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豫西中元古代汝阳群层序地层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振宇  周洪瑞 《地球科学》1996,21(3):272-276
以沉积相为基础,通过对汝阳群的层序地层研究,初步建立了该区中元古代地层格架,共划分为6个层序,并讨论了层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对层序地层研究在前寒武纪地层的广泛开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辽南、苏皖北部地区的晚前寒武纪地层层序,以及鲁东蓬莱群与鲁西土门群的上下层位,存在着"叠接"与"叠置"的错误.本文通过对辽南及苏皖北部地区的晚前寒武纪地层层序和鲁东蓬莱群与鲁西土门群层位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在厘清地层层序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划分与对比方案.新方案中这些地层在我国晚前寒武纪地层柱中的位置,反应出了震旦系与青白口系的地史演化及生物演化间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3.
白瑾 《现代地质》1999,13(2):207-207
岩石地层是各类地层学研究的载体,而层序则是岩石地层研究的基石。岩石地层的层序,犹如岩石中的矿物组成一样,是固有的,不能因人而异的,本不应出现“争鸣”的问题。然而,回顾前寒武纪变质变形岩石地层研究的现状,许多单元在划分上存在分歧,归根结蒂,就在于是否正...  相似文献   

4.
辽南晚前寒武纪地层层序问题的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丕孚 《地层学杂志》1994,18(3):228-231
辽南晚前寒武纪地层层序问题的研讨张丕孚(地科院沈阳地矿所,辽宁沈阳,110032)关键词地层层序,叠接,标志层,晚前寒武纪,辽南地区长期沿用的辽南晚前寒武纪地层层序为永宁群(松树组、朵子山组、庙山组)、细河群(钓鱼台组、南芬组、桥头组)、五行山群(长...  相似文献   

5.
早前寒武纪变质地层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论述了与早前寒武纪变质地层(学)有关的8个方面的问题:早前寒武纪变质地层的研究概况;早前寒武纪变质地层的复杂性和研究难度;早前寒武纪变质地层研究的思路和工作方法;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石地层单位岩群、岩组和杂岩的划分问题;重要区域性不整合的研究;鉴定变质地层的原岩类型、岩石性质和恢复古环境;正确区分变质地层和TTG岩系以及其他变质深成岩;变质地层时代的确定。另外,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3项建议。  相似文献   

6.
奚舣  马长兴 《江西地质》1996,10(3):191-202
本文着重讨论赣东北地区前震旦系地层层序列划分的新方法,即以变质地层层序的划分为研究中心,对当前国内外研究浅变质岩地层层序划分的各种手段与方法进行综合补偿使用,主要确定了8种具体划分方法。  相似文献   

7.
作者通过两个项目的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在大青山—乌拉山及其邻区重建了早前寒武纪地层系统,将新建的美岱召岩群列入古元古代。对区内高级变质岩石地层进行重组,在麻粒岩系中划分了2个岩组,归并为桑干岩群,将乌拉山岩群划分为上、下两个亚岩群,下亚岩群片麻岩系,上亚岩群相当于集宁群,可称孔兹岩系。提出本区高级变质区的主期构造是穹形构造与穹间褶皱群构造组合样式(简称“穹—褶”构造),确立了大型顺层滑脱构造系统是决定高级变质岩石地层空间分布、组成特征和相互关系的关键因素,提出了研究高级变质岩石地层系统建立的方法与步骤。  相似文献   

8.
1932年,李毓尧在江西北部首创“双桥山系”,时代为前寒武纪。50~60年代1∶20万区域地质调查,逐渐建立起地层层序,认为是一套成层有序的变质地层。70~80年代中期,赣东北地区自下而上划分为中元古代双桥山群(上、下亚群)与晚元古代上墅群,两者呈角...  相似文献   

