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1970—2019年河源市及周边地区共35个国家气象站的逐日气温、降水数据和地形高程数据,依据油茶生长发育的气候条件,筛选出了河源市油茶种植气候区划指标,并利用GIS技术对河源市油茶种植气候适宜性进行了精细化区划。结果表明:河源市油茶种植气候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区分别占区划面积的48.26%、18.25%、33.48%和0.01%;最适宜区主要集中在龙川县、和平县、连平县大部以及东源县西北部、东南部和紫金县中东部;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和平县和连平县南部,以及龙川县中部和紫金县东南部;次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东源县大部、龙川县西南部以及紫金县中西部;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连平县黄牛石一带零星区域。区划结果与实际种植区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山东省即墨市1961—2012年气温、降水、日照、风速等气象资料及地形、土壤、河流等数据,采用标准化方法、层次分析法、加权综合评价法,选取对虾养殖评估指标,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山东省即墨市对虾养殖的适宜性进行区划。结果表明:即墨市对虾陆地养殖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王村中心社区南部、温泉街道大部、鳌山卫街道北部、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中部及金口中心社区局部,面积大约占养殖区总面积的34.20%;适宜区较大,主要分布在金口中心社区、丰城中心社区、鳌山卫街道等,占总面积的48.23%;一般适宜区较小,金口中心社区及丰城中心社区北部、鳌山卫街道东南部有小面积分布,仅占17.57%。总体表现为距海近、地势低平及气候适宜性较好的地区对虾养殖适宜性高。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茶树种植气候区划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利用湖北省74个气象台站1971-2005年的气候资料,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的支持下,结合茶树的生态学特性,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湖北茶树种植实现基于1 km×1 km格网的气候适宜性区划,分为最适宜种植区、适宜种植区、较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结果显示:鄂西南、鄂东南地区以及鄂东北部分地区为最适宜茶树种植区,面积约占湖北全省的27.1%;鄂西北及鄂中部分地区为不适宜区,主要受到年降水量和年极端最低气温的限制,面积约占全省的19.8%;其他地区则处于适宜和次适宜种植区.将区划结果与湖北历年茶叶产量数据进行比对,发现两者吻合度较高,即从茶树气候适宜性角度实现的精细化评价结果对指导湖北省的茶树种植规划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基于河源和周边地区24个国家气象站1970—2018年气象资料和地理信息数据,综合考虑气象、地形和土壤3大类影响因子中筛选出12个评价因子指标,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指数求和法,构建河源地区鹰嘴蜜桃种植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绘制出了鹰嘴蜜桃种植适宜性的综合区划图,最后对区划结果作了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河源地区鹰嘴蜜桃种植的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区面积分别占区划面积的28%、33.3%、22.2%和16.5%。适宜和最适宜区主要集中在河源地区北部大部地区以及中东部的零散区域,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河源地区中东部、龙川县西南部、紫金县西南部区域。  相似文献   

5.
茶树种植适宜性区划研究可为浙江茶产业良好发展和优化布局提供理论依据。从气候、土壤、地形3类影响因子中选出10个因子对浙江省的茶树种植适宜性进行区划研究。其中,气候因子5个,分别为年平均气温、≥10℃活动积温、年降雨量、生长季平均相对湿度和年日照时数,这5个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确定;土壤因子2个,即:土壤质地和土壤p H值;地形因子3个,即: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考虑到浙江省地形复杂多样的实际情况,对所有气候因子采用分布式模型实现其空间分布精细化模拟。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权重系数,采用加权求和法建立茶树种植综合区划评估模型。结合各种因子适宜性等级量化指标,最终获得茶树种植适宜性综合评价得分的空间分布。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屏蔽水域、城镇居民用地等不适宜种植区,将浙江分为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3个种植区。结果表明,浙江茶树种植各指标适宜性以气候适宜性最佳,地形适宜性次之,土壤适宜性最差。浙江茶树适宜区占参评面积(除去屏蔽区域)的45.51%,该区海拔、热量等自然资源充分满足茶树生长;较适宜区占47.05%,该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带或中高海拔地区;不适宜区占7.44%,主要分布在高山区,热量资源不足。  相似文献   

