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曹智玲 《贵州气象》2002,26(2):47-48
1 全年温度变化趋势全年平均温度 1 7 7℃ ,比历年偏高0 4℃ ,极端最高温度是 7月 7日的 37 9℃ ,极端最低温度是 1 2月 2 3日的 - 0 3℃ ,3月1日气温稳定通过 1 0℃以上 ,比历年提前1 7d ,结束时间为 1 2月 3日 ,比历年推迟 8d ,总积温 582 0 2℃ ,比历年偏多 335 1℃ ,持续2 78,比历年偏多 2 5d ,有利于农业生产。春季倒春寒不明显 ,有利于夏粮作物的生长 ,是大季作物育苗好时机。夏季日平均气温≥ 30℃的有 5d ,日最高值是 8月 7日的 31 5℃ ,极端最高温度≥35℃ ,出现 1 7d ,连续极端最高温度达≥ 35℃以上时段 ,7月出现 4d …  相似文献   

2.
1气候概况1.1气温年平均气温13.0℃,比常年偏高1.3℃,与去年持平。年极端最高气温37.2℃(7月31日),年极端最低气温-17.5℃(12月20日),日最高气温≥35℃日数达8天,稳定通过0℃积温日数278天,积温4821.0℃。终霜出现在3月30日,初霜日出现10月17日,无霜期200天。冬季(199年12月-1999年2月)气温持续偏高又是一个典型暖冬年份。冬季平均气温0.8℃比历年偏高3.1℃,特别是12月下旬平均气温比历年偏高5.2℃。春季(199年3月-5月)气温比历年偏高1.5℃。气温先降后扬,自3月19日以后,气温明显下降,下旬平均气温比历年偏低0…  相似文献   

3.
库尔勒1959-2008年冬季气温及负积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库尔勒市近50a冬季逐日气温资料,分析了库尔勒冬季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负积温以及低温持续日数的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库尔勒冬季平均气温自1985年开始发生增暖突变,最低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均在波动中逐渐上升,冬季增温主要体现在最低气温和2月平均气温的显著偏高,冬季气温最暖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冬季负积温增暖变化早于冬季气温,冬季≤0℃低温持续日数明显减少,但近8a冬季≤-15℃的低温寒冷日数较20世纪80、90年代有明显增加,从而导致近8a负积温绝对值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对济宁市(包括11个县市区)1970—2012年的各月气温、降水和日照资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平均气温整体呈阶段性上升趋势,其中冬季气温上升幅度最大,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速率大于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速率;全年≥0℃活动积温、越冬前(10月1日—12月12日)≥0℃活动积温、≥10℃的活动积温、<0℃负积温绝对值均呈上升趋势;1981—2010年较1971—2000年,稳定通过≥0℃和≥10℃持续的日数分别增加4.5d和3.2d,稳定通过≥0℃和≥10℃的日期分别提前了3d和2d,终止≥0℃和≥10℃的日期分别推迟了2d和1d。年降水量的变化分为明显的两个阶段,前30年呈下降趋势,而后13年呈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夏季下降最为明显。在这种气候变化背景下对济宁农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冬小麦、夏玉米播种期推迟,冬小麦全生育期缩短;夏玉米的种植方式由套种改为直播,收获期推迟,生育期延长;干旱、冻害等其他极端异常气候事件和病虫害的发生机率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5.
青藏铁路沿线气温和地温的极值推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耿贝尔分布函数对青藏铁路沿线7个气象站的气温和0cm地温进行了极值估计。结果表明:年极端最高气温50年一遇与常年接近,100年一遇比常年偏高0.1~1.5℃。年极端最高地温50年一遇比常年偏高0.0~10.2℃,100年一遇比常年偏高1.5~13.7℃。未来50年,如果年平均气温增加1.0℃,50年一遇的年极端最高气温将比常年偏高-0.1~2.0℃,100年一遇的将比常年偏高0.7~2.8℃。  相似文献   

6.
韶关属中亚热带地区 ,季节变化明显 ,最冷月平均气温 1 0℃左右 ,极端最低气温达 - 5 3℃ ,春秋气温变化不稳定。为充分利用冬春农业气候资源 ,近几年来 ,韶关市积极推广塑料大棚及地膜覆盖种植 ,仅曲江县目前就有塑料大棚 5 0 0多个 ,春种地膜花生 1 3 3 3公顷。作者通过对比试验 ,对中亚热带地区塑料大棚及地膜覆盖的小气候效应进行了研究。1 试验设计与方法1 1 试验设计试验于 2 0 0 1年在曲江县农科农业技术示范基地塑料大棚和大田进行。试验地土壤为沙壤土 ,肥力中等。在塑料大棚内设置气温、地温、湿度观测 ,以气象站百叶箱观测资…  相似文献   

