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7 毫秒
1.
1609年甘肃红崖堡7(1/4)级地震考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1609年红崖堡地震历史资料的考证和对红崖堡、清水堡和肃州等城堡、边墙等的实地调查,认为极震区大致位于今红崖子、金佛寺一带,震中烈度为X度,震级可达71/4级,等震线长轴方向为NWW向.同时修订了前人对本次地震记载三处不实之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不同目录中固原1306年和1622年两次地震的地震参数进行对比和查阅历史资料,结合实地考察,发现了朝那湫和马刚堡两处地震遗址.综合历史资料记载和对遗址的考察研究认为:1306年固原地震的震中应为35.9°N,106.3°E;1622年固原地震的震中应该在36.5°N以南.  相似文献   

3.
从碑刻题记谈华县大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556年华县8.0级地震的碑刻题记资料分类进行了概要介绍,提出发震时刻为公元1556年元月23日夜12时前后;碑刻题记记载的地震造成的破坏及人口伤亡情况证实和补充了《中国地震资料年表》的内容;简述了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现象、余震、地震引起的火灾和避震经验.认为这些碑刻题记记载进一步验证了这次地震的震中、极震区和影响范围,指出这些资料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是研究这次地震活动和评定地震烈度的物证.  相似文献   

4.
翻开《中国地震目录》(科学出版社1971年版)的附录部分,里面有这样一条地震记载:315年(晋建兴三年正月)“平阳(临汾)地震,崇明观陷为池.”大概因为史料过于简略,不好估计震级或烈度的缘故,编者将它收在附录,仅供参考.查《中国地震资料年表》(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关于这一次地震,有如下记载: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最早的一条地震记载,是《太平御览》上记载的公元前23世纪山西永济西南蒲州地震,距今已有420O多年.公元前132年,东汉杰出的科学家张衡,创造了世界有史以来的第一台地震仪(后人称候风地动仪),当时此地震仪测到陇西地震,众人皆服其妙.中国地震资料最丰富,地震记载时间长.明朝全国地方志盛行以来,我国地震记载遍及于各县,积累了一大批宝贵的  相似文献   

6.
1952年山西省浑源县发生过一次强有感地震,但至今未查到有关该次地震的任何记载。为弄清这次无记载地震的情况,走访了震感强烈的浑源县马鞍山村。根据调查结果,推测该次地震的发震时间为1952年11月5日22时,震级约4.5级,震中为山西省浑源县吴城乡马鞍山-下辛安一带。  相似文献   

7.
1125年兰州7级地震震中位置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史料考证 ,确定了 112 5年兰州 7级大震时被震毁的益机滩堡的位置 .根据史料记载的该次地震的破坏范围及实地考察结果 ,认为该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可能在现今河口及八盘峡、西固、阿干镇一带 ,在这一范围内 ,黄土滑坡密集分布 .  相似文献   

8.
中国最早的地震记载产生于公元前23世纪,4千多年来积累的浩如烟海的地震资料,成为研究地震问题的金库。地震工作者多次对这些资料进行大规模系统整理,先后编辑了《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以下简称《年表》)、《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以下简称《汇编》)以及  相似文献   

9.
本资料是从日本《理科年表》(新版)所载《中国大地震年表》中摘译的有关山西部分的地震,并与《中国地震目录》(1983年版)做了对比,核对出《理科年表》中未定出震中的部分地震(用方括号标出),另有少数地震,是可能因记载涉及地区极广,震中无法确定,《中国地震目录》未载的(在地震编号上用“*”号注明,震情摘要栏末,编者用黑体字注明了出处),现刊出,供参阅.而《理科年表》对公元前231年的地震未予收录,为保持其原貌,未予增补.表前说明亦系摘译,为便于查阅,地震编号仍按原文编号刊出.文末附有《日本气象厅烈度标度》,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朱成男  刘玉权 《地震学报》1980,2(3):321-331
本文分析了环绕1970年通海7.7级地震区和1965年东川6.5级地震区的几个三角网的复测资料得出水平面内的应变特征.指出通海地震震中区水平面内的应变张压呈四象限分布, 东川地震前震中区的张压应变也呈象限分布, 并指示主断面的运动方向.我们用弹性回跳理论解释了这一现象, 并指出它在地震预报中的意义.另外, 本文还扼要地讨论了震前震区应变四象限分布在时间和空间上可能观测到的范围.   相似文献   

11.
1解放前中国的地震医疗救灾工作 在能查到的古代资料中,最早记载有地震医疗救灾事实的是公元149年11月12日河南洛阳东北地震.据史料,皇帝诏书:"死者相枕…又徒在作部,疾病致医药,死亡厚埋葬."公元512年山西代县大震,据魏晋世宗记载:"亡者不可复追,生病之徒宜加疗救."公元1668年7月25日山东郯城-莒州8.5级地震,据记载:"抚恤残黎,施药以救病症,民赖全活者甚众".冯可参将当时现场的切身感受以歌赋的形式,写成著名的"地震歌",歌中特别提到疾病的蔓延和救治的不力.公元1830年6月12日,河北磁县7.5级地震,官员彭竹楼,按家传急救秘方制成药丹,救治上千人生命.公元1850年9月12日,四川西昌7.5级地震,震后"对受伤患病之人,分别给药医调".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地震历史资料的记载,自明代以后才渐为详备。据《辽宁省地震年表》共记载明代地震资料六十八条,除八条泛指“辽东”地点不明者外,其余六十条均载有州、卫地名。六十条中地点记载更为具体的则有以下五条,即: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1966年东川地震的宏观考察资料为基础,着重介绍了6.5级主震的烈度分布和衰减特征;初步探讨了多次地震积累破坏效应,并根据同一自然村在主震和两次强余震时的实际震害资料,以积累破坏程度作为两次强余震烈度评定的宏观标准。  相似文献   

