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介绍了矩阵扰动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利用矩阵的条件数作为大地测量反演误差分析的一个指标,并结合实例论述了利用矩阵的条件数判断反演问题病态特征的方法。指出:在大地测量反演中,可以通过矩阵扰动分析的理论来确定大地测量反演解的特征,从而对反演结果给出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主要中短周期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新的世界时高精度观测资料序列分析讨论了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特征,采用最大熵谱分析的方法得到这一运动中主要中短周期的参数,而利用小波分析的方法发现某些周期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相似文献   

3.
线性度方法在前兆观测数据分析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空间线性度方法,对前兆场中不同台站,不同学科的前兆观测数据从总体形态上进行综合分析,得到关于描述前兆场的新的特征量a(空间线性度)本文给出了空间线性度的具体计算方法,并以华北地区为例,分析处理了区内1970~1994年部分地电阻率和地下水位观测资料,所得结果表明,新的前兆特征量a在中强地震之前一年左右时间内有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4.
地震特征拾取及其在解释应用中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瞬时振幅、瞬时相应、瞬时频率的应用研究的回顾,进一步论述了对这三种瞬时特征在地震记录分析中,如何利用模式识别技术和引用最新的PP方法即投影寻踪方法,同时介绍了倾角和方位角在三维 震资料解释中的应用,文中给出了每一种特征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5.
灌注桩钢筋笼的充电电场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充电法是用于良导电矿体勘探的传统方法.利用良导椭球体的充电电场特征,结合模型桩试验,分析了灌注桩中钢筋笼周围的充电电场特征.结果表明在钢筋笼底边缘附近,电位曲线急剧下降,出现明显拐点,梯度曲线相应出现极小值.研究成果为检测灌注桩钢筋笼长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晋冀蒙交界地区震前地电阻率异常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次研究发现,冀蒙交界中强地震前的地电阻率异常存在如下几种特征:(1)地震前震中区地电阻率异常出现时间短,幅度小;(2)主震之后的中强余震异常明显,幅度比较大,在低值持续或者年变消失;(3)外围地区异常出现较早,异常形态明显,并伴随长趋势变化的转折。本文在综合分析该区域异常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引进九五攻半软件中的月速率方法对这类异常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形成了一套适用于晋冀蒙地区的地电分析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7.
基于叠前深度偏移的AVO反演及解释   总被引:1,自引:1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针对复杂构造地区AVO技术应用的难点,在详细阐明了偏移对改善AVO分析效果的重要意义前提下,为实现在复杂构造地区有效地进行AVO研究,将叠前深度偏移引入到AVO处理中,通过偏移来改善资料的质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揭示岩性及流体变化特征的多种参数的AVO反演,并探讨了利用多种AVO属性的综合分析来确定和解释AVO异常的方法.利用本文提出的复杂构造AVO研究思路对实际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形态分析、一阶差分、矢量合成、固体潮汐分析等方法,对阿克苏周边地区中强地震前的形变异常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部分中、强震前出现了较好的短临异常反应,而且异常演化过程比较完整。尤其在Ms≥6.0地震前,异常表现的更为突出。同时,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地震前兆异常图像不尽相同,甚至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
2019年8月22日在黑龙江绥滨发生9次小震活动,地震活动分布的时间与空间相对集中。利用调制地震、震源机制解及视应力等方法,分析此次小震序列活动特征,并结合黑龙江省以往震例,进行震后趋势分析,初步判定,黑龙江绥滨地区后续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10.
利用地震活动因子A值,对青海省东部地区(监测能力强)小震活动进行空间扫描,分析了该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因子A值的空间分布、演化特征及其与目标地震的对应关系,并对该方法的预报效能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由内核超速旋转引起的地球重力场的变化.论述了内核具有三个主要特征:椭球形状,各向异性对称轴与内核自转轴重合,内核自转轴与地球自转轴之间存在夹角并绕地球自转轴进动.内核超速旋转引起地球体系物质的重新分布,导致重力场变化.通过研究内核超速旋转的运动规律,建立了内核超速旋转导致重力场变化的模型,给出了由于内核超速旋转而引起的整个地球表面的重力变化,其中,在假定了内核超速旋转速率为1°/a的前提下,历经一年的最大重力变化量级约为037 μGal.  相似文献   

12.
ResearchontherelationshipbetweenEarth'svariablerotationandglobalseismic activityDa-WeiZHENGandYong-HongZHOU(郑大伟,周永宏)(Shanghai...  相似文献   