9.
武铁山 《中国地质》2002,29(2):147-1547
晚前寒武纪地层是华北早前寒武纪褶皱变质基底之上的第一套沉积盖层。主要发育和分布于华北晚前寒武纪的一些裂谷系-裂陷槽中,但各地沉积开始时间不一,后期遭受剥蚀程度不一。长期以来在地层划分、岩石地层命名、使用及年代属性上认识不统一,在一些地区认识分岐很大。笔者在岩石地层单位、地质特征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全区(群、组)统一对比,明确了可作为华北晚前寒武纪沉积序列的代表性岩石地层单位及岩石组合特征;并介绍晚前寒武纪叠层石组合、微古植物特征性分子和已发现的宏观藻类和后生动物,论述了层型所在地区年代地层划分及层型以外各地层分区岩石地层单位年代属性的确定依据。  相似文献   

10.
前寒武纪(pre-Cambrian,Precambrian)是一个非正式的地质年代单位,泛指寒武纪之前的地质时代,在地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被广泛使用。约占地球历史88%时长的前寒武纪岩石和地层经过长时间各种地质作用改造,不仅记录不完整、保存差,而且原始地层层序复杂不清。同时,前寒武纪没有像显生宙那样可以用于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标准生物化石,因而前寒武纪地层研究和地质年代划分与对比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11.
高州岩群分布于高州、化州、廉江一带,是被断裂所围限的古老构造地层单位。根据变形变质程度将其从下至上划分为三个组:(1)黄岭岩组,变形变质作用非常强烈,变质程度变麻粒岩相至角闪岩相,以片麻状混合花岗岩为主,见沉积变质岩残留体,地层层序已难予恢复;(2)莞塘组,变形变质作用强烈,变质程度为角闪岩相至绿片岩相,下部发生混合岩化,地层层序基本上可以恢复:(3)新安组,安形变质作用较弱,为绿片岩相,地层层序  相似文献   

12.
张丕孚 《地层学杂志》1993,17(1):40-45,51
<正> 苏皖北部晚前寒武纪地层是指凤阳群不整合面之上,寒武系下统猴家山组平行不整合面之下的一套地层。这套地层在没有进行1:20万区域地质调查之前,前人的地质工作主要是在淮南,所建立起来的晚前寒武纪地层层序是正确的,如徐嘉炜(1959)所确定的晚前寒武纪地层层序及其划分(自下而上为下震旦统八公山统下部石英岩,它不整合在前震旦纪角闪片岩为主变质岩系上,其上为刘老碑页岩,再上为上部石英岩和上震旦统四顶山统泥质灰岩及泥灰岩层,其上是矽质灰岩,并被寒武系下统猴家山组平行不整合覆盖)是比较完善的。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早前寒武纪变质地层的组成及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是华北克拉通北缘早前寒武纪变质杂岩发育地区,也是高级变质地层发育地区。多年来,对该区早产寒武纪变质地层的组成和划分一直存在着争议。近几年来,作者以相同或相似的岩性组合为基本填图单位,以变形变质作用特征的研究为主线,结合岩浆活动作用,原岩建造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对内蒙古大青山地区的6幅、:5万区域地质调查,提出自该区早前寒武纪变质地层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古太古代兴和岩群,中太古代乌拉山岩群和古元古代美岱召岩群3个岩群,并进一步划分为8个岩组。其中兴和岩群和乌拉山岩群均遭受了麻粒岩相-高角闪岩相条件下的多期强烈的变形变质作用改造,并相互参差交错地工生在一起。详细地构造解析结果表明,兴和岩群和乌拉山岩群均遭受到一期下地壳麻粒岩相环境下的近水平剪切变形和高角闪岩相条件下的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纵向构造置换作用的改造。早期近水平剪切导致乌拉山岩群的各个地层单元以透镜状岩片叠置于兴和岩群之上,后期纵向构造置换作用导致兴和岩群和乌拉山岩群的不同地层单元沿现存叶理相互穿插,造成以现存叶理为标志的“假互层”或“假夹层”。美岱召岩群为一套浅变质的碎屑沉积岩系,仅遭受绿片岩相变质,变形特征也不同于乌拉山岩群,其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由乌拉山岩群,兴和岩群及侵入其中变质深成岩组成的高级变质杂岩之上。  相似文献   

