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一面大屏幕里,师生们快速地跑出教室来到操场,村民们携老扶幼拼了命似地往该村小学方向跑去,警车、救护车呼啸而过……4月16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应急办、广西国土资源厅共同组织的广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暨应急排险实战演练,在宜州市北牙瑶族乡二横村二横屯极尽逼真地上演。广西国土资源厅  相似文献   

2.
《河北地质》2009,(3):6-6
2009年6月19日,河北省突发地质灾害远程应急会商系统第一个在全国实现了与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平台系统的有效联动。该系统是河北省国土资源厅结合国家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系统建设方案,由河北省环境地质勘查院承建的,旨在全面提高河北省应对突发地质灾害事件的快速反应、指挥调度和防范处置能力。系统以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灾害信息平台为中心,以市级信息平台为节点,具备信息报送、语音通信、视频会议、图像显示、预警预报、综合分析、动态决策、远程会商、  相似文献   

3.
《浙江地质》2009,(5):23-23
日前,广西地质海洋灾害应急指挥部、广西国土资源厅下发《广西壮族自治区200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有关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到领导到位、任务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切实做好地灾防治工作。为查找问题,总结经验,提高防治工作水平,广西国土资源厅要求各地于5月1日至7月30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巡查互检。首先各市县国土资源局对各自辖区开展巡查;其次巡查组进行抽检,抽检的县(市)不少于3个;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审查通过了《陕西省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技术指南》,为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提供了技术标准和安全保障。近年来,我国突发性地质灾害频发,每次发生伤亡性地质灾害时,应急调査专家都会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调查地质灾害成因,提出应急对策,为保护受灾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广西地质》2010,(4):60-60
广西属地质灾害高发区,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和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都在大幅上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更为严峻,任务更加艰巨。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对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有更深刻地认识,增强他们减灾防灾的意识,使防灾工作由被动应急逐步向主动防御转变,在2009年“4·22”地球日活动期间,广西国土资源厅指导全区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进万家有奖竞赛活动,在各市、县国土资源局的大力配合下,各地群众广泛参与,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是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是上级主管部门应急决策的技术依据。北京地区突发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小和一旦发生灾害负面影响大等特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程序、技术和要求都有其自身的地域特点。通过总结和分析北京地区以往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论述了应急调查工作从无到有的历史和现状,通过对现状调查体系的论述,提出了完善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7.
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技术支撑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传正  陈红旗  韩冰  陈辉 《地质通报》2010,29(1):147-156
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是一种涉及因素多、技术含量高、时间要求紧、工作任务重和社会影响大的危机事件管理行为,也是一种跨阶段、高要求、大集成、快反应和求实效的非常规防灾减灾行动。针对重大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为了探索减小地质风险和在风险下生存的途径,必须创建一个有灾害意识、有充分准备的政府或社区应急管理技术支撑体系。技术体系包括人才团队、技术装备、理论方法等方面。人才团队要求科学技术素养深厚,工作高效实用;技术装备要求简单、快速并有效;理论方法追求支撑防灾减灾决策的"满意解"或"有用解"。技术支撑具体针对地质灾害"险情应急"和"灾情应急"2种类型,前者突出预测预警与应急处置的防灾方法,后者重在成因分析与减灾行动。工作程序上划分为响应启动、调查评价、监测预警、会商定性、防控论证、决策指挥、实施检验和总结完善8个阶段。技术路线包括地质环境信息获取、分析研判、预测预警、模拟仿真、技术方案论证、风险评估与决策支持6个步骤。为了促进地质灾害应急响应从经验走向科学,从感性判断走向理性量化,尽快提升和加强对重大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的技术支撑能力,立足于国家层面的决策需求初步提出了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的科学技术工作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8.
陕南安康市汉滨区是地质灾害高发区之一,区内主要为滑坡灾害,每年汛期因降雨引发多期突发性地质灾害。以汉滨区广景花园滑坡灾害为例,分析突发地质灾害发生后的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及灾害防治工作,说明建立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警体系、应急救援处置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做好特大型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近日组织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省(市)国土资源厅(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对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编制的《特大型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0.
周燕芳  黄云清图 《广西地质》2013,(7):F0002-F0002,I0001
6月2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武到广西国土资源厅调研,听取广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汇报,充分肯定了近年来广西国土资源系统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陈武首先来到广西国土资源厅综合楼大厅,考察了广西国土资源立体模型,参观国土资源系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展板和广西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展。  相似文献   

11.
追踪险情     
<正>辽宁省抚顺市西露天矿南部边帮滑坡变形加剧险情,引起了国土资源部的密切关注。2月13~14日,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专家组赶赴现场,开展跟踪调查和指导险情处置工作,并与辽宁省地质灾害应急专家进行现场会商。从2013年3月开始,抚顺市西露天矿南部边帮滑坡险情变形加剧,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及时启动了应急响应和建立了定期会商通报制度,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专家组先后9次赴现场开  相似文献   

12.
华金玉 《城市地质》2022,17(1):8-12
2021年,北京市最新公布已查明突发地质灾害隐患5052处,全年共发生突发地质灾害104起.为应对地质灾害威胁,政府部门认真履行地质灾害防治职责,专业单位有效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不断完善,调查评价基本实现全覆盖,群专结合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建立,应急响应能力不断提高.但防治工作依然存在调查评价工作程度不足、监...  相似文献   

13.
《广西地质》2012,(5):57-57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近日印发《广东省201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预测今年地质灾害发展趋势,指明本年度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重点防治区等,制定了相关预防措施,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4.
4月9日-10日,来自全国各省级地质环境监测系统的80多名技术人员聚集北京,就突发地质灾害远程会商系统及应急平台建设开展了业务培训和技术交流,这标志着突发地质灾害远程会商系统及应急平台建设已开始向全国推广。  相似文献   

15.
《广西地质》2010,(12):58-58
2010年12月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干部职工到广西国土资源厅开展"知大局、熟区情、促发展"创先争优主题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6.
《广西地质》2010,(8):11-15
为了更好地开展下半年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7月12日,广西国土资源厅召开了全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座谈会。会上,广西国土资源厅厅长、党组书记肖建刚对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难点进行了分析,并对下半年需重点推进的7项工作进行了部署。与会代表齐心聚力共谋发展大计,对如何推进下半年各项工作的开展各抒己见,并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建设项目报批、征地、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交流。  相似文献   

17.
信息在线     
《辽宁地质》2010,(5):58-59
鞍山:6项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鞍山市国土资源局把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为重点工作抓实抓好,主要采取6项措施:一是编制实施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并将方案报市政府批准下发到各县(市)区。二是进一步修订好《鞍山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三是认真做好培训工作。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  相似文献   

18.
群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是一项非常态工作,群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关键是高效的组织体系和强大的技术贮备。本文是作者在多年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群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基本特点,总结了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组织和应急技术工作特点,将群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工作划分为灾情预判、排查评估、监测预警、工程处置和安全选址5个阶段。在分析国外技术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的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体系建设--地质灾害远程会商及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分别在四川丹巴、广安、汶川地震灾区,天津蓟县,湖北襄樊,江苏南京等地质灾害处置现场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现场进行了应用和实战演示,将获取的第一手信息和分析结论实时传回北京后,为国土资源部领导和专家了解灾情、分析论证、作出决策、提出处置建议等提供了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20.
《广西地质》2010,(7):8-8
6月24~27日,广西国土资源厅厅领导带队组成4个督查组,对柳州、桂林、梧州、贵港、玉林、来宾、贺州等市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