7.
选取呼伦贝尔市8个代表站1961~2000年资料,用线性拟合等方法,对呼伦贝尔市及其林、牧、农区的年平均温度、季平均温度、年平均最高温度和年平均最低温度、气温日较差、无霜期和积温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全市近40年气候变暖明显,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温度和年平均最低温度均呈升高趋势.(2)年温升高的趋势主要受到冬季气温显著变化的影响.(3)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变化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不对称性趋势,气温日较差变小趋势是以最低温度升高高于最高温度升高为特点的.(4)无霜日数显著增加,无霜期延长,≥10℃积温带有明显北移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选取呼伦贝尔市8个代表站1961~2000年资料,用线性拟合等方法,对呼伦贝尔市及其林、牧、农区的年平均温度、季平均温度、年平均最高温度和年平均最低温度、气温日较差、无霜期和积温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全市近40年气候变暖明显,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温度和年平均最低温度均呈升高趋势。(2)年温升高的趋势主要受到冬季气温显变化的影响。(3)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变化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不对称性趋势,气温日较差变小趋势是以最低温度升高高于最高温度升高为特点的。(4)无霜日数显增加,无霜期延长,≥10℃积温带有明显北移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基于1981—2015年四川省149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计算0~35℃每1℃范围内的活动积温,并对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平均和各站点各温度范围内积温随温度呈单峰曲线变化,全省平均积温峰值温度为23℃,各站8~26℃,呈自低海拔向高海拔递减的趋势,其递减率为0.41℃/100 m;积温峰值温度与活动积温的空间分布总体相似,活动积温每增加1 000℃·d,积温峰值温度升高3℃,但攀西地区气候特点与其他地区不同,该地四季温暖,气温年较差小,总活动积温大,但积温峰值温度不大;积温峰值温度,总活动积温均与海拔高度线性负相关,海拔越高,积温峰值温度和总活动积温越小;四川省总活动积温线性增加,气候倾向率120℃·d/10 a,0~15℃积温减少,16~35℃积温增加。  相似文献   

10.
利用吐鲁番东坎农业气象试验站和鄯善气象站近52a(1960-2011年)冬季逐日资料,分析入冬期、冬季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低温日数、负积温变化特征,以及特色林果葡萄、红枣冻害发生年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探讨冬季气温变化与冻害发生的关系,总结冻害成灾指标,为防止果树冻害提供理论依据。分析结果表明:吐鲁番盆地冬季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入冬期偏晚,冬季结束时间提早,冬季持续日数缩短;冬季气温在1985年发生突变,存在7a的周期变化。在无稳定积雪的情况下,最低气温负积温较历年平均值低180.0℃以上,日最低气温≤-18.0℃持续15d以上,且日最低气温连续≤-20.0℃持续5d以上,休眠期的红枣、杏树花芽会发生中度冻害;最低气温负积温较常年低200.0℃以上,日最低气温≤-20.0℃持续7d以上,且日最低气温≤-21.0℃持续5d以上,红枣、杏树及无积雪、覆土厚度〈30cm的葡萄会发生严重冻害。  相似文献   

11.
应用仁化国家气象站和DB44/T 864-2011中的气候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仁化长坝沙田柚生长的气温、降水和光照等条件及气候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极端低温条件为特优,年平均气温、年降水日数为优,≧10℃年积温、年降水量为良,年日照时数为一般。(2)年平均气温、≧10℃年积温、极端低温和年降水量呈上升态势,速率分别为0.01、5.28、0.03℃/年、1.27 mm/年,其中年平均气温、≧10℃年积温通过0.01的显著性检验,极端低温通过0.05的检验;年降水日数和年日照时数呈下降态势,速率分别为-0.4 d/年、-0.99 h/年,其中年降水日数通过0.01显著性检验。(3)年平均气温和≧10℃年积温偏低风险呈下降态势,而年降水日数偏少的风险仍在增加。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近50年气温变化及四季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浙江省所有站点自建站以来的日气温资料,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浙江省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其升温率为0.117℃/10a,通过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研究了气温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绝大部分站点表现为升温趋势,只有岱山、普陀、武义几个站点表现为降温趋势。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浙江省极值温度的变化情况,衢州、金华和丽水西部地区超过35℃的天数为减少趋势,其他地区均为增加趋势。极端最高温度的年际变化趋势跟平均温度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最低温度低于0℃的天数全省都为下降趋势,极端最低温度为上升趋势。气温年较差呈下降趋势,年平均日较差呈微弱的下降趋势。按照气候季划分季节的方法,对浙江省分南、北两部分阐述了四季的平均入季时间及平均季长。确定历史各年的季节划分以后,讨论了季节平均气温的变化,南北地区都表现春冬增暖,夏秋变凉。  相似文献   