6.
河源地区茶树种植适宜性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源和周边地区24个国家气象站1970—2018年气象资料和地理信息数据,选取气候、地形和土壤3方面共12个因子,构建河源地区茶树种植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在GIS软件支持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将河源茶树种植区域分为不适宜、较适宜和适宜3个等级,并绘制出茶树综合评价图,对评价结果作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河源适宜茶树种植的区域面积约占51.6%,主要分布在连平县、东源县东部、紫金县中东部、和平县西部、龙川县的中部偏东和南北两端;较适宜区约占48.3%,主要分布在和平县中东部、紫金县西部、东源县北部、龙川县中部偏南和靠近和平县的区域;不适宜区约占0.1%,主要为紫金西南部的小部分区域。  相似文献   

7.
基于自然灾害形成机理及风险评估原理,利用济南市长清区气象数据、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等数据,建立起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评价指标,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暴雨灾害风险性进行评价和等级划分,并绘制出长清地区暴雨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结果显示:长清区暴雨灾害综合风险性分布空间性强,无明显的地域分布界限,东部高于其它地区。暴雨灾害高综合风险区分布面积较为分散且最小,占全区总面积的14.60%;中综合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高综合风险区的外围,占全区总面积的30.31%;轻、低综合风险区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20.72%和34.37%。  相似文献   

8.
李国师 《气象》1984,10(5):27-29
本文通过烤烟产量与气候条件关系的定量化、客观化分析,探讨了影响烤烟产量的主要农业气候指标,并以此为依据,从农业气候角度提出了安徽淮北平原阜阳地区烤烟布局的意见,以供烤烟栽培及布局时参考。 一、资料与方法 文中采用1961—1982年阜阳地区烤烟逐年单产资料。由于六十年代及七十年代本区亳县烤烟种植面积占全区烤烟面积90%以上,八十年代初也仍然占60—80%,故仅采用亳县相应年份的气象资料,分析影响烤烟产量的农业气候指标。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冬季错季蔬菜气候适宜性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贵州85个气象观测站1987—2016年逐日气温资料,根据冬季错季蔬菜种植的气候适宜性指标,应用GIS技术和气候要素空间分布回归模型对冬季错季蔬菜种植进行气候精细化区划。结果表明: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黔西南州东部、南部边缘及罗甸县、赤水市等低海拔地区;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黔西南州东部和南部、黔南州南部的海拔1 000 m以下地区及黔东南州南部、遵义市北部的海拔600 m以下地区;其余地区均不适宜种植冬季错季蔬菜。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三门峡市苹果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明三门峡市苹果气候适应性及种植规模扩展空间,利用三门峡、灵宝、卢氏、渑池4个县级气象站点和苹果种植区及周边19个区域多要素气象站点资料,依据海拔高度将苹果种植区划分为塬区、浅山区和中山区3种区域,运用模糊隶属度评价各区气候因子,筛选出年均气温、年降水量、6—8月平均气温作为区划指标,针对不同气候要素采用克立格或反距离权重的GIS方法进行小网格插值,最终形成精细化的三门峡市苹果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图。区划结果表明:最适宜区多位于三门峡市中部和中南部,适宜区多位于东部和北部,不适宜区为北部边缘地带。当前三门峡市苹果种植主要分布于灵宝中部、南部和陕县西南部,是苹果的主产区和优质区;其他未开展苹果种植的卢氏县北部、陕县东南部处于最适宜区域,渑池县大部分处于适宜区,是未来苹果种植面积扩展的首选地区,但尚需综合考虑土壤、地形、气候等因素对苹果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利用旺苍县50个地面气象站的逐日观测资料,结合旺苍县核桃种植气候适宜性需求,选取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和年≥10℃积温作为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建立气候因子空间模型,运用GIS技术开展旺苍县核桃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研究.结果表明:旺苍县核桃种植气候适宜性可划分为3类,即最适宜区、适宜区和不适宜区;最适宜区主要分布...  相似文献   

