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品牌服装发展是上海建设时尚之都的重要推动力量。国际时尚之都的服装产业能实现品牌化发展,究其根源是在优越的基础上创新电商平台的营销模式完善品牌的网络空间结合,从而提升品牌的认知度及品牌形象。本文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文献综述及网络流量统计法,对国内外服装品牌的网络流量及品牌形象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通过比较研究得出本土品牌电商平台的不足,并针对其发展瓶颈提出合理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2.
产品品牌作为影响产业集群发展的非标准化特征要素,是内生变量.选择24个服装产业集聚地作为样本,考察集群内产品品牌数量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发现产品品牌数量对集群的增长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正向作用;然而,进一步研究显示,过多的产品品牌数量也会制约产业集群的发展.最后,对变量进行重新组合后发现,目前中国服装产业集群还处于初级阶段,品牌数量仍旧低于临界值,在品牌培育上需要长期持续不断地付出.  相似文献   

3.
时尚产业作为后工业时代城市发展的新方向而备受瞩目。纽约是公认的全球时尚之都之一,在多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下,从最初的"血汗工厂"发展至今,其中的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产业的发展伴随其空间组织的演化,最终影响城市结构形态。本文对纽约时尚产业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成衣兴起阶段、产业集聚阶段、设计显露阶段、时尚进化阶段的产业形态和空间组织进行了归纳,并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个人四个行为主体出发,探讨了这一过程的动力机制。最后还对中国城市的时尚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研究回顾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的机理、全球纺织服装产业的空间布局演化、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研究进行了回顾、梳理和归纳。现有研究关注了全球层面、国家层面以及区域层面上纺织服装产业的空间布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但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研究,以及关于其布局演化的作用机制研究还比较欠缺。面对全球化发展,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研究不仅需要更多地关注国内大区域板块之间的布局演化,也需要关注省区内部或大都市区内部的布局调整;需要关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更需要从全球视角下解读新时期纺织服装企业空间布局的调整和优化。  相似文献   

5.
刘博  朱竑 《热带地理》2016,36(2):174-180
全球化使品牌与地方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西方国家的快时尚品牌实行全球同价、全球同款和标准化的经营模式,被认为具有消极的品牌形象,然而却在异源文化背景的中国实现品牌升级。以ZARA为例,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出发,描述其品牌空间发展史,分析品牌源地、空间发展、店铺选址等参与快时尚品牌的文化生产过程。结论如下:1)快时尚品牌与全球时尚城市建立积极联系,将全球时尚城市想象写入品牌发展史中,品牌空间发展史比品牌源地对品牌形象的影响更大;2)ZARA与全球时尚城市互动成功塑造全球时尚品牌形象,“全球”品牌头衔对于中国本土向往全球化的消费者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其跨国升级有积极影响;3)ZARA在中国大陆的品牌空间发展依然延续“下沉式”模式,利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地在全国时尚产业中的引领地位影响二级城市消费者的品牌选择,实现其跨国品牌升级;4)专卖店选址于高端消费街区,在跨国过程中重新定位于中高端消费群体,使得ZARA实现跨国品牌升级。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与中国时尚消费城市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明峰  孙莹 《地理研究》2013,32(12):2334-2345
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背景下,许多城市开始步入后工业化阶段,消费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以进入中国的国际时尚品牌为切入点,重点探讨全球化在城市消费领域的影响。根据本项研究的概念界定,35个时尚消费城市大都为省会城市、直辖市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其中,上海和北京是中国等级最高的时尚消费城市,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水平都遥遥领先。大部分时尚消费城市则是区域性中心城市,但也有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城市,虽然其城市中心性并不强(如苏州、温州、无锡等),但在时尚消费城市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整体而言,中国时尚消费城市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市场因素和开放度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另外,产业氛围也是时尚消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我国服装业的地方集群战略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缉慈 《世界地理研究》2003,12(2):32-38,85
本文旨在根据服装业的国际竞争态势,分析我国服装业发展中现存的产业组织问题,进而提出我国服装产业需要提高地理集中率的意见,以及在我国若干有条件的城市实行地方产业群的战略的政策建议。本文从对于城市服装产业集聚区域进行地方治理的角度研究提升服装业竞争力,对于服装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发展具有双重意义,本研究对于我国其它产业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广州城市旅游品牌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讨论了城市旅游与城市旅游品牌的密切关系,给出了城市旅游品牌的定义,认为不断创新城市旅游品牌是城市旅游竞争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文中以广州市为例,比较全面、客观地分析广州城市旅游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优势条件,提出建设广州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国际岭南文化之都"强势品牌的构想.强调城市旅游品牌创新要"把旅游与城市建筑、景观道路、广场绿化等城市环境要素结合起来,做到城市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同时从复兴历史文化名城、塑造国际旅游都会、打造岭南海滨城市品牌3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旅游品牌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区位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纺织服装业因其自身产业特点和发展特征, 一直是国内研究的热点, 被认为是最早实现全球产业转移和最具有产业转移特征的重要产业之一。通过构建产业结构变动系数来描绘纺织服装业区位迁移的基本格局, 结果表明:① 纺织服装产业的结构变动相对稳定且集中于东部地区;② 结构变化地域分异明显, 沿海大于内陆, 东部大于中部, 中部又高于西部和东北, 东部沿海的浙江、广东、江苏、山东、上海和福建, 中部的湖北和河南, 以及东北的辽宁, 纺织服装业的结构变化系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部地区的多数省份则较低;③ 结构变动系数的大小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区位性和结构性因素。采用偏离-份额模型将中国纺织服装业发展分解为结构效应和空间效应, 以此阐述中国纺织服装业区位迁移的内在规律。结果表明:① 河南、安徽和江西已经成为东部纺织服装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区;② 纺织服装业的区位迁移在竞争效应和纯空间竞争效应上具有一致性, 说明产业的地理分布主要受到区位优势的影响;③ 明显的结构负效应说明纺织服装业的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0.
韩国首尔拥有2000多年历史,建都600余年。在历经"汉江奇迹"、"IT奇迹"、"设计奇迹"的发展过程中,推出一系列鼓励设计的城市政策,提升城市设计标准,推进设计教育实践,以先进的IT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为驱动,大力发展设计产业,逐步奠定了其在世界设计领域的独特地位,是一个具有典型性的设计之都案例。本文通过分析韩国首尔发展的战略研究,探讨其推进设计之都建设的实践和经验。  相似文献   

