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地学园地     
小资料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历年来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1974年 只有一个地球1975年 人类居住1976年 水:生命的重要源泉1977年 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1978年 没有破坏的发展1979年 为了儿童的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绿色建材开发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绿色建材是一种既不破坏环境、又能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资源、满足社会发展的新型建筑材料。本文扼要回顾了绿色建材的研究史、概念及内容,对国内外绿色建材的进展作了述评。指出应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大力开发和使用绿色建材,提高人类居住环境的健康、安全条件,以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跨世纪的十大人为环境灾难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过去的100年,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严重地破坏了自身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全球性的十大生态灾难,且愈演愈烈,以至危及人类的发展乃至生存。研究十大环境灾难的、现状及其危害,唤起全人类强烈的环保意识,探求合理途径,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问题,使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新世纪赋予给人类首要的、刻不容缓的最重要的使用。  相似文献   

4.
室内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思维 ——室内生态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摆在面前的事实是近两百年来工业社会给人类带来的巨大财富,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但工业化也极大地改变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森林、生物物种、清洁的淡水和空气,以及可耕种的土地,这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保障在急剧地减少,气候变暖、能源枯竭、垃圾遍地......。如果按过去工业发展模式一味地发展下去,这个地球将不再是人类的乐园。现实问题迫使人类重新认真思考:今后应采取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还是注重科技进步,通过提高经济效益来寻求新的发展契机?我们正在经历…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地质环境评析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桂林  谷永昌 《地球学报》2000,21(2):198-201
地层、岩石、构造、水形成了地球表部的地质环境。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演化为另一新的有序的自稳状态的调整。文中从生态地质环境、生产地质环境和生活地质环境 3方面论述了河北省环境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 (地层、岩浆岩、构造、水 )的特征与分布 ,简述了系统中地震、泥石流、崩塌、滑坡、地裂缝、岩溶塌陷、海水入侵、工程建设、生活污染等主要破坏因素 ,指明了破坏因素的分布范围、隐患区段、破坏程度以及诱发灾害的特定背景 ,分析了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和对策 ,并对工程系统、地质环境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环境地质学的历史渊源、涵义、研究内容、所属门类、学科地位等,广泛借鉴前人资料,总结了当今世界环境地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和研究趋向:以动态观点及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和方法来探索地质环境演化;从不同空间尺度研究地球环境演化;环境变化的时间效应成为环境地质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向;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环境地学研究领域内的重点问题;正在深入探索环境地质学的科学基础:水-岩相互作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新技术在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发展速度很快。归纳了现在我国存在的主要环境地学问题:淡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城市发展中的环境地质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与地球化学循环变化;频繁的地质灾害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指出需要在地球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指导下,紧密结合国家目标和经济发展紧迫需要,进行前沿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由于世界人口惊人增加和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人类大规模的经济生产活动加剧了对土地和地球资源的利用,使得人类与其所在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克服或减缓人类活动对自然体系的破坏,自60年代末期首先从西德和北美发展起来的地学新领域—环境地质学应运而生。近20年来,人们对环境地质作为一门学科及其定义的看法,也以“众说纷纭”发展到了今天的“趋向一致”。这亦说明一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不仅要有科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成为世界各国制定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地质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当前科技工作者研究的首要课题,也是矿业城市发展的理论依据。论文根据辽宁省主要矿业城市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治理现状,分析因采煤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危害,探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提出矿业城市地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规划建议。虽然人类对地质环境的改造远远超过自然灾害的破坏程度,但是地质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地质环境,就是保护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所需的物质基础,说到底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沙漠-黄土边界带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反应敏感。近10年来,榆林地区由于重视沙漠化的防治工作,沙漠化出现逆转态势,但是其潜在威胁不容忽视。水蚀荒漠化状况依然比较严重。应当进行积极有效的防治。荒漠化是一个自然过程。荒漠化加速发展是在脆弱的生态环境基础上,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和水资源利用方式而诱发的。应当处理好人口、资源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以2000-2010年近10 a来鄂尔多斯地区沙漠化过程为研究对象, 在利用MODIS数据对沙漠化动态进行监测的基础上, 综合分析沙漠化逆转和发展地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NPP变化趋势, 定量评估近10 a来鄂尔多斯地区沙漠化动态及其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2000-2010年间, 尽管鄂尔多斯地区沙漠化面积没有明显变化, 但是沙漠化程度呈现整体逆转的态势, 其中逆转的沙漠化土地面积达47 057 km2(占鄂尔多斯地区土地总面积的54.2%), 比发展的沙漠化土地面积高出近3倍. 气候变化是近10 a来鄂尔多斯地区沙漠化逆转的主导因素, 主要归因于2006年来降雨量的增加以及近10 a来春季风速的减小, 围封禁牧、 退耕还林(草)等政策的实施及其与有利气候条件的耦合进一步加快了区域沙漠化的逆转. 人类活动是导致近10 a来鄂尔多斯地区沙漠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主要归因于部分地区生态保护政策的落实不力以及区域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破坏, 完全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沙漠化发展主要分布鄂尔多斯的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1.
全球变化与地质科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增温、臭氧层破坏、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和污染、植被破坏和生物灭绝等全球性问题不断困扰整个人类.自然和人为地质作用引发的全球环境变化给人类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威胁,并危及人类在地球上的可居住性.在这种形势下,80年代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类作用于地球的广度、深度和强度越来越大,对地球表层地质体的作用频繁而强烈,其积累起来的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效应日益显著,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门地质学与环境科学交叉的新学科———环境地质学应运而生。环境地质学以地质环境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3.
地球表层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生态系统,是大气—水—岩石—生物四个圈层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系统区,也是相互渗透"交织"调控的有机整体;而人类活动会对地球表层环境生态的结构、演化方向、变化速率、物质和能量循环改变、资源消耗、环境破坏和生物消亡产生剧烈影响.岩溶景观,特别是钙华是大自然在地表赐给人类的资产和宝藏,其成因和...  相似文献   