12.
以广东省86个气象站点1981—2010年气象数据为依据,基于广东省冬种马铃薯种植季的气候特征、马铃薯生长发育需求,选取11月—翌年2月平均气温、80%保证率≥10℃积温,1—2月平均气温,11月—翌年2月80%保证率极端最低气温和霜冻日数作为区划因子。基于GIS得到定量化和精细化的广东省冬种马铃薯种植区划图。利用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冬种马铃薯种植现状对区划结果的可靠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自南向北冬种马铃薯种植适宜性越来越差,其中,最适宜区占24. 8%,主要分布在湛江、茂名、阳西县、阳东县、东莞、深圳、惠东县、海丰县、陆丰市、惠来县等南部沿海一带;适宜区占27. 4%,主要分布在信宜、阳春、恩平和广汕公路以北一线和封开、四会、清远、龙门、河源市、五华以南一线地区;次适宜区占26. 6%,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山区,即封开、四会、清远、龙门、河源、五华一线以北,该区域种植马铃薯风险较大,不宜大面积推广,可改冬植为晚冬植;其余市县为不适宜区占21. 1%。  相似文献   

13.
利用河源及其周边地区共24个国家气象站1970-2018年气象资料和地理信息数据,通过分析河源猕猴桃主产区气候特征及影响猕猴桃生长的关键因素,选取气象、地形和土壤三大类共12个评价因子指标,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指数求和法,构建河源地区猕猴桃种植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将种植区域划分为不适宜、次适宜、适宜和最适宜4个等级,并绘制出猕猴桃种植综合区划图。分析结果表明:连平、和平、龙川北部的零散区域为猕猴桃种植最适宜区,约占总区划面积的3%;中部偏西和紫金南部的零散区域为不适宜区,约占总区划面积的2%,主要受土壤、降水和气温等因素的限制;其他区域则处于适宜和次适宜种植区。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龙眼种植农业气候区划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气候背景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龙眼效益的农业区划,为广东省的龙眼种植进行规划和服务。根据广东省1971—2000年气候资料,结合龙眼生长的气候条件,选取年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4月中旬—5月上旬的日照时数,以及日平均气温≥10 ℃的年积温作为区划因子,并进行等权相加得到总的区划因子指标。根据区划因子与地理要素间的相关系数,采用梯度距离反比法推算得到分辨率1 km 1 km的气象要素栅格图,并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得到定量化和精细化的广东省龙眼种植区划图。其中最适宜区占全省面积的25.6%,适宜区占全省面积的26.3%,次适宜区占全省面积的27.1%。研究结果可为农业种植规划部门及政府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79—2013年内蒙古73个旗县气象站资料、历史干旱资料、马铃薯产量数据和社会属性数据等,通过内蒙古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全生育期的降水负距平百分率与相对气象产量二者建立的回归方程,结合农业干旱等级和降水距平百分率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得到了马铃薯轻旱、中旱和重旱的等级指标,确定了干旱致灾因子的危险性,结合承灾体的脆弱性、孕灾环境的暴露性和地区的防灾减灾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内蒙古马铃薯干旱风险进行评估与区划。研究结果表明: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市东北部、呼和浩特市南部和北部、乌兰察布市大部和锡林郭勒盟南部地区,所占面积比例为19.1%;中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呼和浩特市部分地区、赤峰市中部和南部、通辽市西北部、兴安盟东北部、呼伦贝尔市北部地区,所占面积比例为20.1%;干旱较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赤峰市西部和北部、通辽市东南部、兴安盟西南部、呼伦贝尔市东南部地区,分布区域面积最大,所占比例为41.0%;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灌溉区域,包括河套灌区和辽河流域,所占面积比例为19.8%。  相似文献   

16.
基于1961—2019年全国1903个气象站点的气候数据以及1115条茶树分布站点记录,利用最大熵模型和GIS技术筛选影响茶树种植的主导气候因子,根据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中国大陆茶树气候适宜性划分为不适宜区、次适宜区、适宜区和高适宜区4个等级,厘定不同区划等级的主导气候因子阈值。结果表明:影响中国大陆地区茶树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为多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春霜冻频率、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3—9月平均相对湿度。模型区划结果与名茶之乡、地理标志茶叶所在地吻合较好。茶树适生区的北界总体呈现出由东部高纬度向西部低纬度降低的分布态势,北界界限移动较明显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高纬度省份。整体茶树适生区质心的年代际变化较为平缓,除20世纪60—70年代和80—90年代的适生区范围有所缩小外,其他相邻年代际间茶树适生区的面积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与质心迁移情况相吻合。  相似文献   