14.
吕梁山区的前寒武纪地层研究开展较晚,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王竹泉、孙建初等曾进行过调查,但未做系统划分。1958北京地质学院山西实习大队对吕梁山开展全面的1:20万填图,将该区下前寒武系自下而上划分为界河口群、吕梁山群、野鸡山群、岔上群、黑茶山群五个群,初步建立了该区前寒武纪地层格架,后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1:5万填图、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山西省岩石地层》(武铁山等)及本世纪初开展的1:25万填图,逐步建立起较为清晰的地层格架,即新太古界界河口岩群、古元古界吕梁群、滹沱系岚河群、野鸡山群、黑茶山群、中元古界汉高山群。  相似文献   

15.
严海麒  裴玉华  云辉 《华北地质》2005,28(3):144-150
以现代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分析多重地层划分单位的标准,首次引入层序地层学,对寒武系进行层序地层的划分。在寒武世地层中识别出一个“1”型不整合层序界面,五个“2”型不整合层序界面,将寒武系划为一个超层序,详细研究了超层序内部不同类型层序的沉积特征。重点讨论了地球化学分层、层序地层与传统地层学的关系,重新厘定了寒武纪的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以河南汝州阳坡剖面为例说明多重划分理论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6.
米仓山南缘寒武纪岩石地层及层序地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米仓山南缘寒武纪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剖面描述和岩石地层划分,自下而上划分为筇竹寺组、仙女洞组、阎王碥组、石龙洞组和陡坡寺组。孔明洞组采用石龙洞组一名,同时对筇竹寺组、阎王碥组及陡坡寺组进行细分,并讨论了各组段的空间变化规律。首次将该区寒武纪地层划分为四个层序、一个超层序,并分析了各层序的组成和时限。认为该区寒武纪地层具明显的东西向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秦岭北部前寒武纪区,在地质构造和变质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地层层序,主要的结论是: 1)较老的变质岩群(秦岭群)是秦岭一带最老的,年龄老于1800m·y;  相似文献   

18.
鲁西寒武系层序地层特征及在区调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西地区寒武纪地层发育较好,沉积记录具旋因性的特点。根据层序地层学的原理与方法,按照不同的层序界面类型、岩石组合特点及沉积相序叠置关系,在该区寒琥系中别出15个三级层序界面,划分出14个三级层序。  相似文献   

19.
贵州东部中新元古代沉积旋回的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明华 《贵州地质》2000,17(1):34-39
应用层序地层学及事件地层学的概念和方法,从沉积旋回的研究入手,首次在该区出露的中、新元古代地层中划分出4个不同级别的旋回层(或层序),即(从老到新)梵净山群1个(相当于1个一级层序)、下江群1个(相当于1个一级层序)、震旦系2个(即铁丝坳组-大塘坡组和南沱组-灯影组,相当于2个二级层序)。同时对上述所划层序界面、初始海泛面、凝缩层(其中包含量大海经泛面)及沉积体系城的特征作了归纳性描述。另外还分析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第二轮区域地质调查主要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山东省第二轮区调工作始于70年代末,完成了1:20万填图面积112326km^2和1:5万填图面积63137km^2,基础地质研究取得巨大进展:地层方面,建立了一些新的岩石地层单位,重新厚定了地层层序,进行了以岩石地层为主的地层多重划分对比,对各时代地层的沉积作用进行了探讨;侵入岩方面,初步完成了我省侵入岩岩石谱系单位的统一划分工作,研究了侵入岩的演化,成因、侵位机制和形成时代,尤其是从前寒武纪基底中识别出大量变形变质或未变形变质侵入岩,并对其进行了岩石谱系单位划分;变质岩方面,分析了原岩建造及形成环境,划分了变质岩系的变质相,变质相系和叠加变质作用,测定了大量pT数据,确定了一些变质岩的PTt轨迹,对变质作用类型进行了研究,发现了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并对其进行了探讨;构造方面,发现了研究了大量韧性变形带,对胶南-威海造山带7和郯庐断裂带进行了深入研究,矿产方面,主要是对各种矿产的成因和形成规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