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0 毫秒
1.
赵雪雁  董霞 《地理科学》2010,30(5):748-754
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蓄水、补水功能对整个黄河流域水资源调节起了关键作用,亟需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护生态环境。采用最小数据方法模拟出了草地水源涵养服务供给曲线,根据不同的生态恢复目标,确定补偿标准,估算新增水源涵养量。研究结果显示:(1) 通过生态补偿提高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水源涵养能力是可行的; (2)当合作、夏河、玛曲、碌曲、卓尼、临潭的补偿额分别达1 024.3、999.79、861.74、1 008.54、585.54、983.22元/hm2时,该区退化草地将全部禁牧,将新增水源涵养量2.253×109m3;(3) 草地提供的水源涵养服务和农户经济行为存在空间异质性,因此应建立差别化、动态化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2.
利用甘南高原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气候资料和生态观测资料及统计资料,分析研究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草原湿地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甘南高原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存在6~7a、15a的周期振荡特征。甘南高原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气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增温速度大于全国增温速度。1980年之后持续偏暖,草地年干燥指数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变化是草原生态退化的自然诱发因素,而超载过牧、滥采滥挖、人为破坏、生物链失衡等环境蠕变是造成生态退化的人为因素,二者共同作用导致黄河首曲草原湿地水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退化。  相似文献   

3.
高寒嵩草草甸的被动与主动退化分异特征及其发生机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高寒嵩草草甸是广布于青藏高原的地带性植被之一,自1980年代以来,发生退化,形成大面积的"黑土型"次生裸地。目前的研究普遍认为,高寒嵩草草甸的退化是由于过度放牧引起的植被演替和啮齿类动物对草场的破坏所致。而本研究认为,随着持续的超载放牧,高寒嵩草草甸的退化过程可以分为异针茅 羊茅-矮嵩草群落、矮嵩草群落、小嵩草群落和杂类草-黑土型次生裸地的四个演替阶段;其经历了异针茅 羊茅-矮嵩草群落向矮嵩草群落植被的被动退化过程和由小嵩草群落向杂类草-黑土型次生裸地的主动退化过程;其发生的动力分别为放牧作用和嵩草特殊的生物学特性(高地下/地上比)引起的草毡表层极度加厚作用。草毡表层的极度加厚,造成土壤水分渗透速率的降低和土壤-牧草之间水分、营养供求的失调,是导致高寒矮嵩草最终退化的根本原因。同时提出高寒嵩草草甸在被动退化阶段,通过降低放牧强度,灭鼠、封育是可以逆转的,而一旦进入主动退化阶段,草皮的塌陷、斑驳,最终形成"黑土滩"型退化草地,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逆转的。  相似文献   

4.
生物多样性     
Q948.152007043094黄河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群落类型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研究=Studies on communities diversity and their structure of“black-soil-land”degraded grasslandinthe headwater of YellowRiver/马玉寿,尚占环…∥草业科学.—2006,23(12).—6~11表9参15(姚则  相似文献   

5.
西藏定结县草地资源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牧业生产是西藏定结县的支柱产业之一,但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该区草地资源出现面积配置与时间利用上的不平衡;割草、放牧兼用草地发展滞后;草畜矛盾突出,草地退化严重以及畜群结构不合理,品种退化,草地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为实现该县草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和高原山区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牧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目的,本文提出以下对策措施:①发展人工草地,提高草地抗灾保畜能力;②改良牲畜,提高牲畜质量,发展“效益型畜牧业”;走畜草平衡、以草定畜的道路;④推广饲草加工,实行舍饲养百;加强草原管理,合理利用草地资源。  相似文献   

6.
从牧户角度,通过牧户调查、遥感数据、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综合分析,研究生态移民政策和牧户的响应情况及原因,对以后的人地和谐共处具有借鉴作用.以黄河源区玛多县牧户调查为例,利用1977~2004年三期草地退化数据、近28年气象数据、1988~2004年放牧压力数据、两年的PRA牧户访谈共144户的资料,通过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玛多县草地普遍发生退化现象,两期退化草地占总草地面积比重均在43%以上,并且退化呈加快趋势,冬春草场退化情况最为严重.(2)草地退化是气候干暖化和草地载畜超载共同造成的.(3)移民政策和牧户社会经济情况的对比利益差异,导致移出的牧户以老年牧户、无畜/少畜户为主,分别占移民户总数48.5%和68.3%,牲畜多的、中青年牧户普遍不愿移民.而且,移民户中,一证多户中的部分户移民占所有移民户54.5%.移民牧户结构的上述特征导致通过移民实现草地载畜量明显减少的目标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采用以空间代时间的方法,研究了高寒草甸小嵩草群落的发生、发育、演化,处于不同退化阶段小嵩草群落在自然与人工干预恢复过程中,植被、地表特征的变化,探索小嵩草群落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其对系统稳定性的作用.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上小嵩草群落的大面积发育是高原地带性植被禾草矮嵩草群落在长期超载放牧下退化演替的结果,它逆向演替经历了矮嵩草群落后退化为小嵩草群落;而对不同退化程度小嵩草群落采取封育措施后,小嵩草群落可以恢复为禾草矮嵩草群落(或者向着以禾草为优势种的群落演替);"黑土滩"上人工建植禾草草地经过11 a的发展,杂类草进入,矮嵩草斑块发展,向着顶极植被--禾草矮嵩草群落的方向发展.禾草矮嵩草群落是青藏高原的地带性植被,而小嵩草群落是地带性植被超载放牧下的偏途顶极群落.  相似文献   

