织体制的作用和减轻地震灾害的对策;探索发挥地震预报的积极作用;调研地震虚报、误传和谣言的对策;研讨地震的综合及各项对策;开展震害调查和预测;拟定与地震和地震预报有关的各项法令条例等。最后两节概述了我国开展地震社会学的研究工作概况及其展望。  相似文献   

6.
地震预测和地震预报有着不同的涵义,但我们在此探讨的1966年以来四十余年的中国地震预报历程时,因我国早期混用地震预报或地震预测的说法,直至1998年国务院发布的《地震预报管理条例》才明确区分地震预测和地震预报.故为论述简便而统一使用地震预报一词,并不严格区分地震预报或地震预测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1981年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出版了《地震预报研究科研计划》一书。此书系统地介绍了苏联地震预报研究计划,全书共分七章,主要目次如下:第一篇地震预报的地质学和物理力学基础第一章地震活动区的地质地球物理学研究1.问题的定式化与处理方法的原则2.地震区划3.工作地区的地质学特征4.发震机制与地震预报5.古地震断层的研究6.地质过程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山崎断层地震预报实验场是日本地震学界为探索地震发生的规律、实现地震预报的实用化目标而大力开展的一项重要实验研究项目。本文较系统地概述了日本地震学界地震预报研究的思路,选定山崎断层作为地震预报实验场的条件,地震预报实验场的做法,实验场在地震预报研究中的作用,山崎断层地震预报实验场的特点及其与苏美等国的实验场的比较,十年来实验场在一些主要科研项目中所取得的进展;尤其是在综合观测与综合预报研究中取得的进展。最后,还介绍了日本地震学界对如何进一步搞好地震预报实验场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第一类文章之一论述了地震构造活动势态追踪可能是一条实现地震预报的途径,其立论基础为:1.从地震构造角度把研究地震构造运动本质与探索地震预报联系起来;2.从应力场不稳定和近场与远场统一动平衡调整的观点出发着眼于全局,面、线、点相结合;3.考虑地震形式和非地震形式的构造活动。  相似文献   

10.
美国学者盖勒认为地震无法预测,该观点在地震界占据上风.但是,我国曾在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前成功预报,挽救了数万人的生命.只是,这种地震预报的成功案例是具偶然性还是必然性,值得地震学家深思. 1966年3月8日邢台6.7级地震发生后,毛泽东主席明确指示:不能再让地震杀人.周恩来总理指示,必须加强地震预报研究,做到准确及时,要对地震中的各种现象,任何微弱变化记录下来,综合、辩证的分析,争取从邢台地震中找出地震预报的头绪.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指导下,新中国地震预报科学事业,以邢台地震为起点,踏上了征程.  相似文献   

11.
详细叙述了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地震预报研究与实践的主要进展:建设成了多学科的地震观测系统,为地震预报打下了良好基础;进行了大量震例研究,初步建立了地震预报的判据和指标体系;进行了地震预报理论的实验和研究,提出了多种地震孕育发生模型及前兆机理;通过20多年的5次地震预报攻关研究,形成了数十种地震预报方法;边研究,边预报,几十年来成功地预报了20多次破坏性地震,并取得了减灾实效,使我国地震预报的科学水平居于世界前列。本文还对地震预报尚需解决的科学难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鉴我国地震工作,特别是地震预报及其有关问题为社会广大公众所关心,为做好宣传工作,本文作为宣传提纲从4个方面阐述了有关问题的基本观点:1.减轻地震灾害的途径和新时期地震工作的方针。2.关于监测预报问题,包括20年来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的成就;地震预报具有广泛的社会经济影响;地震预报的现状和水平;为什么唐山地震未作出短临预报。3.关于工程地震问题,包括地震危险区的工程和城市建设必须重视抗震设防;工程地震工作是工程和城市抗震设防的科学依据;我国工程地震工作效益显著、水平先进。4.地震社会学和地震对策问题,包括地震社会学和地震对策的任务及内容;我国地震社会学及地震对策研究的主要进展。本文并指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是当今科学发展的趋势,地震社会学包括地震对策正是这两大科学领域之间的新兴的综合边缘学科。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地震社会学的观点出发,对地震预报有关的对策问题作了讨论,这些问题包括:1)地震预报的地震社会学分类;2)地震预报尺度与地震预报精度;3)地震预报评分及统计决策函数在地震预报对策中的应用;4)集成预报问题。基于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本文从理论上对地震预报的对策给出了若干准则。  相似文献   

14.
一、地震基本台网对地震学的贡献我国每年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各种地震观测,而现有的常规测震观测又占很大比重。这些观测对我国地震预报和科研工作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地震记录图的产出;2.对地震图的常规分析处理,给出地震基本参数等,并编制出各种地震观测报告。测震基本台网对地震学这两方面的主要贡献,是我们进行地震研究、地震预报、地震速报、工  相似文献   

15.
1999~2002年地震预报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回顾了中国在1999~2002年开展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进展. 重点回顾了在此期间利用地震学、形变、电磁、流体和综合5类学科方法开展中短期地震预报研究的成果,以及这些成果在地震预报实践中的探索性应用.   相似文献   

16.
关于大陆地震的特征及其预报的许多问题、在前几天的报告中已作了广泛的讨论,在此我们仅就我国大陆地震预报研究的现状和今后发展趋势谈谈我们的一些认识.我国地震预报研究,自1966年大力开展以来,通过十六年的观测、研究,已经有了可喜的进展.取得了数十次有价值的、重现性较好的震前异常资料;积累了不少地震预报方面的知识、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特点及其前兆异常现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复杂的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地震预报是以观测为基础的科学,观测研究是其基本研究途径;对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报有不同的看法和争议,解决的办法是通过观测预测实践;地震前兆和短临预报是地震预报的难点,突破它的主要途径也是通过观测与预测科学实践。我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已取得了200余次5级以上地震的震例实测资料,既经历了1966—1976年的7级地震活跃期,  相似文献   

18.
实现准确的地震预报是人们长期以来的愿望,是当前地震科研工作的中心课题之一。伍德和古登堡早在1935年就曾指出:要使地震预报有意义,就必须准确地标出未来地震的地区和时间。60年代以来各国开始日益重视探索地震预报方法;进入到70年代以来,国外地震工作者和有关学者开始意识到地震预报的社会代价问题。美国的哈斯(J.E.Haas)和米莱蒂(D.S.Mileti)认为,两年或两年以上的预报时间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一次地震本身引起的损失或许相当。  相似文献   

19.
<正>1引言 为了能够有效记录学术交流实况,并有助于历次交流内容的查阅和检索,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17—2019年期间的学术交流论文专辑在《国际地震动态》每年第8期出版。2020年度学术交流文集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21年第2期以“中国地震预报论坛学术交流(2020)”专栏形式刊出,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21年度学术交流文集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21年增刊1刊出。  相似文献   

20.
在回顾了地震预报历史沿革的基础上,认为虽然地震预报的难度比较大,但成功地预报地震不是不可能的.地震预警系统已被实践证明是一套有效的避震措施,将在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但地震预警并不能代替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