11.
张宏梅  陆林 《地理学报》2010,65(12):1613-1623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从维度层次探讨游客涉入对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并对盎格鲁入境旅游者(n = 349) 和国内旅游者(n = 292) 两个群体的影响模式进行比较。游客涉入测量使用Gursoy & Gavcar 修订的国际休闲旅游者游客涉入量表,包括娱乐/兴趣、风险可能性和风险后果3 个维度;目的地形象测量使用Baloglu 的目的地形象量表,包括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2 个成份。以桂林、阳朔作为案例地,使用多组结构模型分析方法比较两个群体的结构模型。研究发现:游客涉入对目的地形象感知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娱乐/兴趣显著正向影响认知和情感形象;风险后果显著负向影响认知和情感形象;风险可能性对情感形象无显著影响,国内旅游者风险可能性显著正向影响认知形象,但盎格鲁入境旅游者没有发现这种影响;2 个子样本只有娱乐/兴趣→认知形象和风险可能性→认知形象两个路径系数存在差异,其他路径系数均等值。  相似文献   

12.
旅游节庆品牌认知是衡量游客认识和理解节庆品牌内涵及价值的标准,城市旅游节庆的主题也体现了城市意象的相关元素。在分析台北市地理区位、社会文化和城市功能等属性后,明确了台北具有"生态、创意、旅游"三大城市意象。以台北101跨年晚会为例,研究旅游节庆品牌认知对游客支持意愿的影响,分析旅游节庆对推广城市意象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品牌知名度、品牌联想、感知质量、感知价值、品牌信任、品牌忠诚度是影响游客支持意愿的六大驱动因素;节庆品牌认知对支持意愿的影响存在年龄、学历和居住地三方面的群体差异性;基于城市意象特征塑造旅游节庆品牌有利于推广城市意象,并延长节庆品牌的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13.
刘博  朱竑 《地理学报》2017,72(4):699-710
全球化与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过度消费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持续存在。消费者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同时环境意识渐增,而品牌则以全球化形象与环保形象来响应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以国际快时尚品牌H&M为研究案例,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回收有效问卷265份,采用SPSS 19.0和Lisrel 8.72软件进行分析,探讨跨地方经营背景下,国际快时尚品牌全球化形象与环保形象如何影响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意向。研究发现:① 消费者全球文化身份对品牌全球化形象感知的总影响、品牌全球化感知对国际快时尚品牌消费行为意向的总影响最大,表明全球化与现代性仍然是中国消费者品牌购买行为意向的最重要影响因素。② 消费者环境友好自我身份与品牌环保形象感知对国际快时尚品牌消费行为意向的影响最弱,即自认为具有环境友好自我身份的消费者仍然在支持快时尚品牌,验证了在生产与消费空间分离背景下,国际快时尚品牌塑造品牌环保形象是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品牌经营策略。同时检验中国消费者的身份建构与国际快时尚品牌形象对消费行为意向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在国际快时尚品牌跨地方经营过程中供需双方的互动关系及背后的文化地理逻辑,也更加深刻地剖析全球化背景下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过程中的品牌经营环保局限。  相似文献   