8.
科尔沁沙质草地植物群落的放牧退化及其自然恢复过程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为了了解不同放牧强度对我国北方沙质草地的影响及其封禁停牧后草地植被的自然恢复过程,我们于1992—2006年在科尔沁沙地开展了草地放牧和封育试验,分析研究了人类放牧活动对草地植被的影响,比较了不同程度退化草地恢复速度及其所受气候变化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在科尔沁沙地,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草地植被受放牧影响的程度会加重,但只有持续重牧才会导致植被的严重退化,而且持续重牧对植被盖度、高度和草地生产力的危害程度要大于对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危害程度;中度放牧可以导致植被盖度、高度、生物量的轻度下降,但对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没有不良影响;对于退化草地而言,持续轻牧可促进植被的有效恢复;②封禁停牧以后,草地原受干扰程度不同,其恢复的相对速度也不同,表现为原草地退化越严重,其恢复速度相对越快,而且是植被高度、盖度、生物量的恢复速度要大于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频度的恢复速度;③草地植被的恢复演替明显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暖湿气候有利于植被的恢复,暖干气候对于植被的恢复不利。  相似文献   

9.
黄河源地区草地退化空间特征   总被引:58,自引:4,他引:54  
利用黄河源地区1985年和2000年1:100000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结合1:250000DEM、道路和居民点数据与野外调查资料,分析草地退化与坡向、海拔及距道路和居民点距离之间的关系.探讨黄河源区15年间土地覆被变化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退化草地占源区总面积的8.24%,冬春季牧场退化率显著高于夏季牧场:草地退化是黄河源区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最主要的特征。草地退化表现为:①阳坡退化率高于阴坡;②受人口密度影响,草地退化率与海拔高度成反比,相关系数为.0.925;③距离居民点越近。退化率越高。尤其当与居民点距离≤12km时,草地退化率与其相关系数高达-0.996;④在距道路4km以内.草地退化率与道路距离成反比.相关系数高达-0.978。1985年以来,源区的草地退化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但人类活动的影响仍起主导作用。科学地减少当地居民对草地的过分依赖是解决脆弱的江河源区环境退化的根本。  相似文献   

10.
岷江上游草地资源及合理利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张建平  叶延琼  樊宏 《山地学报》2002,20(3):343-347
岷江上游自然条件复杂,生态环境类型多样。共7个天然草地类型,面向达813538hm^2,占幅员总面积的32.9%。天然草地理论载畜量143.02万个羊单位,1999年牲畜存栏177.89万个羊单位,超载率24.4%。由于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毒草增多、鼠虫害面积增大、牧草覆盖度下降,产草量降低)。针对草地资源特点有退化状况,提出了草地合理利用建议:①加强草场利用规范和管理;②实行草地承包,落实草场“三权”政策;③调整畜群结构,控制牲畜数量;④提高牲畜出栏率,发展季节性畜牧业;⑤改良天然草地,治理退化草地;⑥发展人工草地,建立打贮草基地,提高抗实保蓄能力。  相似文献   

