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骅坳陷孔西潜山带奥陶系油藏的油源与成藏期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93年和1997年黄骅坳陷孔西潜山带孔古3井、7井先后从中奥陶统峰峰组获得工业性油流,标志华北地区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突破性进展。据该区烃源岩评价和油源对比分析,中奥陶统峰峰组下段、上马家沟组二段为主要油源层段;烃源岩生烃高峰大致出现在相当于镜质组反射率 R。值1.0%~1.6%范围内,表现出碳酸盐岩生烃的迟滞效应。孔西潜山带处于主要油源层段的相对高丰度地带和有效生烃高峰的范围内,利于油气的生成和保存。孔古3井、7井奥陶系原油均属低凝重质油,原油的链烷烃、环烷烃和碳稳定同位素组成8”C值,明显有别干第三系陆相原油和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油源的原油及其烃源岩。原油气相色谱指纹、流体包裹体及储集层固体沥青等均显示出孔古3井油藏具有两次充注成藏的历史:早期充注发生于石炭纪—二叠纪期间,晚期充注为主要成藏期,发生于早第三纪早期。  相似文献   

2.
黄骅坳陷孔西潜山带奥陶系油藏的油源与成藏期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3年和1997年黄骅坳陷孔西潜山带孔古3井、7井先后从中奥陶统峰峰组获得工业性油流,标志华北地区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突破性进展。据该区烃源岩评价和油源对比分析,中奥陶统峰峰组下段、上马家沟组二段为主要油源层段;烃源岩生烃高峰大致出现在相当于镜质组反射率R。值1.0%~1.6%范围内,表现出碳酸盐岩生烃的迟滞效应。孔西潜山带处于主要油源层段的相对高丰度地带和有效生烃高峰的范围内,利于油气的生成和保存。孔古3井、7井奥陶系原油均属低凝重质油,原油的链烷烃、环烷烃和碳稳定同位素组成8BC值,明显有别于第三系陆相原油和上古生界石炭系一二叠系油源的原油及其烃源岩。原油气相色谱指纹、流体包裹体及储集层固体沥青等均显示出孔古3井油藏具有两次充注成藏的历史:早期充注发生于石炭纪一二叠纪期间,晚期充注为主要成藏期,发生于早第三纪早期。  相似文献   

3.
黄骅坳陷孔西潜山带奥陶系油藏的油源与成藏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3~1997年黄骅坳陷孔西潜山带孔古3、7井中奥陶统峰峰组碳酸盐岩油藏中先后获得油流,标志华北地区古生界高成熟海相地层油气勘探的突破性进展。 黄骅坳陷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综合分析得出,中奥陶统峰峰组下段和上马家沟组二段碳酸盐岩为该区相对有机质高丰度层段。根据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或烃转化率随成熟度的变化,建立起该区奥陶系的生烃模式,烃源岩的生烃高峰大致出现在镜质组反射率R_0为1.0%~1.6%的范围内,表现出在多旋回构造运动背景下,高成熟海相碳酸盐岩生烃的“迟滞效应”。烃源层有机质丰度的平面分布表明,孔西潜山带临近一个由相对高有机质丰度烃源岩组成的烃源灶,其  相似文献   