17.
根据安顺市引种苏州白沙枇杷试验观测资料,结合气象资料,分析研究了白沙枇杷生长发育习性、物候期、开花结果特性等对安顺的气候适应性;分析了安顺市推广种植白沙枇杷的气候风险,应用GIS技术对安顺市白沙枇杷种植适宜性进行精细化气候区划。结果表明,安顺各地均适宜苏州白沙枇杷经济栽培,其中,海拔高度≤900m的地区为最适宜白区;海拔高度900—1200m的地区为适宜区;海拔高度≥1200m的地区为较适宜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叶城县特色林果—核桃为研究对象,研究叶城核桃种植的气候适宜性,以期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科学规划叶城县核桃种植布局和发展区域提供气候依据。利用叶城县及其周边20个气象站1981-2019年近39年的气温观测数据和同期核桃生长发育的物候资料,在分析核桃生长发育关键期与光、热、水气候条件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影响核桃生长发育的关键气候因子≥10℃积温、冬季最低气温≤-25℃日数、终霜冻日早于≥10℃初日天数作为核桃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基于GIS空间插值技术对叶城县核桃种植各区划指标因子进行空间特征分析,采用GIS空间加权分析法对核桃种植气候指标进行精细化分区,结果表明:叶城县影响核桃的各指标因子空间分布受海拔高度影响,≥10℃积温总体呈现“北疆多、南疆少、平原和盆地多、 山区少”的格局;最低气温≤-25℃日数呈现由山区向平原逐渐减少的特点;终霜冻日早于≥10℃初日天数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山区少平原多的格局。在上述各指标气候要素空间特征的综合作用下,叶城县核桃种植可分为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三个分区。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县域北部海拔低于1400m的平原地带,该区能够满足核桃生长发育和优质高产对热量条件的需求,同时,核桃树遭受越冬冻害的风险很低,春季核桃树展叶、开花和结实期遭受霜冻危害的几率也很低,因此,适宜区是叶城县发展核桃种植业最理想的区域,加之,该区地处叶尔羌河上游流域,土壤肥沃,灌溉有保障,应大力发展优质核桃种植面积。次适宜区分布在县域中部海拔1400~2000m的山前倾斜平原和丘陵地带,该区核桃树具有一定的遭受越冬冻害的风险,不宜大规模发展核桃种植。不适宜区分布在叶城县南部海拔2000m以上的山区,该区域核桃树遭受越冬冻害的风险较高,因此,不宜种植核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利用1971—2016年吴江区常规气象观测资料、2004—2016年吴江区自动气象观测数据、2016年吴江区各镇人口和面积数据、2016年ASTER GDEM 高程数据和Landsat 8 OLI_TIRS卫星遥感数据,将湖陆风指数引入人居自然环境适宜性评价体系,建立缓冲区后,分别计算气候适宜性指数、地被指数、水文指数、湖陆风指数和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分区分级评价了吴江区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1)吴江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度从西部往东部逐渐递减。(2)一般适宜区主要位于吴江区的东北部和东南局地,中度适宜区分布在中北部和南部,较高适宜区位于中部以西太湖沿岸,高度适宜区位于紧临太湖的西南地区,极高适宜区位于西南角局部地区。(3)引入湖陆风指数后,评价结果能更好地反映临湖平原的湖陆风环流对局地气候所起的关键作用。(4)建立缓冲区后的水文指数分布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吴江区不同尺度水体分布对人居环境自然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依据蓝莓生物学特性及生长环境要求,确定影响丹东市蓝莓产量或品质的主要气候适宜性指标为1月最低气温、≥10℃积温、果实成熟期降水量,并综合运用判断矩阵法、加权求和法及GIS空间分析法,开展丹东市蓝莓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研究。结果表明: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宽甸县境内,包括双山子、八河川、石湖沟等乡镇,该区域1月最低气温偏低,热量分布不均衡,且果实成熟期降水偏多,不建议发展蓝莓产业。次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丹东市北部地区,该区域1月最低气温偏低,热量条件稍好,果实成熟期降水量适宜。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丹东市中部及南部地区,该区域1月最低气温较适宜,热量条件好,果实成熟期降水量也适宜,适合发展蓝莓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