11.
退化沙质草地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对封育的响应机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从植物种和植物功能类群两个水平系统探讨退化沙质草地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对短期封育管理响应机理的研究尚不多。以内蒙古东部的科尔沁沙地退化沙质草地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样方法对禁牧6 a的封育区及与其相邻的自由放牧草地的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物群落的物种密度进行了比较研究,草本植物群落被区分为一年生禾本科植物、非禾本科一年生植物和多年生植物3个主要功能类群。利用测定数据,分析研究了短期禁牧封育对土壤种子库和地上群落不同植物种和各植物功能类群的生态恢复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果是:①短期封育显著促进了退化沙质草地植被的生态恢复,但发现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对禁牧的响应模式和机理存在明显差异,短期禁牧使土壤种子库中所有3个植物功能类群的密度均得到显著提高,而仅提高了地上植被一年生禾本科植物和多年生植物两个类群的密度;相反,禁牧显著提高了地上植被所有3个功能类群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仅提高了土壤种子库中多年生植物类群的物种多样性。②短期禁牧显著增加了地上植物群落组成中可食和优良牧草的比例,提高了草地的经济利用价值。主要结论是:短期禁牧封育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提高退化沙质草地植被多样性、生产力及对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草地品质进行优化调控和改良的重要草地管理手段。研究建议,今后应重点开展不同禁牧时间下对退化沙质草地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多样性、生产力及其物种组成变化影响的长期生态学控制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2.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grazing activities and climate change on sandy grassland ecosystems in northern China, a livestock field grazing and enclosur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from 1992 to 2006 in Horqin Sand Land, Inner Mongoli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ustained heavy grazing resulted in serious degradation of the vegetation; moderate grazing can maintain vegetation stabilization; and light grazing can promote rapid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vegetation. The livestock productivity was the highest in the moderate grazing grassland, and sustained heavy grazing resulted in rapid decrease of the livestock productivity. Heavy grazing can cause a retrogressive succession of grassland vegetation, whereas moderate and light grazing may promote progressive succession of plant species. The effects of changing climate on succession processes were not significant in the short term; a warm-humid climate is favorable to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vegetation, whereas a sustained warm-drought climate may result in degradation of grassland vegetation. Heavy livestock grazing should be stopped for the sustainable use of grassland; the proper grazing intensity for sandy grassland is two to three sheep or sheep equivalents per hectare in Inner Mongolia.  相似文献   

13.
近30 a玛曲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监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以1975年的MSS数据,1990年和2005年的TM数据,以及2000年的ETM数据为信息源,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对玛曲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了监测。研究发现:从1975年到2005年的30 a间,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呈现出严重的退化趋势,其中沼泽地和林地面积持续减少,沙地面积在1975年到2000年之间呈增加趋势,但从2000—2005年面积大幅度减少。草场退化现象严重,高覆盖度草地减少,裸土地面积增加,建筑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应用转移矩阵对不同地类之间的相互转换研究发现:高覆盖度草地主要转变为中、低覆盖度草地,沼泽地主要转变为高、中、低覆盖度类型的草地。玛曲环境退化受到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和过渡放牧是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围封对退化沙质草地植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科尔沁沙地围封草地和放牧草地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和多样性等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围封草地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高度均优于放牧草地(P<0.01)。与放牧相比,围封使植被盖度、密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分别提高了237%、429%、77%和218%,植物群落结构得到明显改善。(2)与放牧草地相比,围封草地物种数增加了69%,多年生草本、灌木类种数和重要值均高于放牧草地。放牧草地的优势植物种依次是大果虫实(Corispermum macrocarpum)、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重要值占72%;而围封草地优势植物种依次是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虎尾草(Chloris virgate)和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重要值占57%,大果虫实、狗尾草和差巴嘎蒿逐渐处于群落的次要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与其环境条件相匹配的优质豆科和禾本科植物。围封使物种组成多样化,科属组成复杂化,优势物种发生了变化,群落结构和功能得到改善,沙地植被得以恢复。(3)围封草地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Margalef指数、均匀度指数均大于放牧草地。围封增加了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群落的稳定性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5.
草地生态系统群落生物量的分配模式对于研究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循环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内蒙古荒漠草地群落生物量垂直分配格局,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着手探讨群落生物量不同成层性分配规律并估算荒漠草地生物量碳密度。结果表明:(1)人工灌溉草地灌木层生物量明显高于放牧和原生草地,草本层生物量表现出灌溉草地>原生草地>放牧草地,而凋落物层表现出灌溉草地<放牧草地<原生草地,地上生物量集中在草本层(60%以上),地下0~10 cm生物量大于其他层生物量(P<0.05)。(2)灌木层生物量、草本层生物量、凋落物层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001);地下各层生物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001);且灌溉草地与原生草地群落地上层生物量与地下层生物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故可以建立生物量成层性分配模型。(3)生物量碳密度原生草地<放牧草地<灌溉草地。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环境变化,草原地表状态也会改变,尤其是近地面能量收支过程变化更明显。为深入理解半干旱草原地表辐射能量平衡过程对放牧的响应特征,利用内蒙古正镶白旗典型退化草原2020年生长季(6—10月)的辐射通量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禁牧、放牧草地太阳总辐射、地表反射辐射、大气长波辐射、地表长波辐射、净辐射以及地表反照率的日变化和生长季变化规律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太阳总辐射随着时间推进逐月递减;禁牧区的地表反射辐射总体小于放牧区;各月大气长波辐射日变化幅度很小,处于130—370 W·m-2;禁牧、放牧条件下地表长波辐射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但是二者之间的差异甚微。内蒙古典型退化草原生长季近地面辐射通量有显著单峰型日变化特征。禁牧、放牧草地地表反照率都呈现“U”型日变化规律。生长季放牧草地的反照率明显高于禁牧草地。在禁牧区,辐射分量(地表反射辐射、大气长波辐射)和植被指数(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对净辐射的影响是正向极显著的;而地表反照率和另一辐射分量(地表长波辐射)对净辐射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在放牧区,地表反射辐射和大气长波辐射对净辐射有极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地表反照率和地表长波辐射对净辐射的作用则是负向显著的。植被状况是影响内蒙古典型退化草原近地表辐射能量收支过程的首要因子。  相似文献   

