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新疆各县市空间经济关联分析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0,他引:4  
空间统计分析与GIS的有效集成,可以为确定、量化经济区域内的空间经济关联的性质和强度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分析工具,结合区域分区,可以认识内在的局部空间经济关联模式及其动态变化,为区域经济分析提供可视化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人口-经济空间分布不均衡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126个县域为研究对象,选取人口数量、GDP总量等指标,采用传统统计分析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年河南省人口-经济空间分布的整体不均衡性、局部不均衡性以及不均衡性的空间关联模式进行研究。30年来,河南省人口-经济分布的整体匹配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呈波动式缓慢变化;局部不均衡在1980—1995年持续加强,表现在人口-经济协调型县域数量持续减少而经济极化型、经济超前型、人口超前型、人口极化型县域数量持续增加;1995年之后呈波动式变化。人口-经济不均衡性的全局空间关联模式为聚集模式,且聚集程度呈波动式增强的趋势;经济极化聚集区和人口极化聚集区的范围不断扩大,在空间上不断聚集,经济极化聚集区位于豫北、豫中和豫西的交界处,且有向豫中、豫西方向扩展、迁移的趋势;人口极化聚集区主要位于豫东和豫南地区,有向北迁移的趋势。分散模式中的经济孤立区和人口孤立区呈零星分布。  相似文献   

3.
空间数据分析与空间模型   总被引:84,自引:8,他引:76  
柏延臣  李新  冯学智 《地理研究》1999,18(2):185-190
虽然GIS已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它相对较弱的空间分析功能正在限制其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文中系统论述了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GIS中空间数据分析的基本需求,空间统计分析,空间数据探索分析以及空间模型,探讨了GIS与空间模型结合的必要性,结合途径以及结合中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GIS空间分析技术为空间形态的精准判别提供了新的路径和研究视角。本文通过高分辨率Google Earth影像提取2013年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工业生产空间分布信息,运用分形模型、形态紧凑度、空间离散度、密度指数定量分析珠三角工业生产空间的形态特征,采用GIS空间分析并结合社会经济统计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①2013年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工业生产空间共有2604.71 km2,其空间分布呈现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并且形成了交错式、零散式和集中式3种分布模式。②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工业生产空间具有很强的分形特征,核心区的分形维数整体小于外围地区,而空间结构的稳定性高于外围地区;珠三角各市中,工业生产空间形态紧凑度最高的为珠海、最低的为广州,而空间离散度最高的为惠州、最低的为中山;珠三角各市工业生产空间的规模差异显著,与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工业企业数等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而东莞、深圳、中山、佛山的密度指数过高,需加强工业生产空间的集约高效利用。③自然因素与交通条件、城镇化与开发区的发展、政策的引导和调控以及经济全球化是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工业生产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元阳县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的图谱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图谱为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变化提供了一种谱系化、定量化与定位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云南省元阳县为例,在遥感、GIS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模型的支持下,从土地利用时空演变模式、空间扩展过程、斑块的空间分布特征三方面建立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变化信息图谱,并对其图谱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征兆图谱更直观形象地揭示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模式,提供了时空复合的表达方式;土地利用斑块形态与空间扩展图谱的建立应用空间格局研究中的相关概念和方法,将微观、宏观层次的图形信息与变化过程相结合;利用等步长变距离缓冲区分析法建立的VCM曲线可直观地描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斑块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不同研究时段内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6.
基于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资料,通过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县级行政单元穆斯林人口的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中国穆斯林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具有“片-点-区”的结构特征,即在穆斯林人口传统分布区形成高值片区,华北平原、云贵高原、辽河平原和东南沿海等区域形成零星分布的高值点区,在全国其他区域形成穆斯林人口密度低值区;(2)中国穆斯林人口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关联特征,在新疆、宁夏、青海东部、甘肃西南云贵两省交汇处及北京市等区域形成热点分布区;(3)穆斯林人口分布处于高度不均衡的状态,随着穆斯林人口向全国迁移扩散的发展,其不均衡程度趋于减弱;中国各大区之间的穆斯林人口偏移增长量经历了先增后减又迅速增长的过程,各地穆斯林人口表现出差异化发展趋势;(4)穆斯林人口分布及演变受生育水平和人口迁移状况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差异化的生育水平和人口迁移流动影响着穆斯林人口的空间再分布。  相似文献   