13.
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对地质构造、地球物理现象的影响,前人已做过不少工作。其中,李四光、克罗波特金等认为,地壳构造运动的动力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化有关。斯托伊柯(Stoyko)发现全球中、深震能量与自转速率有密切的关系。斯托瓦斯指出,近三百年来,绝大多数毁灭性地震都发生在地球自转角速度变  相似文献   

14.
强震发生前震源系统可能处于不稳定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震中附近地区的地震活动或许会对微小的应力变化敏感.地球自转会在震源断层面上引起应力,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也会在震源断层面上引起应力变化.由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非常微小,在震源断层面上引起应力变化也非常微弱,如果震源区处于极不稳定状态,这种微弱的应力变化或许会激发一些地震活动.这些被激发的地震活动将会表现出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显著相关性.为了考察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9.1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是否存在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显著相关的地震活动,选取2000年1月-2011年2月M≥5.0地震集中活动区域为研究区域,根据USGS发布的1991年1月-2011年2月的地震目录,利用舒斯特(Schuster)统计检验方法,研究了地球自转与本州M_W9.1地震前发生的地震活动之间的相关性.检验结果用P值来评估,P值越低表示相关性越显著.结果如下:在研究区内5.4≤M≤6.9地震的P值的时间变化显示本州M_W9.1地震前从2009年6月-2010年1月存在低于0.5%的P值.当P值达最低值时,约82%的5.4≤M≤6.9地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季节性变化的加速期,显示出了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速率加速之间的显著相关性.取3°×3°的空间窗,以0.1°的步长沿经度和纬度滑动对P值进行空间扫描,可以得到P值的空间分布.扫描区域远大于研究区,经纬度范围为(33°N-43°N,138°E-147°E).在P值的空间分布图上,可发现在P值处于最低值期间,低于0.5%的P值集中分布在研究区的北部,本州M_W9.1地震震中位于这个低P值区的边缘.因此,本州M_W9.1地震前在其破裂区内存在显著的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地震活动现象,说明破裂区内存在非常不稳定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利用古代中心日食记录研究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原理以及日本古代的中心日食记载,认为日本中心日食记录的年代虽然不太古老,但能为地球自转变化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地球自转与气候动力学──振荡理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虑地球自转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并应用描写低纬地球流体(大气和海洋)的水平运动方程,分析了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对低纬大气和海洋振荡的影响.研究指出: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不但会直接影响低纬大气和海洋的振荡周期和振幅,而且会影响纬向风和洋流的变化,从而导致海温和海平面的变化.所以,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关键词##4地球自转速率;;气候变化;;大气和海洋的振荡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中心日食记载与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古代中心日食(全、环食)的观测记载研究近2千余年间地球自转速率长期变化的原理和方法,讨论了中国古代中心日食和近中心日食观测的记载资料,并利用其中可靠的记载和-26.0″/(100a)2的月球本征加速度值计算得到了表示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T值系列,由此得到表示地球自转长期减慢的日长变化均值约为1.4ms/100a,该平均值相应的历元为A.D.1141。  相似文献   

18.
Summary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Earth's rotation is studied by the method of demodulation of a non-stationary sequence. The variations of the amplitudes and phases of the annual and semi-annual fluctuation of time UT1 — TAI in the years 1963 – 1976 have been calculated.  相似文献   

19.
A short general explanation of tidal forces and tidal effects is given. The influences of Earth tides and ocean tides on the Earth's rotation vector are presented. Today, the theoretical models for periodic variations in the Earth's rotation and in polar motion can be compared with precise measurements done by modern space techniques. Secular changes of the Earth's rotation due to interactions within the Earth-Moon-system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The use of some Arabic medieval solar and lunar eclipse record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secular changes in the Earth's rotation is critically reviewed. The published results derived from these data suggest a non-uniform decrease in the Earth's rotation rate over the last 27 cy. There is, however, up to this day no sound physical explanation for the deduced non-tidal oscillations, with an apparent period of about 1500 yr and a semi-amplitude of some 4 ms in the l.o.d., which overlayed to a constant secular tidal change in the Earth's rotation rate produce a net non-uniform deceleration of the Earth's rotation.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a set of observations, which were executed by professional Arabic astronomers. We show by our analysis the way in which the non-uniform deceleration of the Earth's rotation was constructed. A correct reading of the Arabic medieval observations shows that they do not contradict a secular constant decrease in the Earth's rotation rate of nearly -4.6 10-22 rad s-2. This value is in accordance with other similar ones derived from ancient eclipse records and from satellite tracking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