13.
1冬小麦2003年秋季,全疆大部地区冬小麦播种偏晚5~18d。出苗至越冬始期,北疆冬麦区气温波动较大,冬前≥0℃积温为236~405℃·d,积温略显不足,大部冬麦未形成分蘖提前进入越冬始期;南疆大部冬麦区冬前光热条件较好,冬麦越冬期偏晚,冬前≥0℃积温为211~650℃·d,绝大部分冬麦带蘖越冬。当北疆冬麦区最低气温降到-24℃以下时,均已形成5cm以上的稳定积雪,有利于冬麦的安全越冬。2004年伊始,全疆冬麦区气温持续偏高,至3月底,全疆冬麦全部进入返青期,大部冬麦返青期较常年提早1~8d。越冬死亡率除伊宁、塔城为20%左右外,其余麦区均在10%以下,返…  相似文献   

14.
西北地区热量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基于西北5省(区)150个测站1961~2003年历年日平均气温,引入气候趋势系数和气候倾向率,对〈0℃负积温、〉0℃和〉10℃积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进行分析。采用EOF分解后的时间系数,利用小波和M-K分析方法,对〈0℃负积温、〉0℃和〉10℃积温的时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地区〈0℃负积温表现为全区一致增加趋势,平均气候倾向率为52.9℃/10 a,增长最快;〉0℃积温的平均气候倾向率为50.7℃/10 a,西北地区〉10℃积温的平均气候倾向率为49.3℃/10 a,增长最慢。〈0℃负积温、〉0℃和〉10℃积温均从1986年开始增加,在1995年后增加趋势更加明显。1987年是负积温显著增温的突变年份,〉0℃积温在1996年前后发生突变,〉10℃积温在1995年前后发生突变。小波分析结果呈现出〈0℃负积温存在准6 a和准9 a的振荡周期;〉0℃和〉10℃积温存在准8 a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15.
基于统计降尺度模型的江淮流域极端气候的模拟与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江淮流域29个代表站点1961--2000年逐日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逐日大尺度环流场资料,引入基于多元线性回归与随机天气发生器相结合的统计降尺度模型SDSM(statistical downscalingmodel),通过对每个站点建模,确立SDSM参数,并将该模型应用于SRESA2排放情景下HadCM3和cGcM3模式,得到了江淮流域各代表台站21世纪的逐日最高、最低温度和降水序列以及热浪、霜冻、强降水等极端气候指数。结果表明,当前气候下,统计降尺度方法模拟的极端温度指数与观测值有很好的一致性,能有效纠正耦合模式的“冷偏差”,如SDSM对江淮平均的冬季最高、最低温度的模拟偏差较CGCM3模式分别减少3℃和4.5℃。对于极端降水则能显著纠正耦合模式模拟的降水强度偏低的问题,如CGCM3对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强度的模拟偏差为-60.6%,但降尺度后SDSM—CGCM3的偏差仅为-6%,说明降尺度模型SDSM的确有“增加值”的作用。21世纪末期在未来SRESA2情景下,对于极端温度,无论Had.CM3还是CGCM3模式驱动统计模型,江淮流域所有代表台站,各个季节的最高、最低温度都显著增加,且以夏季最为显著,增幅在2—4℃;与之相应霜冻天数将大幅减少,热浪天数大幅增多,各站点冬季霜冻天数减少幅度为5—25d,夏季热浪天数增加幅度为4~14d;对于极端降水指数,在两个不同耦合模式HadCM3和CGCM3驱动下的变化尤其是变化幅度的一致性比温度差,但大部分站点各个季节极端强降水事件将增多,强度增强,SDSM—HadCM3和SDSM-CGCM3预估的夏季极端降水贡献率将分别增加26%和27%。  相似文献   