7.
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与空间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原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角度出发,计算了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吸引力的分维数和空间结构的关联维数,分析了其分形结构特征;从空间关联的角度出发,通过威尔逊模型、空间关联模型对中原城市群的空间联系进行研究,计算了各城市的交通吸引强度、人口吸引强度;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的全局Moran I指数、局部G*统计分析各城市的空间关联程度、发展趋势和空间要素在各城市的集聚特征.研究得出中原城市群目前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关联特征,对中原城市群进行内部资源整合、调整空间结构、提高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武汉市道路结构与商业集聚空间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宇瑶  焦利民  许刚 《地理科学进展》2017,36(11):1349-1358
城市道路结构是影响城市商业集聚的重要因素,研究二者之间的关联对于商业布局和道路规划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本文以武汉市都市发展区为例,运用空间句法模型计算道路结构指标,采用GIS核密度法计算2014年商业兴趣点(C-POI)密度以分析商业集聚的空间结构,通过双变量相关分析道路结构变量与商业集聚程度的关联关系。结果显示:①道路结构指标中,与商业集聚关联最强的是道路全局集成度。在各商业类型中,与道路结构相关程度最大的是金融保险服务集聚。②道路连接值和全局集成度值分别与商业POI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呈现“高—高”集聚的空间关联模式;总深度值与商业POI密度呈现显著负相关,呈现“高—低”集聚的空间关联模式;商业POI密度随控制值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③商业集聚分布呈现为“核心—过渡区—边缘区”的多核心多层次结构,“高—高”集聚与“高—低”集聚模式集中分布于“核心”及其附近的“过渡区”。  相似文献   

9.
近期中国省际经济社会要素流动的空间特征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张敏  顾朝林 《地理研究》2002,21(3):313-323
本文运用GIS空间分析和图形技术 ,就中国省 (区 )际人口迁移、铁路客流、航空客流、铁路货流、信件流等经济社会要素流动的空间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地区经济水平对要素流的形成与分布影响较大 ,京津唐、沪苏浙和广东构成了要素流的三大核心 ;要素流呈现为 4种基本空间型态和两类空间模式 ;各要素流的空间分布很不均衡 ,流量重心大幅偏离我国国土几何重心 ,但与人口和经济分布重心吻合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戚伟  李颖  刘盛和  高晓路  赵美风 《地理学报》2013,68(10):1344-1356
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昼夜差异是配置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和制订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保障方案的重要依据,也是城市地理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之一。但由于国内目前没有区分昼夜的人口统计数据,城市昼夜人口空间分布的相关研究难以开展,极为薄弱。本文以土地利用类型为媒介,构建基于不同类型城市人口时空行为特征的城市“人口-昼夜-土地利用”关系模型和基于差异化面积权重的城市人口空间化模型,旨在以格网为单元来估算城市昼夜人口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同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开展实证研究,估算了海淀区的昼夜人口规模,分析了城市昼夜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① 城市昼夜人口的空间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白天人口相对于夜晚人口具有更广泛的分布范围,并具有更显著的集聚特征。② 城市昼夜人口表现为多种空间耦合关系,包括“三明治”模式、“镶嵌”模式、“辐合”模式、“单体”模式等。③ 城市路网的昼夜利用与人口的昼夜分布有较高的相关性,白天人口分布对路网扩张有显著影响。城市昼夜人口的空间分布折射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诸多因素,例如“旧住宅区”的分布、产业新区的建设、城乡发展差异等,以期对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Boarnet公式的经济权重进行修正,以经济增长变化对区域增长的贡献率代替绝对量值的变化,作为区域内经济空间增长的联系强度,并将其作为偏离-份额分析空间模型的空间权重。根据偏离-份额分析空间模型计算三次产业在2002—2005年和2006—2009年2个时段的要素量值变化,用ArcGIS 9.3分析产业结构、产业竞争力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构上看,京津冀地区第一产业结构偏强,第二、三产业处于偏弱的态势;竞争力上看,京津冀地区第二产业竞争力呈现整体水平提升,第一、三产业竞争力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今后应继续保持对第一产业的结构调整力度,快速实现二、三产业结构效率的提升。加大投资和科技投入,保持第二产业竞争实力,逐步实现第一、三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2.
旅游城市空间竞争探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文章分析了旅游城市在空间竞争方面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探讨了提高旅游城市空间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即塑造城市旅游形象,突出个性与特色;将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形成综合竞争力;实施全民工程,营造优良的城市旅游社会文化环境;与周边旅游城市进行合作,形成良性互动的双赢竞争局面。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外资分布的地域差异是导致省内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总结归纳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利用外资的时空差异特征,根据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将广东省利用外资的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并分析各阶段的主要特点。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各市利用外资的空间集聚和差异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广东省外资由分散分布逐渐趋向于集聚分布;外资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集聚的同时,逐渐表现出向粤北地区扩散的趋势,粤北地区将有可能成为广东另一个外资集聚地区。  相似文献   

