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南黄海西部浅部地层地震层序及其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黄海陆架在第四纪具有海侵—海退交替发生、海陆相地层交互沉积的特点,沉积相及其分布主要受海平面变化与古河流及其三角洲的控制。对南黄海西部地区采集的5600km浅层地震剖面进行了层序划分与解释,得到以下认识:(1)早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南黄海地层可分为U1—U14共14个地震地层单元,组成6个地震层序,代表了6次大规模海侵-海退过程,其中氧同位素5期海相地层在该地区最发育;(2)根据全新世地层厚度变化,将该区分为6个沉积区:东部弱沉积区、中北部沉积发育区、海州湾外侵蚀区、废黄河口沉积区、射阳河口岸外侵蚀区和苏北浅滩沉积区;(3)氧同位素6期至2期,南黄海西部陆相层内发育了3期埋藏古河道:上层古河道发育于氧同位素2期,古长江水系、古黄河水系分别自南黄海南部、北部流入古黄海;中层古河道发育于氧同位素4期,仅分布于近岸地区;下层古河道发育于氧同位素6期,分布于123°E以西地区,其南部古河道应为古长江水系,规模较大,其北部古河道规模较小,分布范围有限;(4)古长江第四纪早期在古黄海入海,古黄河在氧同位素5期中后期也开始自古黄海入海,其古河道发育具有一定继承性,后期发育规模逐渐增大;(5)气候温暖的高海面时期发育于构造沉降...  相似文献   

2.
晚更新世南黄海西部陆架的古长江三角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更新世气候的冷暖交替引起全球海平面的下降与上升,在南黄海地层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海陆交互式沉积层。利用最新的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资料,对南黄海西部近海陆架晚更新世以来的地震地层进行了详细划分,探讨了晚更新世两个海进层序中古三角洲的划分及其地震相特征,认为晚更新世南黄海古三角洲可分为4个较大的期次。根据沉积物特征分析判断4期古三角洲均为古长江形成,各期三角洲相互叠置,范围、厚度及扩建方向均有不同,各期古长江三角洲与海平面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CSDP-2孔位于南黄海中部隆起,其孔深超过2 800 m。该孔中下部中—古生代的固结成岩地层已被深入研究,但其最上部592 m未固结成岩的沉积序列尚未有研究报道。为了确定这部分沉积序列的地层划分,揭示其沉积演化历史,我们对其开展了古地磁测试、光释光测年、底栖有孔虫鉴定和沉积相分析,并与南黄海及其邻近海岸地区以往钻孔岩心分析成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CSDP-2孔0~592.00 m沉积序列最初形成于约5.2 Ma,其第四系底界位于孔深约227.91 m(年龄为2.59 Ma),下/中更新统界线位于孔深约65.23 m(年龄为0.78 Ma),中/上更新统界线位于孔深47.34 m(年龄约128 ka);自晚更新世以来形成的地层又可划分出MIS 5、MIS 4、MIS 3和MIS 1的沉积层段,MIS 2沉积缺失。南黄海中部隆起区在新近纪的剥蚀止于约5.2 Ma,从约5.2 Ma至约1.7 Ma发育河流沉积;由于浙闽隆起的逐渐沉降,约1.7 Ma发生自新生代以来的首次海侵,直至约0.83 Ma,发育潮坪—滨岸沉积与河流沉积的互层;从约0.83 Ma开始至今,浙闽隆起进一步沉降使得南黄海中部隆起区在间冰期高海平面时期的海洋环境基本接近现今环境;南黄海西部陆架在MIS 5发育范围比现今更广的冷水团沉积,在MIS 4、MIS 3早期、MIS 3晚期至MIS 2和MIS1分别依次发育河流、三角洲、河流和滨岸—内陆架环境。该沉积序列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沉降和海平面变化,其全新统、更新统及整个地层序列的沉积速率呈现依次明显下降的趋势,主要归因于地层时代越老其连续性越差,特别是晚更新世之前的地层有显著侵蚀的现象。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深入理解南黄海西部陆架区晚新近纪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进程和沉积地层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4.
南黄海西部地区浅层气的浅部埋藏地质背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南黄海西部地区6000km多的浅地层剖面解释成果,对浅层气埋藏的载气地质体和地层时代两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黄海西部地区浅层气主要存在于埋藏三角洲相、古湖泊相、古河道相、古潮沟相地质体中,在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两期海相地层(全新世和晚更新世)和两期陆相地层(玉木冰期、里斯冰期)中都存在浅层气的地震反射。  相似文献   