16.
选取1981-2016年中国江淮地区28个气象站的0~20 cm地温观测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方法,得到江淮地区0~20 cm地温及气温多时间尺度的振荡规律。结果表明:江淮地区全区域有明显的空间一致性,特征向量值在全地区均为负值,时间系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正转负。1981-2016年江淮地区浅层地温和气温均表现为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0 cm地温的气候倾向率为0.65℃·(10a)-1,增温幅度大于5~20 cm层地温及气温。0 cm、5 cm、10 cm、20 cm四层地温及气温分解后的IMF1和IMF2分量的周期分别为准3年和准7年,且80年代的振幅要小于之后的年份,表明浅层地温及气温在80年代是稳定少变的,进入90年代波动幅度增大。年际变化在江淮地区0~20 cm地温及气温的长期变化中占主导地位。对36年0~20 cm地温的气候平均值进行分解可得,江淮地区各站点浅层地温的延伸期尺度周期基本分布在准12~16天和准26~33天两个周期内。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冬季1月、2月和12月-次年2月逐日逐小时京藏高速民和至西宁段常规气象站和交通气象站逐日逐时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冬季逐月平均路面最低温度和地面最低气温的日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关系,建立了4站冬季各月路面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别与地面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相关性方程,旨在为路面温度精细化预报服务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京藏高速民和至西宁路段4站冬季各月平均路面最低温度和地面最低温度冬季各月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平均路面最低温度和地面最低温度达到最低值和最高值的时间并不是完全相同;。常规气象站点平均地面最低温度日出/日落的变化速率要高于交通站点平均路面最低温度,并且平均地面最低温度的变化幅度要比路面最低温度变化幅度大。平均地温面最低温度的最高值比路面最低温度的最高值超前1~2h,常规气象站点逐小时地面最低温度<0℃的时间维持15~18h,交通站点路面最低温度<0℃的时间维持8~22h。应用统计学方法建立的朝阳站、汉庄站、高庙桥站和老鸦峡站最高和最低路面温度与最高和最低地面温度相关性方程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可在实际业务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东莞市草温与地温、气温的差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东莞站2007年8月~2008年7月的草温与地温、气温同步观测资料,对比分析在不同下垫面环境下草温与地温、气温的差异。分析表明:年平均草温地温气温;极端最高温度中,地温草温气温;极端最低温度中,草温地温气温;草温的日变化幅度和年变化幅度最大,地温次之,气温最小。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近地面不同高度、不同下垫面的差异以及传感器的安装等。  相似文献   

19.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4的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预估1.5℃和2.0℃升温情景下,东北地区平均气候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结果表明:RCP4.5排放情景下,模式预计在2030年和2044年左右稳定达到1.5℃和2.0℃升温;两种升温情景下,东北地区气温、积温、生长季长度均呈增加趋势,且增幅随着升温阈值的升高而增加;1.5℃升温情景下,年平均气温增幅为1.19℃,年平均降水距平百分率增幅为5.78%,积温增加247.1℃·d,生长季长度延长7.0 d;2.0℃升温情景下气温、积温、生长季长度增幅较1.5℃升温情景下显著,但是年和四季降水普遍减少,年降水距平百分率减小1.96%。两种升温情景下,极端高温事件显著增加,极端低温事件显著减少,极端降水事件普遍增加。霜冻日数、结冰日数均呈显著减少趋势,热浪持续指数呈显著增加趋势;未来东北地区降水极端性增强,不仅单次降水过程的量级增大,极端降水过程的量级也明显增大,随着升温阈值的增大,极端降水的强度也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20.
本省大小麦全生育期和两个关键生育期内的积温、降水和日照条件见附表1和附表2。附表3则是各地区所在县气象站11—5月份的有关气候资料。本省各地大小麦生育期内常年0℃以上平均积温大麦1717.1—2005.6℃,小麦1890.7—2186.7℃,年际变化较小,变异系数在8%以下,极大部分年份的积温大麦在1600—2000℃之间,小麦在1800—2300℃之间。对照表2所列全生育期所需要的积温,可见热量条件一般是充足的。≤3℃的初终日期浙北浙中分别出现在12月25日前后和1月5日前后,浙南终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