17.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animal grazing activities and climate change on sandy grassland vegetation in northern China, a field grazing and protected enclosur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from 1992 through 2006 in Horqin Sand Land, Inner Mongoli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grazing was primary responsible for changes of the vegetation richness and diversity in the grazing grassland and that changing climate was the main reason for changes in the species richness and diversity in the grassland protected from grazing; (2) light and moderate grazing can promote restoration of the richness and the diversity in the degraded grassland, and heavy grazing could result in a decrease of the richness and diversity; (3) heavy grazing can result in significant decrease of the perennial diversity, and moderate and light grazing promotes increase of the perennial diversity; the grazing, whether heavy or moderate and light grazing, was beneficial to increase of the annual diversity; (4) heavy grazing was not beneficial to diversity of Graminean and Chenopodiaceae, and moderate and light grazing was favorable the diversity of Compositae and Chenopodiaceae; (5) the warm-humid climate was favorable to increase of the richness and the diversity, and the warm-drought climate could result in decease of the richness and the diversity; (6)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was favorable to perennial diversity and the diversity of Graminean, Leguminosae, and Compositae, and decreased precipitation had few effects on the annual diversity and Chenopodiaceae diversity.  相似文献   

18.
甘南草地类型的生态经济价值与功能及其分类经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山区景观所具有的3层次功能和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从美学、社会、生态3个方面,初步构建了4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综合评判模型,应用于北京市怀柔区9个乡镇,得到如下结果:景观功能评价综合指数处在"较好"标准的有宝山镇和怀北镇;在"一般"标准的有喇叭沟门乡、雁栖镇、九渡河镇、长哨营乡;处在"较差"标准的有渤海镇、玻璃庙镇、汤河口镇。评价结果基本与实际相符,说明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丘明新 《中国沙漠》1989,9(3):62-71
河西地区的植被资源由于人们对它开发利用和管理不当已产生了明显的衰退, 例如: 森林植被资源、灌丛植被资源、草原植被资源分布面积的缩小和质量的下降, 荒漠植被资源变得愈来愈稀少, 草甸植被资源产生明显的衰退以至植物大量死亡, 等等。为了改善河西地区植被资源的质量和防止衰退, 必须对它进行合理利用、治理和保护, 积极种草种树, 合理地利用, 严禁乱砍滥伐和毁草毁林开荒, 适当进行封育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过牧及封育对红砂荒漠植被演替的影响   总被引:36,自引:12,他引:24  
红砂灌丛植被是我国西北荒漠地区的主要放牧地,并在生态保护中具重要作用。本试验以内蒙古阿拉善盟不同过牧强度下的退化(轻度、中度和重度)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荒漠草地为对象。首次研究报道了不同过牧梯度和围栏封育对红砂植被演替的影响。经过6a过牧(平均1.8只羊·hm-2),植被总盖度已由12%降至8%,平均每年盖度绝对值下降0.7%。随草地过牧加重红砂灌丛在逐渐消亡,在中度和重度退化样地的盖度已分别较轻度样地(7.5%)下降了74%和84% (P<0.05);质量差或产量低的草本在增加;无芒隐子草和匍根骆驼蓬(Peganum nigellastrum)的增加可分别作为该类草地中度和重度过牧演替的指示种。短期封育效果十分显著,封育一年的各样地平均较放牧样地比,植被盖度绝对值提高了1.7%,产草量增加2188%,红砂种子产量是放牧样地的371倍。然而,优势种红砂的产草量和盖度在封育期的相对恢复速率皆随样地退化加重而显著降低(P<0.05),重度退化区盖度封育当年的恢复速率为0。所以,封育是保护和恢复我国红砂荒漠植被的有效措施,但封育宜尽早开始,否则,红砂将恢复缓慢或难以复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