5.
通过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声学地层与钻孔沉积地层的综合对比分析,系统研究了晚更新世以来南黄海中部海域的层序地层序列及其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研究显示,基于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自老至新划分的6个声学地层单元(U5、U4、U3、U2、U1-2、U1-1)与钻孔划分的沉积地层单元密切相关。MIS4期与末次冰盛期低海面时期发育的2个层序界面(R4、R2),将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层序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层序(SQ3、SQ2、SQ1),并识别出3期进积体序列与2期古河流系统。MIS5期与MIS3期高海面及海平面下降期间的2期东向进积体序列主要包括高位体系域与强制海退体系域,对应浅海—滨海沉积,厚度分别由西部的24 m与40 m向东明显变薄,而全新世高海面以来向海的进积体序列主要对应高位体系域,与长江源的浅海相泥质沉积相关,最大厚度超过16 m。研究区MIS4期和末次冰盛期发育的2期古河流系统与低位体系域相对应,最大沉积厚度分别超过36 m与24 m,均与长江及黄河密切相关,影响范围延伸至黄海槽及其以东海域,尤其末次冰盛期最远可达济州岛附近海域。  相似文献   

6.
对威海南部近岸泥质区WHZK01钻孔(孔深25.1m)岩心开展粒度分析、AMS14 C和光释光(OSL)年代学测试,结合地震地层特征以及周边钻孔对比,建立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地层框架,揭示出该地区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的演化过程:(1)氧同位素3期晚期(MIS3a)的河流沉积,水动力环境动荡;(2)氧同位素1期(MIS1)早期河漫滩与河口湾沉积,动力环境总体较弱;(3)全新世滨海—浅海沉积,沉积环境弱而稳定。海平面变化是影响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演化的主要因素,尤其全新世高海平面以来,随着黄海暖流的形成和黄海环流格局的建立,大量黄河物质在山东半岛沿岸流作用下输运到研究区,使得威海近岸泥质区得以快速发育。  相似文献   