14.
陕西矿产资源丰富,随着国家对矿产资源需求量的增加,对矿产资的开发力度增强,对地质环境的改变愈随之增强,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通过调查分析认为:陕西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为矿业开发引发地质灾害、矿区土地资源占用与破坏、矿区地下水系统的影响与破坏、矿区环境污染,且危害较严重。陕南、关中、陕北及不同矿产资源开采区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各异;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是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破坏影响形成的结果。提出陕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应采取从源头上预防、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各项制度、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长效机制、提高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预防和治理科技水平等防治措施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5.
城市是人类居住和工作经济活动的高度集中场所,是社会现代化的摇篮。随着城市数量、规模和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增加和提高,所占用的土地面积及地下、水域和空间范围在不断扩大,所涉及的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和引起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日趋复杂、严重。在城市规划、建设、发展和运营中,如何充分择  相似文献   

16.
矿山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势必形成一定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为全面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恢复生态、兼顾景观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扎实开展废弃露天矿山地质环境修复。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的相关规范与要求,以汶川某废弃露天矿山为例,从矿山环境角度介绍了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因素,开展矿山斜坡整体稳定性、采场边坡稳定性、弃渣堆稳定性及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划分治理重点、次重点和一般3个基本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防治区。结果表明: 矿山斜坡及弃渣堆现状基本稳定、采场边坡稳定性较差、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中等; 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可划分为一般防治区和较严重防治区,其中一般防治区面积约554 m2(矿区无因采矿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影响区内无居民居住,无威胁对象,矿区及周围地表水体未漏失,矿业活动对水土环境影响程度为影响程度小,未影响到矿区及周围生活供水)、较严重防治区面积186 m2(矿区与影响区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小,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较严重)。针对评价结果提出的“坡面浮石清理+清除建筑垃圾、块石+植被重建”等修复建议,为同类型矿山绿色开采及地质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了的重要技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开始实施新的发展战略,通过实施全方位的国家创新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要达此目的.必然涉及到广大农村基础工程和公共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和固体矿山、油气水能源及交通工程等时地质环境的广泛利用,也就必然广泛地影响地质环境的自然演化进程.使地质环境变化的范围、方式和强度呈现出新的态势.产生具有深远影响的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为避免和减轻负面的风险,就必须创新观念。从人类与地质环境和谐共存的愿望出发,变单纯地保护地质环境和被动地防治地质灾害为持续利用地质环境和主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8.
陈毓川 《岩矿测试》2011,30(4):391-392
矿产资源短缺、能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正在面临的现实问题。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环境安全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目标。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9.
王红军 《铀矿地质》2000,16(5):319-320
在铀矿地质发展的几十年中 ,铀矿地质勘探工程———槽探、硐探和浅井工程遍及全国。这些山地工程不仅破坏了自然地貌 ,而且勘探工程排出的大量放射性废渣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 ,危害人类的健康。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保护环境 ,造福人类 ,必须对铀矿地质勘探工程造成的放射性污染进行有效的治理。1 地质环境中铀的分布铀在地壳中趋于富集 ,平均丰度为 3 2× 10 - 6 。铀的地球化学性质很活泼 ,不同岩性中铀的丰度差别也很大。火成岩中铀含量随SiO2 含量的增加而增高。花岗岩中的铀含量最高 ,所以花岗岩大多是铀…  相似文献   

20.
基于全球地质记录的比对,国际人类世工作组建议20世纪中期(约1950年)为人类世的起始时间,四海龙湾沉积物曾被列为“人类世界线层型剖面”的候选地质体之一。但在1950年以前,人类已较深刻地影响了四海龙湾周围地区的环境。通过重建四海龙湾沉积物900年以来的总有机碳、总有机碳和总氮的摩尔比(C/N)、稳定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和Ca/Ti,以及硅酸盐矿物主要元素Si、Al和K含量的历史序列,平均分辨率约为10年,以气候变化为背景,来探究该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发现人类活动从1850年开始显著增强,在此之前的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指标变化大体符合自然规律。1850—1950年指标的变化反映出快速增长的人口破坏了植被,导致风化加剧,地表环境的演变脱离了自然轨道,表明人类活动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但这段时期的变化只是局地信号;1950年后,C/N持续减小及δ13Corg持续负移,反映出在新的社会制度和先进生产力的条件下,四海龙湾周围地区的环境状态再次发生改变,这与全球地质环境的加速变化同步,可以支持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