4.
对辽河油田曙光欢喜岭潜山带沙三段(Es3) 和沙四段(Es4) 典型的未成熟源岩样品进行了高温高压干体系的生排烃热压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300 ~400 ℃(Ro =0 .33 % ~1 .30 % ) 为该区域烃源岩的主要生排烃阶段;沙四段具有更好的生排油潜力,可能是曙光- 欢喜岭潜山带较好的烃源岩;生排烃作用对排出油和残留油中生物标志物的组成具有明显的影响,在油/ 源对比时应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5.
1993-1997年黄弊蝴陷孔西潜山带孔古3、7井中奥陶统峰峰组碳酸盐岩泊藏中先后获得油流,标志华北地区古生界高成熟海相地层油气勘探的突破性进展. 黄骋塌陷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综合分析得出,中奥陶统峰峰组下段和上马家沟组二段碳酸盐岩为该区相对有机质高丰度层段.根据短源岩有机质丰度或短转化率随成熟度的变化,建立起该区奥陶系的生短模式,短源岩的生短高峰大致出现在镜质组反射率R.为 1.0%~1.6%的范围内,表现出在多旋回构造运动背景下,高成熟海相碳酸盐岩生怪的"迟滞效应".短源层有机质丰度的平面分布表明, 孔西潜山带临近一个由相对高有机质丰度经摞岩组成的短摞灶,其成熟度处于有效生短高峰的范围内,利于油气的生成、保存和成藏.孔西潜山带孔古3、7井奥陶系产出原油及其族组分的碳同位素 813C值均在一29.6%~-31.6%.范围内,与该区奥陶系娃源岩的 813C值分布范围完全重叠,根本不同于石炭系一二叠系煤系以及下第三系湖相短源岩的813C值分布范围,反映孔古3、7井原油应是奥陶系海相地层的产物.分子标志物指纹的进一步对比确认,峰峰组下段和上马家淘组二段碳酸盐岩是该区最主要的短源层段.对于原油气相色谱指纹、储层流体包裹体以及储层固体前青等的综合分析研究证明,孔古3井奥陶系油藏具有两期油气充注成藏历史,早期充注发生于石炭纪一二叠纪期间,晚期为主要成藏期,发生在老第三纪.  相似文献   

6.
辽河油田曙光—欢喜岭潜山带烃源岩生排烃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熊永强  肖乾华 《地球化学》1999,28(3):257-264
对辽河油田曙光-欢喜岭潜山带沙三段和沙四段典型的未成熟源岩样品进行了高温高压干体系的生排烃热压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300-400℃为该区域烃源岩的主要生排烃阶段;沙四段具有更好的生排油潜力,可能是曙光-欢喜岭潜山带较好的烃源岩;生排烃作用对排出油和残留油中生物标志物的组成具有明显的影响,在油/源对比时应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7.
针对乌石凹陷生烃特征不清和不同层系油气成藏差异性问题,通过烃源岩评价、生烃史演化分析、油源精细对比等手段对其烃源岩生烃特征及其差异成藏模式展开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乌石凹陷存在流二段上部和下部2套烃源岩,为形成于还原环境的中深湖沉积油页岩和泥页岩,富含无定形有机质和非海相沟鞭藻等藻类,以Ⅰ型和Ⅱ_1型干酪根为主,为好-优质烃源岩。生烃动力学及生烃演化史分析显示,Ⅰ型干酪根生油能力最高,Ⅱ_1型干酪根具有较高的生油能力,烃源岩存在2期生烃高峰期,第一期生烃高峰为涠洲组沉积末期(约23 Ma),第二期为角尾组沉积末期(约10 Ma),对应2期生烃高峰都伴生明显的生烃增压过程,是造成近洼带流二段普遍发育异常高压的原因。油源精细对比分析表明,中浅层涠洲组、流一段原油来自于流二段上部烃源岩,主要赋存于近洼带;流二段、流三段原油来自于流二段下部烃源岩,主要赋存于远洼带。综合研究认为,乌石凹陷表现为近洼带源外中浅层富集、远洼带源内富集的油气差异成藏规律。研究成果对于该区优化勘探、进一步扩大勘探成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资源量丰富,深化潜山油气成藏研究,定量评价潜山油气充注能力,对该盆地潜山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大量统计资料为基础,对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潜山油气成藏模式及充注能力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潜山油气成藏受烃源岩及供烃方式、储集特征、储盖组合等多种因素的控制,与烃源岩大面积直接接触的、长期风化淋滤的潜山储集体,最有利于油气成藏.研究区潜山油气藏分为高位潜山型、中位潜山型和低位潜山型大类;以任丘、苏桥、牛东1这3个典型潜山油气藏为代表,建立了高位、中位、低位3类潜山油气成藏模式.高位模式多分布于中央隆起带,具有“双向油源、源储对接”的特点;中位模式多分布于斜坡带,具有“侧向油源、复合输导”的特点;低位模式多分布于洼陷带,具有“顶部油源、不整合输导”的特点.综合考虑烃源岩生烃强度、潜山储层物性、供烃方式、储盖组合类型以及供烃窗口等多种潜山成藏主控因素,建立了潜山油气充注能力定量评价公式并对9个典型潜山油气藏进行了评价,3类潜山油气藏的油气充注能力明显不同,其中高位潜山油气充注能力最强,低位潜山次之,中位潜山最弱.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巴楚组有一生屑灰岩段碳酸盐岩烃源岩,主要为台地边缘一台缘斜坡相沉积,厚度40m左右。烃源岩中干酷根主要为Ⅱ型,其次为Ⅲ型;腐泥组含量较高,一般大于50%,主要由碎屑类脂体、藻类体、孢子体和角质体组成;钻井揭示的TOC值为0.10%~1.27%。已在麦盖提斜坡上部分曲1井和曲3井中获得来源于该碳酸盐岩烃源岩的工业性原油。与源自下古生界烃源岩的原油相比,该油源的原油具有下述特征:Pr/  相似文献   