14.
旅游目的地意象在旅游者决策与目的地开发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旅游研究中的热点领域。海洋旅游目的地意象的研究对于提高目的地竞争力与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夏威夷为例,基于国内旅游者发布在网络上的游记,利用扎根理论与文本分析法对夏威夷的认知意象、情感意象与总体意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海洋自然吸引物”、“海洋人文吸引物”、“海洋旅游活动”、“目的地软环境”、“旅游服务”、“公共场所与服务”是构成海洋旅游目的地认知意象的六个主范畴;在此基础上,通过提取游记中的情感语句并结合“情感环状模型”发现夏威夷的情感意象以正面情感为主;从语义网络与重游意愿来看,夏威夷的总体意象较为积极,并未出现明显的负面感知要素。研究旨在为国内海洋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25年来秦俑馆旅游生命周期与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孙根年  薛刚 《干旱区地理》2007,30(2):283-288
将旅游地的成长看成是有生命的自组织过程,以1980-2005年统计数据,着眼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客源结构、人均消费及旅游收入的变化过程分析,从新角度探讨了旅游地的成长与结构变化的关系,丰富了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认识。结果发现,秦俑馆入境旅游呈“扇贝型”增长,国内旅游为“主循环-再循环型”周期波动,入境游客在总游客中所占比例逐渐提高,人均旅游消费额不断提升,致使旅游经济收入摆脱了客流量生命周期的影响而得益延长,为我国国际名牌旅游产品从外延性客流量增长走向内涵型旅游收入增长提供了某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张宏梅  陆林 《地理研究》2010,29(6):1129-1140
旅游者和东道主之间交往的性质等因素决定了旅游活动中的主客交往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学术界对主客交往效应的经验研究也没能得到统一的结论。本研究根据目的地国内旅游主客交往效应研究的不足,以阳朔国内旅游者为例,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探讨主客交往偏好对目的地形象感知和游客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主客交往显著影响目的地形象、目的地形象显著影响满意度,但主客交往对满意度无直接影响,主要通过目的地形象对满意度产生间接影响。具体地说,主客交往偏好包括密切交往和适度交往两个维度,密切交往对认知形象有显著正向直接影响;密切交往通过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对满意度产生间接影响;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显著正向直接影响满意度;认知形象通过情感形象对满意度产生间接影响。文章最后还分析了研究的理论和管理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文章对南太行山区旅游客源市场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该区旅游市场结构以国内游客占绝对优势;旅游者以中青年居多,其分布具有空间近距离性,行为特征表现为休闲观光比重大、散客多、逗留时间短等。针对这些特征,充分考虑南太行山旅游资源的特点、区位条件和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规划了旅游市场的细分目标,并从形象营销、品牌营销、网络营销、绿色营销、整合营销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市场营销扩展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梁馨文  曾国军 《热带地理》2021,41(6):1236-1245
文章反思了当代消费现实,将品牌原产地文化与在地消费文化作为品牌资产前置因素创建结构方程模型,对已有的跨地方餐饮品牌重塑模型进行了验证和拓展,进一步探讨不同的文化因素对于品牌重塑的影响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品牌资产的持续提升促成了品牌跨地方的重塑过程。原产地形象对品牌知名度、品牌忠诚度和感知质量具有直接、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地消费文化只影响品牌知名度,对感知质量和品牌忠诚度没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但是在地消费文化可以通过品牌知名度作用于感知质量,影响品牌忠诚度,而后决定购买意愿。跨地方品牌重塑的案例实践说明当代饮食消费主义的务实性回归。虽然原产地形象的光环效应仍然存在,但是良好的品牌质量感知成为顾客品牌忠诚度和购买意愿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行动者网络理论在人文地理领域应用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宣  王小依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7):1139-1147
行动者网络理论以一种结构化的方式来构建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 并将要素流动和网络化互动形态纳入分析范畴, 为各学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人文地理领域的应用也日渐增多。本文在总结行动者网络理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分类归纳评述了行动者网络理论在不同分支研究领域的应用主题和方式, 并就研究的深度、广度、影响力进行国内外对比。研究表明, 行动者网络理论对人与非人行动者的一致看待及其通过转译过程解析网络关系的研究模式, 除强化了经济地理等领域的理论建构之外, 也为乡村地理、城市地理、经济地理、旅游地理等领域的地方发展、政策实践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引入该理论的人文地理研究引用频次高, 有较大的学术影响。目前国内研究多停留在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框架的直接套用, 极少涉及分析框架改进和理论思考, 在广度和深度上与国际研究仍有差距。  相似文献   

20.
吴小根  杜莹莹 《地理研究》2011,30(9):1554-1565
游客感知形象是近些年来目的地旅游形象研究的重点。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形象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交织了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旅游学的各方面内容。本文在明晰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形象概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游客感知形象形成过程的影响因素与阶段特征,进而基于相关研究假设构建了游客感知形象形成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