7.
王辉  夏非  张永战  高抒  李家彪 《海洋学报》2019,41(3):134-142
南黄海曾是长江和黄河两大河流输送的陆源沉积物重要的汇,其沉积记录含有河流演化的丰富信息。江苏海岸中部、南黄海西侧、辐射沙脊群西北的西洋潮流通道及其邻区受到古黄河与古长江的交互影响,其古地貌与沉积地层等研究尚显不足。利用该区多次采集获得的长约380 km的浅层地震剖面数据,结合钻孔资料,分析了西洋浅部地震层序,探讨了其沉积环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洋潮流通道区域在平均海面以下33~49 m处,存在一个强振幅、中频率、高连续性的区域性反射界面,与对比钻孔中滨岸沼泽沉积的顶面相对应,代表一个不整合的古地貌面;该界面深度的空间插值结果反演的古地貌面与下伏的沟槽状切割-充填反射结构,揭示了数条沿NE方向延伸的古水道,并集中分布于古地貌面北部相对低洼的区域,为南黄海内陆架晚更新世某古水系的一部分;该古地貌面系末次冰消期的海侵冲刷面,其上覆是全新世滨浅海沉积,下伏是晚更新世末期的洪泛平原或滨岸沼泽或充填下切古河道或古潮道等沉积。对该区域性反射界面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弄清南黄海西部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体系演化历史,提升对辐射沙脊群形成演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南黄海西部海域高分辨率声学地层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的分析解译,对南黄海西部陆架区进行了声学地层划分。南黄海西部海域声学地层剖面可划分为5套地层Ⅰ、Ⅱ1、Ⅱ2、Ⅲ1、Ⅲ2,每套地层代表一次全球性(或区域性)海平面变化周期内的海进一海退这样一个完整的旋回变化过程所形成的海侵或海退沉积层序。将典型声学地层剖面与区内钻孔岩心的沉积地层岩性单元对比研究,得到各声学反射层的时代、岩性及沉积环境。并发现依据浅地层进行的声学地层划分与钻孔岩心的地质地层划分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结合区内钻孔岩心的分析结果,对晚更新世以来南黄海陆架区的沉积环境及沉积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南黄海太阳沙西侧潮流脊槽海域进行了密集网格的高分辨率浅地震勘探,测线间距主要为120 m和200 m。沉积物穿透厚度最大约80~90 m,划分为2个地震层序(SQ1和SQ2),细分为5个亚层(U1~U5)。位于下部的层序1(U1)为晚更新世陆相沉积,上部的层序2(U2~U5)以全新世海相沉积为主。根据地震相特征研究了各亚层的沉积环境,从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研究区经历了三角洲辫状河流—河流刻蚀—古河道充填—河口滨海—三角洲滨浅海—现代潮流脊槽的沉积环境演变过程。在早全新世中期,研究区发育了一条窄河口型潮流沙脊,并随海平面的快速上升而被掩埋。现代潮流沙脊形成于末次高海面后,与古潮流沙脊没有继承关系,与晚更新世古地形也没有关系,受控于潮流系统。  相似文献   

10.
东海陆架的古河道和古三角洲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2  
基于1996年中法东海海洋地质调查电火花单道地震资料,确定了晚更亲世早期和中期长江(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分布范围和大致时间。中更新世晚期东海陆架为一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的河流冲积平原,晚更新世以来自西北方向的大型河流的三角洲受此控制主要发育在东北部较低地区。东海陆架较大古河道多发育在末次冰期中的亚间冰期(氧同位素3期)。  相似文献   

11.
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依据钻井地质、地球物理、分析化验等资料,将西湖凹陷主要勘探目的层平湖组和花港组划分出SⅢ1-SⅢ5五个三级层序,并建立了三级层序的层序地层模式,其中SⅢ1、SⅢ2可划分出断坡带型层序地层模式、水下低隆遮挡型层序地层模式和半地堑型层序地层模式、SⅢ3充填补齐型层序地层模式、SⅢ4、SⅢ5坳陷型层序地层模式,分析探讨了层序格架内沉积演化过程与机制及不同层序地层模式的石油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2.
粤西博贺湾沙坝-潟湖海岸体系的沉积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博贺湾35个钻孔资料和14^C测年资料,对粤西地区典型的博贺沙坝-()海岸的地层结构及古环境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研究该沙坝-()湖海岸的沉积环境的演变。  相似文献   