10.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潜山已发现数口工业油气流井,深部潜山油气资源丰富,但该区潜山勘探一直存在有利区预测困难的难题。潜山上覆烃源岩的排烃分析可提供潜山油气勘探的重要依据,传统的排烃研究需大量钻井取样与样品分析测试数据,尝试利用声波时差与地球化学结合途径,研究烃源岩的排烃作用并预测有利潜山含油气区。通过对典型井的声波测井与地球化学研究,建立了南堡凹陷声波测井—地球化学指示排烃综合模型,应用该模型对南堡油田33口探井进行了排烃研究。结果表明,南堡油田2号、3号构造带潜山上覆烃源岩下排烃厚度最大、南堡1号构造带局部下排烃,4号与5号构造带潜山上覆烃源岩下排烃作用不太明显。以上排烃分析与目前潜山发现油气的分布相吻合,反映烃源岩对潜山油气有很强的控制作用。南堡凹陷潜山源控藏作用受控于烃源岩与潜山的接触关系、烃源灶位置、烃源岩成熟度、烃源岩中火山岩隔层与断层的发育等多种因素。综合排烃识别结果、源控藏分析等,预测潜山勘探有利区为南堡2-3号构造带,其次为南堡1号构造带。声波测井在排烃中的应用对于潜山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渤中凹陷典型富油气区油源断层差异活动与油气富集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渤中凹陷典型富油气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该富油凹陷油源断层差异活动与油气富集和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构造带内油气主要沿油源断层分布,由凸起带向斜坡带方向,油气富集层位逐渐由新近系向古近系及前古近系潜山过渡,且断层平均活动强度逐渐降低;新生代以来断层活动速率整体表现出强-弱--强的演化规律,新近系油气主要富集于油源断层差异活动系数 1. 8且晚期断层活动速率33 m/Ma的断层附近;凸起带边界油源断层长期活动,有利于新近系油气的富集,倾末端油源断层在烃源岩排烃期早、中期活动较强且晚期活动较弱,控制了深、浅层多层系的油气富集,斜坡带油源断层较少且在烃源岩排烃晚期活动强烈,油气主要富集于古近系及前古近系潜山。  相似文献   

12.
南堡凹陷滩海区深部古生界已相继发现数口高产工业油气流井,其性质不同于上伏第三系原油。采用地质地球化学方法相结合途径,对油气特征与成因进行了剖析。已发现潜山原油主要为高蜡油、其次为凝析油。GC、GC/MS分析表明,潜山原油中链烷烃组分含量较高、甾萜类生标含量较低且异构化程度较高;富含重排甾烷、重排藿烷与18a(H)-新降藿烷(Ts)与C29Ts;部分生标如升藿烷系列有明显热裂解现象,指示潜山原油较高的成熟度。油-油、油-岩对比表明,潜山原油与沙二+三段烃源岩有成因联系。供烃方式主要包含近距离-烃源岩直接披覆于潜山及源-储通过断层对接供烃、远距离-断层和风化壳运移输导两种。南堡凹陷潜山高蜡油的形成主要与烃源岩主要为Ⅱ2-Ⅲ型有机质类型有利于提供蜡质烃以及深部奥陶系油气藏极可能遭受气洗有关。气洗迹象包括低分子量链烷烃被切割、萘系列相对丰度低于菲系列,出现“倒转”等反常现象。南堡凹陷潜山油气特征与成因研究有助于揭示该区深部油气藏的形成机制及开展深部油气资源评价。  相似文献   