14.
云南历史地震记载与强震目录再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瑞生  王彬 《中国地震》2005,21(2):280-284
上世纪50、80年代,我国曾两次广泛搜集地震历史资料,编辑出版了《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及各省区《地震资料汇编》等。在此基础上编制了1960年、1995年等4版强震目录,它们反映出我国历史强震活动及其灾害的基本状况,是地震预测、防震减灾等研究的基础资料。但因资料分析主要存在以下3方面问题,致使一些地震参数判定有误,并丢失了大量的中强地震:①历史记述之真伪判定与取舍;②无破坏性文字记述的所谓“有感地震”的分析处理;③地震震中、强度及其精度判定。本文以云南历史地震记载为据,对照1995年版《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1995)(以下简称《95目录》),就以上问题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15.
新疆地区地震活动强度及频度仅次于台湾和西藏,它是我国多震省区之一.自1971年始,先后对数十次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进行了考察,积累了大量的宏观资料,并对典型震例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工作.1.1906年12月23日玛纳斯(沙湾)地震震级的研究.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国外仪器记录及多次实地考察资料,经过几年的综合分析、对比,1982年银川举行的《中国八级大震学术讨论会》,首次提出1906年玛纳斯地震定为8级偏高的论点.1983年经研究论证后,正式将震级由原来的8级降为7.6级.1987年《中国地震  相似文献   

16.
《元史》卷五一记载:至正七年三月,“东平路东阿、阳谷、平阴三县地震,河水摇动”.之后,明清时期山东20余种府、州、县地方志相继出现了有关至正七年三月的地震记载.《山东历史地震目录》给出这次地震基本参数为,1347年4月11日至5月10日济阳西南部(36.8°N,117.1° E)5级地震,震中烈度为Ⅵ度;《中国历史地震简目(B·C·780~A·D·1986,M≥4.7)》给出这次地震基本参数为1347年4月山东长清东(36.5°N,116.8° E)5级地震.而《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公元前23世纪-公元1911年)》等正式出版的地震目录都没有这次地震.  相似文献   

17.
最近在地震史料发掘过程中,于《马端肃公奏议》查找到有关1489年西昌地震的史料记述,经考证分析与《明实录》、《明史》记载的1489年西昌地震相一致,弥补了正史记载的遗漏和不足,确定了西昌另一次强震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1318年懿州5级地震质疑谷炳麟(辽宁省地震局沈阳110031)元代(公元1318年)懿州地震,由于地方志《奉天通志》的辑录错误,以致误定为5级地震。本文以历史资料为依据,进行鉴别分析,提出商榷。1懿州地震的资料记载元仁宗延佑五年(1318年)正月...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震目录》附录记载,1948年12月23日桦南、宝清一带发生5 3/4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46.0°,东经131.0°,相当于今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种马场附近。由于资料不详,这次地震未编入正式目录。1986年出版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四卷下)依1977年资料,把这次地震的震中修订到北纬44.9°,东经130.4°,即穆稜县城西侧,震级取为5.3级。在研究七台河地区工程地震过程中,辽宁省地震局地震大队1988年4月对这次地震进  相似文献   

20.
张衡的候风地动仪是否真实存在,至今还是一个有争议的科学与历史问题。否定其最大的理由在于因历史记载产生的矛盾。依《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张衡于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建造候风地动仪,而其卒于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在此期间,《后汉书》只记载过一次地震,即永和三年(公元138年)的甘肃陇西地震。一般认为候风地动仪记到的是此次地震。矛盾之处在于对公元138年甘肃陇西地震的历史记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后汉书·五行志》 记载当时京师“裂城廓,室屋坏,压杀人”,即在陇西地震的同时,京师也发生了破坏性的地震;而《后汉书·张衡传》却说“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记载的是在陇西地震发生时京师并无任何有感地震发生。由此,有人认为,在公元138年候风地动仪记录地震的同时京师就已经发生强烈有感地震了。人都有感,地震动仪记到也就不足为奇了。更进一步,由于历史记载出现矛盾,地动仪无出土实物,发明后很快遗失,因而就认为候风地动仪历史上并非真实存在,其存在性值得怀疑。本文针对这个记载矛盾做出另外一个解释,论证在东汉时有两个京师,一是长安,一是洛阳,京师震指的是长安,而候风地动仪放在河南洛阳。从而对历史记载中的矛盾有所解释,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候风地动仪存在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