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毛伟  杜朋举 《现代地质》2012,26(3):575-580
针对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注水效果差、产能低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确立了合理的喉道分类标准,将细喉道和吸附喉道之间的界限定为0.1μm。从孔隙分布特征、喉道大小、喉道分布范围及形态、渗透率贡献、储集空间及渗流通道、流动喉道下限、贾敏效应、可动流体饱和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各区块喉道大小及分布差别很大,以双峰型为主。储层物性受喉道控制,渗透率贡献率分布呈单峰且峰值在右。兴安岭油层平均喉道半径小,流动喉道下限低,储集空间与渗流通道不对应,贾敏效应阻力大,可动流体饱和度低是造成注水效果差、产能低的根本原因。提出了正方形井网中心加密油井的调整方式,见到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
油层渗透率非均质性的定量表述参数渗透率级差(JK),渗透率是系数(VK),渗透率突进系数(TK)三者只是各自反映了一个特定的方面。很难从整体上反映油层渗透率非均质性,文中利用判别分析的邮一个新的参数:油层渗透率非均质性判别系数(R),作为上述3个参数的一个综合参数来描述油层渗透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镜下观察,宋芳屯油田扶杨油层孔隙类型较多,以粒间孔为主。细管压力曲线上看,曲线较陡,分选差,孔隙结构特征参数总体上较差,与孔隙度、渗透率有一定的关系,大的孔隙对渗透率的贡献最大。扶杨油层的孔隙结构较复杂主要由于成岩作用影响,压实作用使孔隙空间显著缩小,胶结作用和自生粘土矿物生长使孔隙进一步缩小和复杂化,后期的溶蚀作用使孔隙空间增加。  相似文献   

4.
刘艺萌  杜晓峰  黄晓波  张藜  徐伟 《地球科学》2022,47(5):1669-1683
辽东湾坳陷新近系旅大5特稠油油藏存在储层高孔高渗,油水关系不统一,界面呈波状等特殊现象.通过油源对比、原油稠化分析、岩性相划分、孔喉类型分类等研究表明:旅大5油藏为次生油藏,原油为来自辽西南洼沙三段的低熟稠油,原油先期在东营组地层聚集成藏,受新构造运动破坏后再次运移至浅层,再次运移使低熟稠油进一步次生稠化,导致原油在浅层聚集前已稠化为次生稠油,为异常油水关系提供先决条件;研究区新近系发育辫状河相沉积,可识别出4种沉积微相、10种岩性相,沉积作用控制不同岩性相微观孔喉类型影响储层渗透性,进而决定稠油充注效能;油层间的砂砾岩储层主要为块状层理砾岩相和大型交错层理砂砾岩相沉积,喉道类型为中高排驱压力细喉道型,储层渗透率低形成物性封堵,限制次生稠油充注形成水层;次生稠油密度高、粘度大、流动性差,进入储层后难以及时和孔隙水置换形成水平油水界面,而是呈倾斜式由外部充注压力驱动“平推挤入”储层,充注过程中优先充注渗透率高的储层,充注停止后原油不再流动,此时低渗透储层未被充注,从而形成油水关系不统一、界面呈“波形”等现象.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辛11断块沙二1 ̄3油藏地质特征的研究,认为该油藏有利的主要地质条件是构造简单、储层渗透率高、油层厚度大且分布稳定、储量分布集中、连通性好、原油粘度低。在对各开发阶段采取的主要措施及效果总结、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油藏取得较好开发效果的主要有利措施是早期采用边缘注水开发、分层注水、动态监测、及时调配、搞好层间接替,实施顶部为主的加密调整,实现井间接替,加强注水大幅度提液。  相似文献   

6.
根据尚家油田尚9-4圈闭油气空间分布特征、油气成藏时期与断裂活动时期匹配关系,及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对比结果证实,尚家油田葡萄花油层原油不是尚家油田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原油通过断裂垂向运移注入的结果。钻井资料分析证实,尚家油田葡萄花油层的砂体虽然厚度小,但分布范围大,尚家油田葡萄花油层的原油是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通过断裂沟通的砂体侧向运移至该区而成藏的。控制尚家油田葡萄花油层原油侧向运移聚集成藏的关键因素是断裂与砂体的组合形式:同向断层与砂体组合有利于油气进行长距离侧向运移;反向断层与砂体组合不利于油气的侧向运移,但利于形成断层遮挡圈闭,使油能够聚集起来。流体势场的空间分布同时控制着尚家油田葡萄花油层原油侧向运移及聚集的部位。  相似文献   