13.
南堡凹陷南堡2号构造带主要含油层段为古近系东营组东一段砂岩及奥陶系灰岩。对典型井老堡南1井原油与烃源岩的多项有机化学指标分析表明:南堡2号构造带烃源岩形成的沉积环境为陆相浅湖弱还原环境;东一段与东二段烃源岩表现出未成熟的特征;东三段与沙河街组烃源岩表现出成熟的特征,其生烃深度门限在3100m左右,主力生烃门限为3700m以下的沙河街组。通过油、岩饱和烃色谱-质谱参数综合对比,东营组一段的原油主要来自沙河街组一段的烃源岩,为"下生上储"油气藏;而奥陶系原油主要来自沙三段的烃源岩,为"新生古储"油气藏。   相似文献   

14.
王古1井奥陶系油气成因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李素梅  庞雄奇  邱桂强  高永进 《地球科学》2005,30(4):451-458,479
首次在东营凹陷南斜坡王古1井奥陶系古潜山中获得深层高蜡油(含蜡量40.84%),其富含蜡质烃,甾、萜类等高分子量化合物含量甚微.采用分子筛络合技术对王古1井原油中的甾、萜类化合物进行了浓缩,并对碳酸盐岩储层中的方解石脉包裹体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王古1井奥陶系原油及储层包裹烃的组成与分布具有深层孔店组烃源岩的特征,与沙四段烃源岩相关性差,揭示奥陶系原油不同于以往发现的第三系沙河街组原油.正构烷烃单体同位素δ^13C值分析也表明,王古1井原油与孔店组烃源岩接近且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反映孔店组为其可能的油源岩.王古1井奥陶系油气的发现表明东营凹陷存在一套迄今尚未发现的深层油源岩,该区具有深层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5.
辽西凹陷沙河街组是否发育烃源岩,是该凹陷油气勘探首要问题。以源控论为基本指导思想,从沉积相研究入手,通过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盆地模拟及油源对比,综合评价了辽西凹陷沙河街组烃源岩。在大量地震资料及单井资料分析基础上,认为辽西凹陷沙河街组发育大规模中深湖相,特别是辽西中洼沙四段发育中深湖相沉积,具备形成烃源岩的先决条件。通过在该凹陷取的33个油样及48个岩样分析,认为沙河街组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组成中腐泥组和壳质组含量普遍较高,富含浮游藻类,干酪根类型为Ⅰ~Ⅱ型。盆地模拟认为辽西凹陷生烃门限约2 500 m,沙三段进入生烃门限,具备大规模生烃条件,沙一段未进入生烃门限。通过油源对比分析,辽西凹陷原油的4 甲基甾烷/C29规则甾烷比值基本上都大于0.5,三芳甾烷/三芳甲藻烷值分布范围0.94~3.88,均值为1.51,与沙三段烃源岩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因此,认为沙三段和沙四段是辽西凹陷油气的主力烃源岩层段。有机相和沉积相综合分析认为,辽西凹陷沙河街组烃源岩整体优越,但各次洼烃源岩分布有一定差异性,中洼发育2套沙河街组烃源岩,生烃潜力巨大,南洼沙三段烃源岩最好,北洼烃源岩规模最小。  相似文献   