14.
论城市犯罪的空间防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发曾 《地理科学》2003,23(3):354-360
犯罪是当代城市最大的社会问题,对犯罪实施有效的空间防控是解决城市犯罪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对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理论辨析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城市空间环境的形态布局、空间盲区的综合治理和空间地域的防控管理等犯罪空间防控的主要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分析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展演化的基本历程出发,总结了东北地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基本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独特的内在问题、外部形势、动力机制与空间重构的方向选择。东北地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呈现如下基本特征:城市圈层结构比较明显;城市核心区进一步强化,"多中心"格局尚未形成;"退二进三"彰显成效,"工业包围城市"痕迹严重;正在进入一个城市迅速外延的发展阶段;空间扩展呈现多元化特点。  相似文献   

16.
基于网格的空间信息模型与服务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实现数字城市的核心与基础,现有的万维网已经不能满足空间信息访问与处理的需要。该文对以空间信息为核心和基础的数据网格——空间信息网格的基础理论及网格中的空间信息模型与服务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了空间信息网格的若干关键技术及网格中的空间信息模型的特点与要求,并对空间信息网格服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基于Web的空间OLAP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LAP(在线分析处理)是空间信息集成,查询与分析的重要领域和手段,基于Web的OLAP需要解决体系结构,空间数据仓库构建,多维数据模型,WebGIS,数据挖掘等诸多理论和工程问题,体系结构规定了系统开发和应用的模式,多维数据模型中定义了基于数据仓库的度量和维度结构,是OLAP和某些数据挖掘模型的基础,是数据仓库应用的重要手段,传统的体系架构,多维数据模型和OLAP技术在处理穸间数据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文章尝试探讨在Internet环境下,在传统多维数据模型中引入空间维度,度量中指向空间聚合结构的空间数据索引及其空间算子集合,从而构造出空间多维数据模型,并在模型物理实现的基础上,试验了空间立方体的Web OLAP操作,可以预测,空间OLAP研究将成为GIS研究的热点,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东京动漫产业空间集聚与企业区位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日本动漫作为通俗艺术、大众文化,已经突破了民族、国家和语言的障碍,为世界广泛接受.日本有"动漫王国"之称,东京因集中了日本78.8%的动漫企业被称为"动漫之都".东京动漫产业高度集中的地理现象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从日本动漫产业集聚的空间转移、内涵特征与组织结构,东京动漫产业集聚的空间优化以及动漫企业区位选择,试图论证东京动漫产业集聚具有历史性、地理接近性、民族文化根植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空间扩展的非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中国人多地少, 且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客观现实, 以及城市空间扩展研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比如相对缺乏合理性评价, 存在重实证轻理论, 重个案缺规律, 重特大、发达城市轻一般城市的不足, 本文从城市空间扩展非协调性的基础理论问题着手, 构建非协调性评价体系, 并以2009 年中国246 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 对其扩展规律进行总结;然后从微观层面的行为主体博弈、要素流集聚扩散及制度安排反馈视角讨论了其内在机理;最后从可持续发展视角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空间扩展效率低下, 表现在区际功能匹配性差, 城市化质量整体水平不高:内在“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耦合协调度低, 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全国平均值为1.192, 其中大于1 的城市占26.42%, 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空间分布呈现出由东往西依次递减的地理格局;城市的功能地位与铁路干线对其影响大, 呈现出地级市以上城市>地级市, 铁路干线城市>非铁路干线城市;通过机理分析揭示出, “产权区域”视角下的地方政府, 出于实现自身行为目标函数(政府绩效和地方财政可支配收入)最大化的考虑, 而在制度安排的框架下, 通过对要素流的做功而传导出来的制度反馈效应:现有制度安排强化了地方政府的“扩散冲动”;在政策建议部分, 基于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函数提出修改完善现有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3D GIS空间索引技术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概括并分析3D GIS中使用的空间索引技术,介绍各类技术方法的基本思想;对典型的空间索引方法进行分类,综合比较其优缺点和适用对象;按照空间分割方式将三维空间索引分为规则分割和对象分割两大类,规则分割包括规则网格、BSP树、八叉树、KD树、KDB树和R树系列等,对象分割则通过层次包围体来实现。指出在3D GIS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应用需要组合多种索引技术,进而生成灵活、高效的索引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