7.
张丽雅 《地质与勘探》2017,53(4):801-806
本文以辽河油田某断块油藏为研究对象,基于室内实验,结合正交设计试验,以提高原油采收率程度为评价指标,开展了稠油油藏注超临界CO_2驱影响因素研究,并分析了不同变量对注超临界CO_2驱油效率的影响权重。结果表明:CO_2驱油效率随渗透率、气体注入量、油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原油粘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渗透率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原油粘度、气体注入量、油藏温度、压力。最后,本文总结并分析了我国注CO_2驱油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拟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8.
升平油田升132井区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升平油田具有典型的陆相多油层储层特征,其开发目的层为葡萄花油层的葡一组,地层平均厚度约50 m,分为11个含油小层.储油层具有砂体薄、连通性差、开发效果较差等特点,可能存在有剩余油.为进一步确定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提高原油采收率,开展了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工作.岩性、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确定,本区主要发育有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主体席状砂、非主体席状砂和河道间4种沉积微相.在此基础上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建立了本区的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标准,并在本区划分出A、B、C、D、E 5类储层流动单元,其中A类是最好的储层流动单元,B类是次好的储层流动单元,E类是无效储层.沉积微相和流动单元空间分布的对比说明,前者好于后者,且有利于发现剩余油.  相似文献   

9.
松辽盆地北部泉三、四段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发育于泉头组三、四段的扶余油层和杨大城子油层是松辽盆地的主力油层之一,该油层低孔特低渗的物性特征制约了扶杨油层的勘探开发.为了研究松辽盆地北部泉三、四段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和低渗透储层的成因,本文以12 062组实测孔隙度和渗透率数据为基础,讨论了泉三、四段的物性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总体上影响泉三、四段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超稠油油藏转小井距蒸汽驱条件及时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蒸汽驱是稠油油藏经过蒸汽吞吐开采后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主要热采阶段。但不是说任何时候转驱都可取得较好的效果。笔者系统研究了影响蒸汽驱开采效果的因素:原油粘度、油层有效厚度、纯总厚度比、起始含油饱和度和油层非均质性等,确定出适宜蒸汽驱开采的油藏条件。在分析稠油油藏加密吞吐后油藏条件变化的基础上.利用油藏工程数值模拟技术研究确定出超稠油油藏转小井距蒸汽驱的合理时机。  相似文献   

11.
用油水相对渗透率确定镇泾油田长6储层的产液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水相对渗透率可以精确刻划出油、水二相流体在孔喉中的流动情况,通过阿尔奇方程准确求取储层的含水饱和度,建立适合镇泾油田的束缚水饱和度计算模型,并运用"岩心刻度测井"的方法,通过回归法,用实测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求取琼斯方程中的区域参数,最终建立适合本区的油水相对渗透率经验公式。结果表明,用测井数据可以进行油、水相对渗透率的计算,并且完全满足评价储集层的产液情况。由此建立的油水相对渗透率解释模型,可以进行镇泾油田长6储层的油、水层的划分,并对油、水分异不彻底的储层进行测井评价,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Use of a resistivity cone for detecting contaminated soil layers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A cone-penetration technique was developed to detect contaminated soil layers with electrolytes and NAPLs. In this study, laboratory and field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to apply the technique. In the laboratory, the change in resistivity was quantitatively examined by adding salt or oil to soil sampl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istivity measurement was varied with an order of ppm for the electrolyte concentration in soil. It was found that the resistivity of sand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oil concentration. The effect of oil content was stronger for lower water content of sand.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field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resistivity cone can be used for detecting the contaminated layer in soils whose background values are known. Particularly, the instrument can be used effectively for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remediation, by measuring the resistivity of the ground before and after remediation, unless the soil fabric changes significantly during remediation procedures.  相似文献   


13.
吉林油田乾146区块经多年开采,已经进入高含水、高采出阶段。通过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运用多参数模糊聚类方法将该区高台子油层由好至差划分为A、B、C、D、E 5类储层流动单元。查明了区内主要目的层系各含油小层的储层流动单元发育特征:40、39小层主要发育A、B类优质储层流动单元,42、41、38小层则以C、D、E类储层流动单元为主,各小层储层流动单元类型及展布与初始产能吻合度较高,表明储层流动单元类型的差异是控制本区油气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综合油藏地质特征及油田开发动态数据,对各储层流动单元的注采渗流体系进行了深入剖析,归纳总结出乾146区块高台子油层XII砂组中剩余油分布的5条规律,据此在剩余油分布预测区部署了1口扩边井和2口老区加密井,投产后分别获得了11.2t/d、5.5t/d和8.6t/d的初始产能。  相似文献   