16.
在陕甘宁盆地中部气田下铁统马家沟组五段三口井(陕参1井、陕42井和17井)20个碳酸盐岩烃源岩样品沥青“A”和沥青“C”抽提物饱和烃馏分中均检测出了双金刚烷类化合物。研究发现在3100~3800m埋深范围内,绝大多数沥青“A”和沥青“C”样品的双金刚烷指标变化范围分别为55%~65%和40%~55%;在R0值为1.9~3.9%。由于处于过成熟阶段(R0〉2.0%)马家沟组五段中的双金刚烷掼标变化范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四棵树凹陷主要分布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3套潜在烃源岩,其中侏罗系八道湾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部分为Ⅱ2型,生烃潜力较高;三工河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明显偏差,生烃潜力较低;西山窑组泥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但由于受西山窑组沉积末期构造抬升导致地层剥蚀的影响,烃源岩厚度较小,总体上生烃条件较差;白垩系烃源岩在四棵树凹陷最大厚度可达300 m,处于低熟阶段,生烃潜力较小;古近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类型好,但成熟度偏低,生烃条件较差。侏罗系八道湾组烃源岩处于主要生油阶段;白垩系烃源岩已达到生烃门限,处于低熟—中等成熟阶段;古近系烃源岩成熟度偏低,目前仍处于未熟到低熟阶段。油源对比表明,四棵树凹陷北部斜坡及车排子凸起带原油主要来源于四棵树凹陷及沙湾凹陷侏罗系烃源灶,后期受到白垩系低熟油源灶的侵染,古近系烃源岩的油源贡献有限。  相似文献   

18.
长春岭背斜带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南邻双城、北邻三肇两个生烃凹陷。为明确其油源和成藏控制因素,利用萜烷、伽马蜡烷和藿烷等生物标志物进行原油类型和油--油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长春岭背斜带和朝阳沟阶地扶余油层原油为I 类,双城凹陷原油类型为II 类。通过三环萜/五环萜与 Tm/Ts 比值对比可知,长春岭背斜带与朝阳沟阶地扶余油层原油相似,与双城凹陷的原油存在明显区别。结合烃源岩成熟度、生排烃能力和平面分布可知,长春岭背斜带的石油来自其北部的三肇凹陷青山口组一段烃源岩的可能行较大,为上生下储组合。南部双城凹陷供油少的原因是烃源岩成熟度低、排烃能力差。用泥岩压实法恢复的古构造结果表明,位于现今高部位的勘探失利井实际上处于古构造的低部位,不是主成藏期油气运聚的有利方位,因而无油气显示。生烃中心的分布、成藏期的古构造背景、近南北向展布的砂体及断层是控制本区油气富集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根据油气包裹体的特征和盐水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结合烃源岩生烃史和地层埋藏史,分析了苏北盆地溱潼凹陷断阶带具代表性的油气藏的成藏期次。断阶带内油气富集程度较高,不同构造带或同一构造带不同断阶带油层的分布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别。油源岩为古近系阜宁组二段和(或)泰州组的油藏具有2期油气充注的特点,如祝庄油田D34井阜宁组三段油层第一期充注的时间为26-21Ma,第二期开始充注的时间约为12Ma;草舍油田中-南断块S198井阜宁组三段油层第一期充注为14-8Ma,第二期为5-2Ma;草舍油田北断块S120井三垛组一段油藏第一期充注时间为17-4Ma,第二期无法找到对应的成藏时间。而油源岩为阜宁组四段的油藏为一期充注,如角墩子油田S228井三垛组一段、戴南组一段油层开始充注的时间约为14Ma.一直持续至今。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银额盆地查干凹陷烃源岩生烃和排烃史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陶国强 《现代地质》2002,16(1):65-70
为深入研究银额盆地查干凹陷油气的成藏过程 ,优化勘探目标的选择 ,在分析烃源岩特征的基础上 ,应用动态数值模拟技术 ,定量恢复了研究区主要烃源岩层系的生烃、排烃历史。研究表明 ,查干凹陷主要发育 3套烃源岩系 ,其中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二段泥岩为主力烃源岩 ,具较高的有机质丰度、生烃强度与排烃效率 ;烃类排出具阶段性、多期次幕式排烃的特点。以巴音戈壁组二段为源岩的油气系统应是本区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