13.
中国第四系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第四系地层典着手编写之际,本文对第四系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第四系长期以来的“四分”及相应的符号,将下、中、上更新亚统与全新统并列而应废止;且由于全新统资料已很丰富,可以再予细划分,则在取Q_p和Q_h作更新统和全新统代号后,再行划分,并在其右上角做亚统标记。从多重标准划分地层后,为求得国际可使用的对比基础,应尽量使用时间标尺。西部依构造期划分的地层,未能精确地确定地质时代,除非对构造期及相应地层做测年,否则,与东部沉降地区地层对比将有很多困难。应严格组的内容、概念、延伸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从现代洋岛(海山)地层序列结构出发,认为洋岛(海山)通常具有洋岛型火山岩基底和碳酸盐岩盖层的双层式结构,具有低分异度、高丰度和地方性色彩的生物群面貌。探讨了造山带洋岛(海山)地层序列鉴别和恢复的方法以及它们对恢复古海洋、构造古地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东亚和南亚典型大河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结构及成因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整理东亚、南亚典型河口三角洲末次冰消期以来演化历史的研究进展,对比各河口晚第四纪地层结构、沉积体系演替和三角洲开始建造的时间,分析其沉积历史的主要控制因素。结果显示,末次冰消期以来各河口具相似的地层结构和演变过程,即早全新世下切古河谷充填和河口湾发育,中—晚全新世三角洲建造,该过程主要受海平面变化的控制。但是各河口地层结构和沉积历史也存在差异,其中以三角洲开始建造的时间差别最为明显。对比发现这种差异与流域地貌、基岩以及河口沉积盆地的差别有关。流程短、流域基岩易侵蚀的河流,入海泥沙量大,其三角洲开始建造的时间显著早于其他河流,其中以恒河三角洲最为典型。另外,以珠江三角洲为典型,其半封闭、基底浅的河口沉积盆地特征,也有助于中全新世湾顶三角洲的建造。  相似文献   

16.
珠江口现代沉积速率及其反映的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珠江河口海区泥沙来源及淤积动态,采用以历史海图分析对比为主,~(210)Pb测年数据校核等方法,参考有关沉积速率定性方面的标志,推算出珠江口不同地段的现代沉积速率,并相应划分出高速率沉积、快速率沉积、中速率沉积和慢速率沉积或稍有侵蚀等4个分区.进而,还论述了沉积作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古近系沉积体系演化及物源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综合运用地质、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古近系沉积体系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渤中凹陷古近系的沉积体系主要受构造升降和湖平面变化的控制,经历了3期裂陷和湖侵,发育5套沉积体系,其中沙河街组沉积时期为裂陷期,以扇三角洲、湖底扇沉积为主,并发育特征的滩坝及浅水台地相沉积;东营组沉积时期为湖侵期,主要发育大型湖泊三角洲沉积,并逐渐向辫状河相过渡。构造及沉积体系分析认为,沙三段沉积时期物源丰富,主要来自石臼坨凸起、渤南和庙西凸起,沙一、二段沉积时期物源有限,东三沉积期物源主要来自石臼坨和沙东南凸起,东二沉积期大面积的湖侵使得本区处于浅湖-半深湖环境,凹陷周边大量古水系将石臼坨凸起、沙垒田凸起的物源带入凹陷中沉积,使得大型三角洲叠覆体广泛发育。  相似文献   

18.
经过60年的油气调查与勘探,随着中国近海新生代盆地的勘探程度不断提高,油气发现难度逐渐加大,海洋油气勘探新领域的开拓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的调查与勘探发现,中国海域前新生代盆地残留地层具有如下特征:①厚度大,一般为4000~6000 m,最大厚度超过9000 m;②分布广,有渤海、北黄海、南黄海、东海-南海北部和南海南部...  相似文献   

19.
福建“佛昙群”的地质时代和地层特征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郑晓云  郑承忠 《台湾海峡》1996,15(3):215-222
关于“佛昙群”的地质时代,在过去的64a中,人们有着5种不同的见解;第三纪、上新世或第四纪、上新世、晚第三纪上新世至早更新世。本文对5个原“佛昙群”露头剖面进行年代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佛昙群”中包含有中更新世、早更新世、上新世、中新世和渐新世的地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山东莱州仓上泻湖Y86孔柱状样的系统取样,利用X荧光光谱分析了沉积柱状样品中的主要微量元素含量,结合已有的粒度分析、微体古生物及孢粉结果相分析对比,对泻湖沉积相进行地球化学判别,结果表明,Rb,Cr,Nb,Ni,Rb,Sr,Th,V,Zn,Zr等元素含量及Sr/Ba,Sr/Ca、Mn/Fe比值在不同的沉积相中均有明显的变异特征。因此可根据泻湖沉积物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及Sr/Ba,Sr/Ca,Mn/Fe比值判别泻湖沉积环境及沉积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