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国家将水雷视为一种重要的水中兵器,用于封锁对手、对抗强敌。针对现有反水雷装备存在的危险性高、部署速度慢、作战效率低等问题,国外海军将无人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应用到反水雷领域,推出了多种新概念无人反水雷装备,综合运用猎、扫等多种手段,构建空中、水面、水下立体的无人反水雷装备体系,实现快速、安全、高效的反水雷作战能力,对未来反水雷作战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根据我国海洋方向面临的战略安全环境、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要求,我国的反水雷作战范围将延伸到第一岛链以外的海域,反水雷任务除了传统的近岸/ 近海反水雷任务,还增加了海峡反水雷、交通线反水雷以及海外基地反水雷等任务。 为了满足我国反水雷作战需求,结合国际上反水雷技术装备发展方向,用信息化改造、无人化拓展现有反水雷装备,构建无人化时代反水雷装备体系,形成能够在近岸、近海、中远海实施快速、安全、高效的反水雷作战能力。  相似文献   

3.
反水雷作为强国海军的标志性能力之一,被美、欧等国海军高度重视,并配有完善的模拟训练装备体系,以支持其作战能力生成。通过研究外军典型的反水雷装备模拟训练系统,结合与国内现有的反水雷模拟训练系统进行对比分析,为我反水雷模拟训练系统建设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水雷战是最常见的海上作战样式,对争取海上战争的主动权有着重要作用。美国十分注重反水雷作战策略研究及其装备发展。未来,美军将逐渐淡化专业反水雷和建制反水雷装备的区别,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模块化、通用化的联网无人反水雷系统,从而实现反水雷武器由以平台为中心的到以能力为中心的转变。具体装备包括基于濒海战斗舰的专用反水雷舰艇、小型可用舰船上使用的反水雷模块、小型反水雷远征分队和潜航器等。  相似文献   

5.
随着海军无人作战平台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武器系统的智能化和无人化是必然的趋势。无人水下航行器将是未来作战最重要的装备,其集成了探测、导航、定位、能源、推进、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智能控制等高科技,可充当现代海战的力量倍增器,提升体系作战能力。由于反水雷作业的危险性,将无人水下航行器与反水雷技术相结合,是未来反水雷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海军扫雷纪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雷战是海军的重要作战样式之一。水雷虽然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常规兵器,但它不仅可以完成战术和战役使命,而且还可以成功地发挥战略作用。因此,当今世界各国海军都在积极开展水雷战的研究和开发。 有矛就有盾,有水雷战就有反水雷战,反水雷战却是世界级难题,几天布设的水雷,可能需要几个月时间才能扫除,动用的舰艇和兵力,所投入的费用远远大于布雷,有时甚至可达几十倍或上百倍。可见,水雷易布难扫的特性决定了反水雷作战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在我国海域未发生较大规模的水雷战,但有1949年国民党…  相似文献   

7.
反水雷行业的进步与高性能船的发展紧密相关,详细介绍了国外多种类型高性能船在反水雷行业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各类高性能船的外形结构特点,对其在反水雷行业广泛应用的原因进行了说明。同时对比了空中平台、水面平台以及水下平台等主要反水雷作业平台的属性特点,结合高性能船目前复合化发展的趋势,认为未来高性能船的跨介质应用将会是反水雷行业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反水雷装备战时需求量多而和平时期需求量少,一直是困扰反水雷行业的难题。随着可便捷搭载于各种平台的建制式反水雷装备的出现,这一矛盾可得到一定的缓解。结合我国民用直升机的发展情况,参考国外直升机反水雷装备和技术,探讨了将民用直升机用于反水雷作战中的应用可行性,解决反水雷装备战时与和平时期间的需求矛盾,提升我综合反水雷能力,实现快速、高效的反水雷作战。  相似文献   

9.
水雷是具有战略威慑作用的常规兵器,在历次海战中均发挥着巨大作用,特别是在登陆作战时, 浅水水雷是抗登障碍物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快速清扫水雷直接影响着登陆作战的成败。海军在未来执行作战任务时,将不可避免遭遇到浅水水雷的威胁。针对浅水反水雷的需求,我国应加快推进浅水反水雷装备的研制,提升登陆作战时的反水雷能力。  相似文献   

10.
猎雷潜水员在现代反水雷作战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分析猎雷潜水员基本作战样式,筹划猎雷潜水作战小组职责分工,研究建立潜水员下潜、搜索、定位、处理等各个阶段的反水雷作战流程和行动要素,形成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作战方法和训练规范,是促进猎雷潜水员快速形成战斗能力的基础,对新型反水雷兵力作战能力生成和健全反水雷兵力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