14.
李卓  姜振学  李峰 《地球科学》2014,39(5):557-564
塔中16石炭系油藏位于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具有低含油饱和度的油层分布在相对低孔-渗的储层中,而高GOI值的水层分布在高孔-渗储层中的特征.为阐明其特殊的成因机理,利用石油包裹体丰度(GOI)分析方法,结合圈闭演化历史开展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现今油层和水层的样品都具有较高的GOI值(5.6%~32.0%),暗示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了古油层,GOI值与孔隙度和渗透率具有正相关关系.高孔-渗储层优先充注油气,形成具有高含油饱和度、高GOI值的油层,低孔-渗储层充注油气较少,形成具有低含油饱和度,相对低GOI值的油层.而古油层泄漏的过程中,高孔-渗储层中聚集的油气也更容易泄漏,形成高GOI值水层,低孔-渗储层中充注的油气泄漏较少,形成低含油饱和度油层.综合分析认为:不同孔-渗条件储层的差异充注和成藏后的差异泄漏,是塔中16石炭系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形成机理.深化并研究了多期演油气区的成藏机理,对于深入认识多期演化背景的致密砂岩油气勘探潜力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常聚合物驱的最终采收率在50%左右,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具有相当的开采潜力。以大庆长垣北部多段多韵律聚驱主力油藏为例,采用化学驱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系统研究并总结了典型油藏聚驱后平面及纵向剩余油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聚驱后油藏剩余油的分布系统可划分为2大成因、3大区域和7个部位。其中:存在受地质因素制约的剩余油,如废弃河道中部、砂体尖灭区、相对孤立的薄差砂体;也有开发因素控制的剩余油,如厚油层顶部剩余油、注采不完善部位、注入井间与生产井附近以及聚驱后高渗层内的残余油。聚合物驱后油藏剩余油主要富集于3大区域内,究其原因则主要源于水驱和后续聚驱波及程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王岫云  马正  王仁铎 《地球学报》1996,17(Z1):78-83
确定油田小层剩余油的数量及其分布状况总是开发后期油田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扶余油田西一、二区北高含水开发的特点,在油层精细描述基础上,以现场动、静资料为依据,以数学地质方法手段,提出了小层剩余油宏观测的研究方法,为高含水开发后期油田预测小层剩余油提供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BZ油田沙河街组低渗储层埋藏深、钻井少、地震资料品质差、相带变化快,储层展布特征认识不清,直接制约油田开发调整及滚动挖潜。针对这一难点,在储层特征、地震资料品质分析基础上,结合井震标定、正演模拟分析,探讨了90°相位转换技术在BZ油田沙二段低渗储层预测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BZ油田沙二段1—4小层砂层组厚度与地震资料分辨最佳厚度匹配较高,90°相位转换地震剖面中地震零相位反射界面与砂层组岩性界面对应关系好,正演波形能够定量刻画砂层组纵向厚度;基于90°相位转换技术,在砂层组厚度定量表征基础上,运用地震沉积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实现了BZ油田沙二段主力含油层段砂体厚度的定量预测,新增调整井实钻储层厚度与钻前预测基本一致。该研究成果有效指导了BZ油田沙二段低渗油藏整体开发方案的部署和实施,也可为类似区块勘探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核磁共振在孔南官195断块剩余油挖潜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港油田孔南官195断块单井日产能力较低,层间层内矛盾恶化,部分油组水淹严重,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利用核磁共振技术,从微观角度研究不同流动单元的驱油特点和剩余油分布特点.研究发现:I类流动单元样品驱油效率比Ⅱ类流动单元高7.47%,但Ⅱ类流动单元样品水驱后聚合物驱油效率提高6.35%,剩余油主要分布于油层动用程度差的流动单元中.在完善注采系统基础上,挖潜时对I、Ⅱ类流动单元通过层间卡封和堵水调剖挖掘中上部剩余油,对Ⅲ、Ⅳ类流动单元采取补孔、打新井方式提高储量动用程度.采取一系列挖潜措施后,预计官195断块最终采收率将能提高5.1%.  相似文献   

19.
利用神经网络方法确定薄差层剩余油的分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根据密闭取芯检查并资料和地质分析方法,通过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式预测,即利用ANN方法可以确定薄差储层可动剩余油,首先输入形成剩余油的主要参数,然后通过网络的不断学习,最后输出判别精度较高的含油饱和度,含水率或水淹级别等参数,该方法的技术关键是输入参数类型的确定,它涉及剩余油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等问题,在深入探讨高含水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成因类型的同时,还在诸多的剩余油影响因素中,确定了利用神经网络判别单井,单层剩余油的参数,即井点砂体类型,井点所处位置,注水井砂体类型,注水井距和注水时间,将研究方法应用在大庆长垣萨尔图油田北二区东部三次加试验区,预测薄差层的水淹分布状况,对解决三次加密调整井区存在的问题很有成效,同时指出了该识别方法产生影响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断层纵向输导与储层非均质性耦合控运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物理模拟实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断层输导能力与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沿断层垂向运移和侧向分流的控制机理与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断层输导能力与储层非均质性对油运移的控制本质上表现为“物性”(断层与储层渗透率比值)与“动力”对油垂向运移和侧向分流的耦合控制作用。两者对油的运移和纵向分布的耦合控制作用可概括为强输导能力断层-反韵律储层控运、弱输导能力断层-反韵律储层控运和强输导能力断层-正韵律储层控运3种模式。第一种模式中,油沿断层垂向运移的过程中不易侧向分流,油主要富集在直接位于区域性盖层之下的储层中;第二种模式中,油沿断层垂向运移的过程中较易侧向分流,油在纵向上各储层中均有一定的富集;第三种模式中,油沿断层垂向运移的过程中极易侧向分流,油大多富集